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長孫皇后對唐太宗一生的影響有多大?

飯飯飯飯飯


李世民和長孫氏成婚後,互相敬重。長孫氏見丈夫愛習武藝,喜拉硬弓,便把家中所藏父親長孫晟的弓取來交世民使用。她見世民“玄鑑深遠,臨機果斷”,“不拘小節”,心中既歡喜又擔心,歡喜的是丈夫是個聰明、勇敢、才智過人的人,自己終身有了靠山;擔心的是,社會動亂,丈夫“不拘小節”怕遭不測,於是她請哥哥長孫無忌和族叔長孫順德和世民交往,伺機相助。

武德九年(625)六月四日,李世民在玄武門設計將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殺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六月七日,李淵不得已立李世民為皇太子。不久,李淵又表示願意早日退位。八月,李世民即皇帝位於東宮顯德殿,大赦天下,立長孫氏為皇后。這年李世民三十歲。次年正月,改元“貞觀”,逐漸開創了“貞觀之治”的新局面。

在玄武門之變中,長孫氏為了鼓舞士氣,在戰鬥進行得最激烈的時候,親自到將士中發放盔甲並慰問和鼓勵他們,頓時全軍上下,精神振奮,鬥志昂揚。在他們的全力抗擊下,取得了玄武門戰鬥的勝利。此次戰鬥的勝利,為李世民後來取得皇位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長孫皇后作為唐太宗李世民的賢內助,不僅在生活上給予他無微不至的幫助,而且在政治上也是太宗的有力助手。唐太宗非常賞識長孫皇后的見解和才幹,經常和她商討國家大事。但長孫皇后嚴守“後宮不預政事”的古訓,不發表自己的意見。唐太宗再三堅持,長孫後才勉強應命。她的意見,常常精闢準確,得到唐太宗及大臣們的尊重。

長孫皇后深知,要使國家長治久安,首先就要抑制外戚專權。

她看過許多史書,對於歷史上由於外戚專權而導致的國家衰敗,政權旁落深惡痛絕。因而,長孫後對自己的家族要求十分嚴格,不允許他們無功受祿,仗勢欺人。

長孫後的哥哥長孫無忌與太宗李世民是交情很深的老朋友,在開創大唐基業的過程中,協助李世民,立下了赫赫功勳。唐太宗對他非常信任,引為心腹,給予他特殊的待遇。長孫無忌不僅可以自由出入皇帝的後宮臥室,而且皇帝有事必和他商量,他的地位遠在其他大臣之上,長孫皇后為此感到深深的憂慮。當她知道唐太宗打算任命長孫無忌為宰相時,立即請求皇帝說:“我身為皇后,已經是很尊貴了,實在不希望兄弟子侄再受朝廷加封官爵。漢代的呂后、霍光專權之事:應該深以為戒。望陛下不要用我的哥哥為宰相。”她還擔心唐太宗不答應她的請求,又悄悄把長孫無忌召進宮來,讓他自已去懇求唐太宗。

唐太宗出於無奈,只好暫時不提長孫無忌升遷之事。但是,長孫無忌的功勳和才幹是卓著的,唐太宗李世民不願因避外戚專政而埋沒人才。因此,不久以後,仍然任命長孫無忌為宰相,但因長孫皇后堅決請求,免去了他的尚書右僕射之職。長孫無忌在長孫皇后的影響下,始終謙虛謹慎,忠心耿耿。最後因不同意唐高宗李治立武則天為皇后,被誣謀反,流放黔州(治今四川彭水),死於非命。

貞觀年間是歷史上有名的盛世,其政治特點之一就是沒有出現外戚干政的局面,這不能不說與長孫皇后的遠見卓識有關。

唐太宗李世民是歷史上出名的明君,他知人善任,從諫如流。但有時諫官的直率觸犯他的尊嚴,他也會暴跳如雷。

貞觀六年(632年)三月,一次罷朝後,唐太宗回到後宮,滿臉怒容,破口大罵:“一定要殺了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后忙問:“是誰惹陛下生氣了?”太宗說:“魏徵以前輔助隱太子建成捕殺我,實在可惡!朕因他忠於故主,不加罪責,對他以禮相待,並委以重任。但魏徵卻常常在朝廷上當面侮辱我,使我難以下臺。我一定要殺死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后聽了,默默無言。她立即走進自己的房間,換上華貴端莊的朝服,出來向唐太宗行參拜大禮。太宗非常驚異,問道:“愛卿何故行此大禮?”長孫皇后說:“臣妾恭賀陛下!妾聞主明然後臣直,當朝有直臣魏徵,是因為陛下您聖明啊!”這幾句話婉轉策略,太宗聽了,轉怒為喜。對待魏徵,更加信任和器重。

