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上大學,選學校還是選城市?

吳堅信


我個人建議,首先要考慮的是城市,我從小生活在上海沒這個體會,但如果你 是二三線城市的孩子,同樣選學校,蘭州大學是 985,211 大學,上海理工非 985,211 大學,也最好選上海的大學, 因為這裡集中了全國最好的資源和機會,這種潛移默化對你思維的改變要比一個大學的名頭更重要,上海的大部分 招聘企業,也比較偏好本地的學校,因為了解,如果那個 HR 正好是同樣上海理工畢業的,你的機會就更多點。接下來就是專業,在名校爛專業與爛校好專業裡,就選擇好學校,一來換專業比換學校容易,還可以輔修第二專業, 同時現在的專業分類是工業時代的產物,真要學知識,現在各種網絡資源,學校圖書館等,完全不必受專業的限制, 真正限制你自己的不是專業,而是你自己的視野和心胸。

接下來就是圈子和階層,高等教育的目的從來都不是學知識,而是社會分層,你學的那些知識,大部分都已經老化 了,在工作中的實際作用不大,反正我學了四年法律,真工作後連一個訴狀都寫不來。現在中產感慨階層固化最厲 害,原因很簡單,就是 985 出來之後,已經不是精英了,多年以前還能輕鬆上海買房,現在很難了,主要是高考的 階層分化功能不再不篩選精英了,而是篩選底層與小白領了。

現在精英的門檻已經上升了,上海復旦,交大這幾年也越來越難招到上海和其他大城市的最優秀的學生了。這些大 學的本科生很多都是來自二線城市中產家庭。至於研究生,上海學生更少。因為京滬最優秀的學生,家裡有點實力 的,基本上全都出國了。在大學的擴招後,這個精英篩選功能越來越弱,985 大學已無法實現社會分層的功能了, 所以精英階層通過出國留學這個高消費,來確保後代的社會地位,現在算精英必須要美帝藤校才能混圈子,那必須 從小國際學校那條路,門檻和成本比以往更高,也只有更高的成本,才可以把普通人攔在門外,用教育實現這樣的

目的,總比世親世祿要吃相好看,同時也能從平民中挑選一部分基因突變的吸收進那個圈子,壯大精英階層的實力,同時也算是給平民以希望。 所以如果你覺得讀了大學就是跳龍門,那龍門也太低了,僅僅是萬里長征剛剛開始而已,這星辰大海的征途,每一 場征戰都比高考殘酷百倍。


上海灘小律師


一般情況下:

好的城市一般的大學和一般的城市好的大學相比,

選擇好的城市一般的大學。

同樣,好的大學一般的專業和一般的大學王牌專業相比

選擇好的大學一般的專業。

理由如下:

為什麼選擇好的城市呢?因為大學除了學習,更重要的是開闊眼界、見識,塑造價值觀,從這一點來講,一個好的城市和一般的城市區別確實非常大。而從學校的角度來說,大部分學的內容都是通識教育,區別並不是很大。當然也有一些人選擇偏遠或者說相對不好的城市,是因為他的那個所選的方向只有那些地方特別突出,或者說只有那些地方才有,這時候就可以選擇,是絕大多數情況下還是以城市為主。

同樣為什麼選擇好的大學而不是好的專業呢?兩個主要的原因:

一:先考上這個學校,進入大學之後,也是有機會來轉到你當初所想要的那個專業,先進來學校,內部就相對容易一些。如果你選了某一個專業,你很難轉到另一個更好的學校去。

二:目前狀況來看,畢業後從事本專業的不超過50%。也就是說大學所學的專業對以後的職業以及人生方向的影響並不是特別大。相比某一個學校來說,影響很低。(個別技術類除外)

