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故宮匾額上的“門”字是一個錯字,為何歷代皇帝不改正它?

北辰


據說,皇宮“門”字不加鉤最早起源於一場大火。當時,趙構的南宋在臨安建都。一開始,皇宮的所有門字都是帶鉤的,很正常,跟我們如今的大寫門字一樣。但是,突然,皇宮發了一場大火。



當時,負責治安的片警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不過他很淡定的跟趙構說,此乃皇城之內,誰敢如此大膽放火。其實是天雷鉤住了地火,導致的這場邪火。問他如何鉤中的地火,他說正是因為“門”字下面的一“鉤”啊,這不正是把火往屋裡鉤嗎?趙構說我信了你的邪!不過作為封建社會,當然是敬畏神靈的,於是趙構就下令,宮裡牌匾,門字都不準帶鉤。


到了明朝,朱元璋建都南京,門字又重新帶上了鉤,但是這次也沒失火,而是朱元璋看著彆扭。他說這門下面帶這一點,容易阻擋言路,實在應該去掉,於是,宮裡的門就又都沒了鉤。

清朝時期,本來那些皇帝對漢字不太敏感,因為都要麼忙於戰爭,要麼忙於處理政務,只有乾隆皇帝,整天瞎琢磨。他看著這個門字怎麼看怎麼不順眼,要不怎麼說人要矯情起來祖宗都怕呢,這門上的鉤是滿清入關時加上去的。乾隆說,這個鉤不吉利,萬一把我身上的龍鱗鉤掉,那就不好了。於是,可憐的“門”字再次被改。

一直到了新中國時期,才都把它們改回來,不知道以後它們的命運會怎樣。


歷史密探


答:古代敬惜字墨,對文字迷信的虔誠程度不亞於宗教。

比如“伏羲造字,鬼神皆驚”,便是一例。

即“避諱學”就此而來。

他們認為,帝王及其祖輩中出現了某個字,那麼,自己在行筆作文時,就必須敬避開這個字,以示對他們的尊敬;而一旦直書此字,就相當於直呼其名,相當無禮;嚴重者,會詛咒到他們,讓他們在世時不得安生,死後不得安寧。

初中我們學習柳宗元的《捕蛇者說》,裡面有這麼一句:“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人風”?“人風”是什麼鬼啊?

後來老師告訴我們,這“人風”應該寫成“民風”,但要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寫成了“人風”。

原來如此!

作文時遇上了要避諱,就用同音、或同義的字來代替,這個好辦。

但是,如果是臨摹傳世碑帖,亦即是在書法界內,偏偏要寫這個字,又要避諱,那該怎麼辦?

好辦,用缺筆的手段來解決。

比如唐柳公權楷書《大唐回元觀鐘樓銘》中有“世”字,又要避唐太宗李世民諱,那麼,這個“世”字中間就少一“丨”。

又如唐顏真卿楷書《東方畫贊碑》中有中有“民”字,又要避唐太宗李世民諱,那麼,這個“民”字就少寫最後一筆斜鉤。

同樣的道理,李世民有個弟弟名叫李玄霸——李玄霸這個名字在史書上存在了幾百年了,到了清朝,因為康熙的名字叫玄燁,那麼,李玄霸被避諱成了李元霸。

而在書法界,人們在寫“玄”時,就故意缺寫最後一“丶”,問題就解決了。

說回了這個,再說回故宮匾額上的“門”字。

這個“門”字嘛,本來先前是末筆直下不帶勾的,但按照書法發展,書寫者到了末筆,意猶未酣,往往一筆勾上,不但可以使字的重心更正,也更有氣勢。

所以,“門”字漸漸就帶勾了。

但故宮匾額上的“門”字為什麼又不帶勾了呢?

這裡面,又夾雜有許多如同避諱一樣讓人忌諱不願多談的奇聞、傳說。

這些奇聞、傳說已經難辨真假了,反正,凡聽過它們的人,在給大門匾額寫“門”字時,都會想起它們,致使到了末筆,都心存障礙,以頓收筆,不再上勾。

都有哪些傳聞呢?

傳聞一、南宋高宗朝臨安(今杭州)“玉碟殿”失火,被宰相王博彥認為是“門”帶鉤屬“火筆”,容易招致火災。

傳聞二、明朝太祖朝朱元璋重修“集賢門”,一來認為“門”字帶鉤容易招致火災,二來認為帶鉤不利於賢路暢通。

以後帝王因循此說,大門匾額上的“門”字都不帶鉤。


覃仕勇說史


故宮匾額上的“門”字,是一個錯別字,為什麼歷代皇帝沒有改正?

