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都是面對六十萬大軍,垓下之戰項羽卻為何沒能上演彭城之戰的奇蹟?

a_nuo_1996


彭城大戰的時候,漢軍的主將是劉邦,劉邦雖說有六十萬大軍,但是這六十萬大軍都是臨時拼湊起來的,劉邦自己麾下的大軍絕對超不過十萬。

當時這支聯軍的頭領有趙國的陳餘,他率領的趙國的軍隊最多,有大概二十萬人。有魏國的魏王魏豹,他也率領著幾萬軍隊加入到了劉邦的陣營,還有韓國的漢王成,賽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和彭越帶領的一幫山賊,就是這麼一幫人,組成的六十萬聯軍。

這些人在一起分贓的話,勉強可以湊合在一起,要說殺敵的話,那肯定就是開玩笑了。

當項羽率領著三萬騎兵殺到的時候,這一幫烏合之眾,就顧著逃命了。關鍵是這群臨時組合起來的雜牌軍的頭領都各懷鬼胎,根本不想真的投入到戰爭中去,他們都是想保存實力,看誰強就跟著誰。

當初劉邦找他們對抗項羽的時候,項羽是身陷齊地不能自拔,他們就以為劉邦的勢力比較大,所以就給隨了劉邦。

但是,現在項羽一殺過來,他們覺得並不是那麼回事,項羽要比劉邦強多了。所以,這些牆頭草們根本就沒有抵抗,而是直接投降給了項羽。

劉邦彭城大戰失敗逃跑了,當他再次聯絡各國的諸侯王的時候,他就發現魏王魏豹,已經在和自己作對了,在黃河邊上防守了起來,趙國大將陳餘更是因為痛恨劉邦騙了自己,歸順了項羽。賽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本來就是項羽封的王,投降劉邦也是不得已的事情,所以,他們也歸順了項羽。

只有彭越沒有叛變劉邦,可是彭越又跑到山裡打家劫舍當強盜去了。

同時劉邦也意識到,聯合這一夥人根本成不了事。

這時候很多人會意識到,韓信當時去幹什麼了?為什麼不讓韓信當統帥對抗項羽呢?

因為韓信正在關中和章邯打仗呢,他已經和章邯對峙了一年了。不過,馬上韓信就要把章邯給打敗了,因為章邯守的是孤城,他的城裡面已經沒有吃的了,失敗是早晚的事。最終章邯是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選擇了自殺。

這就是劉邦之所以帶著六十萬大軍被項羽打敗的原因。

到了垓下之戰,韓信統領著同樣是六十萬大軍,這次項羽為什麼沒有上演逆襲的神話?

因為這次的將領不是劉邦了,是百戰百勝的韓信,韓信怎麼可能會給項羽機會呢?

更何況當時的項羽已經是孤家寡人了,范增被他逼走且死在了路上,項羽麾下也僅僅是隻有十幾萬大軍了。

可以說這時候的項羽已經不被韓信重視了,要知道韓信率領的六十萬大軍中,有三十萬是他親自調教過的,就是他的這三十萬大軍就夠項羽對付的了,就不用說在加上劉邦的二十萬和彭越,英布的十萬大軍了。