總結: 城市優於學校優於專業


梵天隨筆


這個是要綜合考慮的。

如果你想去一線城市,那麼顯然是城市重要。比如你的考分可以去武漢大學,也可以去北京理工大學。那麼,很明顯,武漢大學的排名高於北京理工,但是北京的城市地位高於武漢。所以,如果你看重北京的環境,你可以選擇北京理工。為什麼可以這樣?因為北京的資源多於武漢,如果你真要學習,北京理工隔壁邊上還有人民大學與北京大學,在東邊還有中央財經大學與北京師範師範大學,在南邊有國家圖書館……所以你可以有看不完的書,聽不完的課程。這些資源是武漢比不了的。而且北京的人脈資源非常多,你在北京交的朋友,見到的人物,都可能是頂級的專家與大牛。從人才密度上來說,北京比武漢多,因此你顯然是選對了城市。從長遠來看,我覺得一線城市也就北京與上海是值得優先考慮的。

如果不是一線城市,那麼當然是大學重要。如果你的分數可以上蘭州大學,也可以上武漢大學。很明顯,武漢與蘭州比一下,還是武漢的氣候與環境,經濟與社會發展情況都比蘭州好一些。而這兩個大學差不多,那就選武漢大學。而如果是武漢大學與安陽師範大學比,那也顯然選武漢大學,這個是顯然的。


瀟軒


首先明確一下我的觀點:上大學報志願,選城市優先。

不要說雞頭鳳尾。在一線發達城市的一般大學的就業機會與綜合資源遠遠比二三線城市的一流大學強好多倍。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是公認的一線城市,大學的氛圍,城市的發展,創新的浪潮,文化的多元,資源的傾斜都是一線發達城市能夠給予的。選大學優先考慮所在的城市,不要猶豫。

大學幾年間,你會與這個城市共成長。北京高校林立,北大、清華等全國重點大學都聚集於此。你看看今天的北京戶口是多麼吃香,北京戶口所擁有的資源是非京籍人士所不能比的。你優先選擇了北京,你就會更加接近擁有北京戶口以及享有北京資源,假如你喜歡北京的話。

上海、廣州、深圳都是擁有絕大機會的聚集城市。這些城市都有它自己的優勢所在,長三角地區,上海就是龍頭城市,是商業發展的橋頭堡。你在上海的一般大學遠比在大西北的重點大學強。城市的資源決定了你將來的發展方向,城市的韻味決定了你的思想境界。你在以創新為特色的深圳,會時刻感受他前進的力量,你會感覺夢想是那麼的近在咫尺,你的青春在一個快速發展、創新有為、朝氣蓬勃的城市裡,會顯得更加的具有生命力,它會提速你的個人成長。北上廣深選深圳是明智的選擇。

選擇你喜歡的城市,選擇你喜歡的專業。一切的選擇,都不能一刀切。要根據自己的喜好、自己的興趣、自己的特長來選擇。發揮你的個人優勢,在你感興趣的專業、學科上去努力,你才會獲得更大的發展,你才能取得更大的造詣。方向對了,努力就不會白費勁;方向錯了,即使再努力也是白搭。

假如讓我的大學考試重來,我一定會選擇深圳這個城市的大學。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等等都是不錯的大學。深圳這些年在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上進一步發力,與國際、國內知名的高等院校合作辦學,引入一流的師資團隊,強化管理,創新機制,注重理論與應用相結合,走出了一條教育改革的新路子。我還是建議優先選擇深圳。

選擇自己喜歡的,喜歡自己選擇的,奮鬥吧,青年!未來是屬於你們的!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青山綠黛,清風徐來!


鄭萌偉


選大學時,是選擇學校重要,還是選擇城市重要?

