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張愛玲為什麼不給唯一的弟弟留遺產?

綠色落葉2


世人皆知張愛玲,卻很少有人知道張愛玲有一個比她僅僅小一歲的親弟弟,名叫張子靜,從張愛玲的文章中也很少寫到她的這個親弟弟,只有在她24歲時候的一篇散文《童言無忌》中寫過她的弟弟:

(小時候張愛玲和張子靜)

“我的弟弟生得很美而我一點也不。……我比他大一歲,比他會說話,比他身體好,我能吃的他不能吃,我能做的他不能做。有了後母之後,我住讀的時候多,難得回家一次,大家紛紛告訴我他的劣跡,逃學、忤逆、沒志氣……”

原生父母離異之後,張愛玲和弟弟都跟著父親和繼母一起住,1938年之後張愛玲就離開了父親的家,之後也很少回家。同親弟弟的聯繫也很少,到1988年,張愛玲已年近七十,張子靜才聯繫到姐姐,她給姐姐去信,說自己準備結婚,但沒錢買房子,希望能向姐姐借點錢,張愛玲的回信顯得很冷清:“沒有能力幫你的忙,是真覺得慚愧”,“其實(錢)我也勉強夠用”。到1995年張愛玲最後去世的時候,她把遺產都給了宋淇夫婦,其中存款和投資就有三十多萬,沒有留給親弟弟。

(宋淇夫婦)

在外人看來,這種做法顯得有些“絕情”,但是發生在張愛玲身上又顯得正常,她的“孤絕”與“特別”在她的文學中早就清晰得顯現了出來,而她本人也是這樣一位孤絕的作家。

(晚年張愛玲)

張子靜專門出版了一本回憶張愛玲的書,名叫《我的姊姊張愛玲》,裡面對張愛玲有非常生動細膩的描寫,而張子靜對張愛玲沒有任何怨恨,而是一片思念之情。

“姐姐待我,亦如常人,總是疏於音問。我瞭解她的個性和晚年生活的難處,對她只有想念,沒有抱怨。不管世事如何幻變,我和她是同血緣,親手足,這種根底是永世不能改變的。”

“姐姐遺傳了母親湖南女子的剛烈,十分強悍,她‘要的東西定規要,不要的定規不要’。這樣的性格,加上我們在成長歲月裡受到種種挫擊,使她的心靈很早就建立了一個自我封閉的世界:自衛,自私,自我耽溺。寫作不止是姐姐謀生的技能,更是她走出封閉心靈,與這個世界對話的最重要方式。”


老李有刀


一九八八年,闊別多年之後,張愛玲的弟弟張子靜終於和在美國的張愛玲聯繫上,他

給姐姐寫了一封信,說他有了個女朋友,準備結婚,但沒有錢買房子,張愛玲的回信裡面有這樣的句子:“沒有能力幫你的忙,是真覺得慚愧”,又說“其實我也勉強夠用”。

這不是實情,在張愛玲去世前一年,她的存款和投資加起來有三十多萬美元,當時這些錢能在上海市中心買十幾套兩居室,她把很大一部分遺產都留給了她的朋友宋淇夫婦。張子靜最後是在繼母留給他的那間十四平方米的小房子裡度過。

張愛玲對她弟弟為什麼如此狠心?可能因為她是一個太要求純粹同時內心又沒有什麼框架的人。她弟弟小的時候,長得很美,是張愛玲的玩伴,張愛玲也把他當成個心愛的玩具,時不時會在他臉上親一下。

如果他們在一個正常的家庭裡,也許一輩子都會有著起碼比較正常的手足之情,但是張愛玲的父母離婚了,父親很快又再婚,一個家庭分化成幾股勢力。


一開始繼母欺負弟弟,抬舉張愛玲,但是張愛玲不配合,鬧翻,出走,弟弟也想像她那樣投奔生母,遭到拒絕,只能回來依靠父親和繼母。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他也隨著他們一起妖魔化張愛玲,卑微,又有點小陰險,張愛玲的《小團圓》裡有類似描寫。張愛玲對他倒不是怨恨,而是對於弱小人生的恐懼。

