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內痔都有哪些臨床表現?

摘菊繡手


內痔在生活疾病中比較常見,它是發生於齒狀線以上的痔。發病的病因簡單來說,就是直腸上靜脈叢曲張或者肛墊下移,位於截石位3, 7、11點的位置,正所謂“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定管三七十一”。這三處的內痔可稱為母痔區(母親),其他部位稱為子痔(孩子)。

那麼,內痔表現在哪些地方呢?第一條就是便血,是內痔初期的臨床表現,鮮紅色,不與大便相混。此外還有間斷性出血,主要就是大便的時候手紙被血染紅,便池裡面滴血,嚴重時出血可能呈噴射狀。第二痔核脫出肛門:隨著痔瘡變得越來越嚴重,痔核逐漸增大,排便時脫出不易回納,嚴重者不可回納。第三變現為肛周潮溼、瘙癢等局部病變,痔核可能反反覆覆的脫出,導致括約肌鬆弛,分泌物常常溢出導致潮溼,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膚,就可產生瘙癢。第四是便秘:患者不恰當的排便習慣,則形成便秘,乾燥的糞便又會摩擦出血,導致症狀更加嚴重。最後是肛門疼痛:內痔脫出之後卡在肛門外,造成水腫和血栓,出現疼痛。

內痔脫出又會分為四種情況,我們可以簡單總結一下,內痔的分度: I 度:無痔脫出;II 度:便時脫出,可自行還納;III 度:不能自行還納;IV度:不能還納,還納之後又脫出。

對於內痔啊,我們可以根據它的臨床表現來進行相應的對症治療,總結為,無症狀不用治療;有症狀,可緩解其症狀;以保守治療為主;實在嚴重的話,那就不得不手術了。

本期答主:常雙慶,醫學碩士


杏花島


作為一名胃腸外科醫生,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痔瘡是發生在直腸肛門周圍的靜脈曲張,根據發生在直腸裡面還是外面,可以分為內痔和外痔。

內痔的主要臨床表現有以下幾點:

第一,便血

這是最常見的症狀,不伴有疼痛,便血一般是間斷性的,不是每次大便都有便血。血液的顏色一般是鮮紅色的,與大便不混合,常出現在大便後,滴血或者噴血,有些患者只會在擦屁股的時候,手紙上面有血。

第二,痔核脫出

這也是常見的症狀,隨著病情的發展,內痔會掉到肛門外面來,不嚴重的脫出,可以自己回納,如果再發展下去,就需要用手還納,最後用手也塞不回去,可導致嵌頓。

第三,肛周不適

這也是比較常見的症狀,外痔不斷脫出,刺激肛門周圍,可出現肛周瘙癢,潮溼等不適。

第四,疼痛

一般來說,內痔是不會痛的,但是,如果內痔脫出後,無法還納,會造成水腫,有可能形成血栓,引起劇烈的疼痛。

第五,便秘

很多痔瘡的患者,都合併有便秘,證實因為便秘,長期的用力大便,導致大便不斷的摩擦痔瘡,導致內痔脫出,粘膜損傷,引起內痔出血。

綜上所述,這五大症狀,是內痔患者常出現的,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歡迎留言諮詢,更多醫學科普,請關注我。


普外科曾醫生


痔(俗稱痔瘡)是一種位於肛門部位的常見疾病,任何年齡都可發病,但隨著年齡增長,發病率逐漸增高。在我國,痔是最常見的肛腸疾病。西醫認為致病原因主要有兩種。

1.靜脈曲張,認為痔是直腸下段黏膜下和肛管皮膚下的靜脈叢淤血、擴張和屈曲所形成的靜脈團。2.Thomson的肛墊下移學說,認為痔原本是肛管部位正常的解剖結構,即血管墊,是齒狀線及以上1.5cm的環狀海綿樣組織帶。只有肛墊組織發生異常併合並有症狀時,才能稱為痔,才需要治療,目前這個說法被大家認可。痔瘡分類,根據痔瘡所在的位置為,主要分為三類,內痔,外痔,混合痔。

常用的藥物主要是內服加在外用,比如化痔片,馬應龍痔瘡膏等,目前治療多為緩解症狀,並非能消除。痔瘡容易反反覆覆



西醫治療痔瘡還有其他辦法,比如手術切除,注射療法,物理療法等,但也都很難根治。

痔瘡的誘發原因也很多,諸如便秘、長期飲酒、進食大量刺激性食物和久坐久立是主要誘發因素。想要控制好痔瘡,比如從生活,飲食習慣方面注意。

中醫認為痔瘡,中醫認為,痔瘡的發病因素與風、溼、熱、燥、氣虛、血虛有關。治療原則總的來說,清熱解毒,清熱利溼,補益氣血,清熱通腑,補中益氣,滋陰清熱,溫陽健脾。如用明礬,芒硝燻治外痔。清熱涼血。如是溼邪過重,則需祛溼。比如避免長期呆在潮溼陰冷,平時健脾胃,強運華。五穀雜糧飲食。比如山藥,無花果,大棗,等食療。


痔瘡發作與生活習慣,飲食習慣息息相關。飲食方面,多食新鮮蔬菜,不吃太多刺激性食物,不吃油膩。加強體育鍛煉。

預防痔瘡,(1)預防便秘(3)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不憋。(4)保持肛門周圍清潔,特別一些公共遊泳池游泳。(5)注意保暖,不宜長住在潮溼陰冷環境,比如平時要開窗透風。(6)做提肛運動,自我按摩。不要坐太久,還有避免過度勞累。(7)及時用藥,早發現,早控制。


