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亞洲第一採坑”的綠色救贖

“亞洲第一採坑”的綠色救贖

北京青年報(記者蒲曉旭)廣袤的中國大地上,一批批城市因礦而興,又因礦而衰。礦藏被採空,大地開裂,房屋塌陷;礦渣堆成山,井水被汙染,林木枯萎;曾經青壯年人云集的礦區,如今只剩老人留守。

城市因過度依賴資源,在資源枯竭後深陷困境。枯竭後的礦區暴露出的環境惡化、經濟衰退、貧困人口增多等問題,被人們稱為“資源的詛咒”。

2008年起,國家分三批把69個城市(縣、區)列為資源枯竭型城市,支持它們轉型發展探索新路。今年4月,由過去的國土資源部等多部門整合組建的自然資源部正式掛牌,“大國土”時代的開啟,將資源的開發與保護升級到了一個全新的層面。

北青深一度記者歷時3個月,走訪湖北黃石等4座資源枯竭城市,深入觀察並記錄下礦區興衰對當地群眾命運及生活的影響,以及當地正在經歷的變革與轉型。

▷位於黃石國家礦山公園內的大冶鐵礦東露天採場,被稱為“亞洲第一採坑”

人類破壞自然,自然報復人類。

80年的露天開採,讓湖北黃石的大冶鐵礦挖出了“亞洲第一採坑”。開採的廢石被倒於周邊,日積月累,形成了總面積相當於9個天安門廣場的廢石場,綿延十多里,寸草不生,鳥獸絕跡。廢石堆春起沙塵,夏秋突發泥石流,周邊農田經常被毀。

八十年代起,大冶鐵礦試驗在石堆上植樹,30多年來陸續栽種刺槐120多萬株,復墾了397萬平方米廢石場,形成了如今亞洲最大的硬巖復墾林。沙塵和泥石流沒了,野雞、野兔也回來了。

從“亞洲第一採坑”到“亞洲第一硬巖復墾林”的轉變,是礦企修復環境的典型樣本,是一次綠色的救贖。

“亞洲第一採坑”

2009年,湖北黃石市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在黃石市西北因鐵礦而興的鐵山區,坐落著中國首家礦山公園——黃石國家礦山公園。

“亚洲第一采坑”的绿色救赎

南北跨度0.9公里,東西跨度2.4公里,最大垂直深度能容下一幢148層高的大樓,坑頂橫截面相當於150個標準足球場的“亞洲第一採坑”,是公園的核心景觀。

從空中俯瞰,採坑呈一個放倒的葫蘆狀,伏在群山之間,形成一個巨大的人工峽谷。坑內部分區域呈暗紅色,那是殘留在坑內鐵礦石的痕跡。採坑內壁,盤繞著37道曾用於運輸礦石的公路。這些每條寬8米,垂直間距12米的公路,像年輪一樣記錄著採坑的歷史。

這個採坑,就是大冶鐵礦東露天採場。

東露天採場從1900年開採,到2001年結束露採,共採出1.34億噸鐵礦石。每採1噸鐵礦石,就要排除3噸廢石。這些由大理岩、閃長巖為主體的硬石,日復一日被傾倒於礦山周圍。日積月累,礦山周邊陸續堆積了約3.7億噸廢石。大冶鐵礦礦區面積11.06平方公里,所排廢石則達到相當於9個天安門廣場大小的400萬平方米。光禿禿的廢石場曾一度綿延十多里,有的地方堆起幾十米高。

深一度(ID:bqshenyidu)記者沿礦坑周圍道路上山,探尋廢石場的痕跡。半路,途經一堵一人多高的水泥牆,上面寫著“大冶鐵礦復墾基地”幾個大字。

基地深處,無數槐樹林立於道路兩側和坡地上。遍地的石塊和大面積裸露在山坡切面的石頭,提示著這裡曾是堆積如山的廢石場。路邊草叢偶爾突然竄飛一隻野雞,“噗拉啦”地扇著翅膀。從林間仰望,有白色的鳥兒在空中盤旋。

這片環繞於亞洲第一採坑周邊的山林,即是亞洲最大的硬巖復墾林。因為礦山廢石,這裡曾寸草不生。

▷露天採場周邊的碎石路上,還能撿到鏽跡斑斑的鐵礦石

鳥獸絕跡的廢石場

礦區“飛沙走石”的年代,參與編纂大冶鐵礦礦志的83歲離休職工馬景源清晰記得。

1958年,大冶鐵礦重建投產成為新中國第二鋼都武鋼的礦石基地。作為大冶鐵礦主要採場的東露天採場開始採用大型機械。提速的採礦效率,同時也加快了廢石產生。大量廢石被運送至礦山周圍翻倒。

