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中國古代皇位是嫡長子繼承製,真正以嫡長子繼位的有多少人?

逆襲胖子楊


“嫡長子繼承製”是周朝以降中國古代宗法社會的基石,大到天子諸侯,小到大夫平民,在權位財產繼承問題上,一般都會遵循這個原則。



嫡長子繼承製一直被視為古代禮制的金科玉律,但事實上真正依照嫡長子繼承製實現皇位繼承的並不多。撇開元清兩朝不說,比如秦二世、漢文帝、漢武帝、隋煬帝、唐太宗、宋太宗、明建文帝、明成祖等都不是前任皇帝的嫡長子。

歷朝歷代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的皇帝

秦朝只有統一天下的秦始皇是嫡長子,而且他終生沒有立皇后。秦二世胡亥、秦王子嬰都不是嫡長子。

西漢十五帝中,只有漢惠帝、漢景帝、漢元帝、漢成帝是完全意義上以嫡長子身份繼位。

東漢十四帝中,只有何皇后所生的漢少帝是以漢靈帝嫡長子的身份繼位的,還沒當多長時間的皇帝就被董卓廢除了。

隋朝沒有嫡長子繼位的皇帝。隋文帝是開國皇帝,隋煬帝是嫡次子。而隋恭帝、皇泰帝這些傀儡皇帝則是隋煬帝的孫子。

唐朝二十一帝中,沒有一個是完全意義上以嫡長子身份即位的皇帝。只有唐順宗勉強算是以嫡長子(其母做過三天的皇后)身份繼位的。

北宋九帝,只有宋欽宗是以宋徽宗嫡長子身份繼位皇帝。另外宋神宗是出生幾年後其母被立為皇后,勉強也算一個。

南宋九帝,只有宋光宗是真正的嫡長子。另外宋恭宗是嫡出的大哥夭折後繼位的,勉強也算一個。

元朝十帝,只有元英宗和元寧宗是完全意義上的嫡長子身份。

明朝十六帝,只有明仁宗、明宣宗、明武宗三個是嫡長子。

康熙帝發明“秘密立儲制”之後,清朝皇帝就廢除了“嫡長子繼承製”。而且按照“嫡長子繼承製”,也只有道光帝符合標準。



嫡長子繼承製打折扣的原因

一是無嫡長子 。又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無子。沒有兒子或者兒子被殺了。 另一種是無嫡。所謂嫡子就是指正妻所生子,因此無嫡有可能是為立正妻,或正妻未生兒子。

二是因政治原因不立嫡長子。 最突出一例就是宋太宗趙光義,當時正處於戰亂時節,宋太祖如果立嫡長子並不利於接下來政權的穩定,所以選擇立自己的弟弟。這一情況在歷史上比較多見,此時手握擁立大權的輔政大臣具有較大話語權。

三是非嫡長子篡權 。最突出的一例即唐太宗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上位。相似的還有明成祖朱棣通過靖難取得皇位。非嫡長子篡權成功在古代屬於小概率事件,但在皇位寶座的誘惑下,歷史上很多非嫡長子卻都躍躍欲試。

四是作為嫡長子的太子因各種因素被廢。 雖然歷史上嫡長子繼承皇位的概率不大,但被封為太子的概率卻很大。如漢武帝的太子劉據,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康熙皇帝的太子胤礽等等。太子被廢有諸多原因,根子都在於太子的存在對於皇權的威脅。在古代,嫡長子等同於嗣君,但從太子到繼承皇位會遇到非常多的問題,這也就是導致嫡長子繼承皇位的情況較少發生的最主要原因。


於一粟端見十方剎


“兄終弟及、父死子繼”是古代君主的兩種基本繼承製度。

從司馬遷《史記》記載,在夏(考古尚未證實)和商時期,“兄終弟佔”的比重很大,西周開始以“父死子繼”為根本宗法,當沒有兒子時,優先採用過繼侄子為嗣的方式,並也摻雜直接“兄終弟及”的方式。

父死子繼中,又存在了立長立賢的區分。立長是指嫡長子,即原配皇后/王后生的大兒子。立賢,則是在眾多兒子中選擇一個。

梳理古代帝王世系,真正以嫡長子繼位的很少,原因如下:

1、過早夭折,還沒被立太子,就死在起跑線外了。

2、立為太子後病死,由弟弟接任太子,或兒子成為皇太孫。

3、被老爹廢了太子之位,或死或囚禁。

4、被弟弟殺了。

5、主動放棄繼承權。

歷代以嫡長子繼承的(自秦始皇以後),大致有:

西漢惠帝、西漢景帝、西漢元帝、西漢成帝、東漢少帝,宋欽宗、宋光宗,元英宗、元寧宗,明仁宗、明宣宗、明武宗,清道光帝。

上述比較苛刻的標準,親孃必須是正妻,不能是後封的皇后。

唐代為什麼沒有,因為自唐肅宗之後就不立皇后了。


幾葦渡


對於嫡子繼承皇位,楊鴻年、歐陽鑫所著的《中國政制史》曾做過粗略統計:秦漢兩朝28個皇帝中,以嫡子繼位者僅西漢惠帝、元帝、成帝三人,東漢皇帝竟無一人嫡出;兩宋18個皇帝中只3人嫡出,明代16個皇帝中僅5人嫡出……從這個這個數據來看,其以嫡長子繼承的人數很少。

也有學者對以嫡長子繼承皇位的皇帝數量進行過詳細統計,結果顯示:西漢4人、東漢3人、蜀漢1人、西晉1人、東晉4人,南朝宋3人、南朝齊1人、南朝陳2人、北魏4人、北齊3人、北周2人、唐朝7人、後周1人、北宋2人、遼3人、西夏5人、南宋1人、元朝1人、明朝10人、清朝1人,共計59人,約佔總數的40%,也即大約只有2/5的皇帝是由嫡長子繼承。

上述數據的統計是在一定條件下進行,其一,十六國、十國政權因為時間短而不計入,開國之君不計入,正史中沒有本紀者不計入(像呂后稱制等),王莽、更始帝劉玄也被排除;其二、如果兩次即位只作一次計算;其三,無論別的因素怎樣,只看是否是嫡長子繼承,哪怕皇帝無子,嫡長子先皇帝而死。

此外,又根據皇帝無子、皇后無子、嫡長子先逝等情況,由皇太弟、皇太孫、皇侄等繼位亦算作嫡長子繼承製的體現,並依據此做成了另外一張表格,這種情況有21人,加上之前的59人,共計80人。

當然,上述數據也有一定疑問,如數據顯示明代以嫡長子繼承皇位的有十人,但即使算上朱允炆和朱厚熜,也只有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朱見深、朱厚照、朱常洛,共計八人。但總的來說,真正以嫡長子繼承皇位的佔少數。


參考文獻:譚平《中國古代皇位嫡長子繼承製的計量分析》


楚邾


歷史上那麼多皇帝,開國皇帝不算,只有73位皇帝出身嫡系,其中曹睿、蕭賾、蕭寶卷、蕭寶融、李世民、李恆、朱友貞、趙惇八位皇帝的母親雖然是嫡妻但生前並沒有做過皇后。減去8就只有65位皇帝是皇后之子。

【劉盈劇照】

而這65位之中,只有43位皇帝的親媽是原配,還做過皇后。剩下的22位皇帝,親媽要麼是繼娶的正妻,要麼就是小妾扶正的,這裡略過。只說原配嫡子:

其中嫡長子有29位:劉盈、劉奭、劉驁、司馬衍、司馬聃、劉和、呂紹、姚興、劉劭、劉子業、陳伯宗、元欽、高殷、李裕、王繼鵬、耶律璟、耶律賢、耶律隆緒、趙頊、趙桓、趙擴、李乾順、碩德八剌、阿速吉八、懿璘質班、朱高熾、朱瞻基、朱厚照、旻寧。

