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萬曆時期為何明朝能和朝鮮聯手打敗倭寇,天啟時期和崇禎時期就不能聯手打敗女真?

雙槍老爺爺


因為此一時彼一時也!而且,朝鮮的實力從來就不值一提,最終還是明朝和倭寇以及女真的對抗!

1592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大舉進攻朝鮮,開始了自唐朝之後又一次進攻大陸的嘗試。但是這場戰爭前後打了七年,最後鬼子在明軍的猛烈打擊下大敗而歸。

但是僅僅過了不到二十年,來自東北的努爾哈赤就開始了對明朝的襲擾,而明軍再也不復當年神勇。喪城失地丟掉遼東,最後終於在1644年崩潰,進而被清朝取得了天下。

那麼,努爾哈赤比鬼子戰鬥力強很多嗎?“靜Yes”認為造成這種局面有如下原因:

1、多事之秋的趁火打劫

很多人認為:“明實亡於萬曆”。因為萬曆時期的內政腐敗透頂,“爭國本”,東林黨爭等已經到使明朝到了崩潰的邊緣。而且除了內部的消耗,萬曆時期的外部折損同樣驚人。

蒙古作為明朝的老鄰居,一直以來都沒消停過。隆慶時期的封貢互市只是富裕了一部分部落,而大部分部落在得不到同等待遇的情形下,必然更加喪心病狂。所以明朝北方邊防壓力始終很大。

戚繼光掃除倭寇之後,被調往北方守長城。這說明:一方面戚繼光能力出眾,另一方面則是北方邊境不穩,年年有將領陣亡,不得不啟用老將。除了北方,在四川,楊應龍的叛亂讓萬曆大傷腦筋,平叛也是一度損兵折將。所以一路折騰下來,明朝元氣大傷。

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開始大舉侵略朝鮮。

朝鮮是中國屬國,不能不救,但是救就可能又是一個巨大包袱。為了大明安全,萬曆決定抗倭援朝。

從1592到1599年,明朝用七年時間將日本趕回了老家。此戰日本被徹底拖垮,經濟倒退若干年,奄奄一息。而明朝作為大國,卻也付出了巨大代價,說元氣大傷也不為過。因為戰爭軍費的巨大消耗,國內農業稅增加,百姓負擔加重,因此動盪的危機更加凸顯。

但是正在明朝在舔傷口時,努爾哈赤殺過來了。本來經過戰爭的消耗,損兵折將,李如松都在對蒙古作戰中陣亡。而且由於軍費不濟,士兵裝備陳舊,戰鬥力直線下滑。所以遼東明軍在面對新生的後金人時,只能被動挨打。

不是後金太強,而是他們來對了時候,趕上了明朝免疫力的低谷。

2、內屬和外藩的不同性質

日本一向屬於外藩。雖然深受中華文明影響,但是日本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長期以來,中原王朝始終沒有對日本群島實行過直接統治甚至羈縻統治。因此,雖然和朝鮮一樣深受中華恩澤,日本骨子裡一直認為自己有和中原王朝平起平坐的資格,這是他們不斷挑釁中原王朝的原動力。

所以明朝和日本作戰,就等同於今天中國同美國作戰,是兩個文明體系的對抗,所以拼的基本就是手中的武器。而相比之下,努爾哈赤在扯旗造反前,在遼東總兵李成梁手下當了很多年小兵。李成梁退休後,他又被明朝任命為建州衛指揮使,屬於明朝的公務員。因此相對於鬼子,努爾哈赤的行為就類似於內部叛亂。

努爾哈赤在造反前,對明朝的軍事部署以及作戰風格瞭如指掌,而且還有大量奸細混入明朝腹地收集情報。因為和明朝關係親近,一些漢人如范文程、李永芳等主動“棄暗投明”當了漢奸,所以努爾哈赤在戰爭前就已經知己知彼了,如此焉有不勝之理?反觀日本,由於長期在島上蝸居,閉關鎖國,對大陸的發展孤陋寡聞,都開戰了還以為明朝只會使用低端火器,這樣的認知和努爾哈赤差的不是一兩個層次,所以鬼子的失敗是註定的。

在兵種組成上,鬼子以海軍為主,陸軍則主要是步兵。而努爾哈赤雖然只有陸軍,但是以機動性極強的騎兵為主要兵種。同時代的明軍仍以步兵為主,雖然已經裝備了大量火器,但是始終無法在野戰中有效剋制騎兵。這也是明朝中期後不斷修長城的緣故。

相比於日本鬼子一根筋地與明朝硬碰硬最後被吊打,後金的努爾哈赤似乎更像是趁火打劫。此時的明朝,因為連年戰爭早已經不堪重負,特別是對日作戰元氣尚未恢復。而作為明朝的官僚,努爾哈赤“矢志不移”地將明朝推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因為萬曆時期的入朝作戰並不是一邊倒的勝利,而是勉強取勝,或者說是平局。那場戰爭的結束,是因為豐臣秀吉的死亡,在日軍最後撤退之前,日本打退了明軍在泗川和順天的進攻,而順天之戰,明朝方面慘敗。據劍橋中國明代史記載,萬曆彼時已經準備採取守勢,而放棄主動進攻日軍,但就在此時豐臣秀吉死了,日軍撤退,明軍才在追擊戰中取得了一些戰果。


在這場戰爭中,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注意:①明軍的作戰並不是像當年明月描述的那般輕鬆,明朝在許多戰役中都失敗了;②朝鮮軍隊的幫助基本上可以忽略;③嚴格來講 這場戰爭可以說是平局;④常年(七年)維持軍隊的戰爭狀態是很費錢的。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明朝在這場戰爭中損失了大量軍費,使得萬曆一朝本身就就緊張的財政雪上加霜;並且,明軍的戰鬥力已經嚴重退化(與明初相比)。

