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餓了嗎和美團每單抽成那麼高,為什麼餐飲店還要入駐呢?

lys9975093


餓了麼和美團的抽成是很高,但是隻要自己的利潤不變,那有什麼關係呢?



平臺改變了遊戲規則



在沒有外賣平臺的時候,很多人都習慣自己去店裡消費。

現在外賣平臺崛起了,並通過補貼的方式培養了一群用戶,這些用戶越來越喜歡通過app直接點外賣。

雖然隨著平臺迴歸正規(沒有補貼,需要快遞費,菜少錢貴),但是有些用戶已經習慣了這種方式,他們也不在意那幾塊到十幾塊錢的快遞費或其他的費用。

既然現在這種模式還在運行,那麼此類用戶群體必定還算是比較龐大的。

2017年外賣市場



2017年外賣市場整體交易額應該在2045.6億左右,增速為23.1%。

這個數據令人震驚,我還以為外賣市場會萎縮,畢竟七八塊錢的快遞費,和二三十塊錢的外賣已經讓我覺得我不可接收了,但我不能接受,不代表其他人不能解釋。

我們覺得平臺提成高,可對於商家來說,利潤相對來說增加了,他們也能接受。

維護自己的利潤

做生意只要有錢賺就行了,特別是相同付出得到的利潤相同的情況下,沒有人覺得這筆買賣不值得。

以前沒有外賣平臺的時候賺的一分一毫都是自己的,現在還要和外賣平臺分享,一開始確實是不爽,不過一個月算下來如果賺得比不加盟外賣高的話,誰會覺得這比買賣是虧的?

現在外賣快遞費特別高,外賣價格特別昂貴,即使有一些價格是偏低的,但商家就是商家,他肯定是衡量過,最後發現還是可以接受的。

有錢不賺是傻子。

無奈的加入

在網上我也看到很多商家在抱怨平臺抽成高,不過一旦商家退出平臺,銷量就會暴跌,於是又不得不加進去。

積極地適應



我說過了平臺改變了遊戲規則,生意已經不能按照外賣平臺出現之前的情況進行衡量了,無視外部環境的變化是很愚蠢的行為。

天天抱怨錢賺得比沒有外賣平臺之前少是很傻的,應該要想辦法在有外賣平臺的時候還跟以前賺一樣多或更多。

應對舉措

有些商家自建外賣團隊,有些商家在外賣附加上自己的聯繫方式,有些商家建立了與顧客的固定聯繫,有些商家只是閒時才提供外賣服務,有些商家只是偶爾通過外賣平臺搞活動..

我不是商家,也不知道什麼辦法可行,但是人總是要窮則思變。


從頭開始自學java


對於外賣,我內心是拒絕的。直到最近1-2年,兩件事深深改變了我的看法,我投入了吃貨大軍。


第一件事

有一次早班下大雨,我計算著時間,到了公司也沒工夫吃早餐了。於是在等紅燈時,通過微信公眾號下了一個KFC的套餐,我到公司時,外賣已擺在我的桌上。

第二件事

2018年初,媳婦生二胎,全程醫院陪護,根本走不開。飯菜只能走外賣,這個時候來了個小程序,於是在醫院七天時間,基本上把能吃的外賣吃遍了…

這兩件事,看似與商家沒有半毛錢關係,實際上呢?通過提供互聯網解決方案,美團、餓了麼為商家擴大了商圈,提高了市場佔有率,這是“優質”商家樂於看到的結果。同時外賣通過App下單,大數據共享可以提高商家效率,最根本的是,這並沒有影響到商家的單位利潤率,每一筆增加的開支都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了...

也就是說,以前是餐飲機構獨自享受消費者,美團通過為商家把餅做大,一起分享消費者。這個模式其實我見過另外一種,飯店不提供餐具,而由第三方提供餐具,吃飯的人加收1-2元/副...

商家,何樂而不為?


足球大玩家


從三個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1.有利可圖。俗話說賣的沒有買的精,即使餓了麼美團每單抽成高,但是這個成本最終都到了用戶的身上,吃過外賣的都知道,外賣不僅量少而且價錢更高,並且還是除配送費以外。所以餐飲店還是非常有利可圖的。

2.已成趨勢。現在的人點外賣的越來越多,尤其是年輕人,動動手指在家就可以吃飯美味。雖然從以前的百團大戰到了現在的美團外賣,餓了麼,百度外賣三足鼎立的局面,並且百度外賣被餓了麼收購,餓了麼也被收歸阿里巴巴的旗下,但是大家想點外賣也是相當方便。在吃喝玩樂中,吃首當其衝,是剛需,所以只要餐飲店有一定的實力,進駐外賣平臺就不愁沒有生意。

3.成本降低。現在有很多餐飲或小吃店已經不做線下生意了(不通過擺桌子讓顧客使用),而是隻做外賣生意。這樣就省去了一大半店面的租金(租小點的),並且請的人也少,很多就是三四個人。一個炒菜,一個接單打包,一個打飯,分工明確效率更高。

以上三點還是很吸引商戶的,大家有什麼不同的意見,歡迎留言討論!


