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2 女科學家住12年地窩子,沙漠腹地建起300畝植物園

女科學家住12年地窩子,沙漠腹地建起300畝植物園

常青(左)在採集荒漠植物的種子

新疆晨報訊(文/記者 秦金俐 圖/受訪者提供)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的塔中,有一個佔地300畝的美麗植物園,這個植物園不僅僅是油田職工休閒的好去處,更重要的是承擔著培育篩選沙漠植物的重任。

沙拐棗、檉柳、沙打旺、補血草……春天,植物園裡各種植物紛紛吐出嫩芽,鳥兒在樹上鳴叫,讓人幾乎感受不到這是在沙漠深處。這片植物園是女科學家常青和她的同事們,花費20多年打造而成。

常青今年55歲,是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生地所)高級工程師。為了這片興建這片綠洲,她住了12年地窩子。

荒漠建苗圃,地窩子一住12年

1991年,在生地所工作的常青被派往塔中,為沙漠油田基地的生物防護體培育篩選植物。在寸草不生的荒漠上建苗圃,聽起來有點像天方夜譚,但是常青和她的同事們做到了。

當時的塔中油田正在籌建,常青和同事們只能自己動手挖地窩子住。地窩子是一種在沙漠化地區較簡陋的居住方式,挖制方式比較簡單:在地面以下挖約一米深的坑,形狀四方,面積約兩三米,四周用土坯或磚瓦壘起約半米的矮牆,頂上放幾根椽子,再搭上樹枝編成的筏子,再用草葉、泥巴蓋頂。

但是在沙丘下挖坑可不容易,有時候花幾個小時好不容易挖出一個坑,頃刻間被滑下來的流沙掩埋,又得重新開始。挖好沙坑,再找來紅柳、梭梭等搭成屋頂,還要僱車從上百公里遠的鄉村拉來磚頭,壘床、桌子、爐子……沙漠裡沙暴頻繁,第二天醒來常常被子上厚厚一層沙子,灰頭土臉。地窩子的門被沙子堵了個嚴實,她就一點點摳出一條縫,再用鐵鍬挖出一條道。

頭幾年沒有實驗室,常青和同事們就把試驗儀器搬到住宿的地窩子裡工作。大多數時候,他們在野外搞實地研究。沙漠地下水是礦化度較高的“鹹水”,經過多年的研究,他們逐步確定了主要植物適應灌溉水礦化度的範圍。比如梭梭、檉柳、鹽穗木和鹼柴適應2—28克/升的礦化水,而沙拐棗、沙棗、胡楊和枸杞只適應2—15克/升的礦化水……為不同植物的生長環境提供了科學數據。在這樣的地窩子,常青和她的同事們一呆就是12年。

半夜趕野兔,300畝植物園終成型

常青進沙漠工作的第二年女兒出生,但她只有冬天才能好好回去陪女兒,平時全靠丈夫照料。女兒小時候,每年春天她要離家時,女兒總是用小手拽著她的衣服不放哇哇地哭,每年的3月到11月,她都在沙漠裡度過。“女兒現在25歲了,可我每次想起這些還是心疼的想流淚。”常青說。

生活上的困難常青沒怎麼放在心上,當時她一門心思想著趕快投入苗圃的建設。頭兩年,常青和同事們先引種沙漠中最常見的沙拐棗、紅柳等植物,“先把風沙固定住,為種其他植物打基礎。”她說,沙子裡缺少養分,澆灌的水含鹽量高,乾熱風、沙塵暴頻繁,沙面流動性大等,即使這些平常植物在這裡植物種生長要比其他地方難得多。

有時候,大家花了半個月種上的植物,一場沙塵暴來襲,大部分植物變得東倒西歪,甚至有些還被吹沒了影,只得趕緊補種。還有時,補種的樹苗好不容易成活,一夜間就被野兔啃光了下面的樹皮。看著自己在烈日暴曬下汗流浹背種的樹一棵棵死去,常青總是心疼地睡不著覺,“我們把每一棵樹都當作自己的孩子細心照顧,為了它們能生存下來我們付出了太多汗水。”她說,那幾年,大家經常輪流半夜起來趕野兔。

2002年,植物園300畝規模基本成型。多年來,常青和同事們以每年引進10多種植物的速度,補充苗圃中植物的種類。這些植物是他們先後從吐魯番植物園、天山南北、寧夏、甘肅、青海和非洲等地引進的。

目前,植物園裡有240多種植物生長,這是她和同事在20多年裡,從引進的近600種植物中經過幾輪淘汰選出來的。“這些植物耐鹽鹼、耐旱、耐高溫,適合沙漠環境 。”

種植防護林,她在沙漠紮了根

自從進入沙漠,常青常年穿著油田工人的工作服,本來皮膚白皙的她也再沒白過,“我美不美不重要,只要我種出來的樹美我就心滿意足。”她笑著說。

2003年,沙漠公路防護林開建,在此前,常青和同事們為此分三次進行了5年的研究。他們除了在試驗基地種植培育,還在沙漠公路旁相繼試種了1.2公里和30.8公里的防護林試驗林。引進了60多種植物進行篩選,她和同事最終確定,沙漠公路灌溉水礦化度最適合梭梭、多枝檉柳和喬木沙拐棗生長。

近幾年,常青把重點放在培育觀賞性更強的沙漠植物上。她說,沙拐棗、檉柳和梭梭在沙漠公路兩側起到固沙作用,其實局部還可以種一些喬木和草本植物。她要做的就是,培育出“顏值高”還適合沙漠生長的植物,通過各種植物搭配種植,讓防護林看起來“賞心悅目”。目前她和同事的研究部分已經運用,白刺、紅皮沙拐棗、鹽生草等都種進了防護林。“駕駛員走在這條最‘寂寞’的公路上時,至少能心情愉快,少些疲勞駕駛。”常青說。

常青和同事們的研究成果不僅僅用在沙漠公路防護林,還用在了克拉瑪依、輪南等地。這兩年,她和同事們致力於把研究成果推廣到中亞、非洲一些國家,與之開展荒漠化防治合作,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技術支持。

外人眼中的辛苦,對常青而言是一種快樂,這些日子,她忙著觀察植物園裡各種植物的長勢,瞭解去年新引種的幾種喬木長勢如何,是否適合這裡的環境。這麼多年過去了,她也像自己的苗圃一樣,在沙漠裡紮下了根,捨不得離開,“我還要在這裡大幹5年,直到退休。”她說,在沙漠這麼多年她的感悟就如沙漠公路旁樹的一塊標語——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

【晨報爆料熱線:0991-88011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