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 鼓浪嶼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 更為其贏得“鋼琴之島”的美譽

鼓浪嶼(Kulangsu),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的一個小島,是著名的風景區。原鼓浪嶼區後被撤銷行政區併入思明管轄,位於廈門島西南隅,與廈門島隔海相望。原名圓沙洲、圓洲仔,因海西南有海蝕洞受浪潮衝擊,聲如擂鼓,明朝雅化為今名。

由於歷史原因,中外風格各異的建築物在此地被完好地彙集、保留,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龍頭路商業街諸多火熱商鋪都有販賣各種廈門特色小吃,此島還是音樂的沃土,人才輩出,鋼琴擁有密度居全國之冠,又得美名“鋼琴之島”、“音樂之鄉”,是一個非常浪漫的旅遊景點。有鄉賢林承強題聯贊曰:鼓浪懸帆今勝昔,堆金積玉慨而慷。

2017年7月8日申遺成功,成為中國第52項世界遺產項目。

鼓浪嶼隸屬於福建省廈門市,位於廈門半島西南隅,與廈門半島隔海相望,只隔一條寬600米的鷺江,輪渡4.5分鐘可達。(現環島一週,約40分鐘)面積1.91平方千米,2萬多人,現為思明區所轄。島上氣候宜人,四季如春,無車馬喧囂,鳥語花香,素有“海上花園”之譽,島上收藏眾多古典鋼琴沁心典雅,更為其贏得“鋼琴之島”的美譽。

鼓浪嶼旅遊區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鼓浪嶼--萬石山風景區的主要組成部分,由鼓浪嶼本島以及島上的日光巖、菽莊花園、鄭成功紀念館、鋼琴博物館、百鳥園等旅遊景點組成,以其獨具一格的自然與人文景觀成為我國知名的旅遊區。

鼓浪嶼原名“圓沙洲”,別名“圓洲仔”,明 朝改稱“鼓浪嶼”。因島西南方海灘上有一塊兩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每當漲潮水湧,浪擊礁石,聲似擂鼓,人們稱“鼓浪石”,鼓浪嶼因此而得名。鼓浪嶼街道短小,縱橫交錯,清潔幽靜,空氣新鮮,島上樹木蒼翠,繁花似錦,特別是小樓紅瓦與綠樹相映,顯得格外漂亮。

鼓浪嶼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 更為其贏得“鋼琴之島”的美譽

南普陀景區主要觀光景點有:日光巖、菽莊花園、皓月園、毓園、鼓浪石、鼓浪嶼鋼琴博物館、鄭成功紀念館、廈門海底世界和天然海濱浴場、海天堂構等。融歷史、人文和自然景觀於一體,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福建“十佳”風景區之首。隨著廈 門的發展,鼓浪嶼各種旅遊配套服務設施日臻完善,成為觀光、度假、旅遊、購物、休閒、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的海島風景文化旅遊區。2007年05月08日被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被國家地理雜誌評選為“中國最美五大城區之首”。

鼓浪嶼是廈 門最大的一個衛星島,島上岩石崢嶸,挺拔雄秀,因長年受海浪撲打,形成許多幽谷和峭崖,沙灘、礁石、峭壁、巖峰,相映成趣。

魚骨藝術館,相比鼓浪嶼上的其他人文博物館,更具海洋特色。雖然開館時間不長,但是由於是全國唯一的一家魚骨藝術館,所以許多來鼓浪嶼的遊人都慕名前往。館內有一塊巨大的鯊魚骨,是鎮館之寶。另外展覽的所有畫作,都是由天然魚骨一根一根拼制而成。這絕對不是簡單的工藝品,而是極具藝術價值的創作。每一根魚骨都是不可複製,因而成為獨一無二的佳作。來到鼓浪嶼,如果不去魚骨藝術館,那就錯過了鼓浪嶼的一大本土特色,因為這可是其他任何地方都看不到的。

魚骨藝術館本身是上世紀40年代的老別墅。原汁原味的保留了當年的建築特色。在二樓的平臺上,可以看到鼓浪嶼的全景,把所有景點盡收眼底。如果運氣好的話,還經常能碰到善談的館主。作為土生土長的原島居民,他會忍不住給你說一下鼓浪嶼的前世今生。