張愛玲和弟弟之間的關係,應了她那句話,生活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那袍越是華美,那蝨子就越讓人痛心,她寧可保持距離,久之,那種距離感就成了習慣,彷彿是與生俱來一般。

再則,張愛玲後來很嚮往西式的關係,注重心靈契合度超過血緣,她在美國時,有無數親戚,她卻跟誰都不來往,任何事情都靠朋友,在她心中,血緣並不優越於友誼,把所有的錢都留給朋友就不奇怪了。


閆紅說


自己的錢願意給誰都可以,即使是一母同胞也有感情之親疏,一天早晚想著分富裕親戚的錢,揩兄弟姐妹的油,那是最讓人看不起的。張愛玲的弟弟和張愛玲失聯幾十年,一聯繫上就是找理由要錢,讓人鄙夷。張愛玲一生從小被自己親人欺負,被親人傷害,被親人冷漠,成年後被胡蘭成辜負,在美國被賴雅賴上。


張愛玲最後怕與人親近,選擇孤獨終老,我理解她,可憐她。她的熱情被慢慢榨盡,耗幹啦。自己賺的錢給誰都可以的,不一定給有血緣關係的人,親人之間關係和諧就好,如果關係不好還不如外人或朋友。在中國我不知什麼原因,非得當女兒的就的給父母好多錢,還的照顧弟弟,而且也沒好,到最後還把兄弟父母全得暃了,為啥當女兒的就不能問父母兄弟去要錢不理解。

張愛玲自己的錢,願意給誰就給人,別人管得著嗎?再說了,一個大男人,沒有本事掙錢,要結婚了向姐姐伸手,要臉嗎?再說了,那麼多年他都想什麼了,需要錢了才聯繫自己的姐姐!一看這男人就是個軟骨頭!換我也不給他!有錢人家出生的父母,我指富二代富三代,他們只懂得自我享受,不是很愛孩子,張愛玲父母就是這樣。張愛玲沒有享受到正常的家庭生活,也就沒有正常愛的能力。



公職考試一點通


張愛玲是中國現代社會最受矚目的天才女作家之一。她出身名門,但卻與家庭格格不入,敏感多思,沉鬱悲憫,筆下的所有故事都帶著與其他作家截然不同的味道。1995年,張愛玲孑然一身在公寓去世,結束了自己精彩的一生。

奇怪的是,在張愛玲的遺囑裡,她並沒有將遺產留給自己唯一的親弟弟張子靜,而是無償贈送給了好友宋淇夫婦。為什麼會這樣呢?貝葉覺得,這既跟她和弟弟的關係有關,也跟她的性格有關。具體說來,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張愛玲與弟弟關係淡薄

張愛玲和弟弟張子靜是同父同母的胞親,本來,這樣的血親關係,二人應該是最為親厚的。但是,事實上,張愛玲和弟弟因為聚少離多,關係十分淡薄,甚至有時候比之陌生人也沒有好多少。

小時候,張愛玲家條件還不錯,父親為她們姐弟二人一人配了一個保姆。弟弟張子靜的保姆極為刻薄,仗著自己伺候的是男孩,處處和張愛玲的保姆作對。張愛玲的保姆呢,因深受重男輕女思想影響,自覺低人一等,處處忍讓。

兩個保姆之間的爭鬥,波及到了張愛玲姐弟二人的感情,兩人的關係雖不至於針尖對麥芒,但也算不上多好。後來,當張愛玲和弟弟都長到了需要去上學的年紀時,二人在家裡的地位卻又徹底地反了過來。

母親因著小時候受的委屈,對女兒張愛玲很是看重,不惜與丈夫鬧翻也要送她去上學。至於兒子,她堅信丈夫“重男輕女”,無論如何也會讓其接受良好教育。誰曾想,張父是個自私到底的人,心裡除了自己誰也沒有。於是,張子靜取代張愛玲,成為了在夾縫中求生存的人。

張愛玲天賦異稟,又接受了新式教育,很快就成長為了張家的驕傲。張子靜呢,母親不疼,父親不愛,破罐子破摔地長成了一個沒心沒肺的男孩,被父親當眾打了耳光之後都能繼續撒歡著去踢球。

