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何實力不足的桓玄能清洗掉劉牢之等北府高層?

FDGHHFHGAH


東晉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君弱臣強的朝代,權臣壓主的現象一再重演,地方軍閥與朝廷爭戰不休,其中最大的一次內亂,便是桓玄篡位奪權。

桓玄是權臣桓溫的兒子,憑藉老爹留下的政治資本,一步步崛起成為地方軍政巨頭,都督荊、江、司、雍、秦、梁、益、寧八州諸軍事,兼荊、江二州刺史。桓玄與執掌朝政的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父子結怨甚深,父子倆弄權既久,把搞得烏煙瘴氣,朝野皆憤,民變迭起,這為桓玄挑戰朝廷提供了藉口。



年輕氣盛的司馬元顯打算先下手為強,幹掉桓玄。公元402年正月初一,朝廷發佈詔令,宣佈桓玄之罪狀,並以司馬元顯為征討大都督,主持討伐事宜。司馬元顯敢發動戰爭,主要是手中握有一張王牌:能征善戰、馳名天下的北府軍。然而,北府軍統帥劉牢之消極怠工,打著自己的小算盤。

桓玄雖然實力強大,然對北府軍一直有畏懼之心。由於劉牢之持觀望態度,桓玄得以長驅直入,兵抵歷陽,豫州刺史司馬尚之一戰而潰,兵敗被俘。

當時北府軍駐紮於溧州,參軍劉裕見大帥遲遲不動,主動請戰,劉牢之不同意。在他看來,無論是桓玄還是司馬元顯,都不是善茬。相比之下,他更討厭司馬元顯,因為此時這位小爺只有二十一歲,但為人目空一切,喜歡耍小聰明。劉牢之認為如果自己打敗桓玄,只會讓司馬元顯在朝廷之上更加無法無天。



這時,桓玄派人前來策反,劉牢之怦然心動。其子劉敬宣反對道:“如今國家衰危,天下之重心在於父親大人與桓玄兩人之手。桓玄憑藉桓溫、桓衝留下的政治資本,據有荊楚之地,晉國三分之二的土地在其控制。若是縱容他凌駕朝廷之上,等他威望高漲之後,就無法制服了,我擔心他就是今日之董卓。”

劉牢之怒斥道:“今天若要取桓玄性命,易如反掌;只是消滅桓玄後,司馬元顯勢必坐大,到時我就對他無可奈何了。”在劉牢之看來,自己與桓玄無甚仇怨,以北府軍這張王牌,足以制衡桓玄。

由於劉牢之突然倒戈,桓玄順利打到建康城下。朝廷軍一戰即潰,司馬元顯束手就擒。大獲全勝的桓玄出任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清洗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父子一黨,完全把持朝政。



對桓玄來說,劉牢之的北府軍是一大威脅。他一紙令下,任命劉牢之為會稽內史,實則欲削奪其兵權。劉牢之大驚失色,想要起兵對抗桓玄。然而,形勢的發展與他的預料完全不同。

首先,司馬氏父子弄權日久,朝野共憤,故而桓玄把持朝政後,大家對他還是有所期盼的。戰亂剛定,你又要開戰,不得人心。其次,劉牢之在朝廷與地方的三場戰爭中,反反覆覆,一會出賣上司,投靠朝廷,一會出賣朝廷,投靠桓玄。這種反覆背叛的行徑令他在軍隊中的名望一落千丈,眾將士紛起抵制他的第三次背叛,劉裕、劉襲等人先後離去。眾叛親離的劉牢之情知大勢已去,選擇自殺。



桓玄執政後,朝野上下希望這位鐵腕人物能扭轉朝廷的歪風邪氣。然而,不久後大家便失望了。桓玄心裡盤計的只是自己的權勢,北府軍勢力不除,他內心不安。於是,一場針對北府軍高層的血洗開始了。北府軍舊將高素、竺謙之、竺朗之、劉襲、劉季武等皆被誅殺。劉襲的哥哥劉軌與司馬休之、劉敬宣、高雅之等人起兵,戰敗逃遁至西秦或南燕。

