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國家寶藏 有這些美食,中國永遠不可能被辜負!

書接上回.....有些美食,由於地域差異,只能在各民族的特定地域才可以品嚐。這些美食都是我們獨特飲食結構的縮影,是我們國家各民族的瑰寶,有這些美食,我們永遠值得驕傲!第二期我們繼續盤點!


【鄂倫春族(è lún chūn zú)】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 一是 “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清朝以前, 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為“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 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 有特色的食品主要有:曬肉乾、曬肉條、灌血清、手把肉、烤肉、燒肉、樺樹汁等.

國家寶藏 有這些美食,中國永遠不可能被辜負!

(圖:鄂倫春烤肉)

【赫哲族(hè zhé zú)】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不同名稱. 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 赫哲族的飲食,分魚肉、獸肉、野菜、野果、食用菌等多個種類, 其中,尤以食魚為獨特.赫哲人的食魚,有殺生魚(塔拉克),魚片(拉鋪特克),刨花(蘇拉克),烤魚(稍魯),烤魚片(達勒格切)等.

國家寶藏 有這些美食,中國永遠不可能被辜負!

(圖:殺生魚)

【門巴族(mén bā zú)】 門巴族據藏文史籍記載, 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繁衍生息. 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林芝,錯那等縣. 在勒布地區的門巴族人,他們有自己的一套吃蕎麥的方法, 其作法是:用一塊圓形的薄石板,放在火塘的三角架上,以野蜂蜜代油, 攤上糊狀的蕎麵烙成餅,然後再抹奶渣,辣椒,鹽水等佐食.

國家寶藏 有這些美食,中國永遠不可能被辜負!

(圖:蕎麥餅)

【白族(bái zú)】 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其餘分佈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 白族的風味菜餚很多. 生皮是為白族逢年過節必備的菜餚之一,是用多種辛麻辣拌成的冷葷菜. 毛驢湯鍋,是用毛驢肉燒製而成.柳蒸豬頭也是白族傳統名菜之一, 是用豬頭放在柳條架上入鍋蒸制而成的. 大面糕是白族中秋節特製的糕餅,用發酵麵糰加佐料蒸制而成.

國家寶藏 有這些美食,中國永遠不可能被辜負!

(圖:柳蒸豬頭)

【保安族(bǎo ān zú)】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 又被稱為“保安回”. 1950年根據本民族人民意願,定名保安族. 保安族的飲食多以小麥,青稞和玉米為主, 一般做成饅頭、麵條、油香、饊子等;肉食只吃羊.牛肉, 忌食血和豬,馬,驢等非反芻動物的肉和血以及兇禽猛獸.

國家寶藏 有這些美食,中國永遠不可能被辜負!

(圖:饊子)

【布依族(bù yī zú)】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 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為“仲家”,“水戶”,“夷族”, “土邊”,“本地”,“繞家”等. 布依族傳統小吃很多,特別是居住在雲南的布依族, 善作米線、餌塊、豌豆粉、米涼糕等. 布依族豪爽好客,特點是在每年“二月三”(或三月十三)的楓葉節, 很多布依族都用楓香葉等各種植物色素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 做花糯米飯招待客人和分送給親朋好友.

國家寶藏 有這些美食,中國永遠不可能被辜負!

(圖:五色花米飯)

【達斡爾族(dá wò ěr zú)】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 主食中以稷子米和蕎麥麵為主.平時,喜用肉燉蔬菜. 常吃魚,主要烹調方法是清燉和清蒸.典型食品有燕麥炒米,面等.

國家寶藏 有這些美食,中國永遠不可能被辜負!

(圖:蕎麥米和小米或稷子米混煮的“二米飯”)

【德昂族(dé áng zú)】 (崩龍族)德昂族原名“崩龍族”. 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改名為德昂族.酸筍用途十分廣泛, 即使在燉雞、炒肉或烹魚時都要加酸筍調味.受當地漢族的影響, 許多漢族風味的醃菜、腐滷也是德昂族餐桌上常見的小菜.

國家寶藏 有這些美食,中國永遠不可能被辜負!

(圖:酸筍燉雞)

【東鄉族(dōng xiāng zú)】 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 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 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 東鄉族製作"棧羊"肉,獨具特色,一般都是清水下全羊,鍋上蒸"發子", 屠宰棧羊吃發子是東鄉族改善生活的一種形式, 當地有句諺語說:"先來的發子比後來的肉香". 東鄉族還善於把棧羊肉製成清湯羊肉,美味可口,滋補營養,老少皆宜.

國家寶藏 有這些美食,中國永遠不可能被辜負!

(圖:東鄉族棧羊肉)

【侗族(dòng zú)】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 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 現主要分佈在貴州,湖南等地. 日常蔬菜十分豐富,除鮮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醃成酸菜. 如:酸黃瓜、酸蘿蔔、酸刀豆、酸蕨菜等.侗族日常菜餚以酸味為主. 不僅有酸湯,還有用酸湯做成的各種酸菜、酸肉、酸魚、酸雞、酸鴨等.相傳醃酸菜始於宋代.

國家寶藏 有這些美食,中國永遠不可能被辜負!

(圖:侗族生酸菜)

【獨龍族(dú lóng zú)】 獨龍族曾被稱為“俅人”、“曲人”等.解放後根據本民族的願望, 正名為獨龍族.現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河谷. 蜂蛹是獨龍族民間最講究的菜餚之一, 有說獨龍族百歲老人較多,與常食蜂蛹有關. 獨龍人的典型食品有:河麻煮芋頭、燒酒燜雞、吉咪等.

國家寶藏 有這些美食,中國永遠不可能被辜負!

(圖:獨龍族蜂蛹)

【俄羅斯族(é luó sī zú)】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 在封建軍閥盛世才統治新疆時期,被稱為“歸化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俄羅斯族.“蘇波”在俄語中是湯或湯菜之意. 俄羅斯人切土豆、胡蘿蔔多切成塊,而不切條.俄羅斯族人喜愛飲酒, 善於製作各種食品和飲料.著名的是烤制面包和製作啤酒.俄羅斯人稱啤酒為“畢瓦”,自制的味甜,不像一般啤酒味苦.

國家寶藏 有這些美食,中國永遠不可能被辜負!

(圖:烤麵包)

【哈尼族(hā ní zú)】 據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 現主要分佈在雲南西南. 哈尼族地區物產豐富, 烹飪方法獨特,具有本民族風味特點的典型食品很多. 如竹筒雞、生炸竹蟲等,比較有名的風味菜餚還有蜂蛹醬、暴醃芭蕉心, 酸筍炒麂子肉,肉鬆醬,清湯橄欖魚,螃蟹燉蛋清,煮蛇圓子等.

國家寶藏 有這些美食,中國永遠不可能被辜負!

(圖:哈尼族竹筒雞)

【哈薩克族(hā sà kè zú)】 哈薩克族源遠流長. 西漢時,天山北部的烏孫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 這些東遷的牧民得名“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 日常食品主要是面類食品, 牛,羊,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酪等. 典型食品大部分來自畜牧業生產,如:冬肉,馬奶子,奶疙瘩.

國家寶藏 有這些美食,中國永遠不可能被辜負!

(圖:奶疙瘩)

別走開,點擊訂閱。下期更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