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7 為何說他是“福兮禍兮”的皇帝?薄太后為什麼要和兒子同葬霸陵?

薄姬是戰國時期魏國的宗室之女魏媼的私生女,剛長大就被思念故國的母親送入秦末自立為魏王的魏豹宮中,成了魏豹的姬妾。


原本與劉邦共同對付項羽的魏豹,因為神算預言薄姬“日後要生下天子,成為世間第一貴婦人”,而與劉邦決裂,做起了當皇帝的夢。可惜白日夢開始沒多久,魏豹就被惱羞成怒的劉邦派兵砍了腦袋,“魏宮”中的女人們全部被充作漢宮中的織室婢女。

為何說他是“福兮禍兮”的皇帝?薄太后為什麼要和兒子同葬霸陵?

劉邦有一次莫名其妙地入織室,並把他不喜歡的薄姬召入後宮。

薄姬絕處逢生入了後宮,著實高興了好一陣子,以為自己“日後要生下天子”的預言馬上就要實現了,可劉邦卻把她忘得劉恆。

當時的漢宮充滿了陰雲殺機,呂后和兒子太子劉盈為一方,寵妃戚姬與兒子趙王如意為另一方,明爭暗鬥,危機重重。薄姬和兒子小心翼翼地在夾縫當中生存著。

後來劉邦死了,太子劉盈即位,呂后掌握了宮廷與朝廷的內外大權,並對其他皇子和劉邦寵妃進行了血腥大清算。劉邦的兒子們則相繼死於非命,8個長大成人的兒子最後只剩下了兩個。唯有薄姬母子因從前備受冷落欺辱反而得到了呂后的寬容和憐憫。她下詔送她跟兒子代王一起到封地“代”去做了國王和太后。

七年過去了,漢惠帝和呂后先後死掉。漢文帝,自己也文景之治”盛世的一代明君,而且還是歷史上著名的孝子,大家熟知的二十四孝中就有漢文帝。

為何說他是“福兮禍兮”的皇帝?薄太后為什麼要和兒子同葬霸陵?

薄姬從來沒有當自己是劉邦的配偶,她的心願是永遠和自己的愛子相依為命。死後她被葬在文帝陵的南塬。文帝說他要永遠揹負著母親,死後繼續對這個為了他奉獻一生的媽媽盡孝,而薄姬也永遠守護在兒子劉恆的身邊了。於是,給劉邦生下了漢文帝這樣赫赫有名兒子的薄太后,和自己的兒子一起葬在了今西安東南的霸陵。

漢文帝劉恆是怎麼當上皇帝的?

漢文帝的名字在中國歷史上是很有名的,“文景之治”就是對他政績的充分肯定。文帝名劉恆,是劉邦的第四個兒子,母親是薄姬。

劉恆在劉邦的眾多兒子中是很幸運的。劉邦共有八個兒子,呂后僅生了一個,即惠帝劉盈。在惠帝去世後,呂后為了使自己長期掌握政權,對劉邦其他的兒子們大開殺戒,呂后共害死了四個。劉邦的大兒子劉肥最後未被陷害,得以善終。呂后最後死時,劉邦的八個兒子只剩下了劉恆和劉長。

在劉邦的眾子中,劉恆是最不引人注目的一個,這和他的母親有關。母親薄姬原是項羽所封魏國王宮的宮女,在劉邦打敗魏國後,將許多宮女選進自己的後宮,後來便和薄姬生了文帝劉恆。但劉恆出生後,薄姬卻遭到劉邦的冷落,地位一直是“姬”,沒有升到“夫人”,所以,文帝劉恆從小就做事小心,從不惹是生非,給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劉恆八歲時,三十多位大臣共同保舉他做了代王。雖然地位沒其他王子那樣顯赫,但這恰好幫文帝躲過了呂后的迫害,幸運地活下來,後來又幸運地登上了皇位。

劉邦的舊臣陳平和周勃在呂后死後,攜手誅滅了皇帝劉弘,他們覺得劉弘不是惠帝的後代,不符合皇位繼承的法統。最後,他們相中了寬厚仁慈名聲較好的代王劉恆。於是派出使者去接劉恆赴長安繼承皇位。

為何說他是“福兮禍兮”的皇帝?薄太后為什麼要和兒子同葬霸陵?