但有一個北府軍重要將領並沒在桓玄清洗的名單之中,此人便是劉裕。為什麼桓玄偏偏放過劉裕呢?兩個原因:第一,當初劉牢之想起兵反桓玄,劉裕是第一個開溜的;第二,沿海的海盜勢力捲土重來,打擊海盜,還得倚賴作戰經驗豐富的劉裕。

不過,桓玄沒有想到,自己最後還是栽在劉裕手中。在桓玄自立為帝后,劉裕集合北府舊部,發動起義,顛覆桓楚政權。北府軍的實力,還確實不是吹出來的。


君山話史


關鍵在於劉牢之政治眼光太差,又是一個軍事才能優秀,政治水平低分的人物,偏偏還自以為是。

淝水之戰劉牢之一戰成名,一度追擊到鄴城,謝玄隱退,劉牢之是北府軍的頂梁,但目光短淺,當桓玄衝進建康,樹倒獼猴散的北府軍,被桓玄以朝廷名義逐一清洗。

桓玄能輕易的清洗北府高層,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劉牢之自己挖坑,把自己埋了。

桓玄起兵,劉牢之為何按兵不動?自以為才智了得加上手握強兵

桓玄起兵後,司馬元顯任命劉牢之討伐桓玄,但是桓玄派人一通勸說之後,劉牢之就按兵不動。


桓玄給的理由是

第一司馬父子無容人之量,桓玄之後,下一個就是劉牢之自己;第二劉牢之立下大功,功高震主,難免出現兔死狗烹的情況。

這兩點倒也的確說中了劉牢之的心病,不過劉牢之考慮的還不止這些,難道劉牢之就不怕桓玄成功後會除掉他麼?

劉牢之打了那麼多仗,自然也考慮到這一塊了,晉書記載:

假手於玄,誅除執政,然後乘(桓)玄之隙,可以得志於天下,將許(桓)玄降

劉牢之覺得自己手握強兵,才能算略足以經綸江表,所以劉牢之就勢下坡,按兵不動。

結果沒有阻礙的桓玄一路衝進建康,把持了朝政。

桓玄清理北府兵為何沒有遇到抵抗?

桓玄把持朝政之後,就著手清晰北府高層,這一段時間劉牢之敗的非常迅速。

第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劉牢之政治品格不行,三次背叛,手下已經人心盡失。再加上關鍵時刻又猶豫不決,最終眾叛親離。

劉敬宣勸劉牢之襲擊桓玄,結果劉牢之猶豫不決,召集眾人,得到的卻是一頓訓斥

參軍劉襲曰:“事不可者莫大於反,而將軍往年反王兗州,近日反司馬郎君,今復欲反桓公。一人而三反,豈得立也。”語畢,趨出,佐吏多散走。

三次背反,說明劉牢之沒有自己的堅定立場,品格是一回事,更關鍵的是手下將領得不到安全感。

第二個原因便是,桓玄此時入主朝廷,但是還未暴露野心,佔據朝廷大義奪劉牢之兵權,劉牢之從名分上無力反抗。

戰亂剛定,人心思安,這個時候劉牢之再起兵禍,根本得不到世人支持,況且局勢已經平定,劉牢之再起兵討伐也師出無名。一切如同劉敬宣先前預料的“威望既成,則難圖也”

所以劉牢之因為自己的短淺目光,錯過了機會,只能認輸。沒有了劉牢之,這個時候北府軍已經四散,桓玄對於這支自己無法掌控的軍隊,下手也非常迅速,不到一年,高素、竺謙之、竺朗之、劉襲、劉季武、孫無終等都被桓玄所殺。

可以說北府軍在桓玄之亂前期之所以敗的那麼迅速,主要是因為劉牢之的問題。


妖鬼雜談錄


因為劉牢之本身能力就不行,膽量更是一般,加上當時他自己也居心不良,最終投降了桓玄,最後任人宰割。

雖然劉牢之號稱名將,在淝水之戰中居功至偉,但那一場大戰本身就是烏龍,東晉能勝利,只是運氣好,正好符堅自己找死,他手下那些歸附勢力巴不得他完蛋。可惜了王猛大才英年早逝,要不然歷史完全改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