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和“湖廣填貴州”指的是什麼,有區別嗎?

下課站住別跑歪


可能事情並不像想像中那麼簡單!前幾天,剛好和幾個學者討論過這個事件,網上一時眾說紛紜,有的說得不全,有的只說對了一些,但其實,追到根子上,這事要從100多年說起...

△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圖青銅件

首先,要釐清的概念,主要涉及到對“湖廣”(甚至包括江西)的理解和定義,還和貴州與四川的淵源有關係,因為歷史上每個朝代對地名的疆域劃定都是不一樣的。

先來看湖廣,最早可以從元朝開始,元朝設立了行省制度,當時有“湖廣省”,主要包括湖南、湖北,但是最重要的是,還包括了廣西、貴州大部分,海南和四川的一部分,甚至嶺南地區的雷州半島一部分,可以說,在元代,湖廣的範圍是很廣的。

△清代地域劃分

但是到了明清時期,“湖廣”就縮小了很多,特指湖南、湖北這兩個地方,比如,清朝有湖廣總督(湖南湖北)和兩廣總督(廣東廣西),所以,明清以降,“湖廣”雖然帶一個“廣”字,但實際上和廣東、廣西已無甚干係。

無論是“湖廣填四川”,還是“湖廣填貴州”(其實更普遍的說法是“湖廣填雲貴”),其實都是對人口遷移的描述。因為各個朝代對地名的界定有差別,所以,確定人口遷移發生的年代,就顯得很重要了。

△湖廣填四川示意圖

然而,事實總是超乎大多數人的預料,從湖南湖北,甚至從廣西廣東地區,向四川、貴州、雲南等地遷移的人口,是一個很長期的過程,也就是說,次數和遷移的人口數量,都不是確定的,這是一個不間斷、持續性的過程,並不是哪一次遷移,就足以完全描述的,所以,可以把它視為一定歷史階段的遷移現象。

另一個需要界定的關節點,就是貴州的起源,貴州建制,淵源可以追溯到元朝的行省制度,到了明朝,正式以省一級的行政區劃建制,這也和上文說的,到了明清以後,“湖廣”轄區縮小,是相呼應的,因為至少貴州這一部分劃出來了。

△湖北隨縣曾侯乙編鐘青銅件

其實,不管是湖廣填四川也好,湖廣填貴州也罷,不必糾結,也糾結不清,因為這是一個長期持續的、不間斷的、人口和次數都是不完全確定的一次長期的人口遷移,甚至到了近代也有很多湖廣地區的人口,往西遷。比如,有一些遷往四川的人,中途覺得貴州山水也還不錯,就留了下來,這些情況也肯定不少的。

退一萬步說,更早一些的年代,包括兩廣地區、湖南湖北(包括江西的部分)、整個西南一大片(包括四川、重慶、貴州等),都屬於古代的荊楚文化、巴蜀文化相交相融的區域,比如隨縣隨縣出土的曾侯乙編鐘和四川廣漢三星堆等,甚至很多貴州人,至今都還認為祖籍是從江西、湖北那邊遷徙過來的。

△古代楚國疆域示意

在當時,楚國的實力是不可小覷的,和巴蜀地區的聯繫也很緊密,如果不是後來西北的秦國攻破了巴蜀,然後攻滅楚國,那麼巴蜀和楚國很可能連成一片,可能會影響整個歷史的走向。

所以,不管是填四川、還是填貴州,都希望湖北人、湖南人、四川人、貴州人,還有廣西廣東的朋友們,要團結,不要地域攻擊和歧視,大家原本是一家的!同意的點贊!


貴陽小數據


湖廣填川這個詞一般是特指的,指的是清朝前期天下鼎定之後,清政府有意識的從湖廣等地移民去四川。

明末清初,流民軍進入四川后,帶動了長時間大範圍強烈度的戰亂,重慶由於本身有土司勢力存在,抵抗能力比較強,損失較小,平原地區十室九空。以至於野生動物繁殖的很多,有一個地方誌裡寫到,清初一個縣官帶著七個人赴任,路上居然被老虎襲擊死了五個。南充知縣向朝廷報告,五百多人,被老虎咬死幾十個。

正是在此背景下,滿清政府從人口還算密集的湖南、湖北、廣東等地徵召人去四川開荒,土地永遠給開荒者,五年內不徵稅,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優惠。幾十年後人口才開始慢慢恢復。

沒有湖廣填貴州的說法。不過貴州地區確實一直有漢人往那邊移民,從元朝就開始了,明朝對貴州建立了控制,一直在試圖對雲貴等地進行郡縣制,但當地的土著和頭人們肯定拼命抵制。於是就儘量往這些地方移民漢人,漢人早已習慣了郡縣制。所以,現在雲貴地區也大量的漢人,在明代之前,沒多少漢人的。


加密貨幣百曉生


填四川,根據理譜實踐,重點在明朝,是以屯軍形式為主,輔以一般移民及發配。貴州,是以清朝居多,但亦有與明朝同步的,雲貴川,總體上情形相似。當然也有跟隨起義軍、吳三貴、南明隊伍進入以上地區的情形,明中葉有鄧子龍抗擊緬軍補充屯軍的情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