劉恆見到使者,開始並不是很高興,相反,這使他起了疑心,他的屬臣們也意見不同,有的認為是一個陰謀,有的則分析說不會有假。劉恆決定用占卜來決定吉凶。結果達到一個“大橫”的占卜結果,這個結果的意思是:大橫所裂的紋路很是正當,我不久要即位天王,將父親的偉業光大發揚,就像啟延續禹的那樣。占卜的人向他解釋天王即是做天子,比現在一般的王要高一級。為了以防萬一,劉恆在向長安進發的過程中一步步小心從事,深怕又中了計,喪命黃泉路。一是派舅舅薄昭先到長安探聽虛實,二是離長安城五十里的時候,又派屬下宋昌先進城探路。最後,小心的劉恆終於在陳平等眾大臣的擁戴下平安地繼承了皇位,住進了未央宮。

劉恆是中國歷史上最孝的皇帝。

劉恆大孝之名並非空穴來風,他紮紮實實做了幾件“劉邦曾發生“一夜情”後生了劉恆,從此再也不受劉邦的寵愛。所謂“福兮禍兮”,不受劉邦的寵愛則躲過了嫉妒成狂的呂后的迫害(呂后曾害死了劉邦的四個兒子),劉恆母子遠離皇城來到被封的代地,踏踏實實過起了雖相對貧寒但非常安穩的日子,薄氏是一位猶如孟母的賢德之人,教子有方,劉恆的學識修養大多受其母的影響。劉恆登基為帝后,薄氏臥病三年,劉恆不顧自己帝王的身份,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親自侍奉母親。母親所服的湯藥,他總要親口嘗過後,冷熱相宜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作為一個皇帝,按說他只要發一道聖旨,不知有多少太監、宮女前來伺候,但他不,唯有如此,才顯示出他孝的真心。俗語說:“忠臣孝子人人敬,佞黨奸賊留罵名”。劉恆的做法得到了眾多臣子由衷的擁戴,輔佐他開創了“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

二、大孝天下惠蒼生。劉恆的孝,並非只針對他自己的母親,做為一個皇帝,萬民之主,他對普天之下的老人都心存孝道。一念之仁,博得萬民歡呼。他登基時第一道聖旨是“大赦天下”,這和其它的皇帝沒什麼兩樣,他登基的第二道聖旨“定振窮、養老”、“令四方毋來獻”則是很多皇帝做不來的,這道聖旨表達了劉恆愛護百姓、體恤民情、關心老人的意願:“對八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以賜給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賜帛二匹,絮三斤。賜給九十歲以上老人之物,必須由縣丞(縣令的屬官,職權僅次於縣令)或者縣尉(僅次於縣丞)送達;其他由嗇夫(鄉的官吏)來送達。”代表國家向老人行孝,劉恆可說是首開先河。這麼仁德的皇帝,人民怎麼會不擁護呢?

為何說他是“福兮禍兮”的皇帝?薄太后為什麼要和兒子同葬霸陵?

三、成全孝道廢酷刑。劉恆本身是大孝之人,對孝子賢孫自然是惺惺相惜。兩千多年前有個著名的“緹縈救父”的故事,說的也是與劉恆有關的事:漢文帝時,有個讀書人叫淳于意,此人剛直不阿,不願與腐敗的官僚為伍,辭去太倉令的官職做起了普濟天下的醫生,淳于意醫術高明,是著名醫師楊慶的徒弟。但事有疏漏,一次治病時得罪了一位有權勢的人,告他誤診害死人命,按當時的法律,淳于意當判“肉刑”,這是一種非常殘酷的刑罰,或臉上刺字,或割去鼻子,或砍去左足或右足,淳于意愁得了不得,這時他的小女兒淳于緹縈自告奮勇要解救父難,她隨父到長安,託人寫了一封奏章,到宮門口遞給守門的人。漢文帝聽說奏章系一個小姑娘所寫,倒也非常重視,奏章寫道:我叫緹縈,是太倉令淳于意的小女兒。我父親做官的時候,齊地的人都說他是個清官。這回他犯了罪,被判處肉刑。我不但為父親難過,也為所有受肉刑的人傷心。一個人砍去腳就成了殘廢;割去了鼻子,不能再安上去,以後就是想改過自新,也沒有辦法了。我情願給官府沒收為奴婢,替父親贖罪,好讓他有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劉恆被勇敢的小姑娘的孝道所感動,招集大臣發佈命令,廢除了殘忍的肉刑。緹縈救父美名揚,劉恆的仁德也隨之傳於四海。

中華歷史上有著名的“二十四孝”,漢文帝劉恆以皇帝的身份入選,是很不容易的。國家風氣如何,一把手的表現非常關鍵。漢文帝作為萬民之王,以孝治天下,提倡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節儉敦樸,厚養薄葬,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擁護,靠仁孝的表率作用開創了中國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實現了中華的第一次騰飛,無疑給中華文化開了個好頭。劉恆,做為中國歷史上最孝順的皇帝,彪炳史冊也就成了必然。

名人介紹

漢文帝劉恆(前202年—前157年),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母薄姬,漢惠帝劉盈之弟,西漢第五位皇帝。前196年,漢高祖鎮壓了陳豨叛亂後,封劉恆為代王,其為人寬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調。漢高祖死後,呂后專權,諸呂掌握朝廷軍政大權。前180年,呂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打盡,迎立代王劉恆入京為帝,是為漢文帝。

為何說他是“福兮禍兮”的皇帝?薄太后為什麼要和兒子同葬霸陵?

