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7 孤獨是成事者的脾性

歌德說過:“人可以在社會中學習,然而,靈感卻只有在孤獨的時候,才會湧現出來。”

一個個優秀的靈魂,往往在孤獨的空間裡得到昇華,即使無人理解,他也能在自身的充實中得到一種滿足,因為他內心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於是,孤獨,就成為了每一位成事者所經歷的必然選擇。

任何領域,只要是有所成者,你就要面對更多的思考,要經歷更多的實踐,付出更多的汗水,你才有可能可能脫穎而出。這在無形中,你就與他人之間形成了差距,這個差距必然導致一定的隔閡,從而你不得不去面對孤獨。

孤獨,與成長是不可分割的。想要成長,必須要先學會與孤獨相處,否則,靈感就無法湧現,成長就難以實現。

孤獨是成事者的脾性

事實上,人類的悲歡並不想通,但想通的是每個人都會面對孤獨。同樣的孤獨,不同的態度,會產生決然不同的結果。有些人選擇在孤獨中沉迷,空虛、寂寞、遊蕩、沉淪。而有些面對孤獨,靜靜的思考,釋放自己的靈魂,在孤獨中昇華。

笛卡爾說:“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頭,人在思考自己而不是在思考他人的過程中產生智慧。”成熟的人就是理解孤獨,接受孤獨,享受孤獨。

叔本華說:“要麼孤獨,要麼庸俗。”人在孤獨中,才會真正的明白自己內心,才能思考。否則,就走向庸俗。

一個人的時候,所有的細胞都是自己的,所有的表情都是最自然的,身體的每一寸肌膚得到了本能的放鬆,所有的舉動都是自己無意的放縱。而和別人在一起時,我們總處於一種社會狀態。這種社會狀態看似美好,實則限制了我們靈魂昇華的空間。只有在獨處時,我們才接近自然狀態,人的思想才會得到洗禮,這是一種真正的平靜。

孤獨是成事者的脾性

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心中修籬種花。真是心中的這種“修籬種花”才成就了世間的偉大。

澈澈見底的水,緣何變成了黑墨一般?那單薄孤獨的身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憑著一杆筆,寫出了偉大,這是書聖王羲之的故事。沒有這日積月累的孤獨的書寫,他寫不出那篇千古絕唱。

蓮花若不是學會了享受孤獨,怎會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風骨?梅花若不是承受了孤獨,又怎會成為“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的志士?

孤獨是成功者和失敗者的分水嶺,成功者理解孤獨、利用孤獨,享受孤獨;失敗者畏懼孤獨,臣服孤獨,在孤獨中空虛,在孤獨中寂寞,直至沉淪。

孤獨是成功者的脾性。

孤獨是成事者的脾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