03.02 70歲以後的老人還需要堅持口服阿司匹林嗎?

春風化雨雨過無痕


70歲以上的老人,到底還要不要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當然要分情況,不能一概而論。

在問題下方,題主還提出,50~70歲的老年人服用阿司匹林的問題,其實這個概念也是不對的,年齡只是評估是否需要服用阿司匹林的一個風險因素之一,如果沒有需要服用阿司匹林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或者有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的禁忌症,即使年齡符合,也不用或不宜服用阿司匹林。

說一下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的適應症

中老年人長期服用阿司匹林,主要是兩種情況:

1. 對於心血管疾病的二級預防——即已有心血管問題,對於發生血栓的預防性服用。主要包括以下疾病:穩定性冠狀動脈疾病、非ST升高型急性冠脈綜合徵、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前後,擬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等情況,非心源性卒中或短暫腦缺血發作(TIA),心源性卒中、外周動脈疾病等,在無禁忌症的情況下,都應給予阿司匹林進行預防。

具體是否需要應用阿司匹林,服用多少劑量,是否要長期服用,應由臨床醫生確定。有些心腦血管情況,如腦出血等,是不需要也不能服用阿司匹林來做二級預防的。

對於這種情況,如果醫囑需要長期服藥,就需要一直長期服用阿司匹林進行血栓的預防,不管年齡是否超過70歲。

2. 對於心血管疾病的一級預防——即尚未發作心血管疾病,對於有心血管風險的中老年人,未來十年內心血管發病幾率超過10%風險的,在無禁忌症的情況下,可以考慮服用阿司匹林進行預防。

心血管風險主要考慮:高血脂、控制良好的高血壓(150/90mmhg以下)、糖尿病、慢性腎病、年齡、肥胖、吸菸、心腦血管家族病史等方面。經過綜合評估,如果確需服用,可以考慮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用於心腦血管的預防。

對於一級預防的情況,對於70歲以上的老年人,應充分評估老年人對於藥物的耐受性和阿司匹林引發出血的風險,如風險大於身體健康的獲益,不應服用阿司匹林。

舉2個例子:

1. 68歲,男性,血脂略高,血壓正常,吸菸,身材正常,無心腦血管家族病史,有糖尿病,有潰瘍及內出血史,雖然也有血栓的風險,但不應該服用阿司匹林來作為一級預防的。

2. 70歲,女性,血脂高,有慢性腎病,血壓控制良好,不吸菸,有家族心血管病史,消化道無潰瘍史,無家族性消化道出血史,幽門螺旋桿菌檢查陽性,身材肥胖,可以長期服用阿司匹林來作為心血管疾病的一級預防。

最後總結一下:是否需要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應當經過臨床醫生的綜合評估後,在無禁忌症,無出血風險的情況下服用,年齡只是綜合評估需要考慮的因素,不是獨立的限制因素。


李藥師談健康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您自己也截圖了,阿司匹林腸溶片,所謂腸溶片,就是到了腸部才溶化,小劑量的話,對於身體影響沒有那麼大的。阿司匹林作為一個神奇的藥,之前還在胃部溶的時候,會造成胃出血。現在阿司匹林真的是利遠大於弊。

不過,50歲以下、70歲以上,還真的是沒那麼適合吃阿司匹林,因為往往對於50歲以下的,是更適合通過運動、飲食來調整,70歲以上確實有出血的可能。

主要也看阿司匹林使用的目的。

如果是用來預防的話,50-59歲是最適合使用的,60-69也可以。70以上不太適合了,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如果是用來治療的,那麼請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別諱疾忌醫。

阿司匹林是這兩個世紀來醫學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

如果覺得有用,您就給點個贊、粉個好友唄。

大約花費0.3KB的流量,哈哈哈哈哈。

畢竟,我辣麼萌~


不哈韓的小韓


阿司匹林是藥,不是保健品,當然不是人人都適合服用。

但是該不該服藥不是看年齡的,而是要看病情。

長期口服阿司匹林的目的

阿司匹林腸溶片最主要的作用是預防血管內血栓形成,預防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腦梗塞這樣的疾病發生。

對於已經發現有明顯的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壓病、肥胖、高血脂、吸菸等情況的患者,他們都是出現冠心病、心梗、腦梗的高風險人群,都是有必要服用阿司匹林的。

阿司匹林的副作用

阿司匹林在臨床應用100多年,副作用已經被瞭解得非常充分,是很安全的藥物。其主要的副作用是對胃有一定刺激(所以改良為腸溶片),消化系統有潰瘍和有胃出血的患者要慎用。其次是有一部分人可能會誘發哮喘。

