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蘇明娟:我個人的一小步是中國教育事業的一大步|見證

蘇明娟:我個人的一小步是中國教育事業的一大步|見證

蘇明娟:我個人的一小步是中國教育事業的一大步|見證

蘇明娟

1983年出生在安徽省金寨縣張灣村。著名的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那幅題為“我要上學”的希望工程海報成為一個時代的影像記憶,黑白照片中,蘇明娟手握鉛筆,濃密的黑髮、尖尖的下頦,一雙充滿求知渴望的大眼睛觸動了無數中國人的心。

攝影師解海龍拍下那幅著名的照片是在1991年的春天。那時,蘇明娟只有8歲,剛上小學一年級。如今,35歲的她坐在工商銀行安徽省分行的辦公室裡,身穿粉色外套,短髮齊肩,略施粉黛,眼睛仍然那般明亮。身為這家銀行的團委副書記,她身上散發著金融白領女性特有的職業幹練。關於那張照片的故事,她一定已經給很多人,講了很多次。

苏明娟:我个人的一小步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一大步|见证

蘇明娟:“那是一個春天,我正在教室裡上課,突然看到有一群人走進我們的校園,然後走進我們的教室就拿著照相機在我們教室拍拍拍!”

讀書是走出大山的唯一途徑

安徽金寨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全國第二大“將軍縣”。這裡山多地少,歷來非常貧困。蘇明娟家一家四口人,每年來自土地的收成僅夠吃上幾個月,父親不得不起早貪黑上山砍柴,下河打魚,貼補家用。1990年,蘇明娟進入張灣小學讀一年級,每個學期六七十元的學費,成了家裡最大的負擔。

苏明娟:我个人的一小步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一大步|见证

記者李婧採訪蘇明娟

蘇明娟:“雖然有些困難,但父母還是希望我能上學,能夠學到一點知識。因為在那個時候,可能覺得讀書是走出大山的唯一途徑吧。”

當時貧困地區基層財政捉襟見肘,農村地區教育經費嚴重短缺。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佈,義務教育年限提高到九年。但是貧困之下,部分地區輟學率超過了90%。父母希望孩子通過讀書改變命運,而讀書的路卻並不好走。

蘇明娟:“我們那個校舍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室,是以前一戶人家的祠堂改建的,都沒有窗戶,也沒有玻璃,是薄膜紙糊起來的,冬天的時候風都吹破了。教室裡也沒有電燈,也沒有取暖的設備,我們都長凍瘡。一個班三四十個學生,從一年級到五年級都有,只有桌子和黑板,我們坐的板凳都是自己帶過去的。”

苏明娟:我个人的一小步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一大步|见证

2018年5月29日,在金寨三合實驗學校,蘇明娟與當年的宣傳照片合影。來源:新華社

此時,改革開放已經走過十多個年頭,全國上下迫切感到:發展基礎教育是提高國民整體素質、把我國從人口大國變為經濟強國的根本途徑。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大眼睛》被選為“希望工程”的宣傳照片

1989年團中央和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發起“希望工程”,幫助貧困地區的少年兒童完成學業。蘇明娟想必不知道,就在她上學的那一年的5月,就在金寨縣,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金寨縣希望小學正式成立,徐向前元帥親筆為“金寨縣希望小學”題寫校名,全國希望工程由此開端。

苏明娟:我个人的一小步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一大步|见证

金寨縣希望小學 圖片源自新安晚報

1991年5月,攝影師解海龍來到金寨,他的相機讓蘇明娟與“希望工程”結下了不解之緣。1992年4月,青基會召開新聞發佈會,把解海龍2000張關注貧困地區教育的照片分發給媒體,其中就包括這張《大眼睛》。1994年,這張照片被選為“希望工程”的宣傳照片,也直到這個時候,蘇明娟才第一次通過報紙看到了自己的這張照片。

苏明娟:我个人的一小步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一大步|见证

蘇明娟:“但當時我並不知道我張照片拍的這麼出神,然後這麼好,後來還是過了三年,在我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我收到一份報紙,上面有我這張照片,說這張照片已經是被作為希望工程的宣傳畫了!”