不對等的地位造成的隔閡,在張愛玲越發覺得弟弟不成器之時,逐漸拉大,到了張愛玲都不願意再去修復的地步。加上彼時父母已經離婚,姐弟二人一個跟了父親,一個跟了母親,一年見不著幾次面,關係越發淡漠起來。

後來,隨著張愛玲定居海外,姐弟二人更是鮮少聯繫。比之對她施過援手,且後來成為一生摯友的宋淇夫婦,張愛玲對弟弟幾乎沒有什麼感情,不給他留遺產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二、相比弟弟,宋淇夫婦更靠譜

在張愛玲的遺囑裡,除了說把自己的財物無償贈送給宋淇夫婦外,還有請宋淇夫婦找翻譯高手幫她翻譯書稿的請求。所以,張愛玲的遺囑,與其說是在交待財產的歸屬,不如說是在安排自己未盡的文學事業。

據宋淇夫婦的兒子回憶,當時張愛玲在美國的戶頭上只有不到三萬美金的存款,辦了喪事後,大概餘留下來一萬七千美元。加上他母親鄺文美幫張愛玲存著的32萬美元,張愛玲的現今遺產總數至少在35萬美元左右。

在當時,35萬美元不是一個小數目,隨便分一點零頭給日子過得苦哈哈的弟弟,都足以讓他維持生計,但張愛玲沒有。所以,這也是她最為後人所詬病的一點。

事實上,除了與弟弟關係淡漠外,張愛玲不給他留遺產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她覺得弟弟不靠譜,也不想麻煩於他。張愛玲的父親是典型的沒落貴族,吃喝嫖賭一樣不落,張子靜子承父志,只不過承的都是父親的壞習。

張愛玲的一生,除了愛情,她最大的追求就是文學事業。作為作家,沒有人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名垂千古,相比之下,張愛玲的野心還要更大一些,她不只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流傳下來,還希望它們可以被翻譯成多種文字,被海內外各國的人都能看到。

這樣一份生前未盡的事業,要囑託也只能囑託給靠譜的人。相比對文字並不足夠敏感的弟弟,同樣身為作家的宋淇夫婦更能體會張愛玲的拳拳之心,也更懂行業規則,更能完美地完成張愛玲的囑託。

再加上,張愛玲去世前,她並不能估算出自己的文稿到底價值幾何,留下來的錢夠不夠儘可能多地翻譯出版作品也未可知,如果貿然將這麼大一件事囑託給並不親厚的弟弟,也是她所不能接受的。所以,她才會直接將宋淇夫婦列為遺產唯一繼承人。

三、相比親人,與朋友親近更讓張愛玲覺得舒服

張愛玲是一個十分早慧的人,早在很小的時候,她就看穿了人性的涼薄和現實。相比看似溫情,實則冷漠的親人,與非親非故的朋友相處更讓她覺得舒心。所以,張愛玲其實不是故意不留遺產給弟弟,只是她實在厭倦了那個家庭,和那個家庭裡出來的人。

早在她天真地問母親要零花錢,卻被母親無情拒絕時,張愛玲對於這個世界無條件的信任就消失了。此後,她開始有意無意與除姑姑外的家人保持距離,與跟自己一向脾性不太相投的弟弟更是漸行漸遠。

在她看來,這世上所有的愛都是千瘡百孔的,離得遠一些,也好過彼此窮形盡相,姿態難看。好在,當她遇到同為文人的宋淇、鄺文美夫婦時,留存在她心裡火熱的愛再次覺醒。他們見過張愛玲最窘迫的樣子,但卻義無反顧伸出了援手,還曾主動邀請她住在自己家裡過一段時間。

和空有血緣關係,卻半點惺惺相惜之情也無的弟弟相比,宋淇夫婦就像是張愛玲在這破敗人間尋找到的又一光源。她們一起坐而論文,縱情遊離於俗世之外,享受著文字帶來的溫暖。

所以,當她自覺命不久矣之際,第一反應就是將後事全權拜託於好友,而不是連生死都不確定的遠在大洋彼岸的弟弟。畢竟,張愛玲生前就一直在努力擺脫那個封建大家庭給予她的影響,死後又怎麼會願意再與那個家庭裡的人產生糾葛。

