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何濟南商業街泉城路繁榮不起來?

哈根筋搞好


這個問題問得好。濟南的泉城路,最重要的商業街為何一直不太火呢?

首先你的感覺是對的,筆者也覺得,在泉城路溜一圈反而感覺濟南沒有一點現代化大都市的氣息。是因為,濟南的城市規劃就是這樣的,沒有一些特別顯眼的現代化建築,總覺得和這個水平的經濟發展不匹配。

也許這就是濟南城市規劃的一個特色吧,也是沒有辦法的。

但是,為什麼濟南泉城路不景氣呢?其實不止是濟南的,其他的城市的實體店也確實在走下坡路。

是因為由於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反而在逛這些實體店的時候很多東西都已經滿足不了現在市民的審美和眼光;並且第二點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現在是科技信息化時代,購物不僅僅限制在了實體店,通過網購商品直接送到家才是最方便的,連門都不用出。並且,同樣的商品,如果在實體店的話還要在原本價格的基礎上加上人工成本、商家提成、店鋪費用等等一系列的附加費用,反而在網購中這些費用都不會產生。

第三點,還是歸結於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所需要的商品更多的是一些奢侈品類,然而濟南的商業街像香奈兒、梵克雅寶等這樣的高端奢侈品還是太少,並且具有這種消費能力的人群已經不一定呆在濟南了,留在濟南的人很少一部分能夠去消費這樣的奢侈品。

所以目前濟南的商業街處於一個商品單一,並且“高不成低不就”的階段,需要一個突破口。


齊魯壹點


泉城商業街猶如舊瓶裝新酒。

一、泉城路的商業佈局設計決定了今天的結局

舊瓶裝新酒就是換了個包裝,看起來光鮮亮麗大變身,跟以前完全不同;但是實際上本質沒有變,裡邊的內容跟原來完全一樣.。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創作,類似於江郎才盡.。也類似一件作品沒有實質性改變。

一個地區、路段或景區的繁華或發展,需要充分考慮現代人的物質基礎、價值取向、環境條件等綜合情況。即創新發展。如馬雲的互聯網發展,某些城市的迅速崛起,房市的發展等都有打破傳統思維的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因循守舊、故步自封、抱殘守缺的思維、思想、觀念,必將如舊瓶裝新酒的結果。

二、幾點致因

相比創新發展,濟南泉城路商業街未達發展的幾個因素:

1.發展的切入點沒有找到

現代人的取向是什麼?需要什麼?缺什麼?生活的的新理念是什麼?濟南泉城路商業街決策者沒有一個突破或躍升。沒有調查,研究及創新。

泉城路過去的繁華僅代表過去。原地改裝只是治標不治本,沒有從根本上適應現代人的價值取向。

2.配套交通是一大缺陷

泉城路商業發展的基礎,人的交通問題。一是來去自由(動態交通),二是停車(靜止交通)。濟南市是全國有名的首堵,泉城路是濟南市最重要的交通要塞和老城區。不用體驗,簡單地聯想,就讓人望而卻步。別說晚上或節假日,就是平時停車停半天也停不下來。有去的想法,沒有行(人便於行)的可能,成為阻滯泉城路發展的瓶頸。

3.購物非要去泉城路嗎?

濟南現代化的購物廣場如雲眾生、異峰凸起、星羅棋佈。其吸引力遠遠大於或不遜色於以中小型傳統商場為主的棋盤式佈局。二十年前的人們沒有車,都乘坐公交車趕往鬧市區,泉城路是首選。現在乘坐公交車的人並不一定趕往泉城路,況且坐車購物的人還有多少?



劉俊利


泉城路的建設改造是在2001年6月開始的,2002年9月28日泉城路正式開通,到現在也有16年了。它鼎盛的時候,給人的印象也不過是“休閒運動服裝一條街”,繁榮程度跟其他大城市的核心商業街相比確實很一般。

泉城路現在顯露的很多問題,包括你說的繁榮不起來的問題,其實都是當初定位、規劃、管理等問題埋下的伏筆。

舉個簡單的例子,就路面的規劃設計來說,為了突出步行街的特色,泉城路全部是採用花崗石一塊塊拼接起來的石板路。正式通車後一年,路面就難以承受車輛的衝擊力,石板鬆動、殘破。2004年10月,路面開始整修。從此以後,泉城路又多次半封閉修路,對於城市的核心商業街來說,這一點就很影響氛圍和體驗。

泉城路存在的問題有:

