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 行星撞擊研究得到的結論 可能因禍得福

行星撞擊研究得到的結論 可能因禍得福

除了八大行星外,還存在著為數眾多的小行星和彗星,這些小天體在運行中不時會接近、甚至撞上其它行星。根據歷史記載,有數百個在特定地區造成死傷以及財物損失的小撞擊事件(包含火流星爆炸)被記錄下來。在海洋發生的撞擊事件可能造成海嘯對海洋和海岸造成損害。

在以往的認知中,生命從災難中恢復的時間應該相當漫長,然而英國《自然》雜誌30日在線發表的一篇古生物學最新研究稱,行星撞擊並不會影響生命的恢復——在“謀殺”恐龍的小行星撞擊事件後,隕石坑地帶的生命得到了迅速復原。

行星撞擊研究得到的結論 可能因禍得福

在66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的大滅絕中,超過75%的物種都滅絕了,其中以非鳥類恐龍最為著名。當時,一顆小行星撞向墨西哥尤卡坦半島附近的淺海,引起巨大的海嘯和全球大火,煙塵蔽日終年不散,從而引發了滅絕事件。全球海洋生態系統從此次災難中恢復的速度各不相同,墨西哥灣和北大西洋區域花了30萬年的時間,遠遠慢於其他距離隕石坑較遠的區域。因此,有人提出可能是撞擊相關的環境影響,如有毒金屬中毒,拖慢了隕石坑附近的生命恢復速度

此次,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研究人員克里斯托弗·路威利及其同事分析了從隕石坑下方鑽出的岩石樣本,其保存了撞擊後最初20萬年的記錄。他們研究了各種微小化石的變化——單細胞帶殼有孔蟲和鈣基納米浮游生物,以及生物活動的化石痕跡和各種元素的丰度,譬如地外來源的氦-3,其微小變化可以用來推斷沉降速率。

研究團隊發現,在災難發生僅僅幾年之後,隕石坑的生命就開始恢復,3萬年內就復原了多樣化和高效率生態系統。研究結果表明,沒有撞擊相關因素能影響到生命的恢復。相反,研究人員認為生態過程(如隕石坑的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可能產生了關鍵的影響,這也突出了生態過程對於理解生態系統如何響應類似的快速滅絕事件的重要性。

行星撞擊研究得到的結論 可能因禍得福

地球上發生的最神秘事件,恐龍滅絕永遠是其中之一。而劃分地球生命代際的“參數”中,不僅僅有“滅絕”,還有“重生”。生態系統恢復的週期,以及期間發生的一系列生物相互作用和影響,都會產生多維的蝴蝶效應。搞清這個過程,或許在下一個代際交替到來之際,人類能做好準備,擇日“迴歸”。

撞擊事件經常被認為是造成人類文明終結的情景。幸運的是,現在的太陽系內的大型天體已經比以前減少很多,而這樣的撞擊機率幾乎可以說是0;這是因為小行星帶和古柏帶內的大型小行星或彗星都在穩定的軌道上,並未進入內太陽系,更不可能和地球軌道相交,且沒有任何例外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