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9 你聽過“蛋黃色情”麼?為什麼很多人會用“淡黃色情”來形容美食

看見流淌的蛋白質,好比滲流的蛋黃,你該怎麼形容它才好?答案是:蛋黃色情(yolk-porn),我是認真的!

這是嶄新的誘人食物圖片類型。最近我剛好遇到一個例子:在倫敦地鐵站坐電扶梯向上時,眼前出現一整排螢幕廣告牆。而眼角餘光瞄到螢幕裡有一片熱氣蒸騰的千層麵緩緩從盤中升起,受熱融化的乳酪往下流淌,每個螢幕都是這幅光景。這廣告背後的行銷推手非常清楚,“流動的蛋白質”總能成為視覺焦點。我們的眼睛,或說我們的腦子,幾乎無法抗拒這種東西

你聽過“蛋黃色情”麼?為什麼很多人會用“淡黃色情”來形容美食

過去十多年來,英國的馬莎百貨(M&S)靠著以各式風格獨具、畫面絕美的食物色情圖像作為廣告行銷重點,建立業界名聲。出現在2005年:畫面上是一顆巧克力布丁,中間流淌著融化的巧克力。聲線撩人的旁白述說著後來被大量模仿的經典臺詞:“這不只是巧克力布丁,這是馬莎百貨的巧克力布丁。”你知道這個廣告有什麼影響嗎?銷售量足足飆升約三十五倍!

馬莎百貨在2014年推出的系列廣告也相當值得注意(當然是向原本的巧克力布丁致敬),廣告中所有的食物都呈現動態,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是一顆切成兩半的蘇格蘭蛋,蛋黃從中慢慢流出。某位公司的執行長就說,這廣告“以別具風格的現代化方式,精淮呈現食物帶來的感官刺激和驚喜─好比它的質地和動態”。

你聽過“蛋黃色情”麼?為什麼很多人會用“淡黃色情”來形容美食

採用這種行銷手法的當然不只有馬莎百貨,根據一項非正式的食品商業分析結果顯示,2012至2014年美國超級盃期間,高價廣告時段有三分之二的廣告主打食物動態圖像。58 我們受到食物動態圖像吸引的現象,或許可以解釋最近一段熱融巧克力甜點的影片為什麼能夠橫掃網路,許多記者甚至稱之為“催眠”現象。

不管暗喻或明示,食物動態圖像之所以吸引我們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食物看起來更好吃,一部分是因為我們覺得這樣的食物更新鮮。舉例來說,康乃爾大學研究飲食心理及行銷的萬辛克和他的同事進行一項研究,發現看著柳橙汁倒進玻璃杯中的圖片,比起一杯柳橙汁圖片,會讓我們覺得柳橙汁更好喝。這兩張都是靜態圖片,但前者暗示著柳橙汁的動態,光是這樣就足以增加食物的吸引力。至於坐在家中的各位,或許你無法保證讓食物動起來,沒關係,還有另外一招:保留蔬果的莖幹或葉片,可以讓人覺得它們更新鮮。

吃播文化

直播主日漸風靡,而一邊用餐一邊觀賞吃播節目的民眾,進食量會不會比一個人吃飯、沒有任何虛擬飯友陪伴時還大?這倒是個有趣的問題。你可能也想知道吃播節目讓人分心的程度,是不是和電視節目相當?畢竟邊吃飯邊看電視可是會導致進食量大增呢!如果真是這樣,或許可以預期觀眾不僅進食量會增加,耐餓的時間也會縮短。

你聽過“蛋黃色情”麼?為什麼很多人會用“淡黃色情”來形容美食

食物色情逐漸興起,我們應該擔心嗎?

有需要擔心的地方嗎?或者食物色情根本不是什麼大事?我們有必要關注它嗎?為什麼我們不該放任自己想欣賞美食圖像的慾望?看看又不會怎樣,畢竟食物圖片總沒有熱量吧?

食物色情會增加飢餓感。有件事情我們可以確定:觀看美食圖片會刺激食慾。有一份研究請受試者觀看餐廳七分鐘的介紹影片,畫面上出現煎餅、鬆餅、漢堡、蛋等食物,結果顯示不只有一陣子沒進食的受試者食慾增加,就連剛吃飽的受試者也一樣。一位義大利研究人員說:“不只有飢餓感能刺激食慾,看見食物也有同樣效果。看見開胃的食物就可以誘發飲食衝動和刺激進食。”

你聽過“蛋黃色情”麼?為什麼很多人會用“淡黃色情”來形容美食

頻繁接觸美食圖像會導致腦子產生無意識的具象化心理模擬,想像吃下這些食物的感覺,但因為它們只是出現在電視上或手機裡的食物圖像,我們的腦子又必須試著抵抗想吃的衝動。最近有一項研究在火車站內的三個零食鋪進行實驗,想看看如果讓水果的位置比點心棒更靠近收銀機(跟常見的擺設方式相反),能不能促使消費者做出比較健康的購物選擇。根據輕推理論,顧客會因此選擇比較健康的水果或五穀能量棒。

你聽過“蛋黃色情”麼?為什麼很多人會用“淡黃色情”來形容美食

可惜,民眾還是繼續購買洋芋片、餅乾和巧克力等零食。假設消費者買了就代表自己會吃,那麼這種原本想減少民眾吃進太多高熱量食物的干預行為,效果適得其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