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8 網絡黑產犯罪低齡化、低學歷化 跨地域作案特徵明顯

網絡黑產犯罪呈低齡化、低學歷化

海淀檢察院發佈白皮書披露網絡黑產犯罪內幕;跨地域作案、犯罪產業化特徵明顯

85%以上的網絡黑產犯罪人員出生於80後,62.5%的犯罪人員是高中以下學歷……這是日前北京市海淀區檢察院發佈的《網絡安全刑事司法保護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公佈的數字。白皮書同時指出,網絡黑產犯罪已經形成上、中、下游的閉合鏈條,且涉及詐騙、侵犯公民信息等27項罪名。

 六成以上犯罪主體為高中以下學歷

所謂網絡黑產犯罪,通俗的說法是網絡黑色產業鏈。2016年9月以來,海淀區人民檢察院受理網絡犯罪案件450件1076人,其中審查逮捕245件588人,審查起訴205件488人。

《白皮書》顯示,黑產犯罪主體呈現低齡、低學歷化特徵。具體來看,1990-1999年出生的221人,佔比37.58%,1980-1989年出生283人,佔比48.12%,1970年以前出生人數僅佔14.11%。

與預先設想犯罪高學歷化情況不同,此類犯罪的行為人普遍學歷較低,本科及以上學歷82人,僅佔21%,高中、高職教育主體68人,初中、中專、小學等教育主體242人,佔62.05%。男性主體佔較大比重,審查起訴案件中男性379人,佔比77.66%。作案地點涵蓋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

值得關注的是,網絡黑產犯罪往往金額巨大。如在郭某電信詐騙案中,行為人先後冒充檢察官、警察,以被害人涉嫌刑事犯罪為由騙取其人民幣1800餘萬元;而在歐某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中,行為人以微信公眾號的形式宣傳其理財產品,向百餘名公眾吸收存款5000餘萬元。

 跨地域作案特徵明顯

由於網絡自身的特點,黑產犯罪突破了傳統地域空間限制,跨地域作案特徵明顯。共同犯罪的犯罪主體之間、幫助行為主體與實行行為主體往往並不認識,僅僅通過網絡論壇、QQ群、微信群等進行聯絡。

行為人實施完犯罪行為之後,往往通過互聯網尋找收贓人,實現異地銷贓。被害人也遍及全國各地,往往與犯罪者之間相隔萬里。

據介紹,網絡黑產犯罪多以“公司”和“集團”的形式出現。

如在重慶刷單詐騙案中,行為人為從事刷單業務,組織50餘名員工成立公司,有承攬業務的業務部門、專業從事刷單的技術部門、後臺服務的財務、行政等部門。

而在“7·25”特大侵犯公民信息專案中,犯罪主體涉及20餘家公司,對公司業務進行精準營銷,主管人員、技術負責人、業務部門人員在溝通後購買計算機代碼用於竊取公民個人信息。

根據檢方統計,網絡黑產犯罪涉及27個罪名。以審查逮捕案件為例,受案人數較多的罪名有8個,包括詐騙罪34件250人,佔比42.51%;擾亂無線電通訊管理秩序罪64件88人,佔比14.87%;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35件68人,佔比11.56%;盜竊罪41件53人,佔比9.01%;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罪、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罪15件31人,佔比5.27%;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12件22人,佔比3.74%;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5件11人,佔比1.87%。其餘19個罪名受案人數較少,且分佈均勻。

 形成犯罪產業化鏈條

《白皮書》顯示,與傳統犯罪相比,網絡犯罪的產業化鏈條特徵明顯,產業鏈的上中下游犯罪分工明確。

此外,網絡黑產犯罪已經從原始粗放的傳播木馬病毒、電話詐騙轉化為更為先進的拖庫撞庫、精準詐騙,形成十分成熟的運作模式,產業鏈複雜、隱蔽、完整、高效。

上游技術供應商,承擔著製作木馬、惡意代碼、肉雞網絡、動態ip非法服務等技術工具服務,負責獲取用戶電腦中的信息或直接控制用戶電腦。

中游數據服務商、黑市交易平臺,在產業鏈中充當數據生產者和交易服務提供者的角色,負責將用戶信息處理後既可盜取財產,也可轉賣獲利。

下游行為人利用中游的數據和平臺實現直接詐騙、“薅羊毛”、流量劫持等犯罪,以盜竊、詐騙等形式將獲取的數據變現。

在該產業鏈中,基於行為人目的的不同,上中下游可以任意組合,形成典型或非典型的網絡黑產犯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