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評論|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

“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深刻闡述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明確提出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對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作出了全面部署,是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根本遵循,對於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一起動手,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關鍵就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讓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在昆明落實落地。為此,本期理論版組織一批稿件,聚焦生態環保主題。

生態文明建設是永續發展大計

上世紀八十年代,國際自然保護同盟在《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中,就已經提出“必須研究自然的、社會的、生態的、經濟的以及利用自然資源過程中的基礎關係,以確保全球的可持續發展”,而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出版的《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也直接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可以說,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早已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認,因此在黨的十六大時,已將“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而生態問題作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是在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全球價值觀之下,所有負責任的大國及其政黨都必然會堅持的一種價值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同時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我們這代人的努力”,故而生態文明建設也是我黨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的進程中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要政治問題,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

面對當今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牢固樹立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就必須做到防微杜漸,未雨綢繆,將一切破壞“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行為消除於萌芽狀態,首先就要從人的思想意識源頭上,阻斷“先汙染,後治理”的錯誤觀念,杜絕一切利用環境來換取經濟社會發展的短視行徑。

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精神的力量對社會歷史的發展能產生或正或反的影響,因此,只有在人們的頭腦中,將生態文明的意識理念牢固地樹立起來,才能確保在日常經濟生產生活中不產生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真正實現對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我們曾經走過西方式的以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的路子,也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這種危害直至今日都依然有著對城市對居民深切的影響。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思想意識狀況下破壞的生態環境,我們無法再去追究前人的責任,而只有從今日做起,將治理與保護相結合,在促使環境自我修復的同時,為其提供休養生息的保護性措施,防止產生新的生態環境問題,為我們的子子孫孫提供青山綠水、和諧美麗的生產生活環境。

因此,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要長期堅持的原則,就必須建立起相應配套的整體和完善的生態環境管理保護機制,加強政策上的補償和執法上的嚴肅性,從制度上杜絕破壞生態環境的可能性,加大懲處力度,從源頭上防治,也令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行為得到應有的嘉獎和表彰,從經濟和政策上提供合理合法的補償與肯定,促使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的構建,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指向的能源體系不斷髮展。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黨已經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為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指明瞭前進方向和實現路徑。而這些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更是站在了全球人類歷史的高度,讓這種相互依存的國際權力觀、共同利益觀、可持續發展觀和全球治理觀,為全球所有熱愛和平、愛護地球的人們創造出更加良好的地球生態環境,更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因此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體現出了我黨在堅持和平發展道路的同時,也始終堅持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雲南時曾指出:“希望雲南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路子來,努力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譜寫好中國夢的雲南篇章。”昆明作為雲南省的省會城市,在經濟社會不斷髮展進步的過程中,更應牢固樹立生態文明建設是永續發展大計的觀念,讓昆明成為雲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的火車頭,在保護環境上下硬功夫,讓春城人民能永續享有高品質的生活質量,讓昆明春城的美譽繼續綻放光彩。

特約評論員:朱靜雅

堅持“六項原則”是根本遵循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自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不俗的成就,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已是看得見的成果。但考慮到實現美麗中國的緊迫性——到2035年,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美麗中國——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生態文明建設依舊任重而道遠。

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以高超的智慧、強烈的擔當、赤誠的情懷,指出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六項原則”,為我們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指導思想、力量源泉和行為遵循。

一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思想也好,馬克思眼中“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統一的關係也罷,其實都指向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人類來自自然,又歸於自然,終究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必須呵護自然,而不能凌駕於自然之上。一旦我們陶醉於對自然的勝利,自然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都會予以報復。這就要求我們在生產生活的過程中,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二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科學論斷之所以值得再三強調,關鍵在於生態就是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特別是對於雲南這樣的旅遊大省來說,在全域旅遊的語境下,則更是如此。當前,亟待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三是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恰是當下最值得重視的問題。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物質資料日漸得到滿足的人們,更加註重生活品質和精神生活的滿足,對乾淨的水、清新的空氣、安全的食品、優美的環境等的要求越來越高,生態環境在群眾生活幸福指數中的地位不斷凸顯。近年來,霧霾所掀起的輿論狂潮,旅遊業的蓬勃發展,皆是明證。必須意識到,天藍、地綠、水淨和安居、樂業、增收已是同等重要。

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各種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實現循環的自然鏈條。生態系統的複雜性,要求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必須牢記“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不能忽視每一個要素,但又不能攻其一點、不及其餘,需要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以及內在規律,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並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

