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大格局”下的“小自我”如何“重自強”

——五月下旬全市檢察信息、全省檢察宣傳工作培訓有感

安仁縣人民檢察院 盧劍

單位中從事大材料寫作和新聞宣傳的一線工作者,習慣上被人們統稱為“材料人”。相比國家層面的制度設計、改革後所處的實際位置,以及大材料服務對象的特定和新聞宣傳受眾的不特定,“材料人”就是“大格局”下的“小自我”。那麼,作為“小自我”的我們,該如何“重自強”呢?

——調低“期望值”,靠寫作博功名如同走華山險道

“筆桿子”是 “逼杆子”,既拼智力又拼健康。在單位從事寫作工作,辛苦程度超過任何一個部門的任何一個工種,誰要是不信不服就試試,不僅加班熬夜是常態,連吃飯、睡覺也受影響,任務完成前心裡總有個“堵”,家裡的事顧不上,過早白頭髮、過多掉頭髮也是常事,神經衰弱、失眠等健康問題接踵而至。而一旦出錯,挨批、捱罵甚至受處分也是有的。從事這項工作,我們就得有吃苦的心理準備。

寫手成長週期長,許多人望而生畏。一個剛接觸公文寫作的年輕人想歷練成能獨擋一面的老道寫手,少說需要兩到三年,實踐中能堅持三個月以上的高強度寫作訓練就不錯了,說明其有耐性、有定力。這期間,必然有“被徹底否定→努力後得到小肯定→又被否定→再努力後多得到些肯定”這樣的艱難歷程。而且,最終是否能成才不僅取決其寫作基礎和持之以恆的努力,還取決於其是否有經驗老道的寫手悉心指導,也就是跟對師傅。

“性價比”不高,“寫而優則仕”總是極少數。那些試圖單純通過努力寫作謀求一官半職的人,何嘗不是過獨木橋?現實中存在勞神費力的材料秘書比不過八面玲瓏的生活助理,雖然是極少數,但也表明“材料人”能否仕途通達受多種因素影響。在不少人眼裡,能寫文章與能當領導之間沒有必然聯繫,從來就不是晉升的唯一條件,甚至不是重要條件。擺脫不了體制,就去適應它。如果我們的“期望值”有個“起步價”,那麼就該是努力寫作、對得起良心和卡上的工資。

——練好“基本功”,學深悟透常見公文的寫作規律

熟悉總結匯報、經驗推介等大材料的基本要求。共同點:從總體框架上看,通常是三大塊(或以上)+每大塊中的三小點(大塊中偶有隻講兩小點的時候,此時宜用“一方面……另一方面”敘述),總結匯報材料講了成績,往往還得點一下無傷大體的不足,並順勢講講今後的思路和打算。需要強調的是,在提煉標題過程中,通常有兩種辦法,一個是根據素材內容概括出標題,這樣做的好處是標題與內容聯繫緊密,難度較低,適合新人寫作,我稱之為“來料加工”,缺點是跟全文的整體風格甚至結構可能存在偏差;一個是事先確立標題,然後配上相關內容,也就是首先把大小標題確定下來,一環扣一環去層次設計,結構會比較嚴謹,框架平穩,材料老手通常這麼寫,我稱之為“根據配額下訂單”,不足之處是得臨時找素材,緊急情況下找來的素材可能導致“文不對題”。從標題意涵上看,文章題目是全文的概括,開頭導語是正文的概括,一二三級標題是其所涵蓋內容的概括,而且無論是哪一級標題,如果分前半部分和後半部分,那麼前半部分標題往往是描述目標舉措,後半部分標題是敘述成果或預期成效。從內容安排上看,無論是導語,還是正文中的每一級標題所轄內容,通常是“理念+舉措+成效”。不同點:不同之處在於彙報材料因為是“下對上”,通常在文章結尾附加一個請求解決問題的問題清單,為了結構緊湊,也可以把“請求解決事項”單獨作為正文中的一個大點來講,有時還得向上級領導表表決心;如果是講話材料,因為是“上對下”,通常在結束語中打點雞血(樹信心、發號召、再揚帆)。調研材料比較特殊,分問題和經驗兩大類,問題調研文稿結構通常是“主要問題、原因分析、解決辦法”三大塊;經驗類調研文稿,則與一般的經驗類材料寫作大致相同。

