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0 以工匠精神 打造法律援助金質品牌

近年來,山亭區司法局以民生需求為導向,挑“匠人”、提“匠藝”、注“匠心”,以“工匠精神”打造法律援助金質品牌。2017年至今,區法律援助中心共辦理援助案件580餘件,惠及受援群眾2400餘人次,為群眾挽回經濟損失近1000餘萬元。特別是在法律扶貧攻堅行動中,成功辦理老年人、殘疾人、低保戶等法律援助103件,切實維護了困難群眾的合法權益。

挑“匠人”,配強“智囊團”

劉某是山亭某山村的村民,由於陳某在村附近河道非法採砂,導致劉某黃昏之年痛失愛子,陳某卻不承認劉某喪子跟自己有關,無奈之下劉某來到區法援中心求助。在相啟濤律師的幫助下,他順利為家人討回公道,並拿到補償金。

律師由群眾自選,是區法援中心推出的法援新機制,——“點援制”。“法援中心在區司法局的協調下,從區直2個律師事務所、7名執業律師中,精選律師組成法援律師專家庫。受援群眾可指名道姓對律師進行“自選”,打破了法援律師由法援機構指派的傳統做法。”山亭區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張海燕介紹說。同時,區法援中心還組建了法律援助值班律師團擔任法院、看守所等法律援助工作站派駐值班律師,規範運行工作站。“點援制”推行以來,已有300多名群眾親點自己熟悉的律師接受援助,挽回經濟損失500餘萬元。此外,區法援中心利用公務員、事業編招錄體系及時招錄專業型、複合型的高學歷人才,目前已在中國政法大學招錄法學研究生一名,不斷滿足更多貧困群眾的法律援助需求,推動區法援事業更好發展。

提“匠藝”,打好“組合拳”

2017年度區法援中心主辦的兩個案例榮獲全市雙十佳案例,併成功編入《山東省法律援助案例選編》一書。相啟濤律師承辦的“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成功入選由司法部組織評選的“全國百優法律援助精品案例”。山亭區法律援助中心也被評為全國法律援助先進集體,山東省首批老年人公益維權服務示範站,區法律援助中心相啟濤同志被評為全國法律援助“優秀服務標兵”。

優不優秀,關鍵看質量。對此,區法援中心創新工作機制,切實將每一個案件做成精品。實行案件辦理跟蹤監督:確定一名專職人員作為質量管理責任人,全過程跟蹤監督案件辦理情況,規範服務程序。同時,在區法院、仲裁庭、律師事務所聘請3名骨幹力量作為行風監督員,全面監督法律援助案件承辦人員在辦理過程中的執業、執紀情況,牢牢把住了法律援助案件質量的第一道防線。實行滿意指數回訪:通過發放監督卡、徵求意見表、電話回訪等方式,徵求對承辦人服務態度、援助質量、滿意程度等方面的意見,逐一記錄,登記造冊。實行重點案件專門回訪制度,對一些具有傾向性、苗頭性和群體性的案件,諸如農民工討薪、老年人贍養、未成年人撫養、殘疾人侵權等案件,實行逐一回訪,及時關注案結程度。

質量監管打“組合拳”,經費保障吃“定心丸”。為提高律師參與法援案件的積極性,法援案件辦案補貼由原來的每件補助300至600元,提高到現在800-1500元,近年來共發放經費補貼70餘萬元,極大地提高了辦案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注“匠心”,拓寬“惠民路”

惠民是法援的終極目標,延伸服務觸角是法援惠民的不二路徑。以區法援中心設置的法律援助接待室為平臺,積極開通農民工、老年人、殘疾人法律援助“綠色通道”,為困難群眾提供方便快捷法律援助。依託鄉鎮(街道)司法所建立10個法律援助工作站,在276個村(居)建立法律援助工作室,形成了“城鎮半小時、農村一小時”公共法律服務圈,暢通了困難群眾申請法律援助的渠道。圍繞困難群眾的法律援助需求,主動及時將工傷、交通、醫療、人身傷害事故、徵地、拆遷、假劣種子、農藥、化肥以及環境汙染侵權等民生問題納入法律援助範圍,做到“應援速援”、“應援盡援”、“應援優援”。與此同時,區法律援助中心、鎮街法律服務所全面完成示範窗口建設,推行服務承諾制、首問負責制、援務公開制,實行標準化審批流程服務流程公開,對老弱病殘等特殊對象實行電話申請、預約上門服務等方式進行援助;與婦女兒童聯合會、農民工權益維權中心、總工會職工權益維權中心等專項維權中心對接,建立資源共享制度;在法院、看守所、人社、學校設立法援工作站,暢通法援申請渠道。

強化法援工作的信息化建設,探索“法援+互聯網”工作模式,完善法律援助辦案信息網上錄入、辦案流程網上管理、辦案活動網上監督、辦案質量網上評估等體系,打通服務困難群眾的最後一公里,使困難群眾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不斷提升法援質效。

以工匠精神 打造法律援助金質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