總而言之,張愛玲不給親弟弟留遺產,並不完全是她薄情寡性,也跟她特定的家庭背景及時代特色息息相關。當然,也有可能,被這個世界無情對待多年,假裝自己生性涼薄,也是張愛玲的一種自保之道吧。


南貝葉


從張愛玲的遺物來看,她的晚年生活至少是衣食無憂的,投資和存款有30多萬美元,在上世紀80年代的上海,夠買十幾套房產。但是,弟弟想要結婚買房求助的時候,她卻拒絕了。她為什麼寧願把遺產留給好朋友宋琪夫婦也不給親弟弟?我想,一方面她的感情疏離,另一方面,她對弟弟失望和傷心的情緒還在,無法親近起來。



張愛玲在描述童年生活的時候,寫到弟弟,第一句就是“我弟弟非常不爭氣”,她對弟弟的感情很複雜,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她曾和弟弟非常親密,繼母訓斥弟弟的時候,她先哭出來,弟弟找媽媽求救,媽媽沒有辦法收留,她也是哭的哽咽,她可憐弟弟的身世,還想要攢錢給弟弟學騎馬。



但是,弟弟也有讓她很傷心的地方,她會畫畫,弟弟沒有這些天賦,會在她畫好的畫上故意塗抹,她繼母冤枉她夜不歸宿,在當時是很嚴重的指控,她的弟弟卻給親戚寫信說“家姊之事想有所耳聞,家門之玷,殊為痛心。”無意間看到這封信,張愛玲很痛苦。那時,繼母對張愛玲姐弟兩個不好,會想辦法挑撥他們的父親痛打弟弟,張愛玲想的是如何逃出去,但是弟弟後來卻總是原諒繼母,還告訴張愛玲“娘好”。我想,這些都讓張愛玲認為,弟弟是既軟弱又無能的人,總是聽信別人,沒有自己的判斷。後來,她弟弟的人生軌跡也果真如此,是一個可憐又弱小的人。

張愛玲平素對待感情是很疏離的,也拿得起放得下,無論是對胡蘭成,對母親,還是對弟弟,說不愛,就是不愛了。無論胡蘭成又寫過多少情書,無論母親又補救了多少,她心裡放棄了,就不會再回頭。她的母親曾給她一個自卑又無助的少女時代,於是她償還了母親所花費的學費,再也沒有和母親同住過,即使母親最後病重,想要再見她一面,她也沒有應允。

對她來說,過去了就是過去了。


大先生的故紙堆


各位都從張愛玲的生平和對遺產處理的用意解讀了不給弟弟錢的原因。

我其實並不同意張性情孤僻,情意寡淡的說法。因為我很理解她自那樣悲涼少愛的童年走來是多麼無助悽惶,她當然也曾經愛美麗,繼母卻給她穿碎牛肉色的衣裳,她當然渴望父親的保護,父親卻動手打她,她當然渴望母親的柔情,母親卻浪漫自由的奔赴海外。

她的心靈是逐漸封閉枯萎,然後更多敏感於外界,悄悄觀察,寫下那些神奇的文字。

在愛情上 ,胡蘭成同樣是她的劫數,再一次粉碎了她的期待。

她對自己的才華是自信的 ,但對自己存在的價值一再被否定是迷惘而失落的。

等她終於定居海外,與親戚少有來往,更是刻意將自己對人世尋常溫情的渴望掩埋進了歲月風沙裡。

她拒絕給弟弟錢,在我看來是一種悲涼的後退,我對你們沒有意義, 正如你們對我沒有意義一樣。她的內心始終是淒涼的,是被凍傷的花朵。

當然,她打算指望朋友用遺產翻譯作品也是有的,她依然是希望用作品告訴這個世界她來過。她不甘心那樣的孤獨。

這一點,她做到了。


作家李媛媛


俗話說“長姐如母”,除了親胞弟再別無至親的張愛玲,把遺產留給唯一的弟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可為何她偏偏留給了朋友?這確實讓人費解。但從張愛玲傳奇的人生來看,她一直我行我素,不同萬物相連,不同世人愛樂,此舉也並不足奇了。從心理學上來看,童年陰影造成性格扭曲。



