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戒毒故事:14年不斷與毒魔抗爭

一日吸毒,終身戒毒,毒品已成為世界公害。長期濫用海洛因對人體、心理、行為造成巨大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在脫毒後仍長期存在,成為海洛因依賴者難以適應社會及復吸的重要原因。

戒毒人員中的絕大部分人都對過往經歷追悔莫及,也對改過自新充滿期待。近日,《法制日報》記者探訪了安徽三家強制隔離戒毒所,近距離了解戒毒者,瞭解他們背後的故事。

今天,為您講述的是來自安徽省合肥市濱湖強制隔離戒毒所戒毒人員小濤的故事。

14年不斷與毒魔抗爭

戒毒故事:14年不斷與毒魔抗爭

圖為小濤為同戒人員講述自己的戒毒經歷。 法制日報記者 王建軍 攝

□ 法制日報記者 劉子陽

小濤家住重慶,今年28歲。2004年,只有十幾歲的花季少年沾上毒品。14年來,小濤斷斷續續被強制隔離戒毒幾次,自戒無數次,依然沒有擺脫毒魔的控制。

“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就這樣流失,我失去了所有親人和朋友。第一次吸食毒品海洛因時,我和很多吸食者一樣,認為就一次不會上癮,現在我深深地知道錯了。毒品,不但可以摧毀人的身體、意志,還可以控制人的靈魂。”小濤說,自己成為毒品的俘虜,從燙吸發展到注射。

“父親是一名中學老師,一生勤勤懇懇、兢兢業業。2012年,父親去世了,他沒能看到我戒掉毒癮,帶著遺憾走了。”回憶起父親彌留之際的勸導,小濤流下悔恨的淚水,他發誓一定要將毒癮戒掉,可沒過多久就復吸了。

接近一個月的時間,小濤住在賓館不吃不喝,大量注射毒品導致昏迷,被服務員發現後送到醫院才撿回一條命。

一旦吸毒成癮,人體機能將受到嚴重的、甚至難以救治的損害。毒品不僅侵蝕人的身體,也會逐漸控制人的思想和行為。

一次又一次承諾,一次又一次復吸……失望的家人將他送進戒毒所。兩年過得很快,2014年,小濤走出戒毒所。原以為自己真正戒除了毒癮,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然而當他再次面對毒品的時候,才知道自己是多麼軟弱。小濤再次復吸了。

“我是多麼的恨自己,更看不起自己,世界上怎麼會有毒品這麼可怕的東西,它奪走了我的一切。”當冰冷的手銬扣住雙手的一剎那,小濤的心裡竟然有了一絲心安。2017年4月,小濤被公安機關送到安徽省合肥市濱湖強制隔離戒毒所,接受強制戒毒。

剛入所時,小濤帶著強烈的消極牴觸情緒,戒毒所領導多次找他談心,還特意請來心理諮詢師進行心理治療,幫他走出毒品的陰霾。

“對於人生沒有理想與追求的我,認為一切都是徒勞的。但是,民警們沒有放棄,在生活上處處給我關心,在心靈上時時給我安慰,使我的心漸漸暖了起來。”小濤說,今年春節他特別思念母親,可幾年前母子倆已經失去聯繫。知道這個情況後,戒毒所幾經週轉,找到小濤家鄉的居委會,當電話中傳來母親聲音的那一刻,小濤泣不成聲。

小濤勇敢地說出了自己的故事,他說要感謝身邊所有關心和愛護他的民警,堅持不懈的教育和感化給了他力量,讓他找回失去的親情,也讓他看到人生的希望。

穿上藏青藍才明白職業意義

□ 民警視角

法制日報記者 劉子陽

對於很多不瞭解的人來說,戒毒所似乎就是陰冷、灰暗的代名詞。其實只有穿上這身藏青藍,身處其中,你才能明白這份職業的價值和意義。

安徽省合肥市濱湖強制隔離戒毒所民警王曉雅剛來戒毒所時,對這份職業產生過質疑,她曾經懷揣疑惑問前輩同事:為什麼毒品形勢愈發嚴峻?為什麼會有戒毒人員屢次復吸?為什麼科學技術那麼發達,戒斷率卻依然不盡如人意?戒毒民警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究竟在哪裡?

“一名戒毒人員戒期兩年,濱湖戒毒所有500餘名戒毒人員,安徽省有近4000人,全國有35萬人,這意味著,兩年裡,毒品交易市場上少了35萬消費人群。”王曉雅說,只要這35萬人中有一個人能擺脫毒癮的折磨,我們的付出就是值得的。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戒毒民警用法律法規告誡戒毒人員明理知恥,用點滴關愛溫暖戒毒人員塵封的心,用科學手段幫助他們恢復健康,在如梭的歲月中陪伴他們走出人生陰霾。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獲全勝、決不收兵。20年來,濱湖戒毒所幹警們用汗水和青春實現了場所的底線安全,用拼搏與創新踐行了新時代的治本安全,用忠誠、乾淨、擔當凝聚起維護總體國家安全的強大力量。”在王曉雅看來,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