必須搞清楚,故宮總共就住了兩朝皇帝,明朝和清朝。入住了經歷了明朝14位,清朝10位皇帝的故宮,為什麼那麼多的“門”字都是錯別字,而且沒有改正,難道皇帝和皇帝身邊的人都是文盲嗎?

漢字的書寫,叫做書法,書法代表的文字含義,遠超過了原本的字面意義。這就是答案。

一,門字的不同寫法。

在繁體字時代,門是這樣寫的:

可以看出,這個門的右下角是有一個很漂亮的鉤子。可是故宮的大多數匾額上的“門”是沒有勾的。

可是你如果看看,更早的隸書,你會發現門是這樣的:

隸書之前是纂書,拿出更古老寫法的“門”你會發現他們是這樣的:

這樣來看,故宮的“門”字,實際上沒有寫錯。只是不符合楷書出現後的主流寫法而已。

二,故宮“門”字的兩種說法。

有種傳說是,古代宮廷“門”字的寫法,從有勾到無勾,有兩種傳說。

第一種說法,來自於南京城裡最愛殺人也最愛才的朱元璋。

馬撲《談誤》裡記載了這個故事:太祖初命詹希原書太學集賢門……遂殺之,而以粉塗其鉤……

這個故事明確提到了朱元璋建設集賢門的時候,塗掉了門右下角的勾。當然,朱元璋的理由十分正當——門下面有勾,怎麼能讓人才進來,這不是要虐待讀書人嗎?

朱元璋為了引進賢才,實現“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霸業,也是操碎了心。

後來,不管是朱棣遷都北京,還是清朝入主中原,都十分崇尚朱元璋這個說辭,這個門字,就沒有改過。

第二種說法是,來自於兩宋之交最懦弱的皇帝趙構。

趙構遷都杭州後,發生了一次宮廷大火,皇帝剛蓋好的房子就燒了,十分心疼。於是追究責任過程中,沒有人承擔責任,就讓老天爺背上了這個黑鍋。事故調查小組一致認為“都是因為我們匾額上的門字有勾子,代表地火,勾動天雷就形成了大火!”

這在愚昧的農業社會,是最完美的解釋。可是,現代科學告訴我們,天雷勾動地火的話,就啥事都沒有了!去看看近代最重要的發明——避雷針,就是要勾你的雷,只要你敢來,全給你勾到地下去!

三,那些書法裡的“錯別字”。

據我說知,很多地方的書法題字都是錯別字。

簡單給你說幾個,看圖:

蘭州火車站的“蘭”字頭重腳輕,這是現代人寫的,據說是書法名家,可是我們看著可真難受!

避暑山莊的“避”字,很明顯多了一小橫,這是康熙皇帝寫的。康熙說,這個避不是逃避的避,而是避暑的避。當然,更多人說,這是康熙皇帝平定三番之後志得意滿不小心寫錯的。

這是江蘇揚州大明寺的平山堂的“風流宛在”匾額,很明顯發現“流”字少一點,而在字多了一點。這個匾額出字近代湘軍領袖兩江總督劉坤一,原因不清楚。後人的解釋“多一點實在,少一點風流”,十分貼切。

這是天津薊縣獨樂寺的一個匾額,據說是慈禧太后的老公咸豐帝寫的。寫完之後才發現少些了一橫,身邊大臣趕快拍馬屁“皇上寫的好啊!佛恩、父母恩、國土恩,哪一樣是報得完的,所以,完字不能寫全!”

你還知道那些匾額上的錯別字,歡迎提出!


歷史知事




(北京故宮)

在南宋宋高宗趙構之前,“門”字書寫都是正規的,就是門字的最後一筆直下帶鉤。發生了一件事後才改了,事情是這樣的。

有一次,南宋國都臨安(今杭州)的“玉碟殿”不慎失火,損失老大了。原來“玉碟殿”是存放大宋朝的皇帝御旨的地方。好比現在的檔案資料。皇帝很生氣,大臣很緊張。總得找出失火的原因吧,防止以後類似事情的發生。