張愛玲身世顯赫,其祖父是清末重臣張佩綸,祖母是李鴻章的女兒李菊藕,母親黃素瓊出身名門,是新派女性,然而其父親張志沂則是一封建遺少,頹廢墮落至極。張愛玲的母親不滿現狀,毅然拋下四歲的張愛玲和兩歲的弟弟張子靜,遠走國外。直到張愛玲8歲才回來,10歲那年有離了婚。在張愛玲剛上初中,其母親又冷漠地告訴她,要去英國了,張愛玲只有哭給自己看。母親走了,父親另娶,盡情揮霍,卻不資助她留學的費用,被軟禁半年後,張愛玲從家裡逃出來,從此與家庭徹底了斷。張愛玲的童年就在極度缺少父愛母愛的環境中度過了,沒有人給她過如陽光般和煦的親情,又讓她怎樣懂得為親情付出呢?



後來的張愛玲,遭遇過胡蘭成的背叛,還因其是漢奸,成後來的張愛玲,遭遇過胡蘭成的背叛,還因其是漢奸,成為民眾情緒的宣洩口,被推上了風口浪尖。這更讓張愛玲畏懼感情。加之,經濟拮据,她獨自去了香港,並與交好的姑姑約定,互不通信。後來去了美國,遇到了可依靠的男人賴雅,與其相互扶持11年,雖結婚但無孩子。



賴雅離世後便,深居簡出,幾乎與世隔絕了。張愛玲是孤獨的,童年沒有親情相伴,青年遭遇愛情背叛,晚年孤苦無依,她一生鮮少感覺到親情,又如何苛責她,讓她把辛苦碼字掙得的錢,留給一個多年未聯繫的弟弟呢?


歷史有妖氣


一看到張愛玲這個名字,有書君的腦海中馬上呈現出一副華麗卻滲透孤寂和冷漠的畫卷:一個穿著華麗旗袍的曼妙女子倚窗而立,右手輕輕托腮,精光四射的眼眸中透出一種寒徹心骨的涼薄和冷漠……!


這就是明國才女張愛玲,那個說生活是一襲華麗的袍子,裡面長滿了蝨子,愛一個人可以卑微到塵埃中的傳奇女子。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於一個沒落貴族家庭,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當紅的作家,與呂碧城、蕭紅、石評梅、並稱為“民國四大才女”。張愛玲雖才華橫溢,但因其性格的原因,晚景落寞孤寂,於1995年09月08日,被房東發現她死於公寓,終年75歲。


令人訝異的是,她在生前遺囑中隻字未提這個世上她唯一的親弟弟,而是把財產全部留給了宋淇夫婦。


張愛玲為什麼不給唯一的弟弟留遺產?有書君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原生家庭的影響造成其孤傲清冷不近人情的性格。


張愛玲的父親張廷重在清末即將滅亡的時期,算的上是一個豪門家庭的富二代,因父親早逝,缺乏管教,從小便養成了紈絝子弟的不良習氣。張愛玲的母親作為清末首任長江師提督黃翼升的孫女,同樣門庭顯赫。


她深受五四新思潮的影響,是一位敢於與舊勢力叫板的新潮女性,且生的窈窕美麗。


這樣一位新派女性,自然是恥於丈夫張庭重嫖娼,吸食鴉片,不思進取的不良惡習,於是離婚走上出國留洋的道路。母親的出走,父親的家庭責任感的缺失,繼母的苛刻,讓張愛玲從小身心備受折磨。父親的肆意揮霍導致家族的不斷敗落,隨之而來的便是對自己的子女變態的折磨。


有次張愛玲去了生母家住了幾天回來遭後母誣陷,說張愛玲打她,父親知道後發了瘋似的打張愛玲,之後,他把張愛玲關在地下室長達半年之久,張愛玲患了嚴重的痢疾差點死掉他也不聞不問。最後在傭人的幫助下,張愛玲才逃出了地獄一樣的家。