在京津蘇滬浙廣地區,許多人堅持選城市重要,而且選擇的是考生自己居注的城市或本省鄰近的省會城市或本省的大學。

不是有這樣的說法嗎?在北京人眼裡除了北京,其它地方都是基層。出了上海,其它地方都是農村。誰願意下基層?誰願意下農村?地處大西北的實力還較為強大的蘭州大學分數線為何低呢?為什麼蘇州大學這一階段敢和外地985大學比高低呢?不就是因為城市經濟實力有差別嗎?這不正好說明選城市重要嗎?所以絕對地用分數線的高低來評判大學的優劣是不科學的,城市地位相近時用分數線評判學校還有一定的道理。

雖然改革開放這麼多年,還有許多人的思想是禁錮的,傳統觀念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消滅的。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把大學所在地'看得過重,即使蘭州大學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招生任務不是完成了嗎?這說明了還是有人認為選擇大學重於選擇城市的。

大學和城市之間作出選擇,每個人的選擇是不同的。本人認為,在你所選的大學在全國名望相差太遠時,在專業層次相差太大的,選擇大學更重要。大多數人願意讀經濟發達地區的二本、三本或大專,而放棄讀外地不發達城市的985嗎?有多少人願意讀發達地區的C類專業而放棄中西部某些大學的同類專業的A+呢?只要你所讀的大學是名牌或專業過硬,難道不可以大學畢業到發達地區應聘工作嗎?在學校屬於同一層次或專業層次相近時,本人還是建議你選擇經濟實力強的城市。

各有所喜,各有所好,情況不同,選擇可以各異,沒有絕對的標準,以上建議,僅供參考!


亭亭玉立104648451


這個問題以前在網上激烈討論過。

當時好像是因為上海大學的高考分數線和蘭州大學的高考分數線一樣,引起了網友激烈的爭論。

因為上海大學既不是985又不是211,就是佔了個好的地理位置,城市發展狀況好而已。

但是蘭州大學是一個老牌大學了,不僅是985也是211,科研能力也很強的。很多人本科讀完可以被保送到清華北大甚至到國外進修,即使是到工作崗位上他們的科研能力工作能力也得到了行業內人士一致肯定。

這個就要看你自己的分數了,如果分數能夠得著北上廣深的985/211,那已經很不錯了。如果分數很尷尬,那就要看自己想要獲得什麼了。

你想見見世面那就去北上廣深的一般大學,如果你還想往上讀,建議你把地方放在第二選擇,把科研能力和專業能力放在首選。


愛讀書的仙女


上大學在學校和地域兩個因素的選擇問題上,客觀來說只能結合考生本人特點,根據自身需要來進行選擇。舉個例子,壓二本線的考生,在院校選擇與城市選擇上就非常矛盾,有的學生為了能夠去個好地方放棄二本選擇三本院校,因為大城市機會多,眼見廣,信息快,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或多或少也有同學在那,適應起來也快。那麼城市選擇真的那麼重要嗎?不見得。有的學生上大學到自己喜歡的城市,並沒有讓自己有過多的提高,整天上網打遊戲或者談戀愛,沒有學習到好地方真正的文化與理念等現象比比皆是,這些原因關鍵在於學生本人。上大學在學校與城市的選擇上我們要客觀看待,不要盲目追求一種目的,建議如下:

1,端正態度,上大學的目的在於學生的全面提高,抱著一顆求知的心態選擇更適合於自己發展與進步的學校,不要過多的因外界因素而影響自己的判斷;

2,認真瞭解院校信息並培養專業興趣愛好。學生在校期間大多時間還是在學校,合理安排時間,以學業為重,因為只有不斷學習才有可能抓住更多的機會;