【宋神宗】

這29位根紅苗正的嫡長子中,劉和、呂紹、劉劭、劉子業、陳伯宗、高殷、阿速吉八7位都是即位沒多久就被庶系奪位被廢殺。

劉盈、司馬衍、司馬聃、元欽、李裕、懿璘質班6位都是傀儡且在位不久。

【明仁宗】

王繼鵬、耶律璟、碩德八剌3位是遇刺;趙桓是亡國;朱高熾早亡;劉驁、朱厚照自己作死。

只剩下劉奭、姚興、耶律賢、耶律隆緒、趙頊、趙擴、乾順、朱瞻基、旻寧9位正常死亡。

原配嫡長子的位置實在太高危了。

【元寧宗】

嫡次子有11位:司馬衷、司馬嶽、慕容暐、慕容寶、苻生、楊廣、李柷、劉承祐、李煜、耶律德光、趙顯。

其中司馬嶽是長兄在位死後,兄終弟及即位;

司馬衷、慕容寶、劉承祐、趙顯四位是長兄夭折或者早亡或被殺得以入繼大統;

慕容暐、苻生、李煜三位是太子長兄早亡得以上位;

楊廣是幹掉了長兄上位;德光是長兄失愛於當權的生母得以上位;李柷是被權臣選擇。

【朱壽將軍】

嫡三子二位:李治、窩闊臺。這二位都是大哥二哥相爭,老三漁翁得利。

嫡四子一位:拓跋廓。這位也是被權臣選擇上位的。

綜上,真正以原配嫡長子繼位的只有29位,而中國歷史從秦朝以來,大小王朝84個,老少帝王430名,減去84個開國者,也還有346名,卻只有29名原配嫡長子繼位,就算是加上其他嫡次子三子四子也才43個嫡系···

就是這樣。

請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覺得猴格寫的還行的就賞個關注!點個贊吧!

覺得猴格寫的有誤的也請不吝賜教!謝謝!


猴格大人


古代皇帝的繼承為嫡長子繼承者,嫡長子是皇帝第一個正妻皇后生的第一個兒子,就是嫡長子。嫡長子繼承其實就是古代統治階級安撫被統治階級的,如果沒有安排嫡長子繼承皇位,皇位繼承人不明確,天下百姓和各級官員就不知道誰是將來統治者,他們對未來就存在危機感,政局不穩這是。

各級勢力會結黨營私,扶植自己認可或者對自己有利的人在老皇帝大行以後,登上皇位。這樣勢必會帶來國家的動亂,對統治階級不利。所以嫡長子繼承是對各級勢力和老百姓一種安撫政策。至於嫡長子能不能登上大位,要看具體的情況了。

統計數字顯示,古代從秦始皇開始到末代皇帝溥儀,有2/5的皇帝是嫡長子繼承皇位。其中,清朝全部都不是嫡長子繼承。明朝16位皇帝只有5位是嫡長子,元朝沒有確立嫡長子繼承製。宋代18位皇上,3位是嫡長子。唐朝包括武則天在內,21位皇帝只有兩位是嫡長子繼承。隨兩任皇帝,開國不算,楊廣也不是嫡長子。魏晉南北朝時期皇帝更迭平凡,嫡長子繼承者只有3位。東漢12位也只有3位皇帝是嫡長子繼承,西漢11位皇帝只有4位。秦始皇和胡亥都不是嫡長子而繼承大統的人。

從上面一組數字就可以看出,嫡長子繼承製,只是一種安撫各方政治勢力,穩定政局的制度,至於誰當皇帝,誰能當好皇帝,歷史的選擇要比制度優秀的多。


三世皈依


本來不想回答的,偏偏有個不曉事說什麼“立嫡以長,立庶以貴”。不知道是不是滿清腦殘劇看多了?蒙古、女真漁獵遊牧名族確實講究子以母貴,《孝莊秘史》中皇太極登基、福臨登基都說到這一點了。蒙古尤甚,汗位空缺的時候,皇后可以臨朝稱制。

可是咱們漢族的王朝可不是這樣,那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

從秦朝開始說,始皇屬意的就是長子扶蘇(始皇沒有皇后,也無所謂嫡子了),只是後來趙高李斯矯詔,皇位才落到了胡亥頭上。這至少說明始皇是想執行嫡長制度的,只是最後結果偏離了他的初衷而已。

再說漢朝,漢惠帝劉盈雖然經歷了諸多波折,但是確實中國以嫡子繼位的第一個皇帝。雖然劉邦非常喜歡趙王劉如意,但是所有功臣一致支持劉盈,強悍如漢高祖這樣的人都沒扭過嫡長子繼承製。


到了漢文帝這,有人就說了,這總不是嫡長子了吧?