失火的原因還用找嗎?無非是官員管理不善,安全意識薄弱罷了。可是誰也不想承擔責任,還是宰相王博彥頭腦聰明,他上書道:“陛下,失火原因找到了,都是宮殿匾額上的『門』字惹的禍,按五行學說來看,『門』字最後一筆直下帶鉤屬“火筆”。這樣寫容易招致火災。將這些匾額全部燒掉方能免災。”

趙構覺的說的有理,於是下旨照此執行。從此以後,凡宮殿的匾額“門”字末筆都直下,不帶勾了。 (春秋君認為是官員推卸責任找的藉口)



話說到了明朝洪武年間,太祖朱元璋重修“集賢門,”等修飾一新後,命中書舍人詹希原寫“集賢門”匾額,可能詹希原想賣弄一番。於是末筆微微勾起。明太祖看罷勃然大怒說:“你丫的欺負我學識淺薄吧!“門”字帶鉤容易招致火災,再者說了,學府是人才薈萃之地。這扇門一定要大大敞開,讓各路賢才暢通無阻地進入朝廷。你丫的帶鉤分明是設置障礙下絆子。難道堂堂的集賢門孤芳自賞?就你自己一個賢才嗎?不安好心,簡直自尋死路?拉出去砍了,詹希原稀裡糊塗的丟了腦袋了。


鑑於以上諸多原因,當明成祖朱棣修建故宮的時候,就把各大殿的門匾上的“門”字最後一筆直下不帶鉤了。這就是歷朝歷代皇帝不敢改正“門”字的原因。


秉燭讀春秋


大家都知道故宮有很多處宮殿,每個宮殿的命名都是有由來的,按理說宮殿被賜名後,就應該有一個專門刻好字的牌匾掛上去了,這上面的字每天來來去去都有人看到,上面的字是錯不得的。


但故宮最顯眼的午門上的字卻是錯誤,而且經歷了這麼多朝代的變遷,都沒有一個皇帝要把它給修正過來,這點很奇怪,是為什沒人去改它吶?

原因有好幾個,一個最明顯的原因是各國字體的變化。在宋朝時,門的寫法都是有規定的,在它的最後一筆時應該是帶鉤的,但是後來發生了一件大事,所以這個門字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

有一次,都城裡頭專門用來放御旨的玉碟殿不小心發生走水,燒燬了很多皇帝放在裡邊的資料。皇帝因為這件事大發雷霆,一定要找到走水的原因,命令內監們徹查此事。

不過找來找去,原因也不過就是內廷宮人處事不機靈,疏忽導致了走水事件的發生,處置了也挽救不回什麼了。並且這種事情的連帶責任也是很麻煩的,大家都在思索怎麼讓皇帝息怒,還是宰相比較聰明,靈機一動,想到了可以代罪的物件,那就是宮門牌匾上的字。


宰相從五行之術出發,給皇帝講了這一番說辭的由來,正是因為這個門下邊帶的是火筆,這才會有這走水事件的發生。得把這些牌匾都燒掉,重新上一遍才可以避免這樣的禍事發生,聽了宰相的話,皇帝連忙命令宮人把牌匾都換了,從此牌匾上的門字都是一筆直下,再沒有帶鉤了。

而在明朝,也有關於這個牌匾字體變化的說法,當時,朱元璋命令重新修葺宮門,把牌匾等都重新寫一邊,本來負責寫這個牌匾的官員剛想炫耀一下自己的筆法,所以在寫門字微鉤起。

沒想到被朱元璋看到了,忙喝罵道, 說這樣的做法明顯是欺負皇帝我不懂文學嘛,這樣很明顯容易生出火災來。

再者,這學府本來就是為了招納更多的有學之士,你在這個門上帶鉤,不就是給他們設置阻礙嗎,堂堂一個聚賢門,如果沒有招納到學士,那麼又有什麼意義,這點道理你都想不明白的嗎?你這樣做怎麼會有更多的學士來報效朝廷,詹希真是給皇帝罵的狗血淋頭,不敢出一口大氣。


這個做法惹得朱元璋惱火得很,說了一通氣話後,還不能冷靜下來,最後索性下令把這個大臣直接斬殺了,可憐詹希的本意只是想獲得皇帝的稱讚,卻莫名其妙的丟了腦袋。可見,這個門字在牌匾上不能帶鉤的忌諱有多大了,在有生殺奪予大權的皇帝面前犯錯,就是在給自己的腦袋落地挖坑了。知道一些必要的忌諱,多一點謹慎的心思,就不至於犯下大錯了。