熟悉消息與通訊稿件的基本要求。消息簡要和迅速,敘事直截了當,語言簡潔明快,篇幅短小。通訊詳細和生動,可以用描寫、議論、抒情、敘述等多種手法。以“新湖南”客戶端刊發的《郴州安仁:“檢察開放日”移師山區小學——關愛祖國未來、擦亮未檢品牌安仁檢察在行動》一文為例,最大亮點是標題中“移師山區小學”的描述,而正文中一級標題也對內容進行了很好的概括(“面對面普法:在孩子們心中種下法治的“種子”“心連心交流:才藝互動演繹‘檢察藍’襯托‘童真夢’”“檢察長寄語:插上法律的‘翅膀’,健康快樂成長!”),比同一內容的微信文稿在結構和標題設置等方面增色不少。

——上好“提質課”,以突出成績詮釋材料人的價值

與時代“同頻共振”,儲備“高大上”知識。材料人的使命是“身在兵位,胸有帥謀”,要從領導的視角思考問題、豐富知識。務必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尤其是政法工作思想的精髓,務必熟悉司法體制改革、監察體制改革試點等重大舉措,以及新任高檢院檢察長張軍同志“講政治、顧大局、謀發展、重自強”系列講話精神,不斷拓展知識的視野,做到“胸中自有雄兵百萬”,結合自己所經歷、感受的工作,融合成自己的理解。同時,要善於收集包括以上內容的各種資料,分類別,有重點,形成自己的素材庫和信息源,確保寫稿時有內容可查、查起來方便。

與任務“神交互通”,確保“破題立意”精準。寫材料之前必須有充分的思考,特別是對於不常見、難度大材料,一定琢磨透徹,方可起筆。例如,針對節假日“本地遊”升溫、給城市交通造成擁堵問題,領導要求寫一篇調研探討性的文章。怎麼辦?揪住關鍵詞找共性,即在“旅遊”“假日”“擁堵”之間建立某種“關聯”。不難發現,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向為:“無擁堵”是目標,進一步具體化就是“假日無擁堵”。我們又可發現,“假日擁堵”是“假日就近遊”造成的,那麼破解的“鑰匙”就是把“城內交流分流”與“城郊景區”秩序整頓“對接”起來。基於這樣的判斷,可擬出《**“三對接三化解”推進交通旅遊假日無堵模式常態化》的文題,三個一級標題分別是“主幹分流對接景區疏導,化解線路擁堵;預先警示對接實時播報,化解時段擁堵;文明勸導對接習慣養成,化解人為擁堵”。思路通了,寫起來就會順暢自如。

用“加法”寫初稿,用“減法”改文章。文章思路和提綱定下後,就是寫的功夫了。無論是初學者,還是老手,收集素材、對素材進行排列組合時,要遵循“感覺有用的先寫上”的原則,特別是整理主要領導的講話錄音要一字一句轉化成文字,不必擔心篇幅過長,只要有關聯,就儘量使用,如同做加法運算,完成信息量的累計和疊加,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初稿。然後,根據文章的主體思想和大小標題的含義進行推敲。“瘦身”的第一步是順利層次關係,把一些雜亂的語句進行調整,確保邏輯關係無誤;第二步是刪減多餘或不必要的文字,確保意思清晰,用語精準;第三步是回頭看,查漏被缺,總體把關,全面提升文稿的質量。

總之,少抱怨、多寫作、創佳績才是王道。一旦我們有了真本事,寫出讓領導滿意、讀者推崇的好材料、好宣傳稿件,成為“被需要”的“筆桿子”,我們的價值很自然地得以體現,自信心和尊榮感也會大增。運氣好的話,興許被某個更好的單位“挖走”,在新的舞臺贏得新機遇,續寫新輝煌。要知道,好評價、好名聲是最有價值的無形資產。

最後,借用一位材料專家的話共勉:今天努力寫材料,是為了明天不寫材料;把材料寫好,於我們個人而言,就是為了獲得一個不錯的“性價比”。

想想吧,深奧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