張愛玲曾經說過:你看過原來的我,就明白現在的我。原生家庭的冷漠無情導致了張愛玲性情的孤僻冷漠。她從小就沒有得到過正常的愛和溫暖,導致的結果就是:親情淡漠,缺乏愛人的能力。張愛玲就是這樣,她恨父親,母親,對自己唯一的親弟弟也很是冷漠。


張子靜在《我的姐姐張愛玲》一文中曾經寫道:……加上我們在成長歲月裡受到的種種的挫折,使她的心靈早就建立了一個自我封閉的世界,自衛,自私,自我耽溺……。看到這裡,對於張愛玲沒把遺產留給弟弟也就好像是在情理之中了。



二,對弟弟的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小視。


張愛玲秉承母親剛烈,強悍,自我的性格要多一些,而張子靜則像她父親,與世無爭,迂腐, 性格近乎怯懦。對於弟弟的這種性格,張愛玲是很瞧不起的。面對惡劣的家庭環境,張愛玲選擇了反抗,回擊,甚至是報復,她用尖銳而刻薄的文字抗擊命運的不公,而張子靜卻選擇了隱忍,自輕和妥協。


性格的迥異和才氣能力的差異,再加上那個時代重男輕女的思想,都導致張愛玲輕視和不喜歡這個唯一的弟弟。她在《童言無忌》中曾寫的:“我能吃的他不能吃,我能做的他不能做,我難得回家一次,大家紛紛告訴我他的劣跡,逃學,忤逆,沒志氣。”


她在短篇小說“茉莉香片”中描述以她弟弟為原型的聶傳慶時寫道:“一個陰鬱懦弱,精神頹廢,其至有點變態的窩囊廢。”字裡行端都是對弟弟張子靜的鄙視。


張子靜一生事無所成,孑然一身。六十歲時想找個對象結婚,找功成名就的姐姐尋求一點經濟方面的支持,張愛玲都是斷然拒絕的,可見她對自己親生弟弟是沒有多少親情可唸的。不把遺產留給“扶不起來的阿斗”,又沒有感情的弟弟,似乎也說的過去。


三,希望自己的遺產用於自己作品的翻譯。


像張愛玲這種一生以自己的文字作品為傲的人來說,最大的希望應該就是將自己辛苦寫出來的作品發表出去吧。張愛玲的一生最輝煌的時期是在四十年代的大上海。



到了美國,所寫作品多次遭到出版社的拒絕,自然沒有了以前的輝煌,這對於一個才華橫溢的作家來說是一個致命的打擊。


在她生命的最後二十年裡,呈現出越來越顯著的心理疾病,她對人越發冷漠,生活越來越封閉,除了寫作和搬家,幾乎不怎麼與人交往。她生前遺囑是這樣分配的:一部分讓宋淇夫婦用來買東西,最重要的是,求他利用這些錢請高手翻譯她的作品。


可見她最終的遺願還是希望她的作品見諸於世。


一代才女最終隕落於異國他鄉,且死後一星期才被人知曉,讓人唏噓。對於她遺囑的落定,後人只是揣度猜測,至於張愛玲究竟為什麼不將遺產留給自己的親弟弟,也只有她自己地下有知了!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姐弟情淺,不資助無不可疚。一個男人,為了一己婚姻找不是情深意篤的姐求錢來擺渡自已窮迫,實不可仿。一個人活在世界上,不給任何人添煩帶堵是最了不起的人生,也是最成功的生命延續之讚歌。仰人鼻息,偷且苟安,生命受人差譴擺弄,實是生命的下賤和豬恥。

從眾人的評論中可以得出以下概念:

一,她擺脫了中華親情大於天的傳統思維,自已的事情自己了,不給血緣親情帶煩勞。

二,受西方思想的影響,獨立自主成家立業,自掃門前雪,血緣並不是要求幫助的最佳理由。

三,受人之恩,應當湧泉相報。這又是中華傳統的待人處世之道。她逝世後把大部分財產留給了宋淇婦夫,說明人家對她的幫助是親情血緣都無法超越的,友誼高於血緣親情。她的認知理性超越市俗庸朽。

