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中國傳統24節氣表明四季,而最能代表節氣的省份是哪個省?

人生如夢37673621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非常偉大的發明,充分反映出勞動人民的智慧,體現了古代以農業立國,非常重視農業的社會風貌。

二十四節氣是指,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是根據太陽的移動劃分的,其目的是為了指導人們的農業生產。

古代中國主要文明的發源地在黃河流域,二十四節氣也是在漢代就已經確立了下來,根據內容來看,應該是四季分明,種植一年一熟的糧食作物。

典型地區,應當是河南,陝西,安徽一代,當然範圍也可能擴大也是沒問題的,指導農業的話還是要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

二十四節氣,被譽為我國的第五大發明,並傳入到周邊國家,對當地的農耕文明也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為了便記憶,勞動人民還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非常利於記住二十四個節氣。

立春梅花分外豔,雨水紅杏花開鮮,驚蟄蘆林聞雷報,春分蝴蝶舞花間。清明風箏放斷線,穀雨嫩茶翡翠連,立夏桑果像櫻桃,小滿養蠶又種田。 芒種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練; 小暑風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賞紅蓮。 立秋知了催人眠,處暑葵花笑開顏; 白露燕歸又來雁,秋分丹桂香滿園。 寒露菜苗田間綠,霜降蘆花飄滿天; 立冬報喜獻三瑞,小雪鵝毛片片飛。 大雪寒梅迎風狂,冬至瑞雪兆豐年; 小寒遊子思鄉歸,大寒歲底慶團圓。


昭烈名臣


我們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最早的是在春秋那個時代,就已經定出了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的四個節氣,以後要在不斷的改進,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就已經完全的確立了下來,這是我們老祖宗們留下給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是我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現在,在我們東北的農村,也依然用二十四節的節氣的時間指導著農民的農業生產作業的!

而你問到的最能代表節氣的是哪個省,我可以告訴你,哪個省也代表不了二十四節的節氣的,在我的東北老家,雖然我們也是按著二十四節氣去進行農業生產的,比如“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到了清明時節,我們的農民也確實是種小麥的,到了穀雨的節氣,也是立即開始種玉米,種大豆,種其他糧食作物的,但是我可以肯定的說,我們這個省也不能代表二十四節的節氣的!

因為這個二十四節,已經囊括了我國所有的地區,是綜合了全國的季節,節氣特點後的綜合的、全面的總結而得來的,不管是在我國的南方或者北方,東部或者西部,都是有著普遍的指導意義的!


二十四節是綜合了我國一年四季的特點,具有極其鮮明的中國文化的特色,因為我國自古就是農耕社會,所以也是我們的祖先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的勞動中,把太陽月亮,星星雲彩,天文天象,白天黑夜,氣候氣溫,風霜雨雪,自然規律,動物植物,生產生活有機的聯繫和結合了起來的,並且把中華民族重大的民俗節日,如春節,端午,中秋節等,還有少數民族的重要的節日,都用中國農曆的時間,記錄和保存了下來,一直到現在,這些節日也都發揚傳承下來了,而且也都被列為了國家的法定節假日的!


就在2016年的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宣佈:“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章遺產代表作名錄!

所以,我國的任何的一個省,也都代表不了二十四節氣的!

【感謝您對從善如劉悟空問答的關注,歡迎您的評論留言!】


從善如劉L


首先,古吋是農耕社會,以農業生產為基礎,而我國華夏文明是以黃河流域為本發展起來的。從夏商周先秦兩漢的歷史發展及國家興衰來看,主要集中陝西渭北平原及黃河中下游華平平原晉冀魯豫一帶,這片地區有著鮮明的北溫帶的氣侯特徵,一年四季分明,冬夏時間長,春秋時短,降水集中,適合一年兩季播種,從一些農諺上就可以瞭解到二十四節氣更適合那些地區,例如,穀雨前後種花點豆,然後從節氣字面上理解,例如驚墊,是指地溫上升,冬眠的小動物醒了,雨水代表冬天飛雪日子過去該下雨了,還有霜降早晚溫差大形成,提醒人們農作物必須收倉等等,綜合分析,大家就會有個大致的瞭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