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比三甲醫院貴3倍的“共享護士”,能敲開7.7萬億居家護理的大門嗎?

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共享睡眠倉、共享雨傘……似乎一切東西只要加上“共享”二字,都可以隨風而起,引發熱潮,如今,就連醫療領域都要跟“共享”套一套近乎。近日,在濟南、西安等地,多款手機App都推出了“醫護到家”“護士到家”等服務,即“共享護士”。

說是共享,其實本質上是O2O模式,用戶打開這種App進行註冊後,會被要求填寫患者基本病情,選擇服務內容,預約上門時間,上傳處方和藥品,之後就會彈出護士信息。提供的上門服務內容一般都有十幾項,包括打針輸液、靜脈採血、外科傷口換藥等,但價格都較為昂貴。其中,在某APP上靜脈輸液單次為169元,要比三甲醫院定價貴7倍以上。

從APP的用戶評價來看,大多數用戶都表示對此服務滿意,能夠接受和認可。但是這種模式還是在網絡上引起了爭議。這種上門醫療服務,已經突破了護士執業的有關規定,目前處於制度上的模糊地帶,且對安全和專業有著極高要求。有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價格不是問題,但是醫療風險巨大。”

但是,“共享護士”的出現,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我國家庭醫護資源稀少的缺陷。

居家護理市場值萬億,資本卻態度冷淡

融創投資執行合夥人趙俊峰在一次新芽DEMO中說:“生活服務的陽光下沒有秘密,只是大多數人沒有發現這些公開的秘密。”居家護理作為O2O的一個細分領域,是個肉眼可辨的“萬億市場”。

根據國家衛計委的統計,目前我國2.22億老年人中有近1.5億慢病患者,預計2050年失能老人將達到9750萬;獨居和空巢老年人2020年將增加到1.18億人;到2020 年,國內養老產業市場規模將達到7.7 萬億元。

另就目前國家積極引導的9037養老模式(即90%居家養老,7%社區養老,3%機構養老)看來,居家養老市場容量最大,也是創業者最易突破的地方。

金牌護士CEO丁少磊之前接受媒體採訪曾表示:“能夠提供一個供需結合的平臺,對於居家養老的護理工作將會很有幫助,我們也相信會有很多人願意為這樣的服務買單。”

然而事實卻是,資本市場對這一廣闊市場態度冷淡。據新芽數據庫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居家護理市場大概有十幾家規模較大的企業,包括金牌護士、福壽康、千家萬護等,但是從2015年8月至今,其中只有6家企業獲投。

比三甲医院贵3倍的“共享护士”,能敲开7.7万亿居家护理的大门吗?

創新積極性不強,該由O2O背鍋嗎?

隨著O2O浪潮的落幕,上門診療、上門護理等O2O創業熱情也在收縮,移動醫療更是死傷慘重。醫療領域投資人的目光,已經從O2O投向縣域醫院、精準醫療、甚至生命科學等更加高深莫測的領域。

為什麼不看居家護理?這鍋該由O2O背嗎?和其他上門服務一樣,居家護理項目“燒錢”;而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這個行業還有著不低的准入門檻。

難點之一在於人才的匱乏。即使我國95%以上的城市都開展了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但是家庭醫生的缺位情況仍然十分嚴重,以北京為例,一個家庭醫生可能要服務約兩千人。不僅如此,目前護士佔總人口的比重為1‰左右,同樣有百萬名護士的巨大缺口。而按照國際標準,護理人員與失能老人的比例應為2:1,我國則為1:10,差距過大。

對於創業公司來說,這意味著高昂的人才成本,和有限的服務能力,營業額增長有明顯的天花板。

難點之二在於難以規模化。一般居家護理服務公司都是通過與當地的醫院、社區、養老機構、政府機構合作,建立獲取病人的渠道,這種渠道非常本地化,因此居家護理服務公司都具有區域性特徵。

而大型的居家服務公司的擴張,主要靠兼併當地的居家服務機構來進行,但由於市場極其分散,地方性發展的特徵同樣非常明顯。

不僅如此,此類公司的商業模式也會受到地理範圍的限制,由於需要人力上門服務,本質上是人力重資產模式,只能服務周邊人群。同時,轉診和居家服務銜接的渠道也是本地性的,在一個地區形成醫療資源並不意味著可以遷移到其他地區。

難點之三在於定價。由於居家護理服務的需求大部分來自於老年人,具有一部分公益性質,所以政府會對這一服務進行定價,因此這類服務的盈利空間也很難通過提升價格來獲取。

結語

一面是民眾存在“養、護不出門”的現實需求,另一面是解決現實需求的方式仍面臨著諸多挑戰。無論是建立規範制度、還是鼓勵資本進入居家護理市場,只有多措並舉,才能通過優化後者來實現對前者的更好滿足,才能破解所謂“共享護士”模式下的尷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