在明朝面對後金之時,情況更加糟糕。據明史記載,萬曆二十五年之後,發生過很多大規模的饑荒,導致流民暴動,這對明朝內部的穩定性產生了巨大的消極影響;同時,在薩爾滸之戰後,明朝在遼東基本上處於守勢,且實力,控制範圍都遠遜於後金,可以說,明朝在遼東被壓著打。


而後金的作戰方式與日本不同,日本主要是步兵,火槍兵,其速度不佔優勢,當時的明軍因為攜帶火炮的緣故,再加上有機動性強的騎兵,所以戰法上可以剋制日軍;但後金的騎兵遠勝於明朝,而當時明朝的火槍穿透力差,火炮射速慢,根本無法在戰鬥中剋制後金。再加上前文所說,朝鮮並沒有什麼實際幫助,而且此時的財政,社會危機更加嚴重,明朝已經沒有了和後金一戰之力。

更可怕的是,在孔有德等人叛逃後金之後,將明朝的火炮技術帶到了後金。而後金在皇太極時期,對於火炮製造的監管很嚴格,保證了火器質量,同時還從西方人手中大規模購買火器,引進技術,其火炮製造漸漸超越了明朝。到了後期,明朝在炮戰中,竟然輸給了清朝。


最後,回到問題。簡而言之,兩個方面:明朝打敗日本是錯覺,明朝本身並不強;在和後金作戰時期,明朝進一步衰落,且戰法被後金剋制。所以,明朝敗給了後金。


庭州行者


朝代不同,王不同,政策不同。

當年打倭寇的時候朝鮮是宣祖王掌權。倭寇讓朝鮮讓路他們好攻打大明。宣祖說了,大明與我國向來友好,感情深厚。讓我們做此等卑鄙行徑絕不可能。

倭寇說敬酒不吃吃罰酒,然後就開始打朝鮮。然後就發生了著名的李舜臣的鳴梁海戰。隨後大明派兵支援共同擊退倭寇。兩國關係更加鞏固。

首先我來分析一下這一段,宣祖是怎麼想的呢?其實很簡單,倭寇表面上說你讓路我只是路過絕不打擾,但是誰也不傻,你把大軍往朝鮮中心一領,誰能保證你不反悔?

宣祖也是這麼想的,讓路不保險。

再說宣祖決定與倭寇宣戰吧。 宣祖認為大明肯定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你說朝鮮奮力抵抗的時候大明不出兵,萬一朝鮮沒了大明不就失去主動權了嗎?所以他料到大明絕對出兵。最後反正死傷很多,但是兩國關係更加鞏固了。

再來說下宣祖二兒子光海君時期的事。

光海君時期明朝被女真攻打為何不聯手打擊女真?問題很簡單,光海君的國際政治觀可以說非常卓越。在當時的年代算是比較前衛了,他屬於現實主義政治觀。在大明要求朝鮮派兵支援時,朝鮮內部大臣分為兩大派。一派是必須出兵支援,另一派是不主張出兵。

當時對於光海君來說不出兵就代表不義,但是出兵說實話能有多大幫助?結果光海君還是選擇出兵,但是大明要求的是出兵10萬,(數目可能有偏差)光海君說只能出兵2萬。並且同時向女真修書一封,內容大概是我們由於與大明的關係不出兵屬於不義,所以迫不得已才出兵支援大明,但是本意絕對不是想跟女真結怨。所以希望女真諒解,並且如果抓獲我國士兵請手下留情放他回國。

很明顯他運用的實用主義外交政策。這就是兩次事件不同結果的原因。


用戶名還能自己變換啊


倭寇是外敵,以明軍舉國之力當然勝利在情理之中。而女真說穿了就是遼東叛軍的內亂。當時明軍大致分南軍和北軍,北軍的主力兵員就來自各種混血兒的少數民族部落,主要就是蒙,滿還有朝鮮族。所以北軍為主的明軍在開始的戰鬥中對建州女真的叛軍都是養寇自重的態度,之後當明中央發現後調南軍北上,他們更是出於緊張和自保心理在背後斷了南軍糧道,加上內地走私商人收買官員出賣情報,導致了明軍最初剿殺的最終失敗。


回聲殿堂




而到了與女真的較量可就沒那麼輕鬆了 統治階級勾心鬥角 水旱蝗災 流民四起 於是忽揭竿而起 李自成又打到北京 崇禎自縊 但李自成雖然是農民起義 但身邊鮮有鎮國家 撫百姓的能臣 格局又低 兔子的尾巴 長不了 到這樣就無法讓崇禎全身心的對付女真 雖有長城 但國家內亂 糧草不濟 長城的作用就很有線了 當然 女真也沒打算越過長城 而是繞過去 面對遊牧民族的騎兵 明朝當然敵不過 雖然朝鮮也曾派兵增援 但根本無濟於事 就朝鮮那戰鬥力 呵呵了 所以女真入住中原 跟朝鮮一毛錢關係都沒有



歷史小卒


萬曆末期的時候就聯合了。薩爾滸之戰女真葉赫那拉部和朝鮮都有派遣援軍來打。毛文龍建立東江鎮也在朝鮮屯田養兵(就這事朝鮮沒少找天啟扯皮要他撤出)。


長犄角的大尾魚


 明朝故宮還有嗎?2百多歷史的明朝紫禁城,就這樣被燒的乾淨只剩下武英殿。幾天後多爾袞帶著清軍入城,看到已經被燒成廢墟的紫禁城,立即下令招募工匠重修紫禁城,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故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