藥店小熊


內痔是痔瘡的一種,多位於肛門齒線上,與痔內靜脈叢相關,截石位在三、七、十一點。內痔常見的症狀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便血,可在排便時或便後出血,顏色鮮紅,滴狀,不與糞便混合,無粘液膿液,可是間歇性、無痛性。初期痔核小質地軟,排便時不脫出肛門外,等到中期,痔核與直腸肌層分開,排便時可有痔核脫出,但可自行回縮;

其次等到晚期,痔核變硬變白,痔核會自行脫出,且須用手推回。內痔早期一般不疼,中晚期有肛周瘙癢、肛門墜脹感,但是當內痔脫出於外,不能推回肛門,也就是發生內痔嵌頓時,可有疼痛感,伴隨糜爛、壞死、化膿等。

除此之外,患者可出現全身症狀,如貧血、乏力、面色差、食慾減退等。需與息肉痔、鎖肛痔、肛裂等鑑別。內痔發生時,需要積極治療,以防後期往直腸癌等惡性病方向發展。保持大便通暢、養成定時排便習慣,注意肛門清潔,減少刺激,適當運動、避免久坐久站。


KK健康


回答問題之前,先來了解一下痔瘡的基本醫學知識:痔瘡是由於多種原因引起的肛墊下移或痔靜脈叢迂迴擴張形成,解剖上以肛管齒線(肛管皮膚粘膜之交界)為分界標誌,分外痔、內痔、混合痔三種。外痔以排便時疼痛為,排便前出血、出血量較少為主要表現。內痔的臨床表現是:間歇性便後排出鮮血,一般無疼痛,發生痔核脫出、嵌頓時有疼痛。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分Ⅳ度。Ⅰ度:便時帶血、滴血或噴射狀出血,便後停止,無痔核脫出;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時有痔核脫出,便後可自行還納;Ⅲ度:偶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咳嗽、勞累、負重時痔核脫出,需用手還納;Ⅳ度:偶有便血,痔核脫出不能還納或還納後又脫出。診斷以視診及指診為主,若要明確診斷須行肛門直腸鏡檢查以明確診斷、指導治療。天天醫學認為在治療方面:Ⅰ度、Ⅱ度、Ⅲ度可行保持大便通暢、熱水坐浴、提肛鍛鍊、痔核脫出及時還納、外用藥物等方法治療。Ⅳ度須行手術切除痔核。

天天醫學建議:只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多吃富含粗纖維的蔬菜,保持大便通暢、注意局部衛生(大便後清洗局部)、痔核脫出時及時還納、外用藥物等方法可以有效預防痔瘡的發生和病情加重。希望回答對大家有所幫助,關注天天醫學,瞭解更多醫學知識,若有建議和補充請在評論區留言,天天醫學為你解答,認為有點道理請點個贊。希望回答對大家有所幫助,關注天天醫學,瞭解更多醫學知識,若有建議和補充請在在評論區留言,天天醫學為你解釋,認為有點道理,請點個贊。


天天醫學


內痔是相對於外痔與混合痔而言的,一般是指肛門齒線以上發生的靜脈曲張團塊。

一般主要有以下三個表現:

便血:以顏色鮮紅多見,有些可見於解大便時,糞塊或馬桶中有鮮紅色樣血;有些可能僅僅是用手紙擦拭時,發覺便紙上有血漬。

肛口塊物脫出感:在解大便時,或用力咳嗽時,有時會感覺肛門口有東西脫垂出來了。大部分痔核較小的痔瘡患者,脫出的痔核一般都可以自行回納,或是用手回納回去。但是某些痔核較大的,則可能回納的難度會增大,或是由於不及時回納而形成嵌頓,甚至水腫疼痛嚴重,而需要緊急手術處理。

疼痛:這個需要看痔核的多少及大小等情況而定的。有些痔核偏大,顆粒又多的患者,容易形成嵌頓水腫,而呈劇烈疼痛。


那麼,平時應該注意哪些地方,以避免痔瘡纏身呢?

1、養成每天定時如廁的好習慣

2、 忌食辛辣刺激、油膩的食物,戒菸酒

3、避免久坐久站,要開展適當的運動鍛鍊


內分泌糖尿病醫生小白


我不是醫生,不知道醫學之事,但我有一方法,可使痔瘡匿跡。信不信由你,反正不化錢!

生痔瘡,其實是血瘀於肛門而形成的。我原來有內痔,我就天天用開水,並滴幾滴消毒藥水,用手指擦洗肛門,並用手指輕柔按摩患處,使其瘀血散去。便後洗,睡前洗,一天不少二次,成為規律,一段時間後痔瘡不見了,現在我已沒有痔瘡!但是每天洗兩次是不變的。

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用以上方法治好了痔瘡的。


老蛇正宗


痔瘡可以試一試

1.傷溼止痛膏貼委中穴

2.白蘿蔔熬水外洗



蘿蔔屬於肺藥(補氣益肺),而肺與大腸相表裡,中醫就是那麼神奇🙎🏻‍♂️


源源學中醫


痔瘡分為內痔和外痔,肛門齒狀線以上為內痔,齒狀線以下為外痔,內痔主要症狀是便血,便後滴血,血和大便不是混在一塊的,往往成鮮紅色,內痔一般不痛,而外痔常在肛門周圍可觸及包塊,常較疼,內痔外痔有時混合存在。


內痔的便血記得與結腸癌,潰瘍性結腸炎區分,不是所有的便血都是痔瘡,中老年人便血,伴消瘦高度懷疑惡性腫瘤。潰瘍性結腸炎便血往往伴有黏液,膿液,大便和血混合在一起。


消化科小張醫生


首先是疼,疼得不能坐。

其次是大便時會破裂流血,流很多。

最好的辦法去作手術切除,小手術,時間短,幾天就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