反正自打這些事情以後,這些匾額上邊的門字就默認是不帶鉤的了,所以後代皇帝在修葺宮門時都會把牌匾上的每一個門字都不帶鉤了,所以現在呈現給人們的就是故宮牌匾上面的樣子了。


夏目歷史君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除了故宮匾額上的門之外,有很多地方的門字都是不帶勾的,難道這些都是錯別字嗎?當然不是了,這是古代統治階級故意這樣做的,也不是有人說的什麼書法上的錯誤,門上不加勾這個能追溯到南宋的時候,在南宋的時候門上全部都是帶勾的,可是一場大火改變了這個寫法。

南宋時期皇帝修了一座宮殿,可是有一日宮中無故起了一場大火,將裡面的珍寶等物全部都毀於一旦,皇帝下令徹查,可是大臣們死活找不到原因,這個時候趙構站出來說,這是因為這座宮殿門口匾額的門字上面有個勾,這個叫做火角,是因為這個勾動了天火,所以這次大火併不是人為的。

古時候的人們都非常迷信,皇帝更是如此,於是乎他下命令把宮殿中所有的門字都改成了不帶勾的寫法,這個習慣也被保留了下來,到了明朝的時候,關於此事又有了新的解讀。根據記載朱元璋修了一個集賢門,工匠在寫的時候又把勾帶上了,建成之後朱元璋專門去轉了一圈,看到這個門字立馬大發雷霆。

朱元璋質問修建此處之人,將門上帶個勾字是要堵住集賢門的路,不讓有識之士進來嗎?於是下面的大臣趕緊將這個勾給去掉了。其實故宮等地方門字不帶勾說白了就是古時候統治者們迷信的結果,統治者不希望門上帶勾而已。

門上不帶勾的寫法在晉朝的時候就有了,所以說皇帝故意這樣寫,如果嚴格說起來,還真不算是個錯別字。古人會這樣做其實並不意外,宮殿全都是木頭做的,既然有人說一個勾能夠勾起天火肯定沒人再去那麼書寫了,木頭最怕的可就是火。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幾百年來全國的政治中心,無數重大事件在此醞釀發生,影響整個國家的變遷。帝制結束後,這裡成為了博物院,供人參觀,每天都吸引了大量國內外遊客駐足觀望。可是大家是否發現每一塊匾額的門都是“錯別字”,所有的門都沒有彎勾,直通到底。

難道普天之下的讀書人就沒有人看見這麼明顯的錯誤嗎?那些至高無上的皇帝就允許這樣的錯字堂而皇之的存在幾百年嗎?這究竟又是什麼原因呢,讓我來給大家揭秘。

首先,想了解錯字產生的原因,就必須先了解中國古代的錯字文化。古代人因為當時的科學技術不發達,比較迷信,凡事都圖個吉利。尤其是那些統治者,對於自己日常的處理政務和生活起居的地點都非常講究,生怕有什麼影響自己的皇位和皇家千秋萬代的。

也因此避諱了許多東西,改了許多字,當然其實就是一種避諱。如古代帝王的名字不允許百姓用,已經出現的名字要改名,甚至要改姓。最極端的是玄姓,因為避諱康熙皇帝的名字玄燁,而改姓元,導致現在沒有玄姓存在。

另外,皇帝基於政治需要,顯示其功德,也把字改成自己需要的。如乾隆皇帝親筆御賜的杭州西湖花巷觀魚的魚原來繁體字魚字,而魚底的灬代表火。相當於把魚放在火上煮。對於自詡有好生之德的皇帝,自然不能發過這個表現的機會。把魚底下的灬改為三點水,三點水代表水,有了水,魚就能夠快快樂樂的活著。類似的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形成了比較獨特的錯字文化。

下面我們結合古人的錯字文化來分析匾額門字下面沒有彎勾的幾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因為皇帝是真龍天子,門下面的彎鉤容易刮壞了龍鱗,影響龍體,對皇帝的身體和長命百歲有影響。因此皇帝害怕門字有勾,為了避諱這個勾,強行把門字的勾都去掉。

第二種說法是曾經有一位皇帝覺得門下帶彎鉤,相對把門檻縮窄,不利於世人進出。皇家的門進出的都是天下人才,這樣把人才都擋在門外,不利於科考取士,因此皇帝決定把門下彎鉤全部去掉。