3,城市選擇作為輔助,結合學生本身追求,儘量做到分盡其用,在城市選擇上也要多溝通交流,合理規劃;一個城市不是必須只有上學才與之有緣,而一個城市的信息傳遞需要每一位學生的積極進取與勤奮思考,並不是只要你在那你就一定能成功。


power朝夕


對於高考填志願,首先要選定自己喜歡的大學的同時,一個發展的城市也是相對比較重要的,舉個例子,像新疆的石河子大學和東北的齊齊哈爾和內蒙古的呼和浩特大學,這邊的學校雖然也是211,但是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相對發達城市的一本,甚至二本都顯得捉襟見肘,主要因為在一些偏遠地區經濟形勢的影響,學生不僅僅是學習,還需要周邊的實習考察和娛樂,如果只是考研,教育氛圍好的學校,還能接受。但如果不考研,怎麼沒有任何娛樂和創業實習的環境,這就導致去了一些偏遠地方之後,顯得很局狹,顯得很狹窄,對未來沒有更寬廣的接觸,就沒有更廣大的理想在其中。因此,一個發達的城市顯得至關重要。尤其是對於一些學生猶豫不決的兩座城市而言,選發達的城市往往更有利於未來的發展。


裱糊匠o



其實都重要,好的城市是好的學校的助推器,兩者有一定的關係。下面談談這兩點的各自優勢吧,希望對你有幫助。

城市的優勢:
工作實習, 在大城市如北京和上海的企業多,學期間有機會去實習,假期也不用另找房子,找工作也方便
大型活動

活動想當志願者的話,起碼要同城的大學生,如奧運會世博什麼的
校友支援 畢業生們大多還是傾向留在當地工作,如果畢業想留大城市的話可能幫助多一些
信息 很多信息還是通過人際交流來流動的,留在大城市的話可以和更好學校人接觸學習

城市的缺點:
過於本地化 如果你去一個一般的大城市學校,可能周圍同學大多是本地人,你可能缺乏共同語言
地理劣勢 現在大城市普遍土地緊張,很有可能有些大學表面上看起來在大城市,其實在很遠的大學城

如果你選擇去差一點的城市,那麼以同樣的分數,應該是能去更好的學校
學校的優勢:
學生素質更高 在大學裡你不光是和老師學,更多是和同學學習,學校學風好的話,你也水漲船高
出國交流的機會更多
很多地方學校其實也簽了很多和國外高校交流的協議,比一般大城市學校強
中小城市生活的機會 其實找工作地理位置影響也不是絕對的,有機會多在幾個城市生活也不錯
生活成本更低 家裡賺錢都不容易,省一點是一點

總結一下,不管是大城市還是一般省會城市,如果你打定注意將來想留在某市生活,你最好還是去當地唸書,畢業以後留在那邊就比較容易了.如果你還抱有一種開放的態度,或者你願意出國的話,現在互聯網那麼發達,地理位置影響其實不那麼大,關鍵還看學校和專業的風氣,這個就得向各個專業的學生打聽了.


江左盟盟主


大學的選擇對於我們一輩子極其重要,儘管在中國選擇大學,我們的自主能力非常有限,因為都是根據高考分數線來劃分大學。但在一定的高考分數線上,我們依然可以自己決定想上的大學。

大學對於我們的人生態度、人格和人性的教育非常重要。大學四年,在老師和同學的影響下,我們的道德意識、人格體系都會有很大的改變和提升,對於我們良好習慣的養成也極為重要。

習慣的養成不僅體現在吃穿住行上,更體現在思維習慣上。比如,一個有創新意識並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的大學,與一個按部就班,只讓學生不斷進行考試的大學,最後培養出來的學生質量會有天壤之別。因此,對於選擇大學來說,去哪座城市是其次的,最重要的還是對於大學本身的選擇。選擇大學,我們主要應該從以下三方面來考慮:

第一,專業角度。我們進入大學,最重要的是要學習專業知識(也就是專長),並通過專業讓自己的生命更有價值,這也就意味著你選擇的專業在這所大學裡是否一流非常重要。專業的選擇我在之前的問答中已經講過,最重要的是根據自己的真正興趣和愛好,而不是根據能否讓你掙更多的錢。在這個前提下,專業選擇就要根據大學來選,主要基於幾個方面:第一,該大學在該專業方面是否處於一流水平,尤其是有沒有一流的專家和教授在這所大學;第二,所選專業在該大學中是否處於一流水平,而不是這個大學是否為一流水平。也就是說即使是二流大學,但如果該專業在這所大學處於一流水平,那麼我認為選擇二流大學的一流專業也是可以的,當然一流大學一流專業就再好不過。