上圖長樂公主墓中壁畫

長孫皇后的女兒長樂公主將要出嫁,唐太宗因她是皇后的親生女兒,十分寵愛,打算用比自已的妹妹長公主還多一倍的嫁妝陪嫁。魏徵進諫,認為不應破格,太宗很不高興,入宮告訴長孫皇后。 長孫皇后不僅不生氣,反而高興地說:“我曾聽說陛下推重魏徵,當時不知何因。如今聽您講此事,我覺得魏徵能用禮義引導陛下,真不愧是社稷重臣!”她請求太宗照魏徵說的辦。於是,太宗減低了長樂公主的嫁妝。長孫皇后賜帛四百匹給魏徵,以資鼓勵。又託宮中使者去答謝魏徵說:“我早就聽說你為人正直,今日才證實。願您常守此志,幸勿更改。”

在長孫皇后的勸導下,貞觀初年的唐太宗確實做到了虛己納下,象魏徵那樣的忠臣直士不在少數。國家呈現出一派繁榮昌盛,欣欣向榮的景象。


鄧海春


長孫皇后(公元601--636年),河南洛陽人。其祖上為北魏宗室,其父長孫晟,是隋朝的右驍衛將軍。大業九年(613年),時年13歲的長孫氏就嫁給了唐國公李淵的二子李世民,而李世民當時才16歲,二人可謂少年夫妻。李世民奪權登基後,長孫氏也被立為皇后。貞觀十年(636年),長孫皇后去世,享年36歲。

長孫皇后一直被後世視為“賢后”的典範,而大加推崇。司馬光就評價長孫皇后“性仁孝儉素,好讀書,常與上從容商略古事,因而獻替,裨益弘多。”也就是說長孫皇后生性仁厚恭敬,勤儉樸素,喜好讀書,常常與唐太宗一起探討歷史,趁機對唐太宗勸善規過,提出許多有益的意見。

自太原起兵之後,長孫皇后就積極協助夫君李世民。當時李世民帶兵在外四處征戰,長孫就在家裡積極孝順李淵公婆,為李世民在父母面前贏得好感。在玄武門之變,長孫皇后還親自慰勉戰士,為李世民贏得人心。掌管六宮後,長孫皇后身垂典範,把後宮管理得井井有條,而且時常規勸太宗李世民的錯誤,深得宮內宮外人們的敬重。

長孫皇后去世後,入葬昭陵。李世民經常想起自己的髮妻,於是在宮裡修建了一座高樓,便於自己登高北望昭陵,抒發思念之情。


老照片


對唐太宗來說,長孫皇后可以說是生活上的好妻子、事業上的好助手、人生中的好夥伴。他們可謂琴瑟和鳴,珠聯璧合,是帝王夫妻的楷模。

大業九年(613年),13歲的長孫皇后在豆蔻之年與時年十六歲的李世民完婚,從此開始了與李世民互愛互信,相知相伴的一生。

二人結婚不久,李世民的母親病逝,撫養長孫皇后長大的舅舅高士廉被貶外放,新婚燕爾的小夫妻遭到了極大的打擊,但二人在逆境中互相安慰,扶持激勵彼此,關係也變得越來越融洽。

李淵任太原留守時,年僅十七歲左右的長孫氏自然而然地承擔起唐國公府的當家主婦一職,這期間,不僅得到丈夫的愛護和包容,更贏得公公的信任支持,度過了幸福的太原時光。做秦王妃時,她依舊孝事李淵,深得皇帝公公的認可,為此,李淵還以過繼早夭嫡子李玄霸為名,將長孫皇后的親生兒子李泰直接晉封為衛王、上柱國。