如果阿司匹林不能夠耐受,還可以選用同樣具有抗血小板作用的藥物,比如氯吡格雷。


誠然,使用阿司匹林也有一定誘發出血的風險。但是我們應該充分評估,腦梗/心梗的風險和其副作用的風險哪個大,哪個最能讓患者獲益。在醫生的指導下才能做出最恰當的選擇。


關注鄭醫生百磕,關於常見病的知識會越來越豐富。


鄭醫生百嗑


很多編者寫了很好的文章。針對70歲以上老人是否要堅持服用阿斯匹林談談我個人一些看法:

1.中國人平均期望值壽命2010年是74.9歲,估計2030年(還有11年左右)是79歲,當然各地差別甚大北京上海等地早已超過80歲了。因此70歲若不受腫瘤和心腦血管病困擾,絕大部分至少再活10-15年

2.知道腫瘤的發病原因嗎?

遺傳因素佔20%、不良生活習慣佔20%-30%,可能絕大多數和免疫系統功能障礙有關。不良的情緒會嚴重影響T淋巴細胞吞噬從正常細胞突變來並可以無限生長的癌細胞的功能。因此絕大部份癌症患者發病前數年不是受到家庭就是本人長期情緒上壓抑、焦慮、氣憤導致的,不信看看你周圍得癌症的人。我常想腫瘤科的醫生如果去搞一個腫瘤與發病前不愉快社會心理因素的相關性(包括抑鬱、焦慮、性格等)絕對是一個世界級課題。要搞就要搞別人沒搞過的東西。

3.心腦血管腔內粥樣斑塊多少、管腔狹窄程度往往與遺傳、嗜煙、有三高但沒控制達標、或根本沒發現、不能堅持治療並達標的情況有關。以上五種危險因素會損害動脈內膜,導致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大勢侵犯到內膜下,同時招來大量有吞噬功能的巨噬細胞、單核細胞、白細胞和中層增生內移的平滑肌細胞貪得無厭地大量㖔噬氧化的LDL成為泡沫細胞,形成斑塊的核心脂質,突向血管腔內,其外由結締組織增生後形成的纖維帽包裹。

大量開展PCI後造影結果提示了斑塊多少(負荷)和管腔的狹窄與梗塞無直接關係,倒是與斑塊性質一核心脂質長得過快、纖維帽太薄、斑塊周圍炎症反應更有關。現代醫學已指出冠狀動脈痙攣和斑塊導致冠脈狹窄同屬於冠心病因為其結果是一樣的,痙攣可以產生心絞痛,持續性痙攣或痙攣導致不穩定軟斑破裂的結果是心肌梗死,雖然大部分心血管醫生不甚瞭解,因為這是五年前寫入教課書的。

70歲以上那些人應該每天都吃阿斯匹林呢?(付作用我就不寫了)為什麼不從源頭上做起,不長、少長、晚些長出斑塊,這與上述的危險因素防治更相關。已經長了不穩定、易損的軟斑塊而阿斯匹林只是在斑塊破裂時才發揮抗血小板激活後聚集的作用。但要注意阿斯匹林可以直接引起胃出血!身體內任何器官出血時它會邦倒忙使出血不易止住。

因此無倫年齡多大,附後下列情況都應服用抗血小板藥物:

(1)有血管事件家屬史、嗜煙尤其是超過400年支(每天抽菸支數X年數)、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癥、糖尿病控制得不好的人,經過血管超聲檢查、CT冠脈造影發現有不少軟斑快的人。


(2.)曾經發生過心、腦、大動脈血栓事件、做過支架植入手術或其他介入手術治療的人是應該和他汀類藥物聯合服用的,後者起到其他部位動脈內膜粥樣斑塊穩定甚至逆轉斑塊作用。

(3.)有三高且不重視或控制不力,雖經各種檢查有斑塊但未發生過血管事件,如果情格屬於爭強好勝、脾氣容易衝動、性子急噪難以自控的人。或者性格內向、不善於溝通交流、遇到不愉快的事也悶著這些人也應考慮服用,因為情緒和動脈痙攣產生斑塊破裂有密切的關係。

(4.)三高中有1-2項,抽菸,45歲以上因胸悶、胸痛經CT冠脈造影任何一支冠脈狹窄超過75%可以考慮每天服用阿斯匹林。若有LDL大於4以上還應加用他汀類把LDL降到1.8-2.6mmoI/L,而且應服用阿斯匹林。