五是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正如有論者所說:“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簡單地說,生態文明建設關乎社會的方方面面,並且很多方面都要實現顛覆性的改變,從而註定是一個系統工程,短時間內不可能實現。若想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的連續性、持久性,便離不開法律制度的支撐。唯有構建一個生態文明建設體系,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戰略支持,凡事有法律可以依循,任何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都會受到法律嚴厲的制裁,任何不作為都會得到嚴厲的懲處,才會讓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各種生態保護舉措才會不打折扣落實。

六是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要求我國建設生態文明,除了要站在全國的高度看問題,亦要站在全世界的角度,與國際社會攜手一道,關注整個人類的前途和命運。一方面,我國作為世界大國,有責任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將我國在生態環境治理方面的探索、經驗、理論以及技術貢獻出來,為全世界可持續發展提供助力。與此同時,我國亦可以借鑑他國的優秀成果,為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添磚加瓦,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最終促進全球合作共贏,全人類都能從中受益。

特約評論員:祝 島

構建生態文明體系是制度保障

制度體系是綱,綱舉目張。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是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先後建立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實施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發佈《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將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等8項制度納入頂層設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通過40多項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具體改革方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首次把“生態文明”寫入國家根本法,實現了黨的主張、國家意志和人民意願的高度統一。

中國的生態文明體系建設進入了力度最大、舉措最實、成效最好的時期,制度出臺頻度之密、汙染治理力度之大、監管執法尺度之嚴前所未有。總體上看,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出現了穩中向好的趨勢。然而,各地不時曝光的環境汙染事件仍在提醒著人們,生態環境保護沒有“完成時”,我們還處於環保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時期,制度體系建設,仍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當務之急。

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提出的“加快構建生態文化體系、生態經濟體系、目標責任體系、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和生態安全體系等五大生態文明體系”,無疑為全面界定生態文明體系的制度框架,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的指南。

具體來看,首先要構建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只有把生態價值觀念“植入”人心,讓綠色生活方式成為每個人的“標配”,正確引導大眾樹立綠色增長、共建共享的理念,才能使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綠色居住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使生態文明建設具備良性發展的“內核”。

其次,要構建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時強調,“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雲南的寶貴財富,也是全國人民的寶貴財富”。構建生態經濟體系要求我們以更少的生態成本創造更大的經濟產出,把綠色指標貫穿於產業活動的全過程,從源頭上減少生產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也就是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把保護好生態環境作為城市發展之本,建立起綠色、低碳、循環的產業發展模式,把生態和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產業的發展優勢。

再有,要構建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生態環境保護要建章立制,因為只有制度才能管根本、管長遠,使之駛入法治化、制度化的軌道。因此,要從治理手段入手,提高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在頂層制度層面逐步形成完整的法律法規,並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能夠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考核辦法和獎懲機制,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基本約束。

第四,構建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目標責任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針對決策、執行、監管中的責任,明確各級領導幹部責任追究情形。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負有責任的領導幹部,不論是否已調離、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須嚴肅追責”“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後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終身追究。不能把一個地方環境搞得一塌糊塗,然後拍拍屁股走人”。從上述講話中可以判斷,未來,在中央和地方層面開展綠色GDP核算、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推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是大勢所趨。這一系列頂層設計,目的就是要形成領導幹部自覺踐行綠色發展的倒逼機制,要讓制度長出“鋼牙利齒”,形成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不可越雷池一步”的剛性約束。

最後,要構建以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覆巢無完卵”,生態安全一旦遭到嚴重破壞,將影響到人民福祉和民族未來,因此,構建生態安全體系是維護國家和人民生存發展的重要著力點,具有突出的現實性和緊迫性。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保護生態環境,最根本靠什麼?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五大體系”的提出從文化理念、物質保障、制度體系、責任底線等多個角度,全方位、立體化地構建起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框架,為繪就青山綠水、詩意棲居的美麗中國充分釋放出制度的力量。

特約評論員:溪 瀛

全面推動綠色發展是治本之策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發展理念是發展實踐的引領,具有戰略性、綱領性和引導性的特點,是發展思想、發展方向和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綠色發展是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基礎上的發展理念,這一理念堅持以自然生態規律、社會經濟規律為指導,注重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堅持以生態效益引領和帶動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前提下開發自然。從某種角度上說,綠色發展就是追求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優良的發展,就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日益增長需要的發展,就是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治本之策。