李世民做秦王時,征伐四方,身兼數職,威望勢力直逼太子李建成,難免被猜忌功高震主。長孫皇后常常在宮中出入,孝順高祖李淵,同後宮妃嬪交往,用此來彌合丈夫與皇帝的嫌隙,為李世民贏得寬鬆的生存空間。

在玄武門之變時,長孫皇后出人意料地站在了丈夫身旁,並從容勉勵將士。正是她的生死相隨,更激勵了李世民,在奪權鬥爭取得最終的勝利。正是由於長孫皇后的一路扶持,使得李世民順利登上皇位,對他皇帝生涯產生影響,並協助他開創了貞觀之治。

李世民做皇帝十三天,就封她為皇后之後。這時候,她經常與丈夫一起共執書卷,談古論今,發表自己的見解,她獨特的見解讓丈夫與朝政大受裨益。在李世民遇到事情,出現偏差時,她總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唐太宗總能正確解決,因此李世民對她是更加看中愛重。

一次李世民下朝回宮後,跟長孫皇后氣憤地說起了魏徵,埋怨魏徵在朝堂之上的直率。長孫皇后則動之以情,用“朝服進諫”的方式解開了李世民的怨氣。在房玄齡因過錯被遣回家後,長孫皇后便對唐太宗說:“玄齡侍奉陛下時間最久,為人小心謹慎,頗有奇謀秘計,他知道的事情從無洩露,如果不是有大的過錯,希望陛下不要放棄這麼一位大臣”。太宗聽了妻子的意見,覺得有理,之後便再次重用了他。

因為賢良仁慈、通曉大義,長孫皇后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好皇后。


文蹤旅跡


李世民曾對房玄齡說:“皇后庶事相啟沃,極有利益爾。”就是說,李世民認為,長孫皇后對他的影響很大。

長孫皇后是歷史上最有名的賢后。她被後人津津樂道的地方在於,她是李世民事業的好夥伴,同時又絕不幹政,恪守後宮的本分。

(李世民與長孫皇后)

作為李世民事業的好夥伴,體現在四點:

一是斡旋李淵和李世民的關係,讓李淵最終沒有為了太子李建成,對李世民痛下殺手。
二是參與組織發動玄武門政變,幫助李世民登上皇位。
三是多次勸諫李世民,幫助李世民實現“貞觀之治”。
四是盡心盡力撫養孩子,解除李世民的後顧之憂。

說長孫皇后恪守後宮本分,也體現在四點:

一是長孫皇后雖然參與了幫助李世民奪位,但是她絕不干涉朝政。要發表意見都是用委婉的方式對李世民說,不對前朝指手畫腳。當李世民讓她一定要參與朝政討論的時候,她要麼說“牝雞之晨,惟家之索”,要麼沉默以對,就是不開口。
二是她多次勸說李世民不要用他的哥哥長孫無忌當宰相,避免外戚專政。
三是她去世前,勸說李世民不要太重用長孫家族的人,既是避免外戚專政,也是保護長孫家族免遭殺身之禍。
四是她統攝六宮,六宮和平安寧,沒有出現各種爭寵亂政的事情。

這樣的皇后,不僅獲得後世的高度讚譽,也獲得李世民的讚揚和敬重,難怪李世民會說長孫皇后對他影響很大。那麼,長孫皇后對李世民究竟有哪些影響呢?

(賢德的長孫皇后)

第一,長孫皇后教會了李世民善待功臣,解決了開國痼疾。

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都有猜忌功臣,誅殺功臣的現象,但是唐朝基本上沒有。不但很少殺,而且對開國功臣還很優渥,甚至修了凌煙閣供奉起來,作為旌表。唐朝之所以這樣做,與長孫皇后讓李世民善待功臣是分不開的。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李世民討厭魏徵經常頂撞他,想要殺掉魏徵。長孫皇后通過換上朝服祝賀的方式,對李世民進行了有效的勸諫。還有,因為有點小過錯,李世民就把房玄齡趕回家,還是通過長孫皇后的勸說,李世民重新重用房玄齡。