黃赫28473191


與其守著店鋪等死,還不如上外賣平臺等死,這也是無奈之舉。

1.美團餓了麼培養了用戶用手機叫餐的習慣,趕到飯點,外賣小哥比點餐的還多。

2.手機越來越智能了,而人卻越來越懶了,連下個樓都懶得下。

3.如果你連續叫了一個星期外賣,下個星期的慣性還是叫外賣的可能性相當大。

4.餐館也沒沒辦法,你不上平臺,你的隔壁左右鄰居都在上美團餓了麼,那份錢就被他們賺了

5.上外賣平臺扣點,賬期,設備,投訴,推廣,打折其實商家的成本無形增加還要攤低利潤。

6.外賣影響堂食的,久等不見上菜,全吵了外賣。外賣給客戶約定了時間。若人手不夠,堂食的會逐漸減少。

7.外賣的價格比堂食的要高,外賣的分量比堂食的要少,商家也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外賣對商家來說,是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那有什麼辦法改變這種狀況呢?

目前沒有,自建app,自建送餐團隊,很難實現。而且成本相當巨大。

那麼商家繼續忍受外賣平臺剝削吧!

而且未來商家會被外賣平臺剝削的體無完膚。

因為外賣平臺要利潤,要業績,要每年增長,那錢從哪裡來,只能是商家。商家是是沒有話語權的,只能忍氣吞聲,含著眼淚不知疲倦的被外賣平臺壓榨血汗錢和利潤。


twin2663



美團一次,美一次,是美團的轟炸式廣告語!在我們小縣城都能感覺到。幾乎所有快餐店都寫著“美團外賣”

為了迅速佔領市場,美團開始的時候只收百分之五的抽成。餐飲店掙了錢,用戶滿意。美團外賣是賠錢賺吆喝,為了生存然後融資,阿里巴巴投資5000萬美元。 2016年和大眾點評合併成立了“美團點評”網。旗下還成立了酒店,旅遊網和公司。阿里巴巴退出。

美團從佔領市場到生存,到強大,已經成功!就像滴滴出行,共享單車大家需要它,甚至離不開它。這就是餐飲行業想要入駐的原因。


偉哥155373388


其實傳統做餐飲的時候利潤能夠到達百分之五十到六十左右.但是自從平臺做起來了!很多用戶都在外賣平臺上面下單訂外賣,因為剛開始的時候訂外賣還是比較便宜的!那時候有平臺補貼,對於商戶來說也就少賺一單而已!但是不用自己做宣傳,訂單來了,不用手抄訂單,還挺好的!這時候就很多人盯上這塊蛋糕了!

隨著平臺戰爭越來越激烈。逐漸建立起了配送服務體系,整個平臺的運營成本不斷地提高了!補貼就逐漸沒有了!這時候對於商戶來說這樣的抽點就很高了!同時有很多不太懂做餐飲的都入局做餐飲了.一個區域,用餐的人就這些。但是餐廳數卻更多了。總有一些餐廳是沒利潤的。就倒閉了!

所以這幾年開餐飲店的人,進進出出!虧了一波又一波。在平臺上賺到錢的店鋪還是少數的!現在的很多店鋪毛利潤也是達不到30%。但是現在還在開的店鋪為什麼還要加入平臺呢?因為大部分流量已經被平臺吸引了!商戶被“綁架”了!

粗淺瞭解!有更好的觀點可以相互交流!


老問子


隨著互聯網➕的升級,智能手機的普及,人們越來越依賴於手機,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這是個不可逆轉的大趨勢,符合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前商鋪靠的是地方,地方好,人流量大,生意自然好。現在,人人都玩手機,手機就是你伸到外圍的腿,腳,鼻子,耳朵,手等等等等,現在,商鋪靠的是流量,網上的流量,這是線下不能比的。線上流量至少是線下的十倍,可想而知,有多少人能看到你的店鋪,看到店鋪的人裡面肯定會有點餐的,這是個大數據問題。網上銷售基本靠的是量,畢竟還有扣點。線上是線下的補充,在現在生意場中,是不可或缺的。沒有在網上的銷售,相當於自斷手腳,不靠競對,自己慢慢的就把自己逼死了……


物理基礎


對用戶來說,外賣可以大大減少就餐時間的投入,再則前期各大外賣平臺的各種優惠力度足以圈住部分用戶,讓用戶養成習慣產生粘性最後變成信任,後期就算沒有大的優惠只要綜合時間和成本稍優還是能留客的。

對於商家來說,最大的優勢就是提高翻桌率(懂行的都知道),還能降低店面要求(如無需開在客流大路段,只要三公里可配送即可),再有就是擁有平臺提供的各種增值數據(如用戶畫像,意見等)以便助於商家的未來計劃。

個人感覺平臺也得根據用戶和商家的各維度數據變化(如商家配合度,用戶評分等)快速作出相應產品化方案,儘可能多的實現各角色共贏局面。


雲初兒


第一因為所有商家都希望能帶來客流量,第二平臺上的好多商家都是沒有門店的,也沒有任何證件,他們的利益就會高一點。第三好多商家進入平臺的時候不是十分清楚平臺的規則。第四好的商家或者年頭長的,生意好的他們是不會進入平臺的。第五單做平臺生意確實投入資金少,有個小屋兩個人基本就完了。


大衛171022639


歷史產物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用戶習慣在線上購買模式,就是圖方便快捷不想出門下樓去挑。如果餐飲店還是不理睬這個龐大群體,勢必會在未來被市場淘汰,除非你的口碑超厲害變成網紅店那種。不然餐飲店只能去迎合這種消費模式?雖然現今外賣平臺只剩下這兩家獨大,商家也是沒得選擇,流量都在這兩家裡邊,也只能上線這兩家,不管費用如何的高,最後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必定會在消費者那裡要回來,不然虧本的沒人去做。做的好的有流量支持的是個豬都會飛起來,沒流量立馬死翹翹了。無奈又不知所措只能上。未來的模式必然是實體跟線上共存發展,不然真沒流量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