漢文帝即位後,勵精圖治,興修水利,衣著樸素,廢除肉刑,使漢朝進入強盛安定的時期。當時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劉恆為代王時有位王后,生有四個嫡子,在劉恆稱皇帝后不久,這四個嫡子相繼去世,其餘諸子中寵姬竇漪房之子劉啟最長。

劉恆登基後三月後(景帝前元元年正月)立劉啟為皇太子,元年三月立竇漪房為皇后。 漢文帝與其子漢景帝統治時期被合稱為文景之治 。漢文帝在位時,存在諸侯王國勢力過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問題。漢文帝對待諸侯王,採取以德服人的態度。道德方面,漢文帝亦曾經親自為母親薄氏嘗藥,深具孝心。

後元七年六月己亥,漢文帝崩於長安未央宮,後葬於霸陵。在古代,有奪取天下之功的稱為祖,有治理天下之德的稱為宗。所以,其廟號太宗,諡曰孝文皇帝。也是《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藥的主角。

為何說他是“福兮禍兮”的皇帝?薄太后為什麼要和兒子同葬霸陵?

《文帝議佐百姓詔》原文翻譯及賞析

間者數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災,朕甚憂之。愚而不明,未達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過與?乃天道有不順、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廢不享與?何以致此?將百官之奉養或費、無用之事或多與?何其民食之寡乏也?

夫度田非益寡,而計民未加益,以口量地,其於古猶有餘,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安在?無乃百姓之從事於末、以害農者蕃、為酒醪以靡谷者多、六畜之食焉者眾與?細大之義,吾未能得其中。其與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土議之,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遠思,無有所隱。

為何說他是“福兮禍兮”的皇帝?薄太后為什麼要和兒子同葬霸陵?

譯文及註釋】

譯文

近來連續幾年作物欠收,又有水災旱災和疾病成災,我非常擔憂啊。我愚而不明,不知道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我想,我的政策有過失因而執政有過錯嗎?是天道有不順、地利或許沒有得到、人事大都失去了和睦、鬼神被遺棄沒有祭祀嗎?為什麼會這樣呢?養官的俸祿是不是太多了,沒用的事是不是做得太多了?為什麼民眾的糧食會匱乏呢?計算(一下)田地沒有更少,統計民眾人口沒有增加,按照人口來算田地,那比古人還有多餘啊,但吃的東西非常不足的,它的根源在哪裡呢?

難道是百姓從事商業損害農業的地方很多,還是做酒浪費的穀子很多,禽畜吃掉的糧食很多嗎?大大小小的道理,我沒能明白它的主要原因,要與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們討論這個問題,有可以幫助百姓的辦法,用心大膽地廣開思路,不要有所隱瞞!

註釋

(1)間:jián,近、近來。

(2)比:連續,頻繁。

(3)登:作物的成熟和收穫。

(4)咎:災禍、禍根,也可引申為過失。這句是說,不明白它的禍根所在。

(5)度:duó ,量,計算,此處為丈量土地。

(6)末:古有士、農、工、商的順序,商排最末尾。有輕視商的意思。

(7)蕃:繁多。

(8)醪(láo):酒。靡(mí):浪費。

(9)六畜:即馬、牛、羊、雞、犬、豕。

(10)義:道理,意義。

(11)二千石:漢代內自九卿郎將,外至郡守,俸祿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這裡是以祿俸為職務的代稱。 

(12)博士:秦及漢初立博士,掌管古今史事待問及書籍典守。到漢武帝時,設五經博士,置弟子員,此後博士專講經學傳授,與文帝、景帝時的博士制度有區別。

(13)率意:竭盡心意。

為何說他是“福兮禍兮”的皇帝?薄太后為什麼要和兒子同葬霸陵?

【作品鑑賞】

《文帝議佐百姓詔》通篇辭、意委婉,官式文書而如話家常,流露在字裡行間的愛民之心

這篇文章全文共分四段:首段說明憂慮民生的日益困苦。二段從朝廷行正和官吏方面設想民困的原因。三段從民情習俗方面設想民困的原因。末段令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等仔細討論,不可以隱諱。通篇辭、意委婉,官式文書而如話家常,流露在字裡行間的愛民之心,特別感人。漢文帝劉恆是封建社會中一位比較能體貼民間疾苦的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