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一座活著的“DNA博物館”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以及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多古村落都消逝在改造的大潮中。現在很多人已經意識到古村落是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複合體,是不可再生資源,是先輩留下的文化寶庫,更是農耕文明的根基、精粹和各個民族的“DNA博物館”。

地處大山深處的古村,也受到了經濟的影響,村子裡的年青人紛紛外出務工,村子沒有往日的熱鬧,幾乎都是老人和小孩在家,房屋大多無人居住,村落出現“空心化”現象。

留下的人們,還依循著上古人民的生活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事著老式農業生活,手把鋤頭、腳踩黃泥,單純簡樸的生活著。

楊爺爺已經82歲了,大半輩子都生活在村子裡。每天早早起床遛個彎,見人笑呵呵的,這就是最傳統的老一輩農民的形象,純樸、可親。

年青人大部分搬遷到山下居住了,村子裡的老房子很多都破舊得無人居住了,牆壁上殘留的畫報色彩依然新鮮,就如昨日家中依然熱鬧一般,可是斑駁的牆壁告訴著它,早已物是人非。

小腳奶奶拄著柺棍顫悠悠地走著,那小腳已經將整個村子丈量了無數遍。

三位笑容和藹的老人坐在一起笑談著,看到外來客,總會讓猜一下她們誰最大?你能猜對她們誰最大嗎?

閒來無事,哪有抽一袋旱菸來得暢快。

普通而乾淨的小院,這就是一個家。

室內石牆門洞內新式的傢俱讓新與舊結合的那麼貼切,就如門頭所書“靜雅”,這就是雅緻而靜謐的“陋室”。

堂屋桌上的擺設似乎讓人一下子就穿越回了過去,那個只有蟋蟀、蟬鳴的年代,那個村子裡好像人人都是親人、家人的年代。

從小生活在沒有汙染,沒有噪音的地方,雖然少了很多燈火輝煌,但是也是一種幸福吧。

快晌午了,老人還在地頭忙碌著,反正家中只有自己和老伴,只要回家就可以開飯。

滿牆的金黃,大紅的對聯,挎著的竹籃,這就是生活,這就田園生活。

一隻手把著鋤頭,一隻手拄著簡易“柺杖”,年紀雖大了,但照樣是莊稼地裡的一把好手!

老婆孩子熱飯熱炕頭這是的昔日的幸福標準,也是今天老人的幸福宗旨。瞧,那家中的“福”透著門都溢出來了。

“計劃生育好”已成為昨日黃花,成為一種時代的印跡。

幾張破沙發似乎在等待著,等待著人們的歸來,等待著曾經的鄉情,等待著那曾經的熱鬧歲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