1,功能定位問題

泉城路從古至今都是一條重要的城市交通幹道,歷史上也正是因其便利的交通,使其兩側商業街區得以繁榮發展。而2002年之後弱化了泉城路的交通功能,單純考慮商業作用,周圍路段路況差,通行不暢,不能很好地滿足人們交通需要。

2,設計問題

泉城路在設計中沒有解決停車問題。泉城路定位為準步行街,機動車的停放一直是很大的問題。如今恆隆等商圈的地下臨時停車位收費高達8元/小時,無疑又流失了一部分客流。

3,商業經營定位問題

泉城路總長度不到兩公里,已經有七八處商業綜合體。這些商業設施經營業態同質化嚴重,基本上除了服裝就是餐飲,再就是珠寶、小飾品、家電等,品牌也大同小異。比如優衣庫,世茂、恆隆都有。商場必須差異化競爭,人無我有,消費者才有粘性。

隨著近年人們消費觀念的變化,線上消費習慣的養成,泉城路面臨的新挑戰新形勢會更復雜更嚴峻。濟南應該好好總結泉城路近20年發展的經驗教訓,籌劃一次泉城路更科學、眼光更長遠、更徹底的轉型升級。


山東百曉生


泉城路的商業業態以服裝、鞋帽、化妝品、日用百貨等零售業為主,而這些的消費客流有一大部分被網絡購物取代了,換言之,泉城路的商業業態老了,需要轉型升級了。我作為一個生活在上海的濟南人,認為泉城路需要減少零售業態,增加文化體驗、親子教育、餐飲休閒,最好有個親子樂園旗艦店一類的,體驗類的業態是網購無法替代的。期待泉城路的涅槃重生。


o0O0o148259515


本來泉水可以帶動周圍人氣,帶外地朋友轉了三圈沒停下車,上高速又回去了。城市功能最大是商業功能,郊區空氣又好 又好停車 為什麼 人少,清明上河圖為什麼出名 ,城市還是以商業為主(各種商業 旅遊 醫療 購物……) 本來停車位就少 ,現在到處禁停,禁停影響了經濟發展 ,讓經濟慢下來了,沒有了經濟做後盾得瑟啥,星期六 星期天 禁停應放開,商業圈 景點 放開吧。人流動起來 城市才有活力。


趙道了


純粹想說說自己的想法,沒有對比就沒有差距,因為在湖南長沙上的大學,沒事的時候就去長沙的步行街玩,感覺那裡人氣好旺,濟南的泉城路總覺得少了些什麼,個人覺得有這麼幾個原因:第一交通,長沙的商業街對汽車是封閉的,從這頭到那頭,只能人進去逛,車輛進不去,濟南的這條街車不僅能進去,還特別的堵,不僅如此,還分單向雙向,哪有步行的空間?第二生活習慣,濟南一般晚上八九點以後就沒啥了,很多店都打烊了,沒啥可以逛的了。第三商業圈內容無限copy,缺少個性特色,恆隆,世貿,芙蓉街,寬厚裡,逛了這裡,再去下一個地方,好多店還能看到,讓人興趣乏乏。


夏99672661


早些時候濟南商店少,就集中在泉城路,洪樓,西市場幾處,濟南人都去那裡,所以繁華。現在每個社區都有大大小小的超市,家附近就能解決基本的生活問題,一般就不去這些地方了。比如高新區萬達廣場商圈就很繁華,感覺超過了泉城路了。加上網絡渠道的消費,也大大分流了泉城路的人流。


bywei


謝謝悟空先生提問,回答如下:

不止濟南泉城路不景氣,其它城市也是有這種情況,人們的購物方式和觀點已經改變,購物已經不再集中在某個商店和商業街,濟南緯四路也是如此,我曾站在經二緯四的十字路口中心,未曾見人過路,東西南北四條路很少人來人往,從熱鬧的商業區變得寂寞。泉城路依旅遊為主,樓蓋的再漂亮,馬路再寛闊,人流只是路過,人們很少專程去購物。


qlyzr百姓老叟


那時濟南市小,東到甸柳莊,西到段店,南到二七鐵路宿舍,北到樂口。商店集中,人住的也集中,周邊效區購物都來市區,濟南百貨大稜,人民商場,大觀園,第一百貨大棲,西市場,萬紫巷,從東到西。


13006580488


主要問題是把路拓寬了,而且還通車,阻礙了市民兩邊穿行,再不是原來那種感覺了,而且和大多數城市商業街一樣,東西大同小異,芙蓉街沒有一點濟南地方小吃,都是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濟南人說了不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