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怎麼理解“老而不死謂之賊”這句話?

八字預測6


這句話有兩層意思。

中國曆來就是農業至上,但在古時,工具落後,產出低下,人們生活困苦。水稻種植今天的畝產1200斤左右,根據品種不同略有上下。但在一千多年的水稻種植史上,畝產只有四百斤左右。袁隆平功高蓋世,當之無愧。

低產量,留下自己的口糧,各種稅負一交,基本就沒有什麼存糧了。如果遇上災荒,農民基本就沒了活路。無數王朝覆滅,和此無不關係。

所以如此嚴峻的生活條件下,能夠有產出的壯勞力就是一個家庭裡最重要的頂樑柱。孩子不能不養,那是家庭的希望。老婆不能不養,唯一能捨棄的,就是家中老人。

日本電影崷山節考,家中老人只要年過五十,喪失勞動能力,就會被背到山上,丟在一處山洞,任其自生自滅。片尾大郎不捨,久久不願離去。母親坐在山洞口,滿臉慈愛對著兒子揮手,示意他下山。漫天飛雪,讓人淚下。

所以這種情況下,說出老而不死是為賊,實在是隱藏了無數的心酸。

另一個層面,人年紀大了,心智各方面已經活得通透。個人廉恥社會公德禮儀禮法已經屬於可有可無的東西,如果自律沒有,那簡直就是人神共憤的典型。

倚老賣老,強逼生病女孩讓座。為什麼不是男孩?欺軟怕硬罷了。廣場舞擾民,別人阻止還理直氣壯。買東西買菜貪佔便宜,多拿多要。臭名昭著的健康館,打著送雞蛋的幌子,招引老人參加會銷,騙老人買進大量無效昂貴的保健品,不就是說明這個最好的寫照嗎?最可惡的是誣陷好人,對自己伸出援手的善良人敲詐勒索。這種種新聞,太多了。說一句老而不死是為賊,就是這個應景。

經過歲月的洗禮,時間的歷練,老人應該充滿生活的智慧,以及人格的光輝。但很少,真的很少。中國的古話有云:少年戒色,中年戒怒,老年戒貪。

我目前還未老年,想想周遭,可能這是生理發展的必然,人老了就會如此。但只要有鮮活正面案例存在,我就相信,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存乎自己一心。


用戶3304391195


有此人聽到這句話,不是很理解,不是說尊老愛幼嗎,怎麼這句話是罵老人的,老了還不死就是個賊,這對老人太不尊重了。你要這麼認為,就大錯特錯了。


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是出自《論語·憲問》中:“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這句話應該這樣理解,如果一個人老了還不能給別人做好榜樣,卻給別人做個壞榜樣,如果這樣如果還不去死,就是一個害人賊。就是責罵那些老而無德的人。


這句話裡,孔子所說的老而不死,應該是指一個人壞毛病多,從小不講仁義道德,即使長大了不會有什麼作為,到老了還是這個樣。那他活著就是一種浪費,是社會的負擔。


《四書》對“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這句話的解釋為:孔子罵他說:“年幼的時候,你不講孝悌,長大了又沒有什麼可說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蟲。”說著,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反譯過來就是,你這個傢伙,從小不孝順自己的父母,不尊敬自己的兄長,長大了一定又一事無成,到老了還不死,真是個害人蟲。


D東哥


現在來理解“老而不死謂之賊”這句話,其實要拋開原文來看。

此處賊不是偷東西的賊,不是壞人的意思,而是賊精賊精的意思。

也就是說,一個人老了,目前老了,一般指60歲及以上。人生的各種經歷,各種人情世故,甚至大起大落,都經歷過了。

看過了人,沒有幾萬,也有幾千。

正所謂是閱人無數。

所以,一個老人,你要想騙他,是比較難的,他賊精賊精的,你剛一撅屁股,他就知道,你要犯什麼屁。

這句話,是這個意思了。

最後一段,寫給槓精。槓精會說,怎麼那麼多老人,被騙呢。

沒辦法,我國人多啊,老人3億多了,有幾百萬被編,絕對數量很大,但比例,還是非常小的。何況,留守老人情況很複雜,很多,都是甘願被騙的,因為,有人陪著說話,聊天。


董江波


要理解這句話,應該結合原文來看: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這裡有幾個奌要弄清:

1.原壤和孔子年齡差不多,是多年的老熟人。

2.夷俟:叉開腿坐著等人,是個不禮貌的姿態。

3.孫弟:孫即遜,謙虛有禮。弟即悌,尊敬比自己年長的人。

4.述,這裡指做事,有所作為。

5.賊,指害,害人。

整段文章的意思是:原壤叉開腿坐在那裡等孔子,孔子來了說:"你這個人小時候不知禮,長大了無所事事,老了還是這副樣子,真是害人啊!"說完用手裡的拄杖敲敲原壤的小腿。

通過這段話可以看出:

1.孔子和原壤很熟,算不上好朋友,但關係也不是很差。

2,孔子對原壤的為人不大認可,這裡帶有半開玩笑的責備之意。

3.孔子不是嚴厲的斥責之意。

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結合如今的社會不良現象:那種倚老賣老霸座的老人,那些爬到樹上拍照的老人,更有甚者,極個別碰瓷的老人,他們的行為敗壞了社會風氣,損害了老年群體的社會觀感,是必須嚴厲斥責的害群之"賊"。


壹壹若塵


這是針對特殊時間、特殊人物的一句話,理解這句話,不能斷章取義。你不能看到不順眼的老年人就罵老而不死是為賊,但是面對那些碰瓷的、倚老賣老搶座位的,罵上這麼一句就很痛快,現在不是流行說“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嗎,這類變老的壞人,就特別符合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

這句話出自《論語·憲問》,記述得十分簡單: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原壤,是個人,孔子老師的故交。

夷俟,叉著腿坐,大概是這個樣子的↓↓↓

我的配圖很剋制,大家結合自己的想象理解吧。

這句話的意思是,原壤叉著個腿在那兒坐著。孔子看到了很生氣,就罵他:“年輕的時候你就狂,長大了又沒本事,現在老了還不死,真是媽個禍害!”孔子越罵越生氣,舉起柺杖就戳丫小腿。

你看,這句話是有語境的,孔子是罵一個老而無德行的人,是社會的禍害!

你可能會說,別人不就是坐姿不太雅觀嘛,孔子老師這暴脾氣也是該改一改了,之所以會這樣認為,都怪《論語》記錄得太簡要,咱們看看《禮記》,就知道真不怪孔子老師脾氣爆:

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槨。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託於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執女手之卷然。”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從者曰:“子未可以已乎?”夫子曰:“丘聞之:親者毋失其為親也,故者毋失其為故也。”

說孔子有一個故人,名叫原壤。

他媽死了。

孔子就給他媽洗棺材,原壤跳到棺材上說:我似乎很久都沒有K歌了呀!

說罷他就唱道:狸貓,狸貓,你頭上有美麗的斑,我牽著你的手,好柔軟。

孔子假裝沒有聽見,走了,但是他的學生不幹了,說:老師,我們強烈要求您和他絕交。

孔子說:算了,畢竟朋友一場。


看到這裡,你該知道以仁為本的孔子老師為什麼會氣得打人了吧?因為有些人老了啊,仗著自己一把年紀,沒人會和他計較,就各種使壞,耍不要臉。這樣的禍害,不死留著幹嘛呢?




也可自話



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春運期間不得不擠火車辦事,由於他是中途上車,只買得一張站票,他上車後看到一個空位,便忍不住先坐下來休息,心想若主人來了再讓不遲。列車快開了,一個姑娘拎著幾大件行李擠到他面前,朝他看了一眼,想說什麼,又默默地縮回了頭,將行李放好,和甬道上別的站票客待在一起。

列車開動了,沒人來向大爺討回座位,大爺以為自己白撿了座位,心裡放鬆下來,開始向周圍的人推銷他的得座經驗,他看到姑娘被來往的人擠得東倒西歪,便同情地說:等我下了車,你就坐這裡吧,站著太難受!姑娘說:好的,謝謝您!

檢票了,列車員很奇怪:姑娘,你不是有座嗎?他指了指睡著的大爺……

原來大爺坐的正是姑娘的座位,善良的姑娘成全了大爺的撿座,寧願自己站著,一聲不吭,就為讓他坐得心安理得。

古人言: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尊老愛幼就是這麼來的。社會是個大家庭,民族、國家是個大家庭,再由宇宙而言,地球是個村,每個人都是村裡鄉鄰。佛說,無緣不聚,成一家人是最大最深的緣,成一國人也是莫大的緣。孝敬愛戴自家的老人,關心保護自家的孩子,這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本份,也是生命延續的必須;推而廣之,對待別人的老人和小孩,就像對待自家的一樣,雖然沒有法律要求這麼做,但這麼做自有莫大的功德,社會必因此和諧,生活必因此溫馨。

然而有人把老而不死謂之賊進行斷章取義,結合個別醜惡現像,為自己不願敬老、孝親的自私行為辯解,讓許多人心裡疑惑。

生老病死是每個生命避免不了的,每個人一出生就在向著終點而去,在終點到達之前他們未曾停止過努力,現在的一切成果都是已故和健在的老人們辛勤奮鬥的結果,可以說那些嫌棄老人的人都是會提前退休、只知享受的,他們不過是過河拆橋的功利主義者。倘若人人都以為老而不死謂之賊,社會文明不會再向前,而是停滯、甚至倒退;因為老人已經盡了自己的職責,他該得到休養和尊重;社會責任的擔子該由後輩人挑起,只有腰太軟、腿太細,心眼太小的人,才會以為老而不死謂之賊。


ii小小孩


這句話的定義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不能以偏概全,原因如下:

一、“老而不死謂之賊”出自《論語·憲問》:“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根據《四書》的解釋:“原壤叉開雙腿坐著等待孔子。孔子罵他說:‘年幼的時候,你不講孝悌,長大了又沒有什麼可說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蟲。’說著,用手杖敲他的小腿。”根據錢穆《論語新解》:原壤是魯國人,是孔子的老朋友。


