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清朝的名角魏長生有怎樣的傳奇故事?

用戶94058148270


魏長生是清代著名的秦腔藝術家,說起魏長生這個人,確實是挺傳奇的,當年由他領導的秦腔劇團,到北京演出,一時之間讓當時風頭正盛的京腔無人問津,紛紛跑去聽秦腔,這也是花雅之爭的第二個階段。

魏長生是四川人,因為排行第三,又被人稱為魏三,是清朝乾隆時期的秦腔旦角演員。由於幼年家貧,全靠母親做點手工活維持生活。在他十歲左右的時候,母親辭世,他只好四處流浪。在流浪期間,他學習過川戲,但是技藝一般。

在學藝期間,他為了生計,參加了當時的江湖組織“口國嚕子”,就是類似於丐幫的一種幫派,清代地理學家嚴如煜《三省邊防備覽》介紹:"川中膏沃,易於存活,各省無業之民,聚集其間,結為朋黨。其頭目必才技過人,眾共推之。擇長林深谷,人跡不到之處,操習拳棒刀銃各藝,故其藝頗精。"

後來魏長生跟隨著口國嚕子裡面的江湖藝人流浪到陝西西安,開始學習秦腔。在西安他與別人打架鬥毆傷了人,畏罪潛逃,逃到了同州,又加入了同州梆子劇團,開始學習同州梆子。

由於他有些川戲、秦腔基礎,再加上流浪多年,有些不一般的見識,他在梆子劇團學的特別快。很快,魏長生的演技就在梆子劇團脫穎而出,開始具有了一定的名氣。

成名以後,魏長生繼而再次學習秦腔,並且創造出了以胡琴為主伴奏、月琴為輔伴奏的“西秦腔”,並且改進了西秦腔的行當和程式,使其具有一定的規模性和專業性。

乾隆三十九年,魏長生攜著秦腔劇團,強勢入駐京城,很快秦腔就受到了京城群眾的好評,當時極其受寵的京腔六大名班,竟然門可羅雀,大夥兒都去聽秦腔了。而還掛著官戲之名的崑曲,群眾對其甚至“歌聞崑曲,輒鬨然散去”。

但是由於秦腔當時受到官戲的壓制,再加上當時秦腔的劇目多為男女情事,戲詞中的確存在著低俗的字眼,被清廷禁演,被迫離開京城。離開京城後,魏長生又率領秦腔劇團南下揚州,結果在揚州同樣大受歡迎。

從此之後,魏長生的名氣揚名天下,連國外也聽過他的名頭,清朝官員小鐵笛道人在《日下看花記》中記載:“海外鹹知有魏三,清遊名博大江南”。近代日本戲曲史家青木正兒在《中國近世戲曲史》一書中將魏長生稱頌為"旦色界闢一新紀元的天才,得寫實之妙者。"

尋找被遺忘的文化,更正被誤解的歷史,歡迎各位朋友關注,每天為您推送更多、更好的文章!


魏青衣


魏長生,生於1744年,逝世於1802年,字婉卿,是清朝乾隆年間名噪一時的秦腔旦角演員。與當時很多的戲曲演員經歷相似,魏長生出身貧寒,十三歲的時候就在西安學戲,由於極高的天分以及出神入化的演出形式,所以幾次入京,甚至引發了“粉絲大戰”,可以說是當時真正的愛豆,據說他不僅長相俊美,聲音十分天潤,所以表演起來旦角也是出神入化,在戲臺上,魏長生的表演形式相對於其他很多演員來講更加放得開,經常有搭肩露背的粉段,極具視覺刺激,在京城引發一場“魏旋風”。當然,最終清廷因為魏長生有傷風化,將其驅逐出京,這是後話。

他在京城唱戲曾經引起的“粉絲大戰”實際上正是當時以秦腔為代表的地方劇種與當時的正音雅樂崑曲之間的較量。因為崑曲自從明朝以來就一直都是典雅音樂的典範,明朝時期有很多的文人也曾經為崑曲寫過詞,可見崑曲在唱詞的表現上註定有些陽春白雪。而對於當時的普羅大眾來講,地方劇種的存在也滿足了他們對於娛樂活動的渴望,因為這些地方劇目在詞的呈現上相對要弱一些,基本上是雅俗共賞,並且還有很多的方言夾雜,可以看做是當時的流行音樂。魏長生被驅逐出京,很多秦腔藝人為了生存又又投身於當時的京城的徽班,融合了徽劇、秦腔、漢劇等的特點,在京師形成四大徽班“三慶、四喜、和春、春臺”鼎立的局面。

而從魏長生進京帶來的這股秦腔旋風,拉開了“花雅之爭”的大幕,京城戲園,人們對待四大徽班的京劇新段總是觀者如堵,輪到崑曲上演,則一鬨而散,最終以花部取勝告終,京劇取代崑曲,而魏長生也因為他曾經的表演以及令人驚歎的秦腔而名留史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