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83年的民國別墅,20多隻流浪貓狗的家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座老房子。它總是帶著老電影裡朦朧的光線,古老又清晰。在記憶裡摩挲著它時,會觸碰出心底的一抹溫柔,因為,那就是時光——那是有故事的房子。

  這個城市,有太多有故事的房子。它們遍佈在大街小巷,不經意的外表,揹負意想不到的過往,讓南京成為一個有故事的城市。我們用鏡頭去尋找它們,鐫刻記憶,凝固時光。當每個老房子開口說話,還原的,是一座城的記憶。

  一棟房子,填充了人的生活後,存儲了一串出生的啼哭、家人最齊全的年夜飯、寵物奔跑的身影……房子融入了人的情感和記憶,就不再是冷冰冰的建築,而是化為有故事的溫情載體——這就是房子與家的區別。

83年的民國別墅,20多隻流浪貓狗的家

吳維成抱著他的狗狗墨墨在舊居前合影

  吳維成今年70歲,而他的房子比他還年長13歲,就在如今的“網紅”地段頤和路公館片區內。打開江蘇路25號的院門,一棟德國風格的3層小樓就映入眼簾,它曾見證了民國軍界名人吳光傑一家跌宕起伏的命運和中國近現代的歷史變遷。結束了半生的顛沛流離,吳光傑的孫子吳維成一家重回這裡,如今已經居住了38年,真正成了他們和20多隻流浪貓狗的家。

83年的民國別墅,20多隻流浪貓狗的家

  難倒兒子父親問房子上有多少塊玻璃

  吳維成家的這棟小樓是磚混結構,梯形的屋頂坡度極陡,方方正正的小樓,西南角建成了六邊形,穩重而又靈動。憑藉獨特的德國風格,在頤和路公館第十二片區眾多的民國建築中也能脫穎而出。

  吳維成回憶道,父親吳世武生前曾時常坐在院子門口,面朝小樓發怔,一坐就是很久。吳維成心裡很奇怪,父親整天看這房子幹嘛?

  有一次,他問道:“你們每天生活在這裡,那你們是否知道,這個房子有多少扇門?”吳維成和弟弟心想這還不簡單,在腦海中回想了一番,很快答出:“16扇門!”

  接著父親又問:“那有多少扇窗戶?”吳維成和弟弟跑到房子外,沿著房子轉了一圈,回答道:“32扇窗戶。”

  父親的問題沒有結束:“那有多少塊玻璃呢?”吳維成和弟弟愣住了,不過心想難度應該也不大,就和弟弟一塊一塊數。然而數到後來卻越來越糊塗,早就記不清前面數到哪兒了。

  而這個問題直到前幾年才得到解答。東南大學的博士生來參觀,他將父親留下的問題交給了這幾位博士生。他們欣然答應後,幾個博士生用手機咔咔咔地拍下來,然後畫圖,數一塊勾一塊。忙了兩個小時以後,學生們終於數出來了,告訴了吳維成,總共486塊玻璃。

  “家裡有多少塊玻璃,多少人能答出來?但我父親時常坐在那兒,其實一邊是在數玻璃,一邊也在看著自己的家,回憶他的年少時光。”吳維成的父親吳世武在房子建造的時候就常跑來,童年和少年有一段時間在這裡度過。“這個房子裡儲存了他太多的感情。”

83年的民國別墅,20多隻流浪貓狗的家

老房子的露臺

  新屋落成複製在德國居住的使館

  而吳世武只是這棟小樓的第二任主人。第一任的主人是吳維成的祖父吳光傑。他是安徽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軍事譯著家,曾在德國柏林炮校學習8年,後任中國駐柏林大使館武官,德國的生活和學習深深影響了這棟小樓的建成。

1929年,《首都計劃》將頤和路、江蘇路一帶規劃為新住宅區,一時高官名流紛紛在此落戶,花園洋房、宮殿式官邸一棟棟豎起,猶如“萬國建築館”。

  吳光傑回國後,把在德國任武官時居住的使館建築圖紙也帶了回來,斥資16000大洋買下一畝多地,讓人按照原樣複製而成,於1935年建成了江蘇路25號公館。

  窗戶上紅色的鐵格子柵欄和陽臺上的欄杆材料都是日本進口的,鮮豔紅色的地板、樓體的木材則是美國進口的楊松。屋子裡唯一保留至今的傢俱是一個1900年英國生產的浴缸,大體看來白色的釉面看似與平常所見的浴缸無異,但敲一敲就能發現——這是鐵製的。

