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假如史前巨型動物(例如恐龍)仍然存在,有沒有能力像影視作品中摧毀建築物,你怎麼看?

半城煙沙斷橋雪


既然是探討恐龍有沒有能力摧毀建築物,那麼我們不考慮恐龍為什麼這麼憤怒,一定要摧毀大型建築物。

首先,以最為兇猛的霸王龍為例,其體重能達到8噸到14噸之間。

根據曼徹斯特大學對霸王龍移動速度的研究,通過對霸王龍骨骼應力分析,科學家認為霸王龍最快速度大致能達到每秒5.4米。這就意味著一頭成年霸王龍全力衝刺,大概能達到423kw到740kw的功率水平。

而拆樓挖掘機,小的在140馬力,大的能達到4000馬力,也就是幾百kw到幾千kw之間。

也就是說,以霸王龍的極限力量,是完全有能力摧毀建築物的。

但是拿霸王龍當個拆樓挖掘機,顯然不是個好主意。


如果霸王龍存在到今天,會是什麼後果呢?

假設霸王龍存在的話,最大的可能是成為人類的盤中餐,被人類滅絕掉。十幾噸的單一肉食來源,對人類的誘惑力實在是太大了。人是不會放過霸王龍的。

至於霸王龍戰鬥力這個問題,對於人類來說完全不在話下。

比如著名的史前巨獸猛獁象,劍齒虎,基本就是被人類直接滅絕的。

猛獁象生活在距今4萬年前的冰河時期。有些猛獁象肩高能達到4米,體重能達到12噸,彎曲的象牙能長達2米。有的研究認為,這種史前巨獸就是因為人類的捕殺直接滅絕的。目前,在歐洲中部和亞洲北部發現了大約30個猛獁象墓地,成百上千頭的猛獁象骨頭被堆積在幾十平米的範圍內。科學家認為,是人類在這裡有意的埋伏擊殺了這些猛獁象,以獲得食物。

劍齒虎是生活在史前1萬年前的大型貓科動物。它們體長能達到2米7,體重200至400公斤。劍齒虎依靠自己異常鋒利的、長達12釐米的劍齒殺死獵物。

儘管劍齒虎如此不可一世,但在與人類的較量中,還是敗下陣來。科學家研究認為,劍齒虎滅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原始人類的獵殺。掌握石器的人類祖先,直接導致了劍齒虎的絕滅。

同樣,如果霸王龍活到今天,估計一樣逃不了人類的絞殺。在人類的進化之路上,無數的原始動物都被人類滅絕掉了,猛獁象、劍齒虎、恐狼、恐鳥、古巨蜥、巨袋鼠。從原始人發明時期開始,大量動物被人類殘酷滅絕:澳大利亞24種大型動物滅絕了23種,北美洲47個屬滅絕了34個屬;南美洲60個屬裡滅絕了50個屬。

人類,是許多動物的直接天敵,就算是霸王龍,也一樣。


九度十二分


圖注:恐龍是非常巨大的生物,圖片來自網絡


許多古生物的體型巨大,比如生活在陸地上的大型恐龍、猛獁象等等,在許多與恐龍有關的科幻電影中,經常能夠看到巨大的恐龍在城市中穿行,強壯的身體碰到周圍的建築物,然後建築物就像是積木一樣轟然倒下,難道恐龍真的能後輕易的摧毀我們人類建造的建築物而自身毫髮無損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你以為恐龍是變形金剛中的機器恐龍啊,身體重甲,所向披靡!

圖注:巨大的恐龍與人的體型對比,圖片來自網絡


恐龍也是生命,也是有血有肉的,就算是最大型的恐龍體長也不到40米,體重約80噸,這個體型在生命的世界中算是大的,但是面對人類的建築物就相形見絀了。我們人類修建的大型建築動輒幾十米高,幾百米寬,通常都是採用了鋼筋混凝土結構,非常建築,不要說是恐龍,就算是一個坦克車也奈何不了這些建築的。


巨型動物是生命體,它們懂得趨利避害,身體各處的神經會反饋疼痛。當動物因為撞擊建築物而感到疼痛的時候,下一次就會避開建築物。其實想想,恐龍等巨型動物生活的時間裡也有巨石,樹木這些障礙物,它們總不可能撞倒巨石和樹木,像推土機一樣平推過去,一樣是要躲開繼續前進。所以史前的巨型動物沒有能力像影視劇裡那樣在城市中橫衝直撞,摧毀建築物,那是電影《哥斯拉》、《狂暴巨獸》的劇情,當然還有《侏羅紀世界》最後霸王龍和暴虐龍互毆那一段。

圖注:《侏羅紀世界》裡橫衝直撞的暴虐龍,圖片來自網絡


儘管巨型動物任意摧毀建築物的情節是不可能發生的,但是也不代表它們無法摧毀任何建築物,至少小型單體的木質和磚石制房屋還是能夠摧毀的,但是這種建築一邊只能鄉下和偏遠山區看到,也不屬於電影中表現出來的建築。

圖注:磚石平房還是經不起巨型動物撞擊的,圖片來自網絡


巨型動物的體型的確讓人歎為觀止,但是並不代表它們就擁有了金剛不壞之身,不怕各種撞擊的。至少像電影裡那種各種摧毀建築物的情節是不可能出現的。


古生物探索


不存在的,它們只可能關在動物園內供人欣賞


侶行小跟班


肉體是不可能摧毀鋼筋混凝土的,除非把霸王龍給激怒了!因為它們也知道疼的。但是,就算是把它們激怒了,它們僅僅會去追咬活體動物人類,而不會像電影中那樣瘋狂的去摧毀建築物。霸王龍雖然高達15米左右,但是對建築物的損壞確實微乎其微的,並且,肉食類動物都是大腦比較發達的動物,就算有些植食類動物,比如大象,即便是惹惱了它,它的施暴對象也僅僅是惹它的人,而不會去肆意的毀壞建築物,除非是人在建築物之間穿梭躲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