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陡絕山高薄暮天 底事修成自在仙

陡絕山高薄暮天 底事修成自在仙

陡絕山高薄暮天 底事修成自在仙

導讀

“陡絕山高薄暮天,雲封石寺倍蒼然。有鍾莫大無聲扣,底事修成自在仙。”這是清代黔江知縣張九章游完石鐘山寫下的詩句。石鐘山,位於現黔江區新華鄉石鍾村境內,因山型似鍾而得名。近日,“詩路黔江”採訪組一行前往石鐘山,尋覓張公詩中的“石鍾”。

陡絕山高薄暮天 底事修成自在仙

陡絕山高薄暮天 底事修成自在仙

陡絕山高薄暮天

石鐘山,距離黔江約60公里。當日上午,採訪組一行約經兩個小時車程,到達石鐘山境內。從山腳仰望石鐘山,猶如一鼎倒置的銅鐘矗立山間。

走近石鐘山,石鐘山又將她的另一面展現出來,此時的石鐘山,猶如一尊在此已經休憩千年的睡佛,惟妙惟肖,讓人流連。

陡絕山高薄暮天 底事修成自在仙

站在石鐘山腳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段段嵌入山間的石梯,採訪組一行逐級而上,開始了朝聖之旅。

在山頂下的平臺處,一行人看到了石壁上的“仙人腳印”,這些“腳印”共有5排,呈水平狀環繞在石鐘山石壁上,每個“腳印”的間隔都不足1米,而且每個大小不一,有的酷似女人穿著高跟鞋留下的,有的又像是男人走過的痕跡。構成“腳板印”的石頭,與周圍岩石完全不同。這些石塊呈黑色,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亮。用手觸摸,石塊表面光滑,質地細膩且堅硬。

陡絕山高薄暮天 底事修成自在仙

據當地村民王姍介紹,民間都稱這是仙人留下的腳印。相傳,很久以前,石鐘山和對面的大秦山上各住著一位仙人,每到初一十五,仙人們便敲響兩座山頭的大鐘鬥法,最終大秦山的鐘被石鐘山上的鐘撞破,石鐘山上的鐘就飛回來倒扣在了山上。這些腳印就是當時仙人鬥法時留下的痕跡。

站在石鐘山的最高處,石鐘山四周的美景盡收眼底,遠觀雲山霧海,近看石林藤蘿,人在山中,人在景中,此時,詩中“陡絕山高薄暮天”也許就是對此情此景最好的描述。

陡絕山高薄暮天 底事修成自在仙

陡絕山高薄暮天 底事修成自在仙

有鍾莫大無聲扣

石鐘山,山型如鍾。張公眼中的石鐘山,“有鍾莫大無聲扣”,而此時的石鐘山,卻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其實,石鐘山,歷來是香客們朝聖的聖地。在山頂處的空地上,曾經有一座寺廟,寺廟裡的鐘聲,曾經在這裡敲響,迴盪山間。

陡絕山高薄暮天 底事修成自在仙

據王姍介紹,石鐘山的山間石壁上還留有嘉慶及道光年間兩次重建寺廟刻下的碑文。而當時的寺廟,就建在位於山頂平臺處的懸崖邊,寺廟不大,只有三四間房子,廟外門口立著兩尊菩薩,廟內掛著諸仙畫像。在寺廟外,還有三棵參天古樹為寺廟遮風擋雨。但由於歷史原因,寺廟已經不復存在。

陡絕山高薄暮天 底事修成自在仙

如今的石鐘山,卻是“此時無聲勝有聲”。每年的六月十九,凌晨三四點的石鐘山總是燈火通明。在通往石鐘山的步道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香客,早就排著長長的隊伍,上山朝聖,熱鬧非凡。

陡絕山高薄暮天 底事修成自在仙

陡絕山高薄暮天 底事修成自在仙

底事修成自在仙

山上怪石林立,山下石洞眾多,山中有水、水由山出,煙波浩渺,石鐘山的美,一面一景,一步一景。她的神秘加上她的美景,每年都會吸引大量的遊客走進她的懷抱。而在石鐘山下,依託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一棟棟別墅般的農民新村紮根山間。

陡絕山高薄暮天 底事修成自在仙

據王姍介紹,石鐘山當地的森林覆蓋率已經達到了60%以上,“稱這裡是天然氧吧,一點都不為過”。住在石鐘山,每天推開房門,吸進鼻腔內的,是富含氧分的空氣。住在這裡,夏可納涼,冬可賞雪,而春秋時節的石鐘山,又會變幻成一抹新綠和金黃。住在這裡,“底事修成自在仙”也盡在詩中。

陡絕山高薄暮天 底事修成自在仙

海拔1400多米的石鐘山,遠觀是神秘,走近是幽靜。她的美在春夏秋冬,也在每一個清晨與黃昏,清晨的石鐘山,雲纏霧鎖、煙雨朦朧;黃昏時節的石鐘山,落日餘暉,一片金黃。

身在石鐘山間,底事修成自在仙,此時無聲勝有聲……

記者:譚鵬、田丹

特約審稿:何澤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