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學生讀書方法:祛除懼書心理,找到成就感

讀書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的事情。九百多年前的宋真宗《勸學詩》就曾說過:“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隨生平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之後,在中國的社會上,“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深入人心,一直影響到現代社會。

雖然這樣的話有些言過其實,但在如今激烈競爭的社會,要想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不斷地閱讀來補充知識則是必不可少的。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平等的讀書機會,學到的東西也是自己的,別人想搶也搶不去。總之,讀書是件好事,可是好事往往很難達到或形成。因為讀書是一個艱苦而漫長的過程,只有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讀書的好處才會顯現出來。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人類都有一種普通的心理,叫做“趨避衝突”。人們總是躲避那些艱難困苦的過程,而又不斷追求美好的結果,這就是人們對讀書產生心理阻礙的原因。就像“良藥苦口利於病”一樣,明知治病要吃藥,可就是難以下嚥。

學生讀書方法:祛除懼書心理,找到成就感

心理學家認為對待讀書應同時從三個方面進行考慮,即能不能讀書、願不願讀書和會不會讀書。能不能讀書可以理解為讀書的基本條件、最初動機;願不願讀書則指出了讀書興趣的重要性;而會不會讀書說的就是讀書的方法問題。以上三個方面同時具備,才能真正提高讀書的效率,解決讀書遇到的心理障礙。

讀書的首要條件是愛書、接近書,我們在前面的內容中曾經專門強調過這個問題。如果你對書有恐懼心理,甚至望書生畏、談書色變,那麼這裡所講的都是空談,對你的閱讀也不會有任何幫助。

其實書本身並不令人害怕,它既不會像猛獸那樣傷人,也不會釋放什麼毒氣。人們之所以對書畏懼,源於人們讀書無功,又屢次遭受懲罰而變得痛苦,而他人的成功或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各種書籍所產生的刺激又反過來加重了這種痛苦,久而久之,人的心理就產生了對書的厭惡之情。

如何克服這種“懼書”心理呢?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最好的辦法就是以獎勵代替懲罰,以愉快代替痛苦,這樣才能漸漸改變人與書的對立情緒。從現實的觀點看,祛除對書恐懼的心理,除此之外,並無其他更好的方法。要想使此法行之有效,應

從以下三點著手:

第一,正確認識並接受自己目前的情況,分析為什麼怕讀書、讀什麼書的時候感到恐懼,瞭解自己的能力到底達到什麼程度、感覺最困難的地方在哪裡。

第二,降低期待的標準,把個人的抱負層次列在實際可能達到的地方。例如:初讀原文書時發現平均每頁有20個生字,你想在10頁之內減少為5個生字,那是不可能的。但如決心在讀完100頁之後減少到10個生字之內,就比較實際可行了。

第三,改進讀書習慣和讀書方法,持之以恆,並欣賞自己點滴積累的進步。久而久之,從主觀上減少讀書失敗的痛苦,增加愉快的成就感,對書恐懼的心理也將隨之消除。

學生讀書方法:祛除懼書心理,找到成就感

僅僅克服了對書的恐懼心理是遠遠不夠的,這只是解決了我們能不能讀書的最基本問題,而要擁有一個高效的閱讀效果則應尋找到讀書的成就感,有了求成的動機,成就感得到了滿足,才會對讀書產生興趣,也才會更有樂趣。

我們常說的“成就感”就是指個人對自己聽做的事感到滿意。感到滿意的原因是個人的表現符合了自己所期待的行為標準。

渴望成功是人的一種性格特徵。擁有這種性格的人,他們面對任何事情都不甘落於人後,他們會努力超越他人,精益求精。這就像兒童搭積木一樣,搭到第六塊不倒,他就會搭第七塊、第八塊,就算倒了,他還會繼續從第一塊開始搭起,再接再厲,絕不氣餒。

一般心理學家認為,這種性格是可以後天培養的,但必須具備兩種心理基礎:

第一,從實際活動中認識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能力既可在個人獨自承擔的工作中顯示,又可在競爭中顯示。

第二,從學習過程中體驗到成功與失敗的感受。成敗經驗既可以從個人預期標準的進步或退步中得到,又可以從與別人比較的結果中得到。

如果將上面兩點心理基礎用來解釋讀書這種活動,那麼就要在以後的閱讀活動中作以下三點考慮:

第一,檢討閱讀的成敗經驗,作為對以後類似活動成敗可能性估計的根據。

第二,選擇認為成功機會大的活動去參加,選定之後就一定要全力以赴。

第三,參與活動之後,無論成功或失敗,都要吸取經驗教訓,作為下一次估計成敗可能的根據。只有按上述原則去做,才能符合“失敗為成功之母”的真正意義。

學生讀書方法:祛除懼書心理,找到成就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