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娘化和萌娘文化是怎麼在日本流行起來的?這種文化會不會誤導世人?

鴨梨_採了個花


不會啊,阿宅大都是分的清現實和二次元的。

萌娘文化是怎麼來的?這個有很多角度,根據的日本的文化,歷史,習俗各種方面。筆者作為動漫號作者,只從日本動畫這一方面來探究,覺得萌娘文化流行起來的原因跟一位日本動畫圈的鼻祖級人物不無關係:

在手冢治虫的日本動畫的初期佈置下,萌孃的流行是一個必定的趨勢,為什麼這麼說?

手冢治虫被譽為“日本的漫畫之神”,但是他在日本動畫圈的貢獻,也是極大的。他在60年代,改進了當時日本的動畫製作流程,因此讓日本動畫大量量產成為可能,所謂的“周更一集”,也跟他的動畫改革脫不開關係,而事實上,筆者在自己的文章裡介紹過,5、60年代,中國的動畫素質是相當高的,甚至在藝術性上比日本當時要強出不少,但是在手冢治虫的模式下,日本動畫崛起了,靠的是量,有各種不同的作品誕生了,有了比較,好的作品受讚賞,差的作品淘汰,再加上手冢治虫對“周邊”這個當時還是未知的市場進行了鋪墊,好的作品就有了穩定的“動畫粉絲”,周邊也大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市場”,所以筆者認為,手冢治虫最厲害的地方,是把動畫做成了商品,這是他最大的貢獻。在那個時代,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把動畫做成商品,因為產量不夠!


於是,動畫變成了商品,商品就要有商品的價值,製作方對所謂“商業性”就有追求,而開始妥協動畫的“藝術性”。

藝術這個東西,是很小眾的,就像中國5-60年代,全手繪的水墨畫風格的卡通片《小蝌蚪找媽媽》這樣作品的藝術價值,你放給小朋友看,他根本不懂,小朋友更加追求的是畫面絢麗,角色可愛。

於是日本動畫,便形成了兩個鮮明的門派,追求藝術性的作品風格,例如宮崎駿的《千與千尋》,高畑勳的《輝夜姬物語》這樣的作品,

還有就為了討好觀眾,賣出好成績的,大都是TV動畫,不點名舉例。

所以,為了作品的人氣,商業成績,來不斷討好觀眾,於是,越來越美型的角色被塑造出來

而不是像宮崎駿的動畫

40年來都是畫的這麼樸素,你說喜歡宮崎駿裡的角色形象,這是不可能的,絕大多數人還是看中宮崎駿的故事的藝術價值,把宮崎駿的動畫當電影看,而不是喜歡他的某個角色的形象。


而開始靠討巧的形象,來吸引觀眾的極致,就是萌系美少女。萌娘文化個人覺得從日本動畫的發展來看,是這樣來的,60-80年代,日本人發現,SF題材——空想機器人,更加受動畫迷的歡迎,到了21世紀,機器人已經不這麼受歡迎了,發現不如針對宅男設計更加漂亮,口味不一樣的萌娘更容易大賣,《Love live!》啊,《艦C》這種不是點名批評,但是確實是以商業化的效果為第一優先考慮的作品。

娘化只是其中的一環,因為娘化設計後,就好賣。光是講軍艦,講歷史的手遊,看一幫大爺駕駛軍艦打來打去,誰要玩啊?於是,索性把軍艦本身都設計成萌娘,這樣一口氣就征服了阿宅,還讓阿宅開始對歷史,對軍事感興趣,確實是有效可行的辦法。

至於會不會誤導人,我覺得絕大多數的人都是有理智,分得清現實和虛擬的,有些人甚至分的太清楚,導致他現實和虛擬簡直是兩個人,這種人也不少的,像我,虛擬世界就像一個喜歡蘿莉的痴漢一樣,現實世界也算一表人才,注意禮貌,溫和謙遜,咳咳,扯多了,總之,文化總是跟著需求來的,尤其是大眾化的文化,反而小眾的那些東西,多少年過去也可能只是小眾,門檻太高的話,接受的人就不多,所以追求大眾化、商業性的作品,肯定是最人氣的。什麼時代都是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