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只要真心相愛,所有困難都“不叫事兒”!

只要真心相愛,所有困難都“不叫事兒”!

凌子風和石聯星是新中國電影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兩位深受人們崇敬的瑞金時期、延安時期的老文藝戰士。他們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文藝事業。1950年雙雙因拍攝電薏“中華女兒”和主演電影“趙一曼”成為新中國電影第一對在國際上榮獲電影導演獎和女演員獎的影壇夫婦。改革開放後凌子風導演的《駱駝祥子》成為一代經典。在坎坷的生涯裡他們不斷展示才華,演繹感人的故事。

只要真心相愛,所有困難都“不叫事兒”!

▲石聯星與凌子風

1916年農曆三月十日,凌子風生於北京一個滿族書香門第世家,原名凌頌強,他是當代演員凌瀟肅的大爺爺。1933年,他考入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油畫系,後轉入雕塑系。1935年考入南京國立戲劇學校舞臺美術專業,在余上沅導演的《威尼斯商人》和曹禺編導的《日出》中擔任舞美設計,顯露出藝術才華,博得余上沅校長和曹禺先生的常識。“七·七事變”爆發後,他擔任武漢電影製片廠的美工師,同時在影片《保衛我們的土地》《八百壯士》《熱血忠魂》中扮演角色。從這時起,他開始熟悉電影創作,並結識了應雲衛、趙丹、白楊、黎莉莉、秦威等許多著名電影導演、演員和美工師。

只要真心相愛,所有困難都“不叫事兒”!

▲凌子風(右)與牧虹的合影,1936年,南京國立劇校

1938年凌子風來到延安,帶著傷在晉察冀邊區排演話劇《日出》;還與汪洋(原北影廠廠長)等人排演了萬人話劇《跟著聶司令前進》,凌子風扮演的聶榮臻,幾乎以假亂真。當時藝術界的人都稱他“拼命三郎”。1943年凌子風返回延安,擔任魯迅藝術學院戲劇系教授。

石聯星1914年生於湖北黃梅縣,1932年,她還是個高中生時,就因為嚮往革命,從老家黃梅經上海走到蘇區瑞金。先後在列寧師範、紅軍學校看護連、高爾基戲劇學校、中央蘇區星火劇團任文化教員、演員。那時,中央蘇區的戲劇運動開始起步,石聯星是紅色戲劇運動開拓者之一。她因主演話劇《武裝起來》《海上十月》《瀋陽號炮》及參演《我一紅軍》《女英雄》等話劇,與李伯釗、劉月華被譽為中央蘇區“三大赤色紅星”。之後,她在《瘋了的母親》《水車轉了》《大地回春》《日出》《大雷雨》等劇目中又塑造了許多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

只要真心相愛,所有困難都“不叫事兒”!

▲青年時代的石聯星

每個禮拜一開文藝會,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陳毅和許多老帥都騎著馬去看石聯星演的戲,蘇區的群眾和戰士們更是圍得裡三層外三層,形成了蘇區文化的高潮。空閒時,石聯星率領紅軍的星火劇團自編自演話劇給戰士們看,還教戰士們政治課和文化課,石聯星第一次婚姻的丈夫是蘇區的一個師長——鍾偉劍,可惜的是在長征中犧牲了。在留守蘇區的一次戰鬥中,敵人把紅軍大散了,石聯星與趙品三、韓進被捕,受盡折磨,最後奮鬥跑了出來。1936年,石聯星到南京國立劇專學習,她與凌子風是同學。石聯星多次提出要去延安,為了白區的統戰工作,周恩來將她留在了國統區。

只要真心相愛,所有困難都“不叫事兒”!

▲左圖為1938年石聯星在重慶八路軍辦事處。右圖為電影《趙一曼》劇照

1945年,經周恩來批准,石聯星帶著6歲的女兒梅子來到延安魯藝任教。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陳強回憶說,石聯星“從國統區來到延安,高高的個子,穿著旗袍,年輕、帥氣又漂亮。一個非常能幹、戲演的非常好的女演員真是不可多得。我的老朋友風子(凌子風)倒好,老往石聯星那兒跑。還揹著石聯星的女兒梅子到處玩。我們看著風子與石聯星一副革命加愛情的親熱樣子,真讓我們這些單身漢羨慕不已。”這一年抗日戰爭取得了勝利,他們的愛情也到了收貨的的季節。冬天,凌子風向石聯星求婚,他們在窯洞舉辦了簡樸的婚禮。

只要真心相愛,所有困難都“不叫事兒”!