第三種說法是故宮曾經著火,但是卻找不到著火的原因。皇帝很震怒,負責此事的大臣怕被殺頭,就隨聲附會說是這是上天的震怒,通過匾額的門字下面的彎鉤把火引出了的。皇帝就害怕老天,馬上進行一系列的祭天行動。

祈求上天寬恕。最後考慮到這個門字上,覺得門下面的彎鉤實在是不祥。遂安排全國知名的書法家重新書寫無勾門。

綜上,我們結合歷史傳說的幾種說法,分析了故宮匾額門字無勾的原因。從一個字的錯化異變可以看出皇家裡面的每一個不起眼的地方都有大說法。唯獨可憐一個門,入了宮門還需要自去一腿。


無筆


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幾百年來全國的政治中心,無數重大事件在此醞釀發生,影響整個國家的變遷。

帝制結束後,這裡成為了博物院,供人參觀,每天都吸引了大量國內外遊客駐足觀望。可是大家是否發現每一塊匾額的門都是“錯別字”,所有的門都沒有彎勾,直通到底。


難道普天之下的讀書人就沒有人看見這麼明顯的錯誤嗎?那些至高無上的皇帝就允許這樣的錯字堂而皇之的存在幾百年嗎?那麼明明故宮匾額“門”字是錯字,歷代皇帝為何不改正它?讓我來給大家揭秘。


第一種解釋:來源於一個關於朱元璋的小故事

話說朱元璋做了大明的開國皇帝之後大興土木建設各種皇家宮殿府邸,一些年過去了,這些宮殿都差不多造好了。接著,朱元璋就找些人給他這些宮殿的門寫門匾,找來找去,他選了當時號稱書法“獨步當代”的中書舍人詹希原去寫門匾。

詹希原是明初最有名的書法家,經常為達官貴人的府邸題字題門匾,大家都以能獲得他的真跡為榮。詹希原不知道是什麼因素,總是,這寫了幾個門匾,那個“門”字的內鉤總鉤得那麼高了大了一些。

一見這“門”字,朱元璋那臉就板起來了,越看越不對勁,越看心情越差。最後,皇帝怒了:朕這地兒是要召集天下士子賢達來的,你這鉤這麼大,是要堵住賢士進門的路嗎?還是要堵住朕招賢納才的路?這皇帝說啥就是啥吧,反正這事兒也很符合朱元璋的性格和風格。

總之,可憐的詹希原寫著寫著就被拖出去砍了頭,簡直再是竇娥之冤。

於是,詹希原寫過的“門”字的鉤都被塗掉了鉤。

此後,明朝各處宮殿、衙門、城門的“門”字都不帶鉤,朱棣在北京建都城時也遵循了這個習慣。


第二種解釋:想了解錯字產生的原因,就必須先了解中國古代的錯字文化。

古代人因為當時的科學技術不發達,比較迷信,凡事都圖個吉利。尤其是那些統治者,對於自己日常的處理政務和生活起居的地點都非常講究,生怕有什麼影響自己的皇位和皇家千秋萬代的。


也因此避諱了許多東西,改了許多字,當然其實就是一種避諱。如古代帝王的名字不允許百姓用,已經出現的名字要改名,甚至要改姓。最極端的是玄姓,因為避諱康熙皇帝的名字玄燁,而改姓元,導致現在沒有玄姓存在。



另外,皇帝基於政治需要,顯示其功德,也把字改成自己需要的。如乾隆皇帝把魚底下的灬改為三點水,三點水代表水,有了水,魚就能夠快快樂樂的活著。類似的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形成了比較獨特的錯字文化。


下面我們結合古人的錯字文化來分析匾額門字下面沒有彎勾的幾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因為皇帝是真龍天子,門下面的彎鉤容易刮壞了龍鱗,影響龍體,對皇帝的身體和長命百歲有影響。因此皇帝害怕門字有勾,為了避諱這個勾,強行把門字的勾都去掉。


第二種說法:是故宮曾經著火,但是卻找不到著火的原因。皇帝很震怒,負責此事的大臣怕被殺頭,就隨聲附會說是這是上天的震怒,通過匾額的門字下面的彎鉤把火引出了的。皇帝就害怕老天,馬上進行一系列的祭天行動。


總結:故宮匾額上的“門”字,之所以歷代皇帝都沒有去改,一方面是出於某種避諱,圖吉利的寫法,一方面則是有關招賢納士、防火的說法,而嫩人最為認同的是“門”字本就沒有對錯,只是漢字演變過程當中的一種寫法而已。從一個字的錯化異變可以看出皇家裡面的每一個不起眼的地方都有大說法。唯獨可憐一個門,入了宮門還需要自去一腿。


