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魏子檸:医生执业社会化将成为必然

魏子檸:医生执业社会化将成为必然

摘 要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改政策越来越宽松,医生对个人价值的不断追求,公立医院医生走出体制的将越来越多,医生执业社会化、成为“社会人”将成为必然。

魏子檸:医生执业社会化将成为必然

一、社会办医政策越来越宽松

医改以来,我国一直大力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医。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到发改委、卫生部、财政部、商务部、人社部等有关部门出台的一系列重大政策中,都明确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各类医疗机构,放宽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的范围,并鼓励公立医院医生多点执业、开办诊所,充分调动和发挥医务人员积极性等。还要求各地清理取消不合理的规定,加快落实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审、技术准入等方面给予同等对待,大大激发了一些公立医院医生走出体制,执业越来越趋向社会化。有的创办了自己的医生集团,有的开办了自己的诊所,有的多点执业,有的走出体制到民营医院执业等。

魏子檸:医生执业社会化将成为必然

二、公立医院医生多点执业政策越来越宽松

从1999年《医师执业注册暂行办法》(原卫生部令第5号)规定,一个医生只能在一个医疗机构执业;到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卫医发〔2014〕86号),允许符合条件的医生可以多点执业;再到2017年4月1日正式施行的新版《医师执业注册暂行办法》,将医师执业地点放宽到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机构所在地的省级行政区划、县级行政区划,并实现“一次注册、区域有效”;再到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意见》(国办发〔2017〕44号)中,明确提出了全面实行医师执业区域注册,医师个人可以合同(协议)为依据,在多个机构执业,促进医师有序流动和多点执业,鼓励医师按规定申请设置医疗机构,到基层开办诊所、工作室等,为医生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提供了政策法规保障,为医生自由执业从法规方面突破了瓶颈,鼓励更多医生走出体制、多点执业、区域执业和执业社会化。去年以来,辽宁等省(区、市)陆续出台的相关政策落地,医生的多点执业和执业社会化将成为趋势。

三、用人制度的深刻变革

过去由于受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我国公立医院人事管理制度存在着行政干预过多,各种机制不灵活等较陈旧僵化的问题,根本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化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医改以来,通过逐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我国公立医院用人制度通过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逐步由靠计划编制用人向合同聘任用人、人事代理用人过渡和转变,打破了“终身制”、“铁饭碗”的传统观念,将人事关系管理与人员使用分离,将“编制”与“具体人”脱钩。

四、社会保障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医师执业责任保险等商业保障体系的不断建立健全,解除了一些有多点执业、走出体制想法医生的后顾之忧,使他们不再为养老、医疗、失业、医疗责任事故等问题担忧,有了一定的安全感。对执业机构、执业地点、是否是公立医院等在意程度不断降低,为医务人员在体制内外的流动提供了基本保障,助推了医务人员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五、医务人员追求合理个人价值的实现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人们思想观念越来越解放。一是医务人员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公立医院的医务人员不再单一追求在体制内的“体面”工作,因为在享受体制带来的有利的一面时,也受到了其不利的一面的限制和约束。二是由于公立医院的薪酬待遇水平明显偏低,不能完全体现出医务人员的行业特点和自身价值,促使一些医务人员想走出体制,成为自由执业的“社会人”。尤其是那些业务能力强、在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咖”,会更多的走出体制、走向社会。

魏子檸:医生执业社会化将成为必然

六、“互联网+医疗健康”政策让医生执业社会化更加便利

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26号),鼓励医疗机构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医疗服务的空间和内容,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允许医疗机构可以使用互联网医院作为第二名称,在实体机构基础上,运用互联网技术提供安全适宜的医疗服务,允许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医师掌握患者病历资料后,允许在线开具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处方等等,多点执业的医师就可以依托自己开办的诊所、多点执业医疗机构和互联网医疗机构为更多的患者提供线上医疗服务,医师执业社会化将步入一个更大空间。

医改界

13.9亿国人关注的地方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