第二,長孫皇后勸說李世民行仁政納雅言,樹立了明君的形象。

李世民是通過政變,殺死兄弟,逼迫父親退位而登上皇位的。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起點。但是最後李世民留在歷史上的,卻是一個明君的形象。甚至連司馬光也認為,他篡位是非常正確的。而李世民能夠做到這一點,與長孫皇后勸他行仁政納雅言有莫大關係。

李世民是一個度量很大的人,但同時也是一個性情中人。性情中人的他,經常會幹幾件事:一是如果大臣的意見他聽起來不順耳,或者大臣頂撞他,他就會罷黜這個大臣,不管對不對。二是身邊的人若是犯了一點錯誤,有皇帝威權的他,也會動不動就殺人。三是對於自己喜歡的大臣,比如長孫無忌等,他也不考慮影響,就委以高官重任。

李世民如果由著自己的性子這樣幹,他明君的形象必然會大打折扣。而冷靜的長孫皇后通過多次勸諫,讓李世民克服了愛意氣用事的毛病,維護了他明君的形象。

(被後人歌頌的皇帝夫妻)

第三,長孫皇后對李世民的夫妻情誼,樹立了古代帝后的文化名片。

中國古代王朝社會是家天下社會,皇帝和皇后之間的感情,是家天下的標杆。《詩經》中的《關雎》一詩,本來是講青年男女愛情的,就被儒家學者解釋為講帝后之間的感情。可見,帝后之間的真摯感情,有多麼重要。

但是,中國古代的王朝社會又是一個怪胎,一方面要維護皇帝和皇后的夫妻情誼,另一方面又要給皇帝配備三宮六院。這樣,帝后之間,很難有真摯感情。

但是,李世民和長孫皇后之間的夫妻感情,卻是古代帝后關係的文化名片。長孫皇后非常愛李世民,在李世民生病期間,她甚至腰上纏著毒藥。只要李世民有不測,她立刻毒死自己,絕不獨活於世。而李世民對長孫皇后也情深義重,他一定要重用長孫家族的人,後來看到長孫皇后的遺作,他也多次流淚,就是他深愛長孫皇后的表現。

由於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關係處得好,也再一次提升了李世民的明君形象。可見,長孫皇后對李世民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參考資料:《新唐書》《資治通鑑》)


張生全精彩歷史


長孫皇后,祖籍在洛陽,小字觀音婢,她的真實名字歷史上沒有記載,是

隋朝

右驍衛將軍

長孫晟

之女,唐朝宰相

長孫無忌

同母妹, 唐太宗

李世民

的皇后。


長孫皇后對太宗的影響可謂是由小及大,長孫皇后是一個有大智慧的女人,這不僅體現在對後宮的治理,對朝政之事也能有獨到的見解,善於引史上諫,

當年魏徵直言上諫惹怒了太宗,長孫皇后便換朝服對太宗贊和,說只有賢明的君主才會讓大臣毫無顧慮的上奏,正所謂"忠言逆耳利於行"太宗聽後怒氣也稍微降下來了。這就充分的說明了長孫皇后的智慧--她沒有直接說太宗小心眼,而是引史並站在為太宗慶賀的立場上去為魏徵求情。


在關於外戚干政的問題上,長孫皇后立場分明,她堅決反對太宗認命長孫無忌為僕射(即宰相)

長孫皇后去世後,李世民稱:"顧內失吾良佐,哀不可已已。"

其對太宗的影響,可見一斑。


會PS的小胖砸


長孫皇后,小字觀音婢,隋右驍衛將軍長孫晟之女。八歲喪父,由舅父高士廉撫養,13歲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冊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爭取李淵後宮對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門之變當天親自勉慰諸將士。之後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冊封為皇后。在後位時,善於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為政的失誤,並保護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後為皇帝誕下三子四女。貞觀十年崩。諡號文德皇后。上元元年,加諡號為文德聖皇后。李世民譽之為"嘉偶""良佐"並築層觀望陵懷念。嘗著有《女則》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僅存《春遊曲》一首。幼子即唐高宗。

