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趣談歷史」班超投筆從戎,背後隱情與班彪、班固密不可分

「趣談歷史」班超投筆從戎,背後隱情與班彪、班固密不可分

東漢班超(字仲升),出身扶風郡儒學之家,家學淵源深厚,他姑祖母是以辭賦見長的大才女班婕妤,他父親班彪(字叔皮)、大哥班固(字孟堅)、妹妹班昭(字惠班)都是著名的史學家。班家有很多前代皇帝御賜藏書,班超從小博覽群書,在年輕時也跟父兄一樣,從事文筆工作。那麼,班超為何會投筆從戎,從而成為名震西域的定遠侯呢?

「趣談歷史」班超投筆從戎,背後隱情與班彪、班固密不可分

班超像

班家與兵戎之事的淵源

班超投筆從戎,除了從小他心懷大志的緣故,也與家族有著莫大關係。很多人都知道班超家族出了班婕妤、班彪、班固、班昭等諸多文史界名人,但很可能沒注意過班家其實與兵戎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班超的曾祖父班況(也就是班婕妤的父親)在漢武帝時,就曾抗擊匈奴,馳騁疆場,立下汗馬功勞;班超的祖父班稚兄弟三人年輕時曾與王莽(後來篡漢,建立新朝)稱兄道弟;而班超嚮往戎馬生涯,更多機緣則來自於父親班彪。

班彪雖然博學高才,著述甚多,遠近馳名,但在動盪的西漢末年,也曾親身參與兵戎機要。班彪年輕時,為避難曾跟隨擁兵割據的隗囂,後因隗囂狂妄不聽勸,於是逃往河西,又被河西大將軍竇融奉為座上賓。班彪依據天下形勢,替竇融出謀劃策,勸竇融支持光武帝劉秀,總領西河一帶抗拒隗囂。“竇融歸漢”成為後世著名典故,竇融也成為雲臺三十二將之一。因竇融的奏章都是班彪幫著參謀的,班彪由此被光武帝劉秀賞識,在東漢任職。雖然班彪晚年專心於史學,但他早年時的從戎生涯,在兩個兒子班固、班超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班超,從小胸懷大志,嚮往征戰沙場建功立業。

「趣談歷史」班超投筆從戎,背後隱情與班彪、班固密不可分

禍從天降,策馬入京告御狀

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班彪逝世,班固、班昭兄弟從京城官宦子弟變為鄉里平民,母親年老,妹妹班昭還小,班家生計困難。班固和班昭兄弟扛起生活重擔,二人分工明確,哥哥班固主外,一邊繼續父親未完成的修史大業,一邊積極尋求出仕機會,弟弟班超則主內,負責操持家務,照顧母親和妹妹。雖然照料家人非常辛苦,而班超性子向來不拘小節,家務事並不適合他,但他非常孝順恭謹,從來不以此為恥。

永平元年(公元58年),漢明帝任命東平王劉蒼為驃騎將軍,准許他選用四十名人才做輔助官員。班固積極把握機會,給劉蒼寫了一篇《奏記東平王蒼》。可惜劉蒼雖然採納了奏記中的建議,卻沒有舉薦班固,班固只好在家繼續編寫史書。

「趣談歷史」班超投筆從戎,背後隱情與班彪、班固密不可分

班固

永平五年(公元62年),正當班固全力以赴地撰寫《漢書》時,有人向朝廷告發班固“私修國史”。私修國史罪名極大,漢明帝下詔讓扶風郡收捕,班固被關進監獄,書稿也被官府查抄。此前有個同郡人被告發偽造圖讖,被捕入獄後,很快就被處死。班超擔心哥哥凶多吉少,但又無法辯白,情急之下,直接騎上快馬趕赴京城洛陽去告御狀。

班超策馬進京告御狀替兄長伸冤,引起漢明帝對這一案件的重視。漢明帝召見班超查問情況,班超將父兄兩代人幾十年修史的辛勞以及宣揚“漢德”的意向告訴了漢明帝。此時,扶風郡守也將查抄的書稿送到了御前。漢明帝讀了書稿,驚訝於班固的才華,稱讚這的確是一部奇作,因此下令立即釋放班固,並召班固到校書部(國家校理藏書的地方)當蘭臺令史,編撰史書。

「趣談歷史」班超投筆從戎,背後隱情與班彪、班固密不可分

班超

班固班超都有建功立業心

這一年,班超帶著母親(妹妹班昭已嫁人),跟哥哥一同遷居洛陽。京城居不易,班固一個小小史官養活一家人,其艱難可想而知。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班超為貼補家用,就通過班固的關係替官府抄寫文書。班超每天在官府伏案抄寫,工作累了倦了,就停筆嘆息:“我身為大丈夫沒有其他志向,只想效法傅介子、張騫,立功於異域,以便封侯,怎麼能長久從事筆硯工作呢?”一起幹活的人都取笑他。班超說:“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大丈夫的志氣?”

後來,班超遇到一個看相的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說:“你將來必定封侯於萬里之外。”班超詢問原因。看相的說:“你額頭如燕,頸脖如虎,飛翔食肉,這是萬里侯的相貌。”也許,算命的不過是騙錢忽悠人的,但這番話卻堅定了班超馳騁塞外的志向。

「趣談歷史」班超投筆從戎,背後隱情與班彪、班固密不可分

過了一段時間,漢明帝想起當初那個策馬入京替兄長告御狀的班超,就問班固:“你弟弟在哪兒呢?”班固說:“他在給官府抄書,掙點錢來貼補家用,供養老母。”漢明帝聽了之後,也任命班超做了蘭臺令史。

後來,班超因有過失被罷了官。不過,“禍兮福之所倚”,罷官讓班超徹底認清自己並不適合做書吏史官,他決定投筆從戎。而班超的門路,就來自於當年父親班彪與大將竇融建立的關係,班超跟著奉車都尉竇固離京出擊匈奴。竇固正是竇融的侄子,也是東漢一代名將。班超跟著竇固屢建奇功,之後又奉命出使西域,在西域三十一年,為西域迴歸、民族融合作出巨大貢獻,官至西域都護,封定遠侯,世稱“班定遠”。班超直到六十九歲才因年邁回到洛陽,不久病逝,享年七十一歲。

「趣談歷史」班超投筆從戎,背後隱情與班彪、班固密不可分

附帶一句:別看班固走的是史官路子,他跟弟弟班超一樣也有建功立業之心,在五十八歲時跟隨竇家另一位大將竇憲(竇固侄孫)北伐匈奴,參議軍機大事,打敗北單于,寫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銘》。可惜,班師回朝後,班固受竇家牽連,死於獄中,時年六十一歲。


「趣談歷史」班超投筆從戎,背後隱情與班彪、班固密不可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