到了兩軍開戰的時候,可以說當時韓信是把項羽軍隊圍起來打的。那場戰役從白天打到黑夜,項羽終於帶著將領們突圍而出,可是傷亡是慘重的。

就在他們要休息的時候,張良又出奇謀,讓劉邦派士兵去項羽大營附近唱楚歌,這個楚歌一唱,就徹底的瓦解了項羽將士的心。

他們都在猜測劉邦的大營中怎麼會有那麼多楚人呢,是不是全天下都已經投降給了劉邦。這個歌一唱,連項羽都被迷惑了。他也以為想要東山再起,已經是無力迴天了。

所以,當他在深夜中,再次突圍而出,跑到烏江的時候,他們被騎兵司令灌嬰追上了,在這裡項羽斬殺了近百人,然後自刎而亡。

這就是項羽之所以不能再上演神話的原因。垓下之戰是韓信聯合張良打亂了項羽的軍心,最終導致了項羽的失敗。


史學達人


說起劉邦項羽這對老冤家大家一定在熟悉不過了,這兩個人的爭鬥為我國的各種軍事戰役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這兩個人也分別代表著兩種階級勢力,最終以平民出身的劉邦戰勝了貴族出身的項羽,漢戰勝了楚,最終建立了西漢王朝。而在劉邦沒有獲得韓信這一傑出的軍事將領之前可以說是一直被項羽壓制著打,勝少負多,但是熟讀史書的朋友就會發現並不是每一場戰爭項羽都佔據著壓制性優勢的,其中不乏有劉邦以強負弱的例子。

而彭城之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其中劉邦發動了天下各路諸侯聯軍一共有將近五十萬人,其聲勢浩大,而項羽這邊卻僅僅只有三萬鐵騎,而最終的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以項羽大勝劉邦而告終,我們都知道其二人開始都屬於楚懷王帳下,一同為推翻暴秦而努力,最終兩人如願以償的推翻了秦朝的統治,眼見形勢一片大好,項羽的野心迅速膨脹,他將劉邦分封到邊緣之地,並且安排了三個人鉗制劉邦,防止其實力增大,咽不下這口氣的劉邦,勵精圖治,任用了一大批賢才,其中就包括後來歷史留名的韓信,在他的帶領下漢軍高奏凱歌,所向披靡,然而被勝利衝昏了頭的劉邦又執意要自己來指揮部隊,率領五十萬人襲擊了楚國的都城,得知消息的項羽迅速回防,於是一場三萬對五十萬的戰鬥就展開了。

項羽其實並非是一個只有匹夫之勇的將軍,他的謀略也是一流的,他避其鋒芒,繞道敵後對聯軍進行偷襲,一時間打了聯軍個措手不及,五十萬的大軍有半數都被殺死,淹死,或因為踩踏而死,甚至連主將劉邦都險些命喪敵手,當時又遇上了大風沙塵暴,情況危急,為了減輕車的負擔便於自己逃命,他更是幾次將自己的兒女從車上踹了下去,如果不是身邊的左右趕緊救起少主,其後果簡直不敢想象,惱羞成怒的劉邦甚至要斬殺自己的左右,經此一戰,他的父親妻子兄弟等人都被項羽所俘獲,可以說是狼狽至極。

那麼這一以少勝多的神蹟究竟是怎樣完成的呢?首先當時因為楚軍的都城已經被攻破了,全軍將士從上到下都同仇敵愾,憤怒至極,所以看見漢軍如看見仇人一樣,再加上突然從後面出現更是讓聯軍大吃一驚,而且在劉邦這裡要看多少年的敗績就要被洗刷,一時間都喜形於色,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就連張良,陳平都被麻痺了,一群驕兵遇上了一群氣勢洶洶的復仇之師相信結果就不用多說了,大家都能想象的來。


徐小仙說歷史


彭城之戰時,劉邦失敗的原因如下:

1.諸侯聯軍不可靠,各路諸侯響應劉邦的號召,皆為利來。情況有變,立即改變立場,臨陣脫逃。

2.項羽的威名,鉅鹿之戰後,諸侯們無不畏懼,雖佔領彭城,項羽在齊地,但兵力雄厚,聽到項羽到來,立刻驚慌失措,不敢與戰。

3.項羽軍事策劃上的成功,聯軍佔領彭城後,好大喜功,項羽率3萬精銳騎兵繞開聯軍北部防禦兵力,轉戰至彭城的西邊蕭縣,攻其不備。

亥下之戰時,項羽失敗的原因如下:

1.長年累月作戰,楚軍疲憊不堪,厭戰情緒高漲,聽到四面楚歌時軍心渙散。

2.糧草斷絕,圍困劉邦時,彭越不斷襲擊楚軍糧道,主動提議鴻溝議和,主要是因為楚軍糧草不濟,不得不罷兵而還。

3.劉邦聯軍有備而來,兵力強盛,各路大軍約70萬,採取步步為營的策略,楚軍寡不敵眾。

4.韓信十面埋伏,楚軍被分割包圍,無路可逃。

5.項羽信心喪失,突圍前夜幽會虞姬,將失敗歸於天命。


失去航線的孤舟


垓下之圍的時候,圍攻項羽的諸侯聯軍也不過40萬,如果在以前,項羽10萬人馬打敗這40萬人,在技術上並不存在什麼難題。

韓信等人剛剛到達垓下時,與項羽進行了一次正面交鋒,韓信率30萬大軍正面對戰項羽,孔將軍和費將軍分別在左右策應,一開始韓信失利後退,項羽準備繼續前進時,被兩翼的漢軍攻打,韓信趁勢反擊,導致項羽失利退入城中。

然後漢軍圍住垓下,而項羽不再出戰。可見,當時項羽是吃了大虧的。這場戰鬥說明當時漢軍的戰鬥力已經在項羽的楚軍之上,韓信的後退不是失利而是誘兵之計。

彭城之戰的時候,項羽的3萬輕騎長途奔襲。在機動性方面遠遠超過了漢軍。劉邦的56萬人基本是步兵,這讓項羽有能力對他們進行突然襲擊,也有條件對其各個擊破。其次,這3萬人是項羽的精銳部隊,足以擊敗數倍於自己的漢軍。

在垓下之戰,項羽沒有率領騎兵出戰的記錄,說明他的精銳已經在歷次戰爭中消耗的差不多了。而韓信將漢軍集中一處,也讓項羽難以各個擊破。失去了3萬騎兵,更讓項羽難以掌握戰場上的主動權!

可見,垓下之戰的所謂10萬楚軍早已經不是當初隨項羽四處征戰的無敵楚軍,數量雖然有所增加,質量卻早已不如從前,說他們是烏合之眾也不為過!項羽再厲害,也面臨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

在這次失利之後,項羽知道楚軍已經不是漢軍的對手,憑城堅守又沒有足夠的糧草支撐。所以,他只能突圍而走,去江東重新招募士兵與劉邦大戰。

可惜,當他到烏江邊的時候,卻改了主意,給項羽的粉絲留下了千古遺憾!


歷史風暴


彭城之役,項羽以3萬大破劉邦56萬,兵力比為1:19。垓下之役,10萬楚軍面對60萬漢軍,兵力比為1:6,卻全軍覆滅。為什麼後者兵力比遠遠小於前者,結果卻有天壤之別呢?據有書君夜觀天象,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一、漢軍主將不同


俗話說,打仗打將。一頭獅子率領的一群綿羊能打敗一隻綿羊率領的一群獅子。彭城之役,劉邦親自上陣,劉邦是傑出的政治家,但軍事嘛就呵呵了,打臧荼、英布還行,但要想和楚漢第一猛將項羽對陣還差得遠。



而垓下之役,漢軍主將換成了上下五千年拉通算也可以說是最優秀的軍事家韓信,想輸都難。

二、戰術運用得當


項羽的作戰風格是勇猛,正面破敵,擅長利用騎兵的機動性打運動戰。彭城之役,他利用劉邦攻入彭城,一方面被勝利所麻痺,另一方面認為自己遠在齊國、不可能出現在彭城,率領3萬精銳騎兵遠程奔襲,繞到劉邦背後趁夜進攻,漢軍根本來不及佈陣迎敵,更何況在那種混亂情況下,劉邦根本不知道楚軍的實際兵力只有3萬。