“亚洲第一采坑”的绿色救赎

為堆放廢石,礦山周邊搬遷了很多村莊。馬景源記得,一車車廢石蓋住了曾經房前屋後栽滿樹木的村子,也趕走了飛鳥和走獸。

“什麼都沒了。”馬景源說,在抗戰時期,大冶鐵礦曾被日本掠奪開採,當時還有一隻老虎撞死在採礦的軌道機車上。隨著解放後大型機械加入採礦作業,廢石不斷堆積,鳥獸最終絕跡,只剩下四、五十米高的連片廢石場。

“到處都是石頭。”40歲的大冶鐵礦職工李靚華自幼生活在鐵山,童年的記憶總離不開在廢石堆上與夥伴玩耍的場景。

在中科院地理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第三方評估專家組組長張文忠看來,排放廢石、廢渣是礦企開採過程中的普遍現象。比如煤礦開採會形成矸石山,有色金屬和鐵礦開採則會產生廢渣、廢石和廢土。

大冶鐵礦傾倒的廢石多為大理岩、閃長巖。這些小至櫻桃大至磨盤的石塊質地堅硬,不保水土也不易風化,很難長出植被。夏天礦山周邊溫度高出當地4至5℃。冬季則寒冷異常,低至-15℃,開採機械的水箱被凍是常事。

廢石場引發的風沙更讓人受不了。馬景源回憶,當時只要廢石堆一起風就飛沙走石漫天迷霧,讓人睜不開眼。尤其是春季,醫院裡總是擠滿呼吸道感染的孩子。

更嚴重的是,毫無植被吸附的廢石堆易在大雨時形成小型泥石流。一位老職工表示,廢石場周圍農場被沖毀的情況時有發生,礦裡常為此賠償。

60年代起,大冶鐵礦就計劃在硬巖廢石場上種樹,以恢復生態,併成立了一支83人的綠化隊,但綠化工作進展緩慢,最後中斷。

到了80年代,國家頒佈《土地管理法》及《土地復墾規定》,明確對因礦山開採而被破壞的土地,實行"誰破壞、誰復墾"的原則。

大冶鐵礦決定重啟土地復墾。一支上百人的綠化隊隨即被組建,並投資300多萬元,與長沙黑色冶金礦山設計研究院、武鋼礦山研究所合作,開展復墾試驗。

要在缺乏土壤和水分的硬石堆上植樹種草,猶如石板上栽花,成活幾率渺茫。

“亚洲第一采坑”的绿色救赎

▷採場周邊的廢石場已變成刺槐林

一次綠色的救贖

在礦山生活區,白楊、泡桐和法國梧桐是最常見的樹木。起初,科研人員在廢石場試種這些木苗,結果全部枯死。轉而選擇耐旱、抗貧、易繁殖的馬尾松、石榴、刺槐、紫荊、藤類植物,發現這些植物成活率較高。經一再對比,最終選擇了成活率高,取苗容易,又有利於改善土壤增加肥力的刺槐。

到80年代中期,大冶鐵礦投入1780萬對廢石場進行全面復墾,平均每年復墾綠化100-150畝,以恢復礦山植被。從90年代末起,大冶鐵礦又每年投入200萬,多次組織萬名職工上山栽種刺槐。當時的廢石堆裡沒有土,工人們就將礦土和生活垃圾帶上去,先在石堆上挖出坑,再墊入礦土和垃圾,將樹種在上面。

1990年代進入大冶鐵礦的職工閻紅勇記得,每年植樹節前,會有專人在廢石場上挖好坑,員工們集體種好樹後,還有綠化隊常年養護。因為環境改善人人受益,大家對復墾都很積極。

大冶鐵礦礦志內的一幅彩照記錄了植樹的一幕。照片上,約30名職工身著統一工服,頭戴安全帽,手持鐵鍁,三兩人一組或挖洞或填土。他們腳下,全是大小不一的白色石塊。

除對廢石場和東露天採場邊坡復墾外,馬景源說,大冶鐵礦還開始對已閉庫的尾礦庫進行復墾。1998年7月當地暴雨,建於尾礦庫圍堤潰口,如果庫內的一千餘萬噸尾礦砂奔騰而下,庫下的農田、村莊就可能被埋。情急之下,大冶鐵礦將載重汽車塞入潰口,才堵住尾礦砂下洩。之後大冶鐵礦在庫中礦砂上鋪撒了30釐米厚的土壤,栽種刺槐。尾礦庫變為了刺槐林後,再未發生潰口。