(5).確診勞累性心絞痛或曾經劇烈胸痛經心內科醫生診斷為ACS中的不穩定心絞痛:初發性心絞痛、惡化加重性心絞痛、臥位性心絞痛、冠脈痙攣引起的變異性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後再發的心絞痛都應服用阿斯匹林加他汀。

(6).特別說一下腔梗,有了CT或核磁共振、隨年齡增長腔梗發病率越來越多,70歲以上超過50%-80%有過自己不一定知道的腔梗,80歲以上大多有多發性腔梗,不在腦功能區沒有症狀,即使在功能區有不同輕度症狀但恢復很快,多數是CT發現的。發生於腦動脈分支的末梢血管堵塞而造成幾耗米的梗塞灶如果沒有上述5條不必用阿斯匹林來預防腔梗,因為其發生原因國際上都沒搞清楚,有的只是各種假說和推斷。

因此我在這兒說幾句其他編輯不會說的:情緒可以導致腫瘤、情緒會誘發心腦血管事件。活到七十歲了除了老命一條你還圖個啥?爭個啥?家裡破碎的小事交給老伴,子女們你已盡心了,他們的事少管,管了也沒用,弄不好火上添把油,第三代由子女去教育,你已經根本不懂現代的教育的模式了。體檢應該每年或隔年做一次,對那些別有用心專門嚇唬人的醫學科普文章少看,更不要自已嚇唬自己,否則沒病也會要你命!東痛西痛不是病、痛得越久越安全。尤其是二種人:性格過於內向和過於暴噪的人更要注意,多與老同學、老朋友、老同事聚聚、每天多往外面走走,和老伴一起到外旅遊看看祖國各地美景,可別忘了必須要吃的藥,這個年齡早該做減法了(化錢)再過十年無倫興趣、精力、愛好、體力都會變的,其實70歲還是年輕的“老人”。其他一些療效不確切或療效吹過頭的藥、保健品、營養品一概不吃,因為命只有一條,命比天大!還有什麼理由生氣呢?

2018.8.13


我想說點真話


王醫生,我老伴72歲了,你說有必要服用阿司匹林嗎?

王醫生問:“為什麼這樣問?”

不是說阿司匹林有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作用嗎?

王醫生說:“即便阿司匹林有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作用,但也不能隨便服用阿司匹林,弄不好會出血的。”

王醫生今天說說阿司匹林與年齡的關係。

其實吃阿司匹林和年齡沒有直接關係,非要說有關係,那麼也是因為隨著年齡增長,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提高,那麼高齡服用阿司匹林的人要不年輕人多一些。

但不能拿年齡來衡量是否服用阿司匹林。

在臨床有人九十歲也無需吃,有人二十歲就開始吃。

吃不吃阿司匹林是看必要性,必要性主要看獲益風險比。也就是必須明確為什麼要吃阿司匹林,能給自己帶來多少好處,又有多少風險。

長期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的目的就是預防心腦血管及全身血管事件。

目前抗血小板指南指出:有明確心腦血管疾病及外周血管疾病的朋友必須吃。

具體說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支架術後,搭橋術後,腦梗死,腦缺血,四肢血管狹窄,頸動脈狹窄,椎動脈狹窄等等血管斑塊或狹窄或閉塞的情況需要長期口服阿司匹林,其目的就是預防這些病變進一步加重。

這些人群,吃肯定比不吃好,可以明顯降低發病率,住院率,死亡率。舉一個例子,如果心肌梗死的人停用阿司匹林,死亡率明顯增高。


而對於一級預防服用阿司匹林,也就是說還沒有心腦血管及外周血管疾病,只是有高危因素而去預防心腦血管及外周血管疾病的方案,過於複雜。

需要具體評估,王醫生只能簡單說50歲以下,70歲以上如果沒有高危飲因素,或準確說評分後不屬於高危人群,目前沒有證據證明阿司匹林有好處或壞處,肯定不建議一級預防。也就是說70歲以上,危險分層不高,那麼就沒有必要服用阿司匹林。

而50-70歲的朋友,您需要去醫院找個心內科醫生算算,評估一下,看有沒有必要吃阿司匹林。

下圖是我國服用阿司匹林的建議,需要根據年齡,吸菸,血脂,血壓,血糖水平來打分,根據打分結果建議吃不吃。

這個也比較複雜,大家大概瞭解一下,具體需要醫生評估。

何況阿司匹林最主要副作用,出血,尤其是消化道出血。有時候會給服用者帶來很大麻煩,甚至是致命性的,所以建議服用阿司匹林的朋友觀察是否有出血,尤其大便有沒有變黑,早發現出血,早治療。