垓下之役,韓信深知無人能在兵力對等的條件下正面擊破項羽,因此故意選擇了一個五軍之陣,其特點是厚集中軍,防止自己的陣線被項羽打穿,正面最前方是自己的30萬,後面是劉邦主力,再後面是周勃、柴武,而左右兩翼是蓼候孔聚、費候陳賀。


這樣一來,項羽直接進攻韓信的陣地中央,攻得越進去,就越陷入三面包圍,這種陣型用現代軍事觀點來講就是大縱深戰略,在敵軍主要突破方向上佈置多條陣線消耗對手的攻擊動能,直到其再也無力前進而停止,然後戰略反攻。


坎尼會戰時漢尼拔就是用這種佈陣大敗羅馬軍團。之後的戰役發展也完全按照韓信的設想,《史記.高祖本記》說,“淮陰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


三、漢軍兵力佔據絕對優勢


兩次大戰,漢軍都是諸侯聯軍,但兵力的構成卻大相徑庭。

彭城之役尚處群雄並立,劉邦並不比其他諸侯地位更高,只是借為義帝報仇的名義出師伐楚,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糾集了陳餘、魏王豹、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彭越等絕大多數諸侯和勢力出兵。


因此,56萬實際上是個拼湊的雜牌軍,人數雖多但各有所屬,號令不齊,受地理、交通以及聯絡通訊方式等客觀限制,部隊指揮非常困難,歷史上凡是這種拼湊的軍隊,數量越多,越容易造成大潰敗,符堅在淝水、洪承疇在松山,莫不如此。

到了垓下之役,天下形勢已經明朗,漢軍雖然也是諸侯聯軍,但其構成卻簡單得多,韓信30萬,劉邦20萬,彭越、英布各數萬。正式作戰時,韓信也考慮到指揮不一的問題,所以僅以自己30萬嫡系為中軍主力,輔以劉邦的軍隊為後備及兩翼,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了兵力優勢。


彭越、英布參加了對項羽的合圍,但卻沒有直接參與最後的決戰。

四、士氣


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一旦作戰方略已定,在戰場上就全憑一股血氣之勇,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士氣和作戰意志對於戰役勝負影響很大。



當時天下大局基本已定,90%的國土都已歸屬或從屬於劉邦,項羽雖然還有10萬軍隊,但被諸侯聯軍絕對優勢兵力合圍,補給線被切斷,缺衣少食,士氣不振,最終劉邦一戰定乾坤,開創漢家四百年基業。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項羽沒能上演彭城之戰的輝煌而兵敗垓下,是因為他犯了一個嚴重的戰略錯誤,而與此同時,劉邦在彭城之戰之後總結教訓,調整策略,作對了一個正確的戰略決定,從而為他在垓下之戰的勝利而做下了鋪墊。

先來說說劉邦是怎麼作對了決定的。

彭城之戰後,劉邦很是狼狽,他向張良問計,天下變成這樣了,他該怎麼辦。張良這樣回答他,其實不用悲傷,只要搞定了三個人,即可搞定項羽。

張良說的這三個人分別是韓信,彭越,英布。

張良說,派韓信去攻城略地,為漢軍搶奪地盤,拖住項羽的另外一條腿。然後派彭越去項羽的後方活動,斬斷他的糧道,拖住項羽的另外一條腿。再其次,就是英布跟項羽有矛盾,可以藉機離間他們倆之間的關係,勸降英布,然後又可以斬斷項羽的另外一條臂膀,使項羽無力招架。

劉邦聽了以後,頓然開悟,就按張良所說的派人去做。果然,英布投降了,彭越又斬斷項羽的後方糧道,而對韓信到處攻城略地又無可奈何,最後,疲憊不堪的項羽終於頂不住了,跟劉邦訂立和約,以鴻溝為界,分別撤兵。

