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文藝復興時期-珠寶的榮光

文藝復興是一場廣泛持久的思想解放運動,是上下五千年藝術史上最輝煌的一刻。同事也拉開了當代珠寶首飾藝術發展的序幕,藝術的自由精髓在珠寶首飾上大展身手,彩色寶石,鑽石的應用,工藝技術的提高和改進,創造了屬於那個時代的榮光。

文藝復興時期-珠寶的榮光

文藝復興發端於14世紀的意大利,15世紀後期起,擴展到西歐各國,16世紀達到鼎盛。1550年,喬爾喬.瓦薩里在其《藝苑名人傳》中,首次提出“文藝復興”這概念,並將它作為新文化的名稱。此詞經法語轉寫為Renaissance,17世紀後為歐洲各國通用。19世紀,西方史學界進一步把它作為14世紀至16世紀歐洲文化的總稱。

說到文藝復興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偉大的重生一點都不為過,它從14世紀到16世紀,橫跨將近四個世紀,這是一段偉大的覺醒時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充滿了任性的復甦,人們爭先恐後地從宗教的束縛中尋求解放,自由自在的表達自己的所想,充分發揮創造力,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的革命時期,解開了近代歐洲史的序幕。在中世紀悄無聲息的珠寶首飾,開始受到關注,自由開放的創作精神、新材料新工藝的應用,奢飾品的消費心態,這些都成為珠寶首飾發展的助推劑。

文藝復興時期-珠寶的榮光

解禁後的裝飾時尚

“時尚”一詞對於現代都市的紅男綠女來說是再熟悉和平常不過,但對於文藝復興時期的民眾確實新鮮至極,在漫長的中世紀,服飾藝術和社會思想一樣享受到禁錮,人們長期與時尚隔絕,時至提倡人性解放的文藝復興時期,文化思想的放鬆成為常態,服飾的解禁也就理所當然。這一時期,藝術家瘋狂地從古代希臘、羅馬,文化藝術中汲取營養,他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去鑽研古代的工藝技術,大大提高了當時的首飾加工水平,首飾匠自由地周遊於各國,服務於不同的客戶,不同的文化得以碰撞,使得那時的首飾時尚多姿多彩。那時,最新的首飾時尚總是首先萌發於意大利,然後依次傳遞到法國、德國、英國以及其他國家。

15世紀後半葉,人們摘掉了厚重的頭巾,出去了頭上笨重的頭飾。要知道這些東西在中世紀是十分重要的包裹身體部件,取而代之的是輕巧的頭飾,比如有一種名叫“Ferronieres”的頭飾,這種頭飾通常由繩串組成,或是把珍珠串在一起,中間飾有寶石。這種頭飾的名稱來自於達芬奇的畫像《La belle Ferroniere》,畫像中名叫Ferronieres的女性佩戴著這種頭飾。

文藝復興時期的服飾領口大大降低了,低胸方領開始流行,女性的脖頸被暴露了出來。於是,在中世紀沉寂良久的貼身項鍊重見光明,項鍊和吊墜在服飾中再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於脖頸可以承受相對較重的物件,所以文藝復興時期的項鍊和吊墜通常體積都較大,分量較重。

從許多現存的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作品中可以領略當時珠寶首飾藝術的時尚風貌,例如繪與1540年的英王亨利八世的第四任妻子Anne Cleves 的畫像。畫中王后身著低胸方領的華麗服飾,全身佩戴全套首飾,這種套裝首飾是在極其正式的場合佩戴,通常由頭飾、耳飾、項飾、胸飾、腰飾和戒指組成。圖中王后的頭飾極其奢華,有吊墜垂懸於左耳旁,項鍊較短,鑲嵌著寶石,中間有白色琺琅花式,並且懸掛有十字形吊墜,另外,還佩戴這一條長長的項鍊,環繞兩週垂於胸前,手上佩戴多枚戒指。

伊麗莎白時期的服飾的風尚有了變化,在此之前的亨利時期,男人的服飾似乎比女人的更為繁重,由於伊麗莎白女王終生喜愛珠寶,他對珠寶首飾的大力倡導導致珠寶消費的風靡,女性服飾開始勝過男性的。另外,16世紀中葉,低胸方領逐漸失寵,高領服飾又日漸流行。在繪於1575年的伊麗莎白女王的畫像之中,女王身著奢華的高領服飾,戴著珍珠頭飾的長長的珍珠項鍊,體積碩大的吊墜鑲嵌著巨大的紅寶石,懸垂於束腰帶上。

文藝復興時期-珠寶的榮光

唯美與自由的表現

文藝復興運動對“唯美”的追求幾近瘋狂,珠寶首飾藝術同樣如此,也正是從這個時期開始,首飾具有了更多的現代意義,即首飾是美的追求者,而不僅僅是財富的象徵。在這幾個世紀中,有錢人可以把他們的財富凝結成一件件首飾,這些首飾的款式豐富多樣,造型端莊秀麗,正是由於這些喜愛珠寶的富人,使得珠寶首飾的消費量大增,他們的財富也通過這種追求美的方式得以實現。

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首飾最顯著的變化就是:從外觀來看,宗教的影響力縮小了。古典和自然的主題取代了陳舊的傳統宗教題材,珠寶首飾匠可以自由自在地展現自己的喜好,藝術修養和審美情趣,可以在首飾中盡情描繪珍禽異獸、異國風情,鸚鵡、蜥蜴的紋樣大行其道。許多珠寶匠人喜歡用珍珠和閃閃發光的寶石來設計製作首飾,還有的珠寶匠把珍珠和寶石繡在不同服飾面料上,製成時裝,深受人們青睞。

許多裝飾藝術品、繪畫、建築和雕塑作品中都出現了首飾形象,這些首飾具有豐富的色彩感、雕塑感和建築感,蘊含著大自然的神秘力量,在現了現實生活中的美,這是一次中世紀保守藝術風格的大撤離,從禁錮走向解放。

文藝復興時期-珠寶的榮光

玩跨界的巨匠大師

文藝復興是一個巨星閃耀的時期,名人堂裡的名字皆耳熟能詳: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喬爾喬內……這樣的名字還可以繼續開裂一大串,想不出還有哪個歷史時期擁有過如此眾多令人敬佩的大師。

同時,這諸多巨匠都是多面手,比如達芬奇不僅是畫家,還是工程師、詩人、建築師、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所以,這一時期的 許多雕塑家、畫家都從事珠寶設計,兼具金匠的名號也就不足為奇,比如名畫《維納斯的誕生》的作者波提切利,早期就是一名金銀首飾匠,著名雕塑家多納泰羅亦如此。

當然,也有金銀首飾大師兼具其他方面才能的,如法國國王弗蘭西斯一世的御用珠寶匠Benvenuto Cellini,他不僅在首飾藝術方面成績斐然,同時還是一位頗有建樹的音樂家、畫家和雕塑家。他常常為皇室、公爵、教皇以及貴族製作貴金屬作品,獲得了極高的聲譽,作品流傳至今。Benvenuto Cellini 用文字記錄了首飾加工工藝的相關資料,這些資料涵蓋烏銀技術、花絲工藝、琺琅工藝、寶石拋光與鑲嵌工藝、鑽石切割、鑄造、鍍金工藝,他極度推崇古代伊特魯里亞、邁錫尼的金屬工藝及其裝飾紋樣,這些金屬加工工藝和裝飾紋樣在文藝復興時期被大量採用。

由於“工藝”與“藝術”還沒有實現分野,所以,多數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同時又是工匠。這樣,藝術領域的新思潮很快影響到工藝美術領域就再也自然不過了。

文藝復興時期-珠寶的榮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