▲石聯星與凌子風

1946年,組織上委派凌子風籌建延安電影製片廠。自此,一大批優秀的電影藝術工作者脫穎而出,為日後新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49年,新中國的電影基地轉移到東北後,凌子風到東北電影製片廠任導演,拍攝了第一部故事片《中華兒女》。石聯星在北京電影製片廠任演員,她主演了《趙一曼》《湖上的鬥爭》等影片,參加了中蘇合拍的《風從東方來》的導演工作。趙一曼的形象被石聯星塑造的非常成功。《中華兒女》和《趙一曼》這兩部電影雙雙在1950年第五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上為新中國獲得第一枚國際大獎。

只要真心相愛,所有困難都“不叫事兒”!

▲電影《趙一曼》劇照

1955年,凌子風到上海電影製片廠工作,一呆就是六年。為了凌子風安心工作,石聯星獨自撫養三個孩子:凌毅、凌麗、凌飛。她放棄了自己的演員生涯,在北京電影學院任教師,教表演、導演課。

“文革”前的十七年間,凌子風導演以飽滿的熱情和拼命精神,創作了大量影片。他先後拍攝了《中華女兒》《光榮人家》《陝北牧歌》《金銀灘》《春風吹到諾敏河》《母親》《深山裡的菊花》《紅旗譜》《春雷》《草原雄鷹》《楊乃武與小白菜》。《紅旗譜》是這一時期凌子風的代表作。

只要真心相愛,所有困難都“不叫事兒”!

▲電影《紅旗譜》劇照

1961年,石聯星重返話劇舞臺,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擔任導演,先後與歐陽山尊等人合作導演了《漁人之家》《紅巖》《年輕的一代》《生活的彩練》等多幕劇。在十年浩劫中,新中國劇社被說成是反革命組織,很多劇社成員受到殘酷迫害。石聯星出面與劇社諸同志奔走,向黨組織申訴,終於得到了中央組織部為劇社平反昭雪的通知,挽救了不少老革命文藝工作者及家屬。

粉碎“四人幫”後,凌子風導演的電影藝術創作也進入了鼎盛時期。他懷著對民族文化的一往情深,把自己的創作視角集中到到對現代文學名著的改編上並進行新的大膽探索,將老舍、沈從文、許地山、李劫人的作品一部接一部地推上銀幕。《駱駝祥子》《邊城》《春桃》和《狂》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構成了凌子風的創作特色。

只要真心相愛,所有困難都“不叫事兒”!

▲拍攝《駱駝祥子》時凌子風指導張豐毅

石聯星比凌子風大三歲,在家中凌子風總是笑稱石聯星:是我們家的“政委”。石聯星對凌子風更像大姐姐,在凌子風緊張的工作中,她經常幫凌子風分析政治和藝術形勢,討論各種藝術表現手法。她還幫助凌子風做剪報、收集資料的工作。他們把深深的愛溶於電影事業中,溶於最優秀的藝術作品中。

只要真心相愛,所有困難都“不叫事兒”!

▲凌子風、石聯星全家福。後排左起為凌麗、凌毅、凌飛。

1982年,石聯星得了癌症住院。當時,凌子風正在全力以赴地拍攝改革開放後他的第一部,也是他最重要的影片《駱駝祥子》。只要他工作中有一點空閒,都要趕回家或去醫院與子女們一起陪伴照料石聯星。斯琴高娃回憶說:影片《駱駝祥子》局審通過的當天,老爺子(凌子風)一個人靜靜地走到電話機旁第一個給石大姐打電話,他當時的表情使我感動至今:“老伴啊!駱駝祥子,經過兩年的努力現在竣工了,通過啦!話講到一半老爺子已淚流滿面了。”

只要真心相愛,所有困難都“不叫事兒”!

▲1980年凌子風、石聯星夫婦在南沙溝家中書房。

1984年8月1日,石聯星因癌症醫治無效逝世。1999年,凌子風病逝,當年12月法國巴黎舉辦了“凌子風電影節”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文藝戰士。而凌子風獲得的成就離不開幾十年來石聯星給予的關懷和扶持。這對藝壇“雙子星”為新中國的電影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讓我們銘記至今。

本文節選、改編自:郭謙著《震撼百年中國的文化伴侶》

如有疑問請聯繫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