非也,周勃陳平誅呂之後,功勞最大的是齊王劉襄,為什麼他沒有繼承帝位?因為在宗法上劉恆是第一順位繼承人。(當然還有功臣自私的想法,以為劉恆好控制)

劉邦嫡子劉盈已死,長子劉肥、三子劉如意都先死了,沒有嫡子,劉恆作為第四子,帝王落在他頭上,是又一次貫徹嫡長子繼承製度。

至於漢景帝,妥妥的嫡長子!

這時候又有人說了,漢武大帝是景帝的第十個兒子,這總是非嫡非長了。

別急,看看漢景帝在馮劉徹為太子之前做了什麼,廢原薄皇后,再廢太子,然後扶立劉徹之母為皇后(這樣劉徹就成了嫡子)

漢景帝為什麼這麼做,他立第一個太子的時候可沒有封太子的母親慄妃為皇后!

他這是在給劉徹正名,讓劉徹有一個嫡子的身份。

到了武帝這,因為巫蠱之禍,嫡子劉據死,二子早喪,三子、四子就是倆腦殘,五子的舅舅就是巫蠱之禍的策劃人之一李廣利,自然沒得考慮。最後不得已立年僅八歲的劉弗陵,還留子去母。(不虧是武帝!)

昭帝無嗣,昌邑王廢,宣帝立,宣帝傳嫡長子元帝劉奭,劉奭傳嫡子劉驁,無嗣,侄劉欣立,哀帝劉欣無嗣,劉衎立,然後就是孺子嬰了。

可見終西漢一朝,基本上嚴格執行了嫡長子制度。(無嗣也就無所謂嫡長了!)

再來看東漢,漢明帝劉莊雖非長子,但其母陰麗華為皇后,他就成了實際上的嫡長子!

漢章帝劉炟乃明帝五子,生母賈貴人,有人說這總是非嫡非長了吧?

你又錯了,雖然劉炟非長,卻是嫡子,為何?明德皇后無子(明帝皇后),所以劉炟自幼被明德皇后撫養,算是過繼給了馬皇后,所以他就是嫡子!

和老爸一樣,和帝劉肇也是過繼給了皇后竇氏,所以他就是嫡子!

和帝長子有痼疾,不得立,次子殤帝劉隆繼位,一歲死。

之後就是太監和外戚相互扯皮了。皇帝基本不是短命就是小孩,基本上沒有子嗣。

到了三國,就連曹操這樣的亂世梟雄也不得不捨棄心愛的曹植立嫡長子曹丕(曹昂早死了)。

嫡長子表現的最淋漓緊緻的得算晉朝,像終結亂世的晉武帝司馬炎也不得不屈從於嫡長子制度,把皇位傳給了痴呆兒子司馬衷!

東晉一朝也基本上延襲了嫡長子繼承製度,(除了權臣操控,子嗣幼小,立了嫡長子以外的人)

南北朝就是大亂搞,北方是胡人的天下,向來沒有倫理觀(其實南朝更齷齪!尤其是劉宋)。但是隻要政局平穩也都是嫡長子繼承!(無謀反,無權臣,不早死)

到了隋朝,楊勇被廢,楊廣嫡次子遞補上去,(不因為是嫡次子,也不至於陷害老大)。

唐朝,如果不是玄武門之變,李淵的傳位自然是嫡長子繼承。

李世民也是,太子李承乾謀反,魏王李泰喪心病狂(殺子求太子位)。李世民繞開了了前面幾個兒子,(比如類己的李恪)卻選擇了九皇子晉王李治,為什麼?因為他是長孫皇后的嫡子!

到了李顯、李旦都是因為是嫡子被擁立為帝。

至於玄宗以三子身份繼位,原因就像他大哥嫡長子李憲說的那樣:太平盛世立長,國家危難之際立有功子嗣。(潛臺詞:老爸,我怕走建成的老路!)

