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8 記載家族歷史 傳承優秀文化

——漫談家族文化中的堂號

记载家族历史 传承优秀文化

古丈縣牛角山牌樓

记载家族历史 传承优秀文化

李德軍書寫的“堂號”楹聯

记载家族历史 传承优秀文化

牛角山“知青場”前的石碑

文圖/ 向衛華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歷史上的名門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號”。高大寬敞的廳堂上,懸掛著書寫“堂號”的匾額,每逢年節喜慶之日,還在門前掛起書寫著“堂號”的大紅燈籠。老百姓談論某一宗族時,也都喜歡以“某某堂”來稱呼,這就是國人的祖宗情結,具有濃厚的宗親色彩與精神紐帶作用。

何謂“堂號”?堂號,顧名思義就是家族祠堂的名號,《現代漢語詞典》是這樣的解釋的:“堂號,本意是廳堂、居室的名稱,後來多指某一家或某一房的名號。”堂號是一個姓氏的特殊標識,蘊含著同姓族人有共同的祖先,反映了同宗同姓族人尋根崇祖的人文內涵。歷史上的名門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號。堂號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傳統農耕社會里,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數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於某一處或相近數處庭堂、宅院之中,堂號也就成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號。同姓族人為祭祀祖先,在其宗祠、家廟的匾額上題寫堂名,因而堂號也就含有祠堂名號的含義,是表明一個家族源流世系,區分族屬、支派的標記;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揚祖德、敦宗睦族的符號標誌;是尋根意識與祖先崇拜的體現。所以說堂號是我國姓氏文化中特有的範疇,也是國人尋根問祖時必須首先熟悉的一個“概念”。

水有源,樹有根。堂號產生的宗旨大致有三:一是彰顯祖先的功業道德,二是顯示家族宗親的特點,三是訓誡子弟繼承發揚先祖之餘烈。例如:吳昌碩祖家被稱為“三讓堂吳家”、瞿秋白祖家被稱為“八桂堂瞿家”、惲代英祖家被稱為“承蔭堂惲家”、李四光祖家被稱為“立本堂李家”等等。著名的家族堂號如:向姓“河內堂”、趙姓“半部堂”、周姓“愛蓮堂”、楊姓“四知堂”、張姓“百忍堂”、魯姓“三異堂”、丁姓“御書堂”、鄭姓“玉麟堂”、陳姓“三益堂”、黃姓“懷德堂”、馮姓“善德堂”、高姓“聚慶堂”、彭姓“述古堂”、賈姓“積善堂”、王姓“三槐堂”或匾以“槐蔭啟秀”等。

堂號不僅僅是用在祠堂,同時還多用在族譜、店鋪、書齋及廳堂、禮簿等處;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鬥、口袋、錢袋、燈籠等上面大書堂號,以標明姓氏及族別。凡看重自己的姓氏和族屬的人,都不會忘記本族世代相傳的堂號。不僅漢族,其他少數民族,因為接受了漢文化或受漢文化的薰染,也都以其繁衍地的郡名或祖上業績之典故作堂號的。

歷來每個姓氏、每個宗族、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堂號,目的就在於讓子孫後代每提起自家的堂號,就會知道本族的來源,記頌祖先的功德。堂號與歷史上本族中傑出人物有關。如向姓的“河內”堂號。河內向氏家族在宋代是一個名門望族,振興家族的靈魂人物是向敏中。向氏家族這個枝葉紛披的大樹,最早可以追溯到向敏中的曾祖輩,但他們作為尋常百姓,實在沒有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事蹟。到了向敏中一代,開始振興,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時年31歲的向敏中參加科舉考試,一舉中進士甲等,從此釋褐為官,開始了他40餘年的仕宦生涯。其仕途可謂一帆風順,在宋太宗、宋真宗兩朝都深受重用,尤其是太宗,“未幾,拜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自(工部)郎中至是凡百餘日,超擢如此。”真宗即位後,其仕途更加順利,先後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鹹平四年(1001)三月,拜同平章事、充集賢殿大學士,次年十月以違詔質故相薛居正宅及奏對不實而被罷相,出知永興軍(治所在今陝西西安市)。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其再拜同平章事、充集賢殿大學士,天禧元年(1017)八月加監修國史,天禧三年(1019)十二月進左僕射、昭文館大學士。天禧四年(1020),向敏中卒於相位,年七十二,諡文簡,贈太尉、中書令。