全面推動綠色發展,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治本之策。生態環境問題,根本上是發展問題,尤其是發展理念問題,保護生態環境,根治生態環境汙染,把生態環境保護好、建設好、發展好,根本在於轉變傳統發展理念,牢固樹立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傳統發展理念是建立在人與自然對立、對抗甚至是激烈衝突基礎之上的,在自然觀上,主張人是目的,自然僅僅是滿足人類各種慾望的手段;人是主人,自然是人類的奴隸。在發展理念上,將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理解為單方面的索取和剝奪,將生產力簡單機械地理解為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能力。在生產方式上,走的是一條高投入、高排放、高汙染、低產出、難循環、不可持續的發展之路,其結局必然是資源枯竭、環境汙染,最終危及人類的生存。而綠色發展理念則不同,在自然觀上,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是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基礎上的生態自然觀。在發展理念上,將自然生態生產力與社會經濟生產力有機統一,堅持人的發展與自然生態的發展有機融合,走的是一條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的雙贏、多贏之路。在生產方式上,堅持質量發展、創新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其結局必然是經濟越來越發展、環境越來越優美、人民生活越來越美好。可見環境問題的本質是高資源消耗、高汙染排放的經濟發展方式問題,表現在產業結構、資源環境效率等方面。因此,全面推動綠色發展,構建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是將生態文明要求融入經濟體系的具體任務,也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本出路。

全面推動綠色發展,是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治本之策。在生產力的構成中,自然生態生產力是社會經濟生產力的基本前提和根本基礎,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就是發展經濟。生態環境好,可以增強投資吸引力,可以提高市場競爭力。具體地講,一個地方生態環境好,投資吸引力就大,尤其是對綠色金融、綠色投資而言,大數據之所以會選擇貴陽、落地貴陽,關鍵在於貴陽良好的生態環境,在於充分發揮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優勢,並將貴陽的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投資吸引力、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一個地方生態環境好,其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就大,尤其是在生態環境質量與產品質量聯繫日益緊密、綠色消費和有機消費日益盛行的今天,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就等於產品質量提高,生態環境好,其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就大,市場價格就高,市場前景就廣。可見,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全面推動綠色發展,加快構建生態經濟體系,是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治本之策。

全面推動綠色發展,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的治本之策。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指出,實現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必須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必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必須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必須加快構建支撐生態文明建設的生態文明體系,必須加快構建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必須加快構建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必須加快構建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目標責任體系,必須加快構建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必須加快構建以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其中,全面推動綠色發展,加快構建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的治本之策。

特約評論員:李彥龍

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是重點任務

“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自覺把經濟社會發展同生態文明建設統籌起來,充分發揮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充分利用改革開放40年來積累的堅實物質基礎,加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生態環境保護髮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當前,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出現了穩中向好趨勢,但成效並不穩固。生態文明建設正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黨的十九大報告把汙染防治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汙染防治是當前必須打贏也有條件有能力打贏的一場硬仗,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成為了重點任務。

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是重中之重。要以空氣質量明顯改善為剛性要求,強化聯防聯控,基本消除重汙染天氣,還老百姓藍天白雲、繁星閃爍。要深入實施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保障飲用水安全,基本消滅城市黑臭水體,還給老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要全面落實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突出治理重點區域、行業和汙染物,強化土壤汙染管控和修復,有效防範風險,讓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要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打造美麗鄉村,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

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必須加強黨的領導。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是一場大仗、硬仗、苦仗,必須加強黨的領導。各地區各部門要增強“四個意識”,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堅決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是本行政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第一責任人,各相關部門要履行好生態環境保護職責,使各部門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分工協作、共同發力。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考核結果作為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獎懲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據。對那些損害生態環境的領導幹部,要真追責、敢追責、嚴追責,做到終身追責。要建設一支生態環境保護鐵軍,政治強、本領高、作風硬、敢擔當,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關心、支持生態環境保護隊伍建設,主動為敢幹事、能幹事的幹部撐腰打氣。

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要推動綠色發展。從源頭上防治環境汙染,全面推動綠色發展。綠色發展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汙染問題的根本之策。重點是調整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佈局,調整區域流域產業佈局,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

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要提高環境治理水平。要充分運用市場化手段,完善資源環境價格機制,採取多種方式支持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加大重大項目科技攻關,對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生態環境問題開展對策性研究。要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推動和引導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彰顯我國負責任大國形象,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要有效防範生態環境風險。生態環境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要把生態環境風險納入常態化管理,系統構建全過程、多層級生態環境風險防範體系。要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抓好已出臺改革舉措的落地,及時制定新的改革方案。

特約評論員:李祉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