然而張良一見項羽撤兵,就勸劉邦回軍追擊,然後聯合彭越及韓信會戰於垓下,終於打敗了項羽。

由此可見,劉邦是在對的時候作對的事情,所以他成功了。而項羽卻是在對的時間裡做錯了事情,讓他陷入了萬劫不復的地步。

當時,項羽做最大的一件錯事,就是對整個戰場沒有一個大局觀,且無分身之術,活活被劉邦拖垮。

比如說,彭越在後方搗蛋,他就往後方跑, 劉邦在前方攻打,他又跑去前方跟劉邦對打。韓信在東邊攻打齊國,他派去的部隊又被人家吃掉。而他曾經的屬下英布,卻不想方設法拉籠,竟然讓英布離他而去投奔劉邦,從而讓自己陷入了孤家寡人的地步。

缺乏大局,不注重團結建設,不注意搞聯盟合戰, 不鞏固後方,致使項羽一次次地錯過良機,在這種情況下,他又怎麼能恢復當年那種戰無不勝的光輝呢?


月望看歷史


項羽曾兩次以極少的兵力硬剛劉邦六十萬大軍,一次在彭城,一次在垓下,然而兩次的結局卻大不相同。

漢二年三月,劉邦趁著項羽陷入與田榮鏖戰之際,以項羽殺了義帝楚懷王為由頭,號召各路諸侯“盡發關中之兵”討伐“大逆不道”的項羽,為義帝報仇。一眾吃瓜群眾各懷鬼胎,藉著劉邦的話,舉兵攻擊項羽。漢二年四月,劉邦大軍一路攻城略地,向項羽的老巢彭城進擊。當時彭城所有精兵猛將都隨項羽伐齊,只剩老弱數千留守城中,彭城幾乎不攻自破。此時,項羽陷入了腹背受敵的被動局面。面對如此險惡局面,霸王項羽親率精騎三萬疾馳南下,風馳電掣殺得漢軍措手不及,漢軍對項羽軍的突然襲擊,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自相踐踏,亂作一團,被項羽軍於彭城近郊斬殺10餘萬人。此役漢軍元氣大傷,幾乎全軍覆沒,依附於劉邦的諸侯紛紛背漢投楚。項羽以區區三萬之師攻克漢軍五十六萬之眾,創造了古戰爭史上的奇蹟。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識,但同時也是不可直視的殘忍。公元前203年,楚漢之爭進入了白熱化,在項羽損兵折將的前提下,劉邦採納了張良的意見,以加封土地為報酬,終於搬動了韓、彭二人揮軍南下,同時劉賈聯合英布揮軍北上,五路大軍共同發動對項羽的最後合圍,垓下之戰隨之開始。同樣是實力懸殊的一次較量,但此時的項羽已當年不再。公元前202年十月下旬,灌嬰進佔彭城,楚地多地喪失,另一方面,英布誘降了守將周殷,合軍北上進攻城父,劉邦也由固陵東進,項羽被迫向東南撤退至垓下。楚軍拼死抵抗中再敗與劉邦韓信的三面夾擊,楚軍士氣崩潰,項羽也最終自刎於烏江水岸。


同樣懸殊的兵力對比,截然迥異的最終結局。可以說,項羽在彭城之戰的最終勝利,除了要歸功於他過人的英雄膽氣的軍事謀略以外,漢軍六十萬內部的鬆散也為項羽送上了一記絕妙的助攻。到了垓下之戰,一方面項羽損虧了當年的強將謀士,加上親信部署的反水叛投,讓項羽喪失了當年的戰力,另一方面漢軍聯盟較彭城之戰更加緊密,劉邦謀略得當,殺伐果斷更是為在人數上佔盡優勢的漢軍加了分。可以說彭城之戰是楚軍創造了奇蹟,垓下之戰則是軍事戰場的一般必然。


國家人文歷史


彭城之戰發生於漢二年(前205)四月,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項羽以3萬楚軍大敗劉邦56萬諸侯聯軍。