溯本追源、尋根訪祖。堂號與家風、家訓、家規等一起,成為傳承家族優秀品德言行的重要方式。“堂號”多源自本姓祖上某一歷史名人的典故事蹟或趣聞佳話,往往都極富教育意義,能使族人緬懷先祖,激勵鬥志,奮發圖強。

一如孟姓的“三遷堂”,相傳孟子幼時家靠墓田,孟子就學埋墳、哭喪的事。孟母為了教育好兒子,就遷到集市旁邊住,孟子又學叫賣東西的聲音,孟母只好又遷。最後遷到學校旁安家,孟子學習禮讓進退。由於孟母三遷,注意家庭教育,使孟子成為聖人。二如劉姓的“蒲編堂”,源出三國時劉備與母親蒲編販席的典故。劉備祖居河北涿縣,幼年喪父,家境貧苦,嘗與母“織蓆販履”謀生。劉備建立蜀漢稱帝后,念母織蓆之苦,常懷孝思。為昭示後人勿忘創業艱辛,應以勤勞為本,後裔遂以蒲編作堂號。

三如趙姓的“半部堂”,出自北宋王朝開國宰相趙普“半部《論語》安天下”的典故。周姓的“愛蓮堂”,出自北宋理學的開山鼻祖周敦頤。他在《愛蓮說》中,曾讚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四如楊姓的“四知堂”,出自東漢楊震拒收賄賂的故事。東萊太守楊震路經昌邑,當晚昌邑縣令王密求見。王密為討好上司送來“十金”,並對楊震說:“三更半夜無人知曉。”楊震嚴肅地說:“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麼說沒人知道呢?”王密只得羞慚而退。五如孫姓的“映雪堂”,出自西晉孫康映雪夜讀的典故。孫自幼篤志好學,家境貧寒,無錢買油點燈夜讀,冬夜利用白雪反光刻苦研讀。由於勤奮攻讀,學富五車,官拜御史大夫。孫姓後人把“映雪”作為堂號,旨在激勵子孫發奮讀書,立志成材。其他的還有顏姓的“陋巷”,遊姓的“立雪”,薛姓的“三廉”等,都含有中國傳統文化的“五常”(仁、義、禮、智、信)內容,從宋代開始,一些文人雅士喜歡把“堂號”署在詩文書畫作品上。後來,乾脆自己命名一個“堂名”,在文化交流時簽署使用。實際上,這些文藝家已把家族的“堂號”逐步演化為個人的“齋名”而昇華。

文化人為書齋所取之名,又稱為“室名”, 古往今來,騷人墨客大都有為自己書齋冠名的雅習幽興,誠如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副主任史樹青先生所說:“齋號是一種文化現象,且歷史悠久,品位高雅,寓意精深,可稱是歷代文人的一種雅嗜。”其含蓄的深邃意蘊,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例如:白居易“廬山草堂”、杜甫“浣花草堂”,宋代文人蔡京的“六鶴堂”、 蘇軾“谷林堂”、陸游的“雙清堂”,元代文人黃公望的“三教堂”,明代文人湯顯祖的“玉茗堂”、吳文華的“濟美堂”、譚元春的“嶽歸堂”,清代文人的“養真堂”、陳廷慶的“謙受堂”等。現代文學藝術家劉半農的“含暉堂”、豐子愷的“緣緣堂”、陳寅恪的“寒柳堂”、馮友蘭的“三松堂”、張大千的“大風堂”、劉海粟的“藝海堂”、李可染的“耕牛堂”等都是著名的齋名。也有單字的齋名,在20世紀前期較為盛行,如王國維的“觀堂”、 郭沫若的“鼎堂”、魯迅的“俟堂”、周作人的“知堂”、孫犁的“耕堂”等,已為廣大文學愛好者所熟知。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重視祖先崇拜傳統的一個民族。堂號和姓氏、家譜一起,同為封建宗法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儘管如此,但在歷史上,對於敦宗睦族,弘揚孝道,啟迪後人,催人向上,維護家庭、宗族和整個社會的穩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由於種種原因,堂號曾一度消失。時下,隨著尋根熱潮的興起,許多姓氏宗祠被恢復,族譜被續修,因而堂號再一次盛行。不過,如今的堂號,已經沒有了宗族主義的負面作用,有的只是給人們尋根問祖、緬懷先祖、激勵後人的積極意義,其中的精華與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符合。特別是對於加強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對於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堂號都必將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

(湘西網-團結報)

(向衛華)

(滕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