這雙大眼睛震撼了千千萬萬中國人,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市民,從花甲之年的老者,到幼兒園的孩子,紛紛為希望工程慷慨解囊。鄧小平以“一位老共產黨員”的名義,兩次為希望工程捐款;天津小學生周桐捐出自己準備買變形金剛的27元零用錢,成為第一個為“希望工程”捐款的小學生……蘇明娟所在的學校也得到了資助。

苏明娟:我个人的一小步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一大步|见证

來源網絡

蘇明娟:“我上初中的時候,我們這個張灣小學就建了新的校舍,是一棟3層的小樓,後來學校接受了很多資助,校舍、各種硬件設施都得到了很大改善,多媒體、電腦……都有。”

她將第一筆工資捐給了希望工程

蘇明娟的生活軌跡也因為“希望工程”而改變:一位天津的退休老人不僅對她進行資助,也為她打開了一個“外面的世界”。

蘇明娟:“他對我特別的關心,不光對我進行物質上的幫助,還經常給我寫信,教育我、打開我的精神世界,告訴我外面的一些精彩的事情,過年過節經常給我弟弟寄一些糖果和好吃的。”

後來又有其他捐助者試圖捐助蘇明娟,善良忠厚的父親對蘇明娟說:“這錢我們不能要,因為我們已經有別人的幫助了。你爸你媽還能幹活,還能養活你和弟弟。”在捐助人拒絕收回捐款的情況下,蘇明娟將這筆錢全部捐給了希望工程。

1997年,14歲的蘇明娟成為共青團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並赴北京參加大會,整個大會堂的與會代表,屬她最小。會後她被選舉為團中央候補委員。

苏明娟:我个人的一小步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一大步|见证

大學期間的暑期社會實踐,蘇明娟走上希望小學的講臺

2002年,蘇明娟考入安徽大學職業技術學院學習金融專業。

蘇明娟:“在我家鄉的小學讀的小學,讀的初中,然後到縣城裡讀的高中。我自身還是很想上學,我覺得多讀一點書,多學一點知識還是對以後有非常大的作用的。”

上大學後,蘇明娟通過勤工儉學賺取生活費,卻將青基會提供的助學款轉贈給其他貧困大學生。2005年參加工作後,她將人生中的第一筆工資捐給了希望工程,之後每年定期捐款,從未間斷。

中國教育事業不斷前進

2001年1月1日,中國政府向全世界宣佈:中國如期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戰略目標,初步解決了世界上人口最多國家的義務教育問題。2007年春季學期開始,全國農村全部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2008年秋季學期開始,全部免除城市義務教育學雜費。

苏明娟:我个人的一小步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一大步|见证

2017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為34204億元,佔GDP比例超過4%,這也是我國連續6年實現這一目標。

今年秋天,蘇明娟的女兒就要上小學了。有一天,她會在自己的語文課本上讀到一篇課文,題目叫《渴望讀書的大眼睛》,那是媽媽的故事。

童聲朗讀):

“你看,這雙大眼睛,是那樣明亮,那樣專注。它注視著前方,生怕漏掉老師在黑板上寫的每一個字,生怕漏掉老師講的每一句話……”

“你看,這雙大眼睛,閃爍著渴望,充滿著憂鬱。雖然清晨教室光線並不明亮……”

苏明娟:我个人的一小步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一大步|见证

見證者說

“我小的時候,身邊的小夥伴經常因為家庭貧困而讀不起書,初中就輟學了外出務工。而現在我們國家早就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加大對基礎教育的經費投入,每個孩子都能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裡接受教育。我個人的一小步其實是中國教育事業的一大步。”

——蘇明娟

1978年,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征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眾志成城,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風化雨,中國人民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

在這場深刻改變中國、深刻影響世界的偉大變革中,有多少波瀾壯闊的征程,有多少值得銘記的時刻?在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踏著40年曆史軌跡,尋訪到很多重大歷史事件的親歷者,記錄他們的回憶、思考和展望。

5月11日起

中國之聲推出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

特別報道

《見證》

本期內容

總監製:蔡小林

總策劃:高巖、魏漫倫

審稿:高巖、季蘇平

記者:李婧、王利、張建亞

音頻製作:王敏

旁白:郭靜、智鵬

往期回顧

胡福明:最好的文章是能在歷史上留下印記的文章|見證

嚴金昌:小崗村為何進行了“二次土改”?|見證

郭鳳蓮:從“農業學大寨”到“大寨學全國人民” |見證

溫元凱:我的建議,鄧小平只拿掉了四個字|見證

章華妹:第一張個體工商業營業執照的誕生|見證

年廣九:因為賣瓜子被鄧小平提到三次|見證

龍永圖:中國開放,美國一點都沒吃虧|見證

梁廣大:鄧小平用七個字回應了社會對特區的非議|見證

趙啟正:擦亮一顆東方明珠|見證

劉向東:外國遊客來曾在走廊搭床,賺外匯從建合資飯店開始|見證

濮繼龍:一分錢沒有,大亞灣核電站是怎麼建成的?|見證

柳傳志:挺過了很多不安全的時刻|見證

丁磊:馬化騰、雷軍曾經都是我“網友”,那時每天只能上網3分鐘|見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