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你知道嗎?當關上房門的那一刻起,時間就停止了

頹廢、逃避、混亂……蟄居的年輕人們,最終會滑向犯罪的深淵嗎?

你知道嗎?當關上房門的那一刻起,時間就停止了

九歲的她消失在校門口,十年後終於被發現

#奇葩問-第80輯#


1990年11月,日本新潟(xì)三條市正在讀小學四年級的9歲小女孩府坂左野正獨自走在回家的路上。學校的棒球比賽結束的時間有些晚,府坂走出校門時,天已經黑了。

她沒有意識到,一個陌生的男人正在注意著自己。

夜色越來越深,府坂的父母焦慮地在家等待著女兒的歸來。直到天明,女兒也沒有出現在家門口。

當晚家人就報了警,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府坂的家人都與警方一起努力尋找著失蹤的府坂。

但他們一無所獲

人們開始接受最壞的打算,府坂很有可能已經在某個地方遇害了。

十年後的一天,某家保健所忽然接到了一通來自一位73歲老太太的電話。

這位年邁的母親告訴保健所的工作人員,自己的兒子佐藤最近幾天精神似乎有些不太正常,她很擔心兒子的情況,希望保健所能上門來幫忙看看。

保健所的工作人員如約而至。但他們沒有想到的是,當他們打開二樓佐藤所在的房間時,被囚禁了將近十年之久的女孩府坂赫然就在房中。

原來9歲那年,府坂走出校門後不久,就遇到了持刀的佐藤。他把她挾持到自己的車子邊,然後把她塞進了後備廂。此後,年幼的府坂就被囚禁在佐藤的房間裡,在整整十年時間裡都承受著佐藤的折磨和虐待。

失業在家,一直和母親居住的佐藤,幾乎時時刻刻都監視著她。他的凌虐讓府坂一直都不敢出聲呼救。

等到被解救的這一天,她已經在這囚室裡長到19歲了

這宗“地獄屋案”震驚了全日本,人們不禁開始思考,案犯佐藤為什麼會犯下如此惡行?

在探求佐藤的經歷和心境之前,小編想先請各位讀者一起了解一個特殊的族群……

出現很早卻依舊讓人感到陌生的詞語

日本著名劇作家巖井秀人曾說自己過了四年的“宅”生活,直到20歲才結束。他說:“我15歲時想出去闖一闖,但是最後闖蕩失敗。這件事讓我對自己和對這個世界的信念都垮掉了。”

於是,他找到了一個避難所,那就是自己的家。他開始待在家裡一直玩遊戲、看電影和體育節目。幾乎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在日本,像巖井當年一樣“宅”的年輕人不在少數,這些人被歸類為一個略顯陌生的族群——“蟄居族”

“蟄居族”這個詞語最初出現在1980年,但如今卻已成為一項嚴重影響日本社會健康的弊病。

從字面上理解,蟄指動物冬眠,藏起來不吃不動。蟄居指像動物冬眠一樣,長期躲在某個地方,不出頭露面。

而官方對於蟄居族的定義是把自己關在房間裡超過三個月的人,他們害怕跟人接觸,對周圍人缺乏信任,他們發現一切跟人的交往都是很費神很難的,所以他們選擇退出社會圈子。

迷失的未來 家成逃避的港灣

“一旦體驗了這樣的生活,你就會和現實脫軌。明知道這樣是不正常的,但並不想改變。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感到安全。”

現年19歲的佑都大西,已經快開始第四年的蟄居生活了。佑都蟄居生活的起點要追溯到他15歲讀初中的那年,因為一次考試不及格,再加上競爭班幹部失敗,這都讓佑都感受到了深深的恥辱。

可是他並沒有知恥而後勇,反而開始了白天睡覺、晚上上網的生活,在自己小小的臥室中深居簡出。

你知道嗎?當關上房門的那一刻起,時間就停止了

不工作不上學不出門,日本54萬“蟄居族”在家做些啥? 圖源:愛奇藝視頻

像佑都一樣蟄居家中的人在日本並不算少,根據英國《每日郵報》的報道,如今,在日本大約有100萬名男性正蟄居家中。而且蟄居族大多是一些又聰明又有能力的年輕人。

而日本內閣府的最新調查也顯示:目前大約有54.1萬年齡介於15至39歲之間的人過著蟄居的生活。其中超過60%的蟄居族為男性。

蟄居在日本之所以成為社會現象,除了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之外,還有很重要的文化根源。日本社會賦予男性的期待往往較高,而一旦受挫,男性就更傾向於離群索居。

在學校或者職場受挫遭受心理創傷後難以自拔,是這些年輕人選擇蟄居的主要原因。通常來說就是這些人的適應力比普通人差,一旦發生某種突變,他們往往會覺得被壓得喘不過氣來。

日本九州大學博士——高寬加藤認為:日本有一種強烈的羞恥感和一種對母親的情感依賴。

你知道嗎?當關上房門的那一刻起,時間就停止了

不工作不上學不出門,日本54萬“蟄居族”在家做些啥? 圖源:愛奇藝視頻

在西方國家,孩子滿18週歲就必須自立,但是在日本,大多數的父母認為孩子永遠是孩子。

其實不僅是日本,包括韓國、中國等在內的東亞國家中,家族觀念都非常強,父母的包辦、寵溺使孩子們失去了鍛鍊的機會,以至於很多孩子在成年後依然依靠父母生活。

我們重新回到蟄居族生活的日本。日本傳統的觀念是努力學習,考上名牌大學,進入一流企業,從而獲得穩定的收入和較高的社會地位。

在這種社會和父母雙重壓力下,給了孩子沉重的心理負擔,所以當遇到挫折,成績不好,工作不如意時,這些人就開始壓抑自己,選擇逃避一切。

久而久之,那些無法承受的年輕人最終選擇走向蟄居之路。而日本父母又無法狠心切斷自己孩子的經濟來源,儘管經濟不景氣,這些父母仍然會無限期地養著他們離群索居的孩子。

《朝日新聞》朝刊家庭欄曾連續六期刊載了由鹽倉裕撰寫的題為“希望與他人共同生活的蟄居年輕人”的報道,就記敘了多個蟄居事例:

加藤智,21歲,家中次子。與父母一起生活,自高一暑假退學後一直蟄居在自己的房間裡,每天一個人彈吉他到深夜,為避免與父親見面,飯菜也是端到房間裡,鎖上門食用。

他父親說:“已經四年沒有和兒子一起吃飯了。”加藤因害怕見到他人,四年間一次也不曾外出。加藤與父母的交流是通過便籤留言方式進行的。

一天早晨起來,餐桌上放著一張便籤,這是加藤拜託父親:希望給他買吉他弦的留言。到後來雖然加藤有了要出家門的想法,但這種想法也是通過“便籤留言”的方式表達出來的。

而另一名31歲的男子(姓名不詳)自高考失敗後就開始蟄居生活。他與父母住在首都圈內。父親是公務員。

母親說他曾經是個非常活潑的孩子。初中時加入了足球社團,還參加過縣級(日本的縣級相當於我國的省級)比賽。

第一次高考失敗。第二年考試日期臨近時,他自認為“學習沒有進步,沒辦法參加考試”,還讓母親將參考資料處理掉。

然後把飯菜端到自己房間內獨自食用,用支棍頂上房門,過著日夜顛倒的生活。

自那天開始,過去大約十年了,斷絕了和朋友的交往,既不升學也不工作。就這樣蟄居在家。

家既是蟄居者的溫床,也是蟄居問題的根源。很多蟄居者認為,“世界不會因為我們的一舉一動而變得更好”。

與其面對疲勞無望的未來,不如另闢蹊徑,逃離一切,封閉生活。

逃避的港灣成為沉淪的地獄

1999年12月21日,日本京都某小學一學生下課後跟同學一起在校園的操場上玩耍,一名21歲的男子突然朝他猛撲過來,抽出藏在身上的餐刀將他殺死。

2000年5月3日。一名17歲高中生劫持了佐賀西鐵高速公共汽車,次日少年被捕。

2004年11月24日,水戶市19歲無業少年用鐵製啞鈴將身為中小學教師的父母殺死。而就在同一天,土浦市28歲男子用菜刀和錘子將父母和姐姐殺害。

這些犯罪事件的實施者和文章開始介紹的“地獄屋案”的案犯佐藤一樣,都曾長期蟄居家中,屬於“蟄居族”。

而這些案犯的共同點也不禁讓人聯想到蟄居和犯案之間的關係。因為蟄居的時間越長,就越難走出陰影。

久而久之蟄居者就會變得沉默寡言,日常行為也會越來越古怪,嚴重的還會誘發精神疾病,那麼最終蟄居生活也很有可能讓他們犯下不可饒恕的罪行。

全方位的幫助 慢慢開始新的人生

蟄居是消極逃避的生活方式。要改變這種狀態,就需要家人配合蟄居者重建他們的溝通能力。家人要首先拋棄感到恥辱的觀念,積極幫助蟄居者,鼓勵他們走出去。

為了幫助蟄居者擺脫蟄居狀態,日本各地也有不少幫助中心。通過團體治療小組的形式協助蟄居族重返社會。

因為獨自直面創傷會十分令人恐懼,也很難做到。但如果有人陪著一起做,那就會好很多,他們能向蟄居者展示另一個視角下的未來。

但這樣的幫扶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說蟄居者的心理重建過程往往很漫長,即便蟄居者重返社會,也已經浪費了多年青春。

所以有專家指出緩解蟄居現象的長遠之道,應該要為年輕人提供足夠的心理輔導。而社會和學校要雙管齊下減少職場和校園的霸凌行為。

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中有句話:

“永遠不要認為我們可以逃避,我們的每一步都決定著最後的結局,我們的腳步正在走向我們自己選定的終點。”

人的一生不是風平浪靜的,在生活中總有迎面而來的困境,挫折。逃避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就像卡耐基《人性的弱點》中寫道:“一個人邁向成熟的第一步應該是敢於承擔責任。”

我們生活於世,就要面對生命中的許多責任。對那些不成熟的人來說,他們永遠都可以找到一些理由,為他們自身的某些缺點或不幸開脫。

把人的生活改得更美好才重要,而不是沉溺在自憐的深淵中。要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大家有生活中遇到挫折想要逃避,又或者曾經有過但已經勇敢地面對了的事情嗎?歡迎大家在評論中留言。

◆ ◆ ◆

本期資料來源

[1]楊江連.淺析日本蟄居族的存在[J].長江叢刊,2015,(25)

[2]師豔榮.日本青少年蟄居問題分析[J].當代青年研究,2010,(02)

[3]師豔榮.日本社會轉型與青少年蟄居問題的演變[J].日本問題研究,2016

[4]題圖來源:豆瓣《考死:血之期中考試》

主稿:波波;審稿:曼春;校對:阿丁;題圖:花顏公子

你知道嗎?當關上房門的那一刻起,時間就停止了

你知道嗎?當關上房門的那一刻起,時間就停止了

你知道嗎?當關上房門的那一刻起,時間就停止了

如果你喜歡這一期的內容,就為我們點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