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修补破碎的心的人

修补破碎的心的人

修补破碎的心的人

文图/丁是丁 公号/丁是丁(dsd555555)

倒茶渣时,不小心磕到茶壶把儿,碎了。

是昨天晚上的事儿。

“碎的时候,你怎么想的?”

今天拿去姚老师的工坊锔茶壶,恰遇电视台记者拍纪录片。

我和我的茶壶都上了镜。

记者问我怎么想的。

当时心情有点沮丧,暗叫了声“可惜”。

然后是自责。

显然清理茶具的流程和姿势有问题啊,怎么可以直接用“甩”的方式清理茶渣?而垃圾筐里恰好又有个空酱油瓶……

虽然垃圾分类在我们这里不是全民性、强制性的要求,但如果不把酱油瓶放在垃圾筐里,如果用工具或手把茶渣清理出来,或者是把茶渣直接倒进花盆……

都不至于出现这样的结果。

我还想起了一休。

一休不小心打碎了师傅的花瓶,知道会被责骂,在师傅回来之前,就想好了怎么跟师傅讲。

他问师傅:人为什么会死?师傅说人生死有命他们的寿限到了。

他又问师傅:是不是万事万物都有寿限?师傅说是的。

一休拿出花瓶碎片,道:师傅,您的花瓶寿限到了。

师傅面露嗔容,却又无可奈何。

每每丢失、打碎东西,我现在都会想到聪明的一休。

不会有师傅责怪自己,自责时便会自我安慰:跟那些丢失的东西、打碎的东西的缘分尽了。而已。

便不再过分的自责,或者纠结、难过。

动画片说起来是给儿童看的,其实大人们又何尝不能在其中受到教育和启发?何况那其中蕴含着的哲理和禅意。

破碎的关系、离散的朋友……说起来,又何尝不是“缘尽”?

这样一想,对人、事、物,便会释然起来。

小时生活在农村。

见过走街串巷的小货郎,听过“磨剪子戧菜刀”的吆喝声,也见过“锔锅锔盆锔碗”的工匠。

隐约记得姥姥家有个“大龙缸”是锔过的。“大龙缸”大概因缸体上有龙的图案而得名。似乎锔过的那几个钯钉的模样也穿越岁月,重又浮现在眼前……

当然,也许这只是我对记忆的美化和想象。

茶壶把手破碎的沮丧,其实只是稍纵即逝。

因为想起去年在一场活动中认识的老师,他是位锔匠。

当时很好奇,也很诧异:一是这古老的手艺竟然还有传承,二是这位工艺师竟然还很年轻。

当时和交通旅游广播的主持人庄璐在一起,她佩戴的那件饰品,就是经姚老师之手锔过的。碎裂的玉石经妙手整合在一起,简直浑然天成。

那把茶壶值不了多少钱,是在我们公司买的。

对比了又对比,看了又看,茶艺师小马帮我在众多把茶壶中选了它。

一个过去不太喜欢喝茶、甚至一整天都几乎不太喝水的人,这两年开始附庸风雅喝喝茶了。

也许是因为有了茶壶,有了全套的泡茶器具;也许是那把壶常在手中握、在眼前晃,也成了家居生活的一部分,舍不得丢弃。

姚老师对记者说:过去人们锔锅锔盆是为了省钱,现在大多是因为这些物件上寄托着情感。有个客户拿过一把茶壶来锔,说是朋友送的,不舍得丢掉,哪怕是修好不用了,摆在那里,也是个念想……

听我跟记者絮叨茶壶把手碎掉时的念头,姚老师说他有个客户不小心打碎心爱的茶杯,听到的是“心碎的声音”。

我后来想到,他锔的是破裂的器皿,又何尝不是在修补“破碎的心”?

姚老师很用心跟我介绍了修补的方法。他说大概需要三个锔钉,又问我的喜好,豁口处是用铜包边还是用锡修补,告诉我用铜会有突起,用锡可以塑形打磨得与壶浑然一体……

我是个实用主义者,只想着壶还能用就好。看了他工作室摆放的、经他的妙手回春的茶壶茶碗瓷器玻璃器皿……等等,我觉得他随便补补,都能使那个茶壶变成一件工艺品。

因为相信他的手艺,因为相信——至今还做手艺活的人,一定有内心的坚守、做事的恭敬心和被称为“工匠精神”的精神。

姚老师的工作室只有十几平方,两台摄像机、两个灯摆进去,五、六个人挤在里面,就显得很局促了。

他说自己的工坊从来没有同时来这么多人。

需要两、三天工夫,我的茶壶就能锔好了。

竟然有一种期待的心情。

待那个锔过的茶壶重新摆上茶台,每每看到,大概就会想起这“一生中的一天”,想起修补“破碎的心”的人。

修补破碎的心的人

PS:这不是广告,但我还是乐意为姚老师做一下宣传。肯定有朋友会留言问工坊地址,今天我发朋友圈,已经有四位好友问我地址了。

“和合工坊”地址:临沂市金一路与即丘路交汇向南约100米路西(开元上城对面)

修补破碎的心的人

姚老师锔过的马灯

修补破碎的心的人

锔过的茶壶

修补破碎的心的人修补破碎的心的人

有大师范儿的姚老师

修补破碎的心的人

我的茶壶

修补破碎的心的人

桌上的摆件都是锔过的

修补破碎的心的人

这张桌子上方供奉的祖师爷猜猜是谁?

修补破碎的心的人

姚老师收藏的货郎挑子

修补破碎的心的人

期待中……

最新文章

丁是丁,专栏作者,书评人。新书《你与更好仅一步之遥》在全网热销中,感谢支持。

微博@小丁是丁,豆瓣@丁是丁。

修补破碎的心的人

喜欢请点赞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种打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