1.彭城之戰形勢圖

項羽取勝的原因,一是漢軍主帥劉邦驕傲自縱,輕敵而不以為備。且漢軍雖眾,多是烏合之眾,戰鬥力較差。而項羽自鉅鹿之戰以後,以其神勇威勢震懾諸侯,聯軍心存畏懼、自亂陣腳、望風而喪膽。且楚軍3萬精兵,處在盟友背叛、兩線作戰、後方淪陷、孤軍深入的背水一戰態勢下,人人奮勇殺敵。

2.彭城之戰。

二是,楚軍出奇制勝‘長途奔襲、攻其不備,達到了閃擊突襲的奇效。項羽指揮堅毅果敢,留下諸將攻齊,自率精騎3萬疾馳南下,利用拂曉由西向東反擊漢軍側背,大破漢軍。

3.彭城之戰經過圖

垓下之戰發生於漢高帝五年(前202)十二月,楚漢兩軍在垓下(今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東南沱河北岸)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以全殲8萬楚軍、楚軍統帥項羽自刎而死結束,他結束了秦末混戰的局面,統一了中國。

漢軍取勝的原因,一是經過前209--前202年長達8年的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戰爭,人民渴望和平,且劉邦已贏得北方人民的民心。而項羽以其短淺的目光,暴戾、多疑、優柔寡斷的性格,失去了民心和諸侯心。

二是漢軍處戰略攻勢和戰略追擊態勢下。劉邦以封地為王為報酬聯合5路諸侯大軍,展開大規模追擊戰,多路圍攻項羽。又設下十面埋伏計,以絕對優勢兵力全殲楚軍。而楚軍處戰略退卻,人心思歸。

漢高祖五年(前202)十月下旬,灌嬰引兵進佔彭城,同時攻下許多楚地;被劉邦封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將進入九江地區,隨後合軍北上進攻城父(今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東);劉邦率軍自固陵東進。項羽被迫向東南撤退,於漢高祖五年十一月,退至垓下,築壘安營,整頓約10萬楚軍。

韓信、彭越、英布等會合劉邦後,漢高祖五年十二月,將向江南撤退的10萬楚軍層層包圍在垓下。在四面楚歌聲中,楚軍士氣崩潰。項羽在烏江(今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東北長江邊的烏江浦)邊自刎而死,年僅31歲,楚軍被漢軍全殲。


漢水白石言


因為劉邦的招數變了,項羽還是一如既往。


彭城之戰,也就是楚漢之爭第一階段結束,劉邦聯合各諸侯,看起來氣勢洶洶的聯合部隊,表面上強大卻像是一隻巨大的紙老虎,諸侯各懷鬼胎。簡單的舉一個例子,拿陳餘來說,他跟隨劉邦起兵的原因是能夠拿到張耳的頭顱。其他諸侯大體如此,這時候的劉邦就像五國伐秦中的周,又像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時候的袁紹,帶領的是鬆鬆垮垮的聯合軍。


他們一股腦的湧進彭城無組織無紀律,當然更有各自保存實力的需求,當項羽的三萬精兵衝向劉邦的時候除了劉邦的自己人沒人願意賣命,於是大家都散了。


劉邦的這次戰敗,雖然損失慘重,鬆散的聯軍集合體被打垮,但是並沒有被消滅,三月份劉邦駕著馬車從彭城逃跑,五月份劉邦重新集合的老弱病殘在滎陽阻擋了項羽部隊的進攻,強擼之末,不能穿縞,項羽沒有越過滎陽註定了他的失敗。這一階段項羽確實攻破了滎陽,不過跟國軍佔領延安差不多沒有實質性的意義。


滎陽對峙,楚漢之爭進入戰略決戰階段。就是這個時候劉邦變了,項羽卻還是老一套。


彭越,韓信,劉邦三個人的配合作戰成為了項羽的終極噩夢。(關於這件事兒我們多數能夠知道這些將軍,卻不曉得一個只留下姓氏的袁生為劉邦提供了大的戰略)


