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正處風口的GitHub為什麼這麼急於把自己賣掉?

半個栗子Dora


急流勇退,見好就收,趁著還紅談個好價錢,最後還能落下個名利雙收,多好。

情懷是要有的,但是這都是以活著為前提的。在GitHub從2008年創立以來,有過3次鉅額的融資,GitHub在2015年最後一次估值為20億美元,不過在2016年起GitHub就開始走下坡路了,特別是在2016年的前9個月虧損達6600萬元。

在2017年的第三季度GitHub宣佈將尋找一位新的CEO來取代Chris Wanstrath,由此可見GitHub內部已經出現了問題,再加上微軟出價75億美元的收購計劃,內憂外患之間GitHub做出賣掉自己的做法,完全可以理解。傳說GitHub也和谷歌談賣身的事,但是無耐微軟出的價太高了,目前GitHub年營收約3億美元,而微軟的收購則溢價25倍。

也許在多年以後,回首再看GitHub被微軟收購,可能對GitHub來說是最好的結局了,當然了,也可能不是。但不論怎樣,微軟已經決定在今年年底之前完成收購了。


MrCanned


作為一傢俬營企業,我們並不太清楚GitHub公司的運營狀況,但作出一些合理的推斷應該並不困難。該公司已經進行了兩輪風險融資,其中一筆為1億美元,另一筆為2.5億美元。2015年發佈的財務數據則讓人大吃一驚,該公司正以驚人的速度燒錢——單是員工的薪酬與福利就足以消耗掉全部收入。即使對這些數字作出更為積極的分析,GitHub公司在今年上半年也已經花掉了2.5億美元。

此外,GitHub公司在過去一年時間中也一直在物色新的CEO人選。當然,用這麼長時間尋找新任CEO倒並一定是什麼大問題,或許某位理想的候選人在最終階段選擇退出,因此致使該公司不得不重新開始尋找。此外,GitHub公司CEO懸而未決也並不一定代表著該公司面臨的只有財務問題——舉例來說,其中也可能存在性別歧視與性騷擾等曾於2014年傳出的風波。不過必須承認的是,長達一年的追尋意味著GitHub公司很難找到有意願、有能力且有信心帶領企業解決上述難題的人選,此外長期無法盈利也使得不少CEO候選人對這一職位望而卻步。

因此,如果資金問題確實存在,那麼GitHub對於自己的下一步只有少數幾個選擇:進行又一輪風險融資、首次公開募股或者整體出售。

上市與風險融資都會帶來類似的後果:任何投資者都必然要查看其財務情況,而其中一望無際的赤字往往會將投資者嚇得退避三舍。因此,該公司的現有投資方可能更傾向於上市或出售這兩種途徑。相比之下,首輪公開募股需要相當長的籌備時間,而GitHub目前最缺的恐怕正是時間。

與風險融資或公開募股相比,整體出售擁有幾大突出優勢:其能夠顯著縮短盈利能力的實現過程。現金注入並不能幫助GitHub直接與企業客戶相對接。而接受微軟、亞馬遜或者谷歌等巨頭的收購,則可幫助其直接邁入企業市場。GitHub不再需要自行建立銷售渠道,而可以利用收購方的既有渠道,並通過更大的影響力獲得遠快於單純現金注入的業務構建速度。所以,無論是不是微軟,GitHub被收購幾乎早已註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