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假如沒有日本動漫,日本會在中國有那麼多關注嗎?為什麼?

Avril--aili


顯然不會。動漫等文化產業的輸出,構成了日本對中國影響的主要方式,而且這種影響已經持續了20~30年,日本動漫中的人物、性格、價值觀也部分影響了現在中國年輕人的想法和思維方式。戰後日本的文化產業,對整個東亞都有深遠的輻射作用。80年代以來的我們的對外開放,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對美國和日本開放,當時引入了大量的日本動漫、電視劇、電影,構成了中國兩代人、三代人的共同歷史記憶。

《哆啦A夢》、《七龍珠》、《灌籃高手》、《追捕》、《排球女將》,到近期的《犬夜叉》、《火影忍者》、《海賊王》等等,日本的文化產業,以它天馬行空的想象,對於當時看看向外看世界的中國人,提供了豐富的文化營養和藝術想象。無論對日本的評價如何,對日本文化的這一貢獻不應該忽視。即使是當前中國動漫迅速發展的背景下,仍少不了對日本動漫作品的借鑑,和與日本動漫企業的合作。《十萬個冷笑話》、《萬萬沒想到》等膾炙人口的動畫和短劇作品,其中的日本元素並不鮮見。對我們來說,日本的生活、街道、發展變化都在動漫中展現無疑,我們對現代日本的理解往往就是一種對動漫內容的直接映射。

除了動漫之外,我們與日本的經濟交往也有很多很多,80年代以來日本向中國提供了大量的貸款,以及大量的技術援助(當然不是無代價的),還與中國有大量的合資企業。幾十年來,我們許多日常使用的產品都有日本的痕跡。但“日貨”這個詞在中國有太多不好的記憶,因此我們對這方面的記憶不是很深刻,甚至故意淡化。隨著國產品牌的日益崛起,自主品牌慢慢成為我們的首選,但松下、東芝、豐田、本田、索尼等等品牌,確是這幾十年來我們不能迴避的真實記憶。

其實這些東西放在日本也是一樣,目前的日本市場也充斥了made in China,日本一遍諷刺我們的產品質量,一遍用腳投票購買物美價廉的中國產品。這種身體與心靈的“分裂症”,我們兩國都很嚴重。一些不愉快的記憶、一些戰略的較量,讓我們都選擇性地記憶、選擇性地看待對方。等到有一天,我們可以彼此讚美對方的優點,客觀承認自己的不足,那時候可能是亞洲真正繁榮的到來。


稻門YAO


會的,畢竟是鄰國,文化互相的輸出輸入肯定比西方國家多的,也更容易接受的,但肯定沒有現在這麼關注了,看看國內對韓國的態度,2000年出頭的時候筆者記得很多人哈韓的,現在,繁華的街區可能會有韓式料理,但是果然還是沒有現在日料店多,你叫外賣,要叫到日式的(不管正宗不正宗)餐,但是要叫到韓式的就不這麼容易。

日本動漫影響,主要還是80-90這一輩,因為那個時代,電視臺裡是允許播放日本動畫片的,到2006年後,電視臺就明令禁止播放外國的動畫在黃金時間播出,於是想在電視裡看到日本動畫,就不太容易了,一些付費節目可能可以看到,普通的電視臺有線信號就看不到了;但是畢竟那個時代,網絡還沒這麼發達,電視臺裡看的節目依然是受眾非常多,而又因為電視臺的節目的特殊性,(播什麼看什麼),選擇性較少,所以很多80-90後都是看日本動畫長大的,日本動畫畫面相對更好,表現力更出色,想象力更豐富,確實比同期的國產動畫更加吸引孩子。這對他們影響是非常大的,就像到現在,筆者發一些《柯南》啊,《寵物小精靈》啊這類國民級動漫,甚至是《奧特曼》系列的特攝(準確說不屬於動漫,當然是日本拍的),都會有非常多的朋友進行回帖,討論,這都已經成為了他們那一代的人的回憶,情懷,是成功的文化輸入。

如果沒有了日本動漫,孩子們不會這麼關注這個鄰國的文化,但是目前互聯網這麼發達,文化要輸入手段是比較多的,所以也顯得不會這麼閉塞,但肯定沒有電視臺裡都播出日本動畫片帶來的影響大。

很多人是看了日本的動漫,開始對日本的文化感興趣,比如動漫裡經常出現的“XX祭”,就是日本的過節,可以看到很多民俗的東西和日本的傳統習俗,因此從中攝取異國文化,開始對日本文化感興趣,久而久之,發現日本雖然有過軍國主義的那些蠻狠一面,但文化方面,確實和中國有著不少相似之處,也容易被國人接受。日本動畫,動漫,可以說是一座橋樑,就像很多西方人是從中國的功夫武打片裡瞭解中國的文化,看到功夫派裡的中國的傳統建築,園林,中式的服裝,然後開始對古老的中國感興趣,這是一樣的,很多老外都崇拜李小龍,這就是文化的一種跨界輸出,你看的是電影,動畫,但是汲取的其實是文化本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