  據說,這棟私宅是他用稿費蓋起來的。他終其一生都在從事軍事教育和軍事著述,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級軍官,還正式出版了《德國軍事調查記》《國防芻議》等30餘部(種)著作,被稱為“兵學家”,在國民黨軍界享有較高的聲譽,郝柏村、鄭為元等國民黨軍界很多重要人物都是他的學生。至今,小樓裡還保留著他去世時蔣介石親筆為他題下的“績學貽徽”幾個大字。

83年的民國別墅,20多隻流浪貓狗的家

吳維成收養的部分流浪貓

  後人歸來房屋大變雪松已死

  然而,吳光傑在這裡生活的時間並不長。建成不久,日本人就攻進了南京城,吳光傑就去了重慶後方。汪偽政府的宣傳部長林柏生搬了進來。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吳家人才又回到了這處宅子,不過沒住多久,1948年,淮海戰役後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吳光傑帶著房契去了臺灣。

1980年,江蘇省政府將江蘇路25號住宅全部發還給了吳維成的父親吳世武,直到此時,這棟房子的主人才真正回來了。為了辦房子手續,吳家特意去了臺灣,終於找到了當年祖父帶走的那份房契。這也是頤和路12號地塊唯一一家有齊全的房產證、土地證的民國公館。

  然而,當吳世武回來看到房子已經大變樣。原有的偏房已經多出來好幾間,而院樓裡成了一塊廢棄的工地一般又髒又亂。為了營造更多的居住空間,小樓裡的走廊和陽臺已經被封閉起來,磚頭砌成了實牆。

  眼見父親的房子不再是原來的樣子,吳世武帶著一家人一起重新收拾了宅子,走廊和陽臺的實牆被推倒,重回開闊的空間。

  房子建造之初吳光傑栽下的雪松和梧桐還在,而“工地”上的這棵雪松卻已經死掉了。“我父親很心疼,就把原來的那棵雪松打了一套傢俱,又在原地重新種下了一棵雪松。”後來,這套傢俱也就為吳維成新婚所用,重栽的雪松如今已有38歲,挺拔地伸向天空。

  新成員到來它們都不用再流浪了

  目前,這棟小樓的住戶就是吳維成一家和弟弟一家,還有一群特殊的住戶就是20多隻流浪貓狗,其中以貓為多。吳維成抱著一隻小貓,帶著記者走近他的“貓之隊”。

  “墨墨不要調皮,灰灰明明沒有惹你。”吳維成柔和地訓著一隻全身黑如墨汁的狗狗,旁邊就是一隻灰色的小貓。

  “小寶今天有點不開心啊。”吳維成說的這隻“小寶”是一隻七八歲的貓,之前因為口腔炎被拔掉了牙,花了2千塊住了半個月醫院,現在都是吃泡軟的貓糧。

  記者看到,有的窩在小窩裡,有的在草地上曬太陽,有的則和墨墨一起玩耍……據吳維成介紹,這十幾只貓都是他從外面撿來的,“流浪貓很悲慘,我就把他們帶回來了。”有一隻小黑貓撿到的時候很小,在馬路邊奄奄一息。吳維成給它洗澡洗出了兩盆黑臭水,之後每隔兩小時掀開它的嘴巴,就用拔掉針頭的針管注射羊奶粉、葡萄糖,救了三天,終於活過來了。

  這個院落就成了流浪貓們的家,吳維成結束了它們的無主流浪。而他也覺得,世界上最美的狗也是自己之前養的流浪狗,名叫“豆豆”。

  “它是在鐵心橋被遺棄的,”吳維成始終記得,“去年安安靜靜地離開了我,陪伴了我12年。”後來他把它埋在了院子裡的桂花樹下,“我希望今年花開,我還能看到我的豆豆。”

  這個院落是吳家和貓貓狗狗們共同的家。

  老樓舊情半個世紀後的重聚

  現在,這個院落裡也會迎來新的臉龐。小樓的一樓已經出租給了商家,做包廂使用。消費門檻雖然很高,500元每位,但卻時常會被預訂滿。來的人都是想感受一下這裡的民國氛圍,在80多年的會客廳裡用餐,在院落裡碧青的草地上聊一聊民國往事。

  除此以外,3月31日上午,20多為古稀之年的老人在這裡相聚。吳維成的母親畢業於金陵女子大學的,後來在金陵一中任教,也教過自己的兒子。時隔半個世紀,吳維成白了頭髮的同學們約好一起相聚在這個院落裡,為99歲高齡的老師提前過百歲壽。

  民國建築也好,歷史記憶也罷,在吳維成心裡,不為春風,不為時局,這棟83歲的老房子又將畫下一道家人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