李隆基廢殺太子李瑛之後,作為第三子的李亨自然成了長子(老大李琮早死)。

肅宗李亨傳長子李豫,代宗李豫傳長子李適,德宗李適傳長子李誦,李誦傳長子李純,自稱太上皇,憲宗李純初封長子李寧為太子,早逝,立嫡子李李恆為太子,穆宗嫡子敬宗李湛、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先後立皆早死,太監馬元贄擁立憲宗第十三子李忱為帝,是為宣宗!(看過《宮心計》的都應該知道吧!)宣宗傳長子李漼,懿宗李漼傳嫡子李儇,僖宗李儇,僖宗死,二子年幼,太監再一次發揮效用,擁立七子李傑為帝,改名曄,是為昭帝。

哀帝李柷是第九子,非嫡非長,不過他是朱溫立的傀儡,可以忽略不計了。

終唐一朝,除了特殊情況(玄武門,神龍政變中的李隆基)也都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

五代十國紛紛亂,不是扒灰被搞死,要不是愛聽戲送了江山,再不就是沒愛子(石敬塘、郭威),政局亂沒法說。

到了大宋朝,趙匡義繼位斧聲燈影,千古之謎,不去討論。暫且認為太祖是為了防備主少國疑而傳位給太宗的吧!

太宗長子趙元佐瘋了(太宗奪位流毒),次子元佑二十七歲就死了,作為嫡三子的趙恆即位理所應當。

仁宗趙禎是真宗趙恆唯一活到成年的兒子,自然即位。

仁宗無嗣,英宗趙曙繼立。傳長子神宗趙瑣,神宗前五子都早死,六子,實際上的長子趙煦即位,是為哲宗,哲宗無嗣,徽宗趙佶立,傳位長子趙桓。被俘,身死五國城。

北宋一朝,也基本上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

到了南宋,趙構親子早死,傳位於養子趙伯琮,即孝宗趙昚,孝宗嫡二子皆早亡,遂立嫡三子趙惇,是為光宗。光宗長子早逝,次子趙擴立,是為寧宗,寧宗九子皆早夭,權臣史彌遠矯詔立養子趙昀,是為理宗。理宗無嗣,傳位於侄子趙禥,是為度宗。(度宗先天不足,老媽懷孕時喝墮胎藥,腦子瓦塌了)

至於宋末三帝,國家飄零之際,也沒什麼可說的。

南宋也是嚴格按照嫡長子來的。

蒙元帝位承襲混亂不堪,經常權臣瞎搞,沒什麼可說的。

大明朝那絕對是嚴格執行嫡長子繼承製。太祖朱元璋嫡子死了,那就立長孫朱允炆。(嫡長孫早死,彼時,還有嫡孫朱允熥,只不過年齡太小)

朱允炆沒有守住江山,朱棣奪了去。雖然如此,朱棣還是嚴格執行了嫡長子繼承製,傳位嫡長子朱高熾,仁宗朱高熾傳位長子朱瞻基,宣宗朱瞻基傳位嫡長子朱祁鎮,(有傳言他是宮人子)。

好巧不巧,遇上了土木堡之變,被俘虜了,二弟朱祁鈺代理了皇位。

代宗朱祁鈺也想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嫡子朱見濟,可惜他們沒這個命。

朱祁鎮奪門之變拿回了自己的皇位,(別看《女醫明妃傳》,純瞎扯!)傳位給了長子朱見深,對,就是那位愛上比自己大將近二十歲萬貴妃的明憲宗。

憲宗傳位給了長子朱佑樘,是為明孝宗。(可以去看安以軒的《後宮》)

孝宗傳給了嫡子(獨子)朱厚照,就是我們喜歡逛龍鳳店的武宗了。

武宗無嗣,嘉靖皇帝朱厚驄來了。

嘉靖帝長子、次子早死,實際上的長子朱載垕繼位,就是我們的隆慶皇帝,隆慶皇帝也跟他老爹一樣,前面兩個孩子沒保住,傳給了實際上的長子,三皇子朱翊鈞,就是我們不愛上朝的萬曆皇帝。

萬曆皇帝一次來了點小興致,寵幸了一個宮女,好巧不巧的中獎了。誕下了我們一月天子光宗朱常洛。

可是萬曆不喜歡這個孩子,他喜歡鄭貴妃給自己生的福王朱常洵。

好嘛這時候看出嫡長子強大的力量,滿朝文武跟萬曆對著幹,非要維護嫡長子制度。這才有了國本之爭,這才把我們萬曆皇帝懟的三十多年不上朝。

那位說“立庶以貴”的同學,你來告訴我,這宮女跟貴妃到底哪個貴?(雖然之後加封成了妃,但還是不及貴妃品級高!)