第二,學校的氛圍。我認為僅從專業角度來選擇大學太侷限,所以我們要考慮學校的氛圍。一個大學文化氛圍的不同對於學生四年人格、人品的養成會起到重大作用。比如說北大的氛圍比較自由散漫,但又鼓勵創新和獨立思考,清華則比較嚴謹。對於學校氛圍的選擇,主要注重的就是學校的氛圍是否與你的個性相吻合,或者是否可以中和你的個性。比如一個過分嚴謹、按部就班的人,其實選擇北大會更好,北大自由氛圍的學習狀態能夠與他原來過分嚴謹的習慣形成互補。所以,選大學前一定要了解大學氛圍和大學的文化特點,確定學校的氛圍是否適合自己,是否能夠學到東西。

好學校的氛圍主要是如下幾點:氣氛比較自由,管理比較民主,學生之間關係比較融洽,有一些比較知名的、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教授在這個學校有一席之地。上課時學生的選擇餘地比較多,而不是隻有按部就班進行考試。也就是說這個學校的研究和討論氛圍是否濃厚,而不是命令性的、管中學生一樣的管理方式占主導地位。

第三,城市環境。一個城市的環境對於學習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大學生活,一方面是在大學校園裡學習,而另一方面整個城市的氛圍對我們性格和價值觀的形成也是有重大影響的。對於一個城市的選擇,主要應該基於以下幾點。第一,城市是否有創新能力。一個閉塞、傳統、落後的城市很難培養出有創新意識、大膽的學生。有些城市的創新是近幾年才體現的,比如原來安徽合肥是一個相對比較封閉的城市,但近幾年合肥的創新意識和城市發展越來越好,像這樣的城市要根據近五年城市的反饋來綜合考慮。第二,城市本身是否是開放、包容以及面向世界的、氣度恢宏的。比如說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之所以讓人喜歡,不僅僅是因為經濟發展好,還因為這幾個城市的心態比較開放。儘管北京是一個政治性濃厚的城市,但實際上北京又是一個非常包容的城市,所以才有年輕人喜歡北漂的狀態。

當然了除了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外,一些內地城市也開放性很強,包括武漢、西安、長沙、鄭州,都在不斷地走向開放。

我們再來討論一下中國大學的問題。我認為中國大學現在有兩個重要的問題,第一個是同質化的大學經營。中國的大學大部分是教育部統一管理,所以管理方式和理念基本一致,這實際上極大限制了大學的創新能力和獨立能力。第二個問題是大學的環境問題。中國很多大學即使是一流大學,其實它們也不在大城市中心地帶。所有的大城市都在離城市中心四五十公里的地方建大學城,大學城裡的樹、道路、建築模式都是一個樣子的,大學的獨特性就很難體現出來。現在僅有的一些堅持在老校園辦學的大學已經不多了。比較著名的有北大、清華、武大、南開、天津大學,這些大學校園的一部分是在老校園環境中。其實這種老校園的環境特別重要,它既有濃厚的學術氛圍,又有歷史感,同時由於上百年古樹圍繞而使環境更加優美。現在大學城的環境對於大學生的成長是糟糕的,但也很無奈,因為中國的大學城已經形成了。

總而言之,假如我們能選擇一流的專業,並且能選擇一個學校氛圍非常好的大學,同時城市的環境本身是創新開放式的,那就是相對完美的一種選擇。


聲明:本文為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原創並擁有全部版權,首發於今日頭條,僅授權新東方官方微信公眾號(ID:xdf2013)標記原創標識,俞敏洪個人微信公眾號老俞閒話(ID:laoyuxianhua)轉載,其他自媒體如無本人授權,均屬抄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