孔子是因為老朋友的所作所為不符合倫理道德,所以奮而罵之,對原壤的為人很失望,認為一個人不應該如此不孝,如此頹廢,特別對於一個老人而言,對子女是有表率作用的,如果老人如此渾渾噩噩度日,那子女有可能也會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對家風而言是不利的也是不容的,對一個村一個縣的風氣來說都是不好的,可謂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老人自古對子女都是有教導和引領作用的,自己風氣不正,如何正家風,自己不贍養自己的老母,如何讓自己的兒女贍養自己。這句話的關鍵是“賊”,這個賊不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小偷小摸之類的,而是損人利己的行為。

二、這句話如果在當今之世,可以形容一些為老不尊之人,比如在公交車或地鐵上因為讓座問題對年輕人大打出手之人,或是在公共場合口出狂言之人,或是在家裡稱王稱霸之人,或是因為跳廣場舞不顧他人休息之人,或是故意碰瓷之人,或是跌倒被扶之後反而訛人之人等等,當然我們不能以偏概全,這種老“賊”畢竟是少數,不能因為個體而對多數老人不敬,這是不可取的,尊老愛幼是我們的傳統美德,碰到老人該讓座還是要讓座,碰到摔倒的老人該扶還是要扶,社會風氣不能讓部分老“賊”給帶偏帶壞。


三、我們終將老去,我們要時時刻刻養成良好的習慣和美德,為以後的子孫做個好榜樣,爭取做個老而有用之人。


大劉小說


 

 

孔子

是個溫潤和善的人,罵人不多,但有句話在歷史上流傳甚廣叫做“老而不死是為賊”,要理解這句話,首先要看當年孔子說話的背景是什麼。

這句話的意思是這個人毛病多,從小不講仁義道德,長大也無所作為,老了還沒長者防範,可不就是浪費社會資源麼?年幼時不懂得孝順父母、友愛兄長,長大後又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成就,年老了還遲遲不死,這樣的人簡直就是世上的禍害。



 孔子有位從小一起長大的發小叫原壤,原壤是道家人物,話說原壤的母親去世後,孔子去弔唁,但是當孔子到了原壤家裡的時候,發現原壤叉開雙腿,很不雅觀的坐著看孔子,孔子認為他一點都不嚴肅,簡直要氣炸了,拿起手杖就打原壤的小腿,嘴裡叫罵著:你這個傢伙,小時候不孝順父母,長大了一無所成,這麼老了還不死,簡直就是殘害世界,殘害自己。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體會到,每個人的年齡雖然隨著日月的流逝會一天天增長,但是 不學習,不提高自己,那麼不管年齡多麼增長,他的素養也不會提高。因此我們應該以此警示自己:不要放鬆對學習和個人修養的追求,到老了還被別人看成是為老不尊的“賊”。人必自重,然後人重之。


佛之菩提心心


“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這句原話是出於論語,憲問。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孔子有個老朋友叫原壤,為人沒個正經,一天孔子見到他他蹲著和孔子說話沒個樣子。孔子就說:“你這人,年輕時就無大無小,無老無少,長大了,也沒個成個正經事兒,老了還腆著臉活著,真是個禍害也。”

這段話連著看起來,更像是孔子和老朋友開玩笑。所以最後笑罵玩,拿竹杖戳對方小腿。

但是後來大家就如很多夫子的話一樣,把他前後語境拋棄,只截取其中一段來說。

老而不死謂之賊,演變為,說老人已經沒有貢獻,只是依靠年輕人供養,就如盜取年輕人一般,所以是老而不死謂之賊。這個思想,到現在依然還有。比如日本著名的大嘴巴漫畫首相麻生,2013年,日本副首相兼財政大臣麻生太郎(Taro Aso)就曾建議:日本的老年人應該“趕緊去死”,因為“當你想到自己花的是政府的錢,你就會睡不好覺。”

在中國,老而不死謂之賊,後來逐漸演變成,指責一些為老不尊不要廉恥的老人的話語,和最初夫子所說的,已經不是一回事了。


方士的知識樂園


“老而不死謂之賊”這句話出自《論語·憲問》,原句是:老而不死是為賊!從字面上理解這句話意思是:人老了還不死,就是一個像賊一樣的禍害蟲。

這句話在《論語·憲問》中記載是孔子罵他的一位故人,叫原壤。而當時孔子的年紀比原壤大,比他還老。所以孔子這句話並不是簡單罵人老而不死就是賊。我們看古人留下來的句子不能切斷了來看,要查看整個原文,否則就容易斷章取義,很難理解原意。原文是這樣的:“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白話:原壤叉開雙腿坐著等待孔子回話,孔子罵他說:“年幼時,你不守遜悌之禮。年長了,又沒有可以稱述來教導後輩。只是那樣老而不死,這等於如人生中一賊。”說著,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實際上孔子的這段話被記錄在《論語》中還要另外的含義,不僅僅只是罵原壤這樣不守遜悌,無教導後輩的人。這是孔子的人生價值觀,他認為人不應當老而不死卻無所作為。當然這裡的作為絕不是為自己爭名逐利,恰恰相反,是能夠為國為民為後人的一種作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