光宗死,長子朱由校繼位。朱由校無嗣,二三四弟皆早夭,傳位五弟朱由檢,也就是死社稷的崇禎皇帝。

說起嫡長子,明朝可以說是近乎迂腐的執行起來了。

到了清朝,前期都是旗主王爺推舉。到了康熙這(據說是因為得了天花,但是這個說法有點不靠譜,存疑吧!)

康熙也想效仿漢族,早早的立了嫡長子為太子,接下來的故事就不用我多說了。(去看雍正王朝、步步驚心、宮和各種小說去吧!)

雖然雍正獨創了秘密建儲的法子,但是他兒子乾隆還是很羨慕漢族嫡長子繼承製,接連把幾個嫡子的名字寫在了傳位詔書上,可是天不從人願,他這些嫡子早早的都送了命。他還為此自責,說自己貪圖了。(這是多向往嫡長子制度)

嘉慶繼位,傳道光,雖然排行老二,但道光此時也是嫡長子,道光傳咸豐,咸豐也是實際上的嫡長子,咸豐傳獨子同治。之後都是入繼,略……

清朝除了最後入繼的光緒宣統,再排除沒入關的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剩下的八個皇帝裡有三個不管有意無意都執行了嫡長子繼承製,有兩個非常想,但最後沒有成功。

可見嫡長子制度是一個非常好的帝位傳承製度。

為什麼呢?

因為立嫡長可以明確,立賢不明確(對皇位有想法,誰都可以賢),不明確就容易混亂。

只要不碰上司馬衷那樣的弱智,嫡長子最有效的方法。


四哥貪墨


封建社會下,自古奉行的就是“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幼”這是傳承了幾千年的老規矩,在各個朝代更是被奉為朝局穩定的奠基石,很少有人敢逾越。


但是,究其中華幾千年的封建國家,歷朝歷代的王朝,能真正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卻少之又少,這是什麼原因所造成的呢?


下面,我們就來分析分析出現這樣情況的原因?


一:沒有嫡長子

皇室所謂的嫡出跟庶出的區別,就是嫡出是皇后所生的所有皇子,庶出就是妃嬪所生的皇子。但是,歷朝歷代,沒有哪個一上臺的皇后就敢打保票,說一定能生出兒子,這個是不可能的,而且即使能生出兒子來,在古代的那種醫療條件下,爾虞我詐的深宮中,能健康順利的長大,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二:皇帝長壽,熬死太子

遠的不說,就看看明清兩朝,明太祖朱元璋長壽,熬死了儒雅的朱標太子,最後造成了歷史上的“靖難之役”的發生。清朝康熙帝也是長壽,更是讓苦苦煎熬,做了三十幾年皇太子的允礽等不及了,想想還真是這個理


三:太子被廢

漢朝時候,漢武帝就廢了皇太子劉據,屠殺太子一門,還好最後劉據的孫子劉病已僥倖被人保護下來,不然也不會有後來的“孝宣之治”了。被廢的太子還有隋朝隋文帝的太子楊勇,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等等。所以,有時候並非太子不想登基為帝,畢竟金鑾殿上的寶座,誰都想上去坐坐,九五之尊的身份誰都想享受享受,但是這也得看命。


四:穩定朝局,傳位他人

宋太祖趙匡胤就直接傳位給自己的親弟弟趙匡義,雖然“燭影斧聲”的歷史謎團依舊困擾著大家,但是歷史上確確實實在在的是趙匡義繼位,並非宋太祖子孫繼位。雖然最後宋朝的天下又回到太祖一脈,單不得不說,或許就是因果循環吧。


所以,縱觀中華幾千年的封建歷史,能以嫡長子繼承皇位的,少之又少,各種各樣的原因造成吧,或許所謂的嫡長子就是個幌子吧!要我說,繼承啥皇位,不如一個逍遙王爺來的自在。