長孫氏是一位有趣的賢后,自稱不涉朝政,但時常以古事設喻勸諫皇帝,更留下“朝服勸諫”以迂迴策略保護大臣的美名;不允許自己的同母兄無忌為宰執,卻因不願留下“恃寵”惡名而請求李世民赦免其參與謀反的異母兄安業;性情不好奢靡,卻有以丹羽金葉製作的“歧頭履”傳世;史載“造次必循禮”,卻有活潑浪漫的《春遊曲》流傳。

這位女子,正是被丈夫李世民稱作“嘉偶”“良佐”,被史書稱為“矜尚禮法”“母儀何煒”的一代賢后長孫氏。

厚重的史冊只呈現給世人一位在政治上有作為的長孫皇后,她是皇帝的良佐,她是忠直大臣的保護傘,她是後世皇后的標杆;厚重的史冊卻無法完全承載她絢爛妖嬈活潑的一生。掌握著話語權的史官們欲說還休的卻是——她是一個處事圓滑的情報傳送者,她是一個擁有汪洋恣肆口才的縱橫家,她是一個偏好奇特珍貴玩物的收藏家,她是一個略帶自負且傲慢的幸福女人,她是她丈夫摯愛一生的妻子。

唐太宗向大臣訴說起了自己喪偶之後的悲苦心情——“頃年以來禍釁既極,又缺嘉偶,荼毒未幾,悲傷繼及。凡在生靈,孰勝哀痛,歲序屢遷,觸目摧感。自爾以來,心慮恍惚,當食忘味,中宵廢寢”(見《答魏徵手詔》)。


唐太宗又做了一件曠古絕今之事——親自撫養了長孫皇后的幼女晉陽公主和幼子李治。為什麼要留他們在身邊親自撫養,《唐會要》中是這樣記載的“晉王以文德皇后最少子,於後崩後累年,太宗憐之,不令出閣。”


求之


長孫皇后幼年遭異母兄趕出家門,和哥哥及母親一起寄居在高士廉家。當時的高士廉只是一個小官,但是高士廉本人有才華,有器量。高士廉發現李世民才華出眾,於是便將外甥女長孫氏嫁給他。所以,13歲的長孫氏和16歲的李世民成婚。後來高士廉因為政治受牽連,被貶至嶺南。所以,當時的長孫氏是落魄寄居舅舅家,李世民也只是當時的家中二公子,兩人的成婚並沒有很多的所謂“政治因素”。

長孫氏喜愛讀書,手不釋卷,所以見識很廣很有見地。這從她後來當了皇后之後便能看出來。長孫皇后善於借古喻今,以史為鑑勸諫李世民。長孫皇后的”朝服進諫“,顯示出長孫氏說話的藝術,即不埋沒皇帝的面子又能勸皇帝救魏徵,不讓皇帝因為憤怒而誤殺大臣,更重要的是讓皇帝接受於大臣的勸誡而不對其反感,達到一箭雙鵰的效果。。。皇帝要給心愛的女兒加嫁妝,魏徵的阻擾,長孫皇后再次展現出其智慧,誇獎魏徵的直言尊禮,並且還下令賞賜魏徵,希望他以後都能如此直言進諫。。。皇帝要給長孫無忌高官,長孫皇后以外戚之而勸諫,一定要皇帝放棄給無忌高官的念頭。。。長孫皇后的遺囑,也不忘最後的囑咐,房玄齡因為過錯而被李世民遣回家,長孫皇后說道房玄齡值得信任,若無很大的過錯,還望不要貶罰他。。。可以說,長孫皇后雖然不明來干政,可她卻一直在影響著李世民。匡正皇帝過失,保護忠直大臣。

長孫皇后之所以被稱之為“賢后”,是因為她對皇帝和大臣的影響,這些都可以從後世評價中看到 “文德長孫後之賢,其行事皆可為後世法。方太宗之怒魏徵也,非後從容開梂,則徵不得免矣!一言而全直臣於將死之際,立太宗於無過之地,籲可仰載!” 李世績“文德皇后見天作合,曾沙表慶,功侔十亂,化為二南。” 王勃“文德後以十亂乘時,恭贊塗山之業” 。 宋璟“文德皇后奏降中致使謝於徵,此則乾坤輔佐之間,綽有餘裕。”




楓錚錚


一個女人,在政治上能影響多大。無非是長孫家的勢力為李家所用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