對於沒有服用阿司匹林指正的朋友,一定不能服用,腸溶阿司匹林的一定要空腹吃,減少對胃的刺激。

所以70歲以後,是否服用阿司匹林,不是年齡決定的,是疾病和高危因素決定的。


心血管王醫生


70歲以後的老人還需要吃阿司匹林嗎?這個問題提出的很好,其實這個問題也的確是臨床上要特別注意的問題,也是很多高齡老人不斷向醫生們提出的問題。今天,張大夫就來說一說這個問題,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對您有所幫助。

首先,應該給大家聲明的問題是,如果您是一個70歲以上的老年人,同時被明確診斷了心腦血管疾病,或者屬於心腦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同時您沒有使用阿司匹林的絕對禁忌症。要是這種情況,我們還是建議您規律服用阿司匹林,而不是因為高齡,懼怕副作用就不吃阿司匹林了。

其次,對於那些70歲以上同時具有出血高風險、阿司匹林哮喘等禁忌症的老年人,我們建議綜合評價患者風險,仔細權衡獲益-風險比,必要時請其他科室協助會診後,並與患者充分溝通後決定是否使用阿司匹林。

總之,關於70歲以上老年人使用阿司匹林要相對更加謹慎,即使服用阿司匹林也要特別注意服藥期間的不良反應,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阿司匹林使用過程中的安全而且有效。

關注張之瀛大夫,讓您的醫學知識蹭蹭往上漲!


張之瀛大夫


7O歲以後的老人需要堅持口服阿司匹林嗎?作為70歲的老人來說,身體健康是家庭的平安,身休健康是本人的幸福,身體健康是每個老人的希望,因此人們都在注重著各人的身休健康。

有的老人隨身帶著阿司匹林堅持服用,真正把阿司匹林當成了自己的身體保健藥品,人常說十藥七份毒,任何藥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不能盲目使用。

阿司匹林具有消炎,抗風溼,鎮痛,解熱,抗血拴的作用。

常用於治療感冒,發熱,頭痛,牙痛,關節痛,風溼病,還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於預防和治療缺血性心臟病,心絞痛,心肺梗塞,腦血拴的形成,應用於血管形成極旁路移植術也有效。

阿司匹林的副作比較多,出現胃腸道不良反應,如,噁心,嘔吐等過敏反應,較為常見的副作用,一般在服用量大時出現所謂水楊酸反應,症狀為頭痛,眩暈,耳鳴,視聽力減退,用藥量大時可出現精神錯亂,驚厥,甚至昏迷,停藥後2一3天症狀消失,大劑量時可引起中樞性的噁心,和嘔吐,長期服用可造成肝腎損害,缺鐵性貧血。

由阿司匹林的藥物作用分析,我們老年朋友絕對不能把阿司匹林當成我們日常的保健藥品,經常服用會給我們的身體造成嚴重的威害。任何藥物不能亂用,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志同道合179276449


這個問題非常好,是很多關注阿司匹林的人應當瞭解的一個知識點,對於這個問題要從幾個方面來看。

阿司匹林作為一種抗凝藥,在預防心腦血管疾病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使用阿司匹林時分為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

一級預防 是針對具有發生心腦血管病發生風險的人群,而且是否存在發生風險,要經過醫生的評估,具有下列三個以上因素的人才需要服用,

  • 男性年齡在50以上,女性處於絕經期

  • 血脂異常者

  • 糖尿病患者

  • 高血壓患者

  • 吸菸者

  • 肥胖者

  • 直系親屬中有心血管疾病的家族史

二級預防 是指已經明確診斷患有心梗、腦梗等心腦血管病的患者,表明其血管已經發生了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形成,為防止斑塊破裂後形成血栓,應當堅持服用阿司匹林而無關乎年齡。

需要注意的是,阿司匹林在降低心腦血管病發生風險的同時,還存在引起出血性疾病發生的可能,這種可能與年齡有一定的關係,國內外的研究表明,在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一級預防中:

  • 年齡小於50歲未患有心腦血管病或10年心腦血管病發生風險小於5%,並不能從長期服用阿司匹林中獲得更多的益處,反而因為長期服用導致出血性疾病的發生風險的大幅增加

  • 年齡大於70歲時存在上述同樣的風險,獲益可能要小於出血性疾病的發生

因此,年齡小於50歲大於70歲的老年人,是否需要服要服用阿司匹林進行一級預防,要經充分評估後再做決定,一定要知道阿司匹林不是保健品,不是人人都可服用。

【希望此回答能幫到您,歡迎點擊關注並留言,一起學習交流更多健康知識】


天天聽健康


一、70歲不是決定老人要不要吃阿司匹林的標準!