對此大家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留言分享。


路之意


1、門字從古到今的變化不是很大,是一個象形字,它的形象就是兩扇對開的門,早在甲骨文時代就是這種寫法了,如下圖就是甲骨文時代的門字,和後來的繁體是很接近的。

2、我們現在的簡化字的門其實在古代就已經有了,只不過是用在行書裡面,楷書裡面一般都是用繁體字的寫法。如下圖是王羲之寫的門字,和我們現在使用的門字是不是已經很像了?


3、門字其實一開始是不帶鉤的,事實上隸書和篆書裡也基本沒有鉤這個筆畫。比如下圖漢代的《曹全碑》裡的門字,就是兩個豎,同時代的其它碑刻也沒有鉤。


4、漢代的簡牘帛書其實是行書和楷書的濫觴,早在漢代的簡牘裡就出現了鉤的寫法,後來出現在草書、行書和楷書裡,至此,中國書法的筆畫也發展完備了。如下圖就是漢代簡牘書裡的門字,已經出現了鉤畫。

5、故宮裡門上的牌匾裡,門的寫法不帶鉤,歷朝皇帝也不改,一是由於迷信,認為這個門字的鉤是“火腳”,不吉利,容易失火。

古代消防系統不是很發達,那麼大的宮殿建築群,一旦失火很難撲滅,會造成很大的人力、物力損失,所以對這個也比較敏感,希望通過這種方式避免火災的出現。


6、另外,這個字也不能完全算一個錯字,歷史上也有很多書法家寫門的時候不寫鉤畫,如明代的王鐸,他的楷書裡有的門就不帶鉤。如上圖。

不知道你對這個事怎麼看?他到底是不是錯字呢?歡迎大家在討論區留言討論。

碼字辛苦,同意的朋友麻煩賞個贊關注一下啦。


不二齋


目前故宮匾額上的“門”字和我們現在所寫的“門”字相比少了一勾,於是我們便按我們所熟知的字形理所當然的認為故宮上的“門”字是個錯字。但是,按它現在這樣的寫法,沒有勾的話也是可以的,並不是什麼錯字

在漢字剛剛被創造出來時,大部分的字都是象形字,“門”也不例外。象形字一般為左右對稱的結構,沒有什麼特別突出而又例外的寫法

“門”字在這個時期便是左右對稱的結構,右下角也並沒有像現在這樣子的“勾”

後來魏晉時期開始流行書法
,書法大家們為了表現自己深厚的書法造詣,喜歡在“門”字下面頓一下、提一筆。後人為了學習他們的書法技巧,紛紛有樣學樣。再後來大家就都在門字下面加一勾,約定俗成,帶勾的“門”慢慢取代了沒勾的“門“


接著到了南宋時期,宮廷突遭大火
,皇帝準備興師問罪時,那些大臣彼此推諉不承認是自己的責任。為了掩蓋此次過失,某位大臣便上奏皇帝將大火的責任歸結於匾額上的“門“字。大臣說:門字下面帶了一勾,這勾屬火性,在木質宮殿中容易引發大火。說不定這次的火就是就是”門“字下面那一勾帶來的。

皇帝那叫一個生氣,立馬命令將宮殿中所有的匾額全部摘了下來,將“門“字下面那一勾劃掉才作罷。


明朝時期,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後重修“集賢門“
,命令大臣詹希原在匾額上寫上”集賢門“三個字。明朝”門“字的寫法和我們現在差別不大,同樣是底下帶一”勾“。這個詹希原可能是為了在皇帝面前展示自己出色的書法能力,大筆一揮,將”門“下面的勾帶了出來。這下完蛋了,朱元璋以詹希原堵住賢才進門之路問罪,立斬


再到了清朝,滿族皇帝以“門“字下面帶勾對政權不吉利,害怕這個勾將好不容易得到的天下勾走,便命令所有的匾額上的”門“字不允許帶勾。

清朝這一去掉故宮匾額中“門“字下面一勾的舉動一直留在現在,故宮也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封建統治者因為“門“字下面那一勾所對”門“字做出改變的舉動,其實都是封建迷信思想的影響,對於這種看法應該要予以破除

。而”門“字那一勾究竟有沒有必要存在呢?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