滎陽的劉邦牽扯住了項羽,給項羽的內政帶來了極大的困擾,給了韓信足夠的時間攻趙,攻齊。游擊戰的彭越在敵後給予了項羽極大的騷擾,同時在與滎陽劉邦之間的互動中不斷的拉扯著項羽。


這時候的項羽就像是一頭髮瘋的公牛,哪裡飄起了紅布就一頭衝向哪裡。在這個階段很多人都說劉邦的猥瑣,說什麼不斷抽調韓信的精銳部隊,其實不然,因為只有劉邦擁有充足的精銳才能阻擋項羽的步伐。這是整個大的戰略對決,這時候我們不妨想一個問題,為什麼不讓韓信直接對項羽呢?


當決戰時期到來的時候,你看項羽還擁有什麼?


滎陽的劉邦阻止了項羽的西進,北面的韓信統一了北方,彭越還在一如既往的鐵道游擊隊,項羽只剩下狼奔豕突之後淡淡的憂傷。這時候他們開始要合圍項羽這頭病虎。


注意這時候的韓信和彭越,雖然有什麼齊王的稱號,其實質上不過是劉邦的手下,與之前相比這不是聯合部隊,他們只不過仗著機會向劉邦要一些利益,這也是為什麼韓信能夠指揮如此多部隊的原因,放在彭城之戰韓信指揮不動那個鬆垮的聯軍部隊。


以上

目西


目西




什麼是奇蹟?

奇蹟不是經常發生的,經常發生就不叫奇蹟了。

但凡奇蹟發生,總有一些條件輔助,也總有一些巧合相伴。

垓下之戰的對手更厲害,所以奇蹟難現



彭城之戰,項羽的對手是劉邦;而垓下之戰,項羽的對手是韓信。

劉邦的軍事指揮能力雖然不錯,但相比“軍神”韓信而言,還是差距很大。

劉邦曾經問韓信:我能帶多少兵馬?韓信說:十萬。

劉邦問:你呢?韓信說:多多益善。

對於六十萬兵馬,劉邦的駕馭能力還是不夠,所以,項羽在劉邦跟前可以創造奇蹟,但在韓信面前很難創造。

垓下之戰的聯軍是有準備的



彭城之戰,項羽帶領三萬兵馬長途奔襲,出其不意的殺過來,聯軍措手不及,被打得四處逃竄。

垓下之戰,韓信指揮聯軍慢慢縮小包圍圈,可以說準備工作非常充分,儘管項羽有十萬兵馬,可還是難以抵擋準備十足、十面埋伏的六十萬大軍。

最後,很無奈地落得烏江自刎的下場。

垓下之戰時,項羽兵馬已經餓了很多天



彭城之戰時,項羽的人馬不缺糧,衣食充足,哪怕長途奔襲,精力減得並不多。

而垓下之戰前,由於糧草運輸戰線過於長,早被韓信派人截斷了供給線。所以,那時項羽的人馬肚裡少食,是餓著肚子打仗,能獲勝才是怪事,更不用說打勝六倍於己的敵人,這比登天還難。

彭城之戰是為了保護家園而戰爭



大多數男人,一生可以自己吃虧,也可以自己受欺負,但如果有誰欺負自己的親人、愛人,那就得拼命。

彭城之戰,項羽帶領人馬長途奔襲,每個人充滿著戰意,因為劉邦帶人佔了大家的家園,大家急於保衛家園,人人不畏死,個個搶爭先!

而垓下之戰,是離家園很遠的一場戰役,大家受各種情況影響,沒有戰意,沒有信心,關鍵是沒有擔心家人和家園的顧慮。

戰爭的動機,往往會決定戰爭的走向,無疑,垓下之戰項羽軍隊拼命的動機不夠。

項羽彭城之戰能創造奇蹟,而垓下不能創造奇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對象不同,對手準備情況不同,楚軍餓著肚子打仗,不在家園門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