四,說她自私情薄,是俗人淺知醜陋。一奶同胞,也有生死兄弟之恨仇,情不投,意不合,概不如五家外人之相知,相趣,相幫,親情,血緣又豈能違背自己的意願給予違心的義助,無負疚,無罪感,豈是良心無責大蔫。

張愛玲所為,無可苛求。用市俗苟求血緣親情,即是悲哀,也是朽腐。


斷山口20863


作為民國四大才女之一,張愛玲的名頭盛極一時,她的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是晚清名臣,祖母李菊耦則是中堂李鴻章之女。

然而她的童年並不美好,母親黃素瓊屬於新式女性,在她四歲的時候便遠赴歐洲遊學,後來父母離婚後她和弟弟就在父親的和繼母的監管中成長,家庭環境的黑暗與陰影,也是導致她後來作品中充滿悲觀和蒼涼基調的主要原因,更對她性格的產生很大影響。

這位“臨水照花人”的民國奇女子,聰明早慧,七歲就開始寫小說,十二歲就在報刊上發表作品,表現了過人的文學才華,胡適說她是“最後一個貴族傳人”,她的文筆老練,筆調蒼涼卻飽含人生的意味,她的一生就像她的作品一樣,充滿著無數的華麗與傳奇,七十五歲時在美國一所寓所中去世。

張愛玲的名頭幾乎無人不曉,然而卻很少人知道她還有一個比他小一歲的弟弟,她的弟弟名叫張子靜,對於這個弟弟,張愛玲很少提及,只有在她二十四歲寫的一篇散文《童言無忌》中提到她和弟弟的童年生活:“我弟弟生得很美而我一點也不。......我比他大一歲,比他會說話,比他身體好,我能吃的他不能吃,我能做的他不能做。”

然而張愛玲和弟弟張子靜相處的時間並不多。有一次,張子靜和一群朋友辦了份雜誌,向姐姐約稿,她卻回絕說,不能給你們這種不知名的雜誌寫稿,壞了自己的名聲。

1938年,張愛玲離家出走後,就跟弟弟很少有聯繫,後來去了美國,臨行前也沒有通知弟弟,張子靜嚮往常一樣去看望姐姐,才發現她已經去了美國,不由得黯然落淚。

1988年,張愛玲已經年近七十,張子靜和姐姐取得聯繫後,去信告訴姐姐,自己準備結婚,但沒錢買房子,希望姐姐能幫忙。張愛玲卻回信拒絕道:“沒有能力幫你的忙,是真覺得慚愧......其實我也勉強夠用”。

1995年張愛玲在美國去世後,把財產都留給了宋淇夫婦,其中存款加上投資就有三十多萬,但卻沒有給弟弟留下任何東西。

張愛玲不給弟弟留下任何遺產,她的性格方面是很大一個原因,受家庭環境影響,張愛玲的性格顯得涼薄,孤傲和不近人情,無論是在親情,愛情或是待人接物上。

前夫胡蘭成背叛她時,她並沒有哭哭啼啼,而是寫了一封幾行字的絕交信,對徹底斷絕了這段感情。

她和弟弟一起生活的時間並不多,童年的時光基本在父母的爭吵和離合中度過。所以她和弟弟的感情並不深厚,沒給弟弟留下遺產也在意料之中。

再者,據張愛玲的遺囑執行人宋以朗書中所述,張愛玲去世時,他的銀行戶頭有2.8萬多美金,出去喪葬費等開銷,實際上只有1萬多美金。後來經宋以朗查閱,發現張愛玲還有一筆32萬的銀行外幣存款,但對這筆存款,她在遺囑中也有了安排。一是給宋淇夫婦買東西做紀念,二是央求他利用這些錢請高手翻譯她的作品。

張愛玲去世後,張子靜還寫了《我的姊姊張愛玲》一書來紀念她。書中他用了十六個字來評價她的姐姐:“文采早慧,文筆犀利;性格孤傲,擇善固執”,真可謂“知姐莫若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