是不是年齡大就需要吃阿司匹林呢?當然不是,阿司匹林吃不吃,不是單純的依靠年齡來決定的,而是要根據很多綜合因素來決定的,比如是否罹患高血壓糖尿病,是否有外周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是否有吸菸等高危因素等等!如果沒有這些疾病,也沒有心腦血管或者外周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一級預防標準,那麼別說70,80,90也不用吃!


二、口服阿司匹林要平衡出血和獲益風險比!

阿司匹林確實在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治療和預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口服阿司匹林帶來的一系列的副作用,也是不容小覷的!阿司匹林常見的副作用,主要是出血風險、消化道疾患患病率、阿司匹林哮喘等!如果口服阿司匹林的風險大於獲益,那麼就不能口服阿司匹林,而如果口服阿司匹林的獲益大於風險,那麼就需要口服阿司匹林了!有時候,我們還會一邊口服治療消化道疾患的藥物,一方面口服阿司匹林,就是因為此時口服阿司匹林的獲益大於風險的!


三、口服阿司匹林,多數都是需要長期堅持的!

一旦有口服阿司匹林的指正,那麼阿司匹林的口服在老年病的預防和治療中,都是需要長期使用的!此時的阿司匹林口服,如果沒有禁忌症,是需要堅持不懈下來的!除非口服藥物期間出現了嚴重的不能繼續口服下去的因素,否則,阿司匹林是不能隨便停用的!

阿司匹林,不是你想吃,想吃就能吃!

阿司匹林,不是你想停,想停就能停!


心健康


藥物,是治療疾病的一個好方法,然而在藥物的使用上面,我們是需要比較謹慎小心的。阿司匹林是很多人都不陌生的一個藥物,老年人在使用上面也是需要格外注意的。

70歲以後的老人還需要堅持口服阿司匹林嗎?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阿司匹林。

小劑量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預防動脈血栓的作用,而我們的血管如同“水管”一樣,用久了也會老,所以老年人更容易出現動脈硬化等等問題,所以不少人會用其來預防。

而70歲以後的老人是否堅持口服阿司匹林,就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了,因為阿司匹林可以“抗栓”,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就會增加的出血風險,所以老年人使用起來更是需要格外注意。

當然,是否需要堅持口服阿司匹林,並非單純的說哪個年齡層可以,哪個年齡層不可以,畢竟年齡不是單一的因素,我們應該綜合起來看。

1、心腦血管疾病

如果是屬於70歲以上的老年人,患有心腦血管疾病,或者是醫生認為屬於心腦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這時候如果對於阿司匹林沒有禁忌症的話,建議在醫生指導下合理使用藥物,不能因為年齡大就害怕吃藥。而如果是有出血高風險、阿司匹林哮喘等禁忌症的話,建議平衡出血和獲益風險比,之後決定是否使用。

2、沒有心腦血管疾病

如果是沒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話,使用阿司匹林就屬於是一種一級預防,需要比較慎重。因為雖然長期的服用可以獲得好處,但是畢竟“是藥三分毒”,而老年人的身體不能和年輕人相比,所以更要多慎重,所以建議應該綜合評價患者風險,判斷不良反應風險與獲益之比,之後再決定是否堅持服用。

總而言之,對於老年人來說,是否需要堅持口服阿司匹林,不同情況下答案是不同的,但無論如何,用藥都是應該在醫生指導下合理進行的。

另外,阿司匹林用途廣泛,在生活中也是很常見的,對於這個藥物來說,我們在使用的時候也要多注意下面幾點。

1、酒後不宜

在喝酒之後,都是不建議吃藥的,畢竟藥物可能會與酒精產生反應,從而影響身體健康。而阿司匹林在酒後吃的話,可能會導致胃粘膜損傷更嚴重,甚至胃出血。

2、潮解後不宜用

藥物在存放是需要比較注意的,特別是要預防超潮解。而阿司匹林在潮解之後,會分解為水楊酸與醋酸,從而對身體不利。


老人、備孕、溼氣重、腎虛、減肥、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肝病、皮膚病等等,怎麼調理最有效?

康愛多每天為您推送各種專業、趣味的健康知識,幫您識破健康謠言,走出用藥誤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