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7 原来宁海过端午有这么多讲究!

原来宁海过端午有这么多讲究!

原来宁海过端午有这么多讲究!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这一天,宁海家家采菖蒲或艾叶悬挂门边,以“镇邪去妖”。中午喷掺雄黄的白酒,并以雄黄在小孩眉心、耳门、额角涂抹,在大门上画大刀或宝剑示威。

妈妈们则以香粉、樟脑丸为芯,用五彩线或彩布制香袋,悬挂帐前,或分赠姐妹、童稚佩戴。此日也作兴吃麦饼或粽子。

在今天这个日子,宁海有些地方的女婿往往给岳家送黄鱼,意思是,女儿、女婿祝丈人、丈母娘福寿比东海,其二,表示自己年年有余,内客跟我有福同享。

岳父母家则回赠雏鸡、蕉扇及帐子、夏衣等,表示丈母娘希望女婿、女儿共枕同眠,白头偕老,子孙满堂。

/ 宁海口味的粽子 /

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家家户户要包上一堆粽子。

原来宁海过端午有这么多讲究!

端午前两天,妈妈们将街上买的粽叶洗净,粽叶一定要新鲜的,新鲜粽叶包出来的粽子,有竹叶的清香,而陈年箬叶,却无这般好闻的气息。

原来宁海过端午有这么多讲究!

现在,年轻的主妇多半不会包粽子,要吃粽,超市里拎几袋回来。省事是省事,不过,节的味道也淡了很多。

/ 古代宁海人爱吃甜粽 /

据在宁海小编查证,元朝初年的宁海人胡三省,他在《资治通鉴》中的注文,也提到两种口味的粽子:

《晋安帝义熙元年》有:“循遗刘裕益智粽,裕报以续命汤。”胡三省注曰:“益智叶如蘘荷,茎如竹箭。子从心出,一枝有十子。子肉白滑,四破去之,蜜煮为粽,味辛。”

这种带有辣味的粽子,以今天的眼光看,无疑是异端。而其中夹着的益智仁,在今天的中药中仍有食用,主治脾胃虚寒,以及男性可能关心的肾虚遗精。然而“蜜煮为粽”,也可归入甜食系。

《齐明帝建武三年》有:“太官进御食,有裹蒸。”胡三省注曰:“今之裹蒸,以糖和糯米,入香药、松子、胡桃仁等物,以竹籜裹而蒸之。大粗二指许,不劳四破也。”

以糖调味,加了香药、松子、胡桃仁等物,可见南方人当时主食甜粽子。丝毫没有咸粽子的踪影。

虽说宁海人过的是同一个端午,但各有各的流派,宁海人好像不太作兴吃“五黄”,就算吃,也未必凑齐这五样。

原来宁海过端午有这么多讲究!

宁海有的地方过端午吃的是麦饼,赵立民在《好事近》中就提到端午吃麦饼的习俗:“端节又来临,喜气弥漫墟落。炉灶香腾麦饼,冒炊烟椽角。”

原来宁海过端午有这么多讲究!

/ 本地传说 /

黄巢造反,一路杀来,这一日天刚蒙蒙亮,大队人马又从冠庄冲进宁海。一时三刻,宁海城里鸡飞狗跳,血污狼藉。 城里小北门的一个道地里,住着兄弟两户人家。大兄弟囝子三岁了,小兄弟囝子还抱在手里。这个辰光,哥嫂逃勿及,都被黄巢杀了,剩落一个三岁小人。幸亏小兄弟的内客眼灵手快,一把挟着就逃。

她从后门出来,背上背着大伯的囝子,手中抱着自家的囝子,逃、逃、逃,一直逃到小南门。黄巢兵后面见着,拔脚就追,追、追、追,一直追到小南门。这个内客逃出南门外,黄巢兵越追越近,眼看就要被捉牢了,她就抛掉手中抱着的小囝,肩背一个大囝逃。逃到溪南桥头,她已上气不接下气,实在逃不动了,让黄巢兵一把揪住。黄巢跑过来,凸出眼乌珠气势汹汹地责问:“良心介坏,为什么抛掉小囝,背着大囝跑。”讲完又夺下这个内客背脊上的大国,拿起刀就斫。内客连忙跪下讨饶:“修修行,修修行。王爷,勿是我良心坏,背上背着的是我大伯的囝子,手中抛落的是我自家的囝子。大伯大姆被你们杀了,只留这囝子做种。我男人出门担脚担不在家,囝子就是杀了,以后还好生的。”

老话讲,横人直道理。黄巢听后,心也软了下来,就叫这个内客归家,勿再杀他。内客讲:“王爷放过我,等歇王爷的手下还要杀我。”黄巢忖忖也是,低头看见桥脚下生着一大蓬水菖蒲,就用刀头挑来几株,送给她:“你把它挂在自家门口,我下面的人就勿会杀你。

这个内客拿回菖蒲挂在门口。果然,黄巢的兵马来来去去,就不进门。隔壁邻舍见着后,也跟着学样。等黄巢杀回时,见前后巷门上都挂着菖蒲,分不出哪户是“内客”家,哪户勿是“内客”家,只好收起兵马走了。各村各庄都讲挂上菖蒲,黄巢就勿来杀,于是,没等黄巢兵马进村,每户人家门上菖蒲叶都挂好了;黄巢看看这边也勿能杀,那边也勿能杀,就抛掉刀枪,散掉兵马,自己上天做佛去了。

随后每逢这一天,家家都挂起菖蒲消灾。

你还知道哪些习俗?

■ 图文 | 乡味整理

原来宁海过端午有这么多讲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