截至2010年,大冶鐵礦共在廢石場上種植刺槐120多萬株,復墾面積達366萬餘平方米,廢石場面積的91%被綠化,形成了亞洲最大的硬巖復墾林。

礦山的變化,被鐵山區熊家境社區居民丁修珍親眼目睹:“很多鐵礦的人拿著鐵鍬,與推土機一起在山上植樹。近20年,樹一點點多起來了,荒山變綠了,春天還有槐花香。”

樹種好了,還要維護。大冶鐵礦負責復墾及日常維護的職工潘朝峰介紹,2016年起,復墾的重心已由栽樹變為了維護。春季要補栽死掉的苗木,夏秋則澆水和防洪,冬季重在防火、施肥和預防蟲害。除了日常維護,礦裡每年也會組織職工分批入林勞動。每年維護的投入達三、四十萬元。

1月15日,職工宋華威和幾十名同事一起,進入復墾林勞動。他們伐掉了枯草樹木運走,美化林區。防止火災。

“亚洲第一采坑”的绿色救赎

談及多年復墾帶來的變化,潘朝峰表示,曾經廢石場上光禿禿一片,如今不僅樹木成林,還出現了野雞、野兔和各種鳥類。

▷刺槐林中一棵倒樹的根上,可以看到被樹根抓附的碎石

礦企的“旅遊經濟”

“所採鐵製成鋼軌,可鋪220條京九鐵路。所採銅,製成電線可從地球牽到月球。所採黃金,可製成10克重的項鍊150萬條。”大冶鐵礦原黨委書記高磊,曾對大冶鐵礦從1958年重建開採至2012年的採礦量有過如此總結。

但像所有資源依賴型企業一樣,再輝煌的過往都繞不過資源枯竭的現實。

本世紀初,大冶鐵礦被列入全國危機礦山。所謂“危機礦山”,是指在現有開採技術、能力條件下,保有可採儲量服務年限不足15年。

“從199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資源逐漸枯竭,很多職工就居休(居家歇崗)或離休了,一萬多職工減少了五、六千人。”馬景源說,他有兩個在大冶鐵礦工作的孩子,都居休了。

為應對資源枯竭,大冶鐵礦進行了很多嘗試。

早在80年代,當時的大冶鐵礦就開始思考資源枯竭的問題。曾興辦了包括銅材廠、服裝廠、鋁合金廠、編織袋廠等諸多廠企,試圖緩解對礦山資源的依賴。然因種種原因,除服裝廠外,絕大多數廠企均未保留下來。

大冶鐵礦東露採場在2001年結束露採後,有專家提出可將已廢棄的採坑用來填埋武漢經過處理的固體垃圾,遭到大冶鐵礦職工的反對。

2005年國土部規定,礦業遺蹟保護完整的礦山,可申報國家礦山公園。結合當地近1800年的鐵礦開採史,和對包括東露採場在內的地質遺址進行研究、整理,大冶鐵礦向國土部申報國家礦山公園並獲批。2007年,黃石國家礦山公園正式對外開放。

“亚洲第一采坑”的绿色救赎

隨著刺槐逐漸成林,初夏的刺槐林馨香四溢,吸引無數遊人在林間漫步。從2012年開始,大冶鐵礦順勢創辦了“槐花旅遊節”,每年都會吸引3萬人次的遊客。

“都在摸索中前進。”中科院地理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國家發改委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第三方評估專家組組長張文忠,曾赴全國69座資源枯竭型城市中的大多數地區調研。在他看來,各地都在嘗試轉型。如安徽銅陵的一家銅礦企業,在當地銅礦資源枯竭後,從國外進口礦石,並延伸了產業鏈,生產銅箔和電子元器件等高附加價值的銅產品。在同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貴州萬山特區,當地一家民企將汞礦開採遺留的礦洞,改造為時光隧道開發旅遊,用曾經的廠房做賓館和飯店,所投入的3000萬資本金,當年便賺了回來。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負責人閻紅勇坦言,建園至今10年,遊客雖在不斷增長,但還未能盈利。“公園的意義在於讓我們這樣的礦企,也有了綠色經濟”。

今年1月在復墾林的一次維護活動中,深一度(ID:bqshenyidu)記者見到了的大冶鐵礦紀委書記、工會主席黃雁權。他坦言,無論是礦山公園還是復墾林,都著力長遠,見效慢,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企業負擔,而通過“槐花節”這樣在當地有一定影響的活動,讓大冶鐵礦看到了方向和希望。當地的旅遊投資公司正與大冶鐵礦洽談,專業資本進入後,礦山公園和復墾林有望得到更好的開發。

“但是,現在還是很困難的時候。”黃雁權說。

▷大冶鐵礦的職工上山除草,養護刺槐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