煮酒戲說歷史


這個題目不很準確,周代以來多沿襲周禮規定,立嫡長子繼位。這個制度並不合理,春秋戰國稍好些。只能算是一般規律,執行情況不一。立長還是立賢?自古爭執不斷,只是一般作法,並不是定為明確制度。1、各朝代只是遵循常規作法,根據實際情況而定。2、有些少數民族政權不太受此約束。有些漢族政權也有立賢不立長的,甚至立庶的現象也常有。即是西周天子中立庶現象也不少。立嫡長的比例不足一半。3、奪位的也佔一定比例。總之,立嫡長繼位只是一般規律,實際情況遠複雜的多。



左說春秋


記得是沒有幾個人滴。,中國的皇位繼承概括起來主要是十二個字 “子承父業、兄終弟及、宗室入繼”

一、子承父業 主要就是嫡長子繼承製,也就是嫡長子具有第一優先繼承權,如果嫡長子早亡,則又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嫡長子是否有嫡出子嗣?有,則由嫡長孫繼承 無,則由嫡次子繼承,如嫡次子亦早亡,剛由嫡次子之嫡長子繼承,以此類推。

2、當朝帝王無嫡子但有庶子 則選庶子繼位,但具體選擇哪個庶子根據的並非是他們的年齡大小,而是他們生母身份地位的高低,比如,同樣是庶子,皇貴妃的兒子即使年齡比其它普通妃子所生的兒子更小,他在皇位繼承順序上也僅次於他的嫡出兄弟和侄子。

二、兄終弟及,也就是兄弟之間繼承皇位,不一定就是哥哥傳位給弟弟,也有可能是弟弟傳位給哥哥。情況又可分為以下幾種

1、當朝帝王是否有嫡出兄弟 有,則在當中選擇最年長者,無,則看其中是否有嫡出侄兒,如有,則在其中選擇最年長者,如果無嫡出的兄弟侄子 則按以下方式

2、當朝帝王是否有庶出兄弟 ,有 則參考庶子選擇的方式選擇庶出兄弟為繼承者,如庶出兄弟也盡數亡故,則看是否有庶出侄子,選擇的方式也是參考庶子的選擇方式。

三、宗室入繼 這個是最不太可能的一類皇位繼承了,是指當朝帝王在既無子孫又無親兄弟的前提下,才會做出滴無奈選擇,具體情況如下

1、是否有嫡出叔伯?有,則在嫡出叔伯中選擇最年長者 無,則看是否有嫡出堂兄弟,有,則在其中選擇最年長者,嫡出堂兄弟若早亡但有嫡出子嗣的,則在其嫡出子嗣中選擇最年長者。

2、是否有庶出叔伯?有,則參考庶子的選擇方式根據庶出叔伯的地位高低來選擇繼承者,無,則看是否有庶出堂兄弟,有,則參考上述方式進行,無,則看是否有庶出堂侄?有,則參考上述方式進行。

3、既無叔伯又無堂兄弟甚至無堂侄滴,則參考以下方案

(1)、是否有嫡出的堂叔伯?有,則在嫡出堂叔伯中選擇最年長者 無,則看是否有嫡出的再從兄弟,有,則在其中選擇最年長者,嫡出再從兄弟若早亡但有嫡出子嗣的,則在其嫡出子嗣中選擇最年長者。

(2)、是否有庶出堂叔伯?有,則參考庶子的選擇方式根據庶出堂叔伯的地位高低來選擇繼承者,無,則看是否有庶出再從兄弟,有,則參考上述方式進行,無,則看是否有庶出再從侄?有,則參考上述方式進行。

(3)、堂叔伯一系皆全部亡故滴,則有以下選擇方式 是否有嫡出的再從叔伯 有,則在其中選擇最年長者,無,則看是否有嫡出族兄弟,有,則在其中選擇最年長者,無,則看是否有嫡出族侄,有,則在其中選擇最年長者,無,則看是否有庶出的族兄弟及族侄,有,則參考庶子選擇方式來選擇繼承人。

以上僅為個人見解 不喜勿噴。😛😛😛🤑🤑🤓🤓🤓🤓😎


伊恩柯羅諾斯


這個我畫的可能比較直觀,歡迎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