摺疊地理位置

鼓浪嶼位於廈門島西南隅,隔500米寬的鷺江與廈門島相望。

摺疊氣候環境

廈門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溼潤,光熱條件優越,雨量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季相變化頗有規律:春季季風由東北轉偏南,由冷轉暖,雨水增多;夏季有海風和雷雨的調劑,給熱天帶來涼意,時有颱風;秋季少雨多晴;冬季有東北季風,冷而不寒。

廈門年平均溫度為21.2℃。海陸風極為明顯,往往半夜起至中午吹西至西北風,午後起至半夜前吹南至東南風。夏季風一般為東南至西南風,平均只有2—3級。雷暴5—8月份最多,雷暴的產生常造成暴雨。

海霧從十一月份至來年的六月份產生,以三月份最多。濃霧一般產生於午夜及早晨,連續最長3天,最短1小時。

鼓浪嶼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 更為其贏得“鋼琴之島”的美譽

鼓浪嶼景色晉太康三年(282年)析晉安郡東安縣(治所今南安市)置同安縣,當年就撤銷,併入南安縣,直到600多年後才再次設縣建制。閩國933年龍啟元年時升為同安縣,再次設縣,鼓浪嶼隸屬泉州府同安縣。 唐光啟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為泉州刺史,至947年,南唐併吞閩國,同安地為王潮和閩國治地,歷時61年。王潮、王審知兄弟先後為威武軍節度使,同安為其治地,閩國開平元年909年,王審知為閩王,立閩國,都福州,大同場為其轄地。 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轄今泉州、莆田、漳州)。963年,宋改清源軍為平海軍,以陳洪進為節度使,同安縣屬平海軍。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陳洪進納土於宋,同安縣始隨平海軍納入宋土。同年,宋復平海軍為泉州。宋屬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洪武二十七年 (1394年)始築“廈門城”。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十二年(1655 年)在同安縣綏德鄉嘉禾裡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從興泉道管轄下設臺廈兵備道,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起屬於興泉永道,興泉永道轄今泉州、莆田、廈門,永春州、大田縣,道臺自泉州移駐廈門。雍正六年即1728年臺灣府改為臺灣道,同屬於福建省。

民國元年(1912年),撤府,興泉永道改名南路道,民國3年改名廈門道,管轄廈門、莆田、泉州和大田縣。1912年,析同安縣綏德鄉嘉禾裡和大、小金門等島嶼置思明縣,4月28日,思明縣政府正式成立,隸屬福建軍政府,9月升思明府,旋廢。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

鼓浪嶼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 更為其贏得“鋼琴之島”的美譽

鼓浪嶼景色

1933年 “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市,廈門市成立,旋改特別市,同安縣和廈門市隸屬興泉省 ,興泉省轄今泉州、莆田、廈門, 翌年1月“閩變”失敗後,廈門特別市政府和興泉省撤銷,廈門島內恢復思明縣建制,與同安縣均屬福建省政府直轄。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明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轄今泉州、莆田、廈門),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廈門島 淪陷, 同安縣隸屬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區,民國32年開始, 1943年國民政府福建省政府下令撤區建鄉設保,進行鄉鎮並編。1949年9月初隸屬於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泉州、莆田、廈門,後改隸於廈門市至今。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福建,攻入廈門,後金門戰役、金門炮戰,參見金門戰役、金門炮戰等相關文章和詞條,1979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徐向前發表了《停止炮擊大、小金門等島嶼的聲明》,歷時21年的金門炮擊,劃上了句號。2003年,撤銷行政區,大幅減少政 府編制,節約行政開支,促進社會發展,降低施政成本,劃歸屬於廈門思明區。

鼓浪嶼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 更為其贏得“鋼琴之島”的美譽

鼓浪嶼景色

1902年中國政府被迫同日、美、德等簽訂了《廈門鼓浪嶼公共租界章程》,鼓浪嶼被列強正式明確為公共租界。共有15個國家曾在鼓浪嶼上設置過領事館。其中有美國領事館,日本領事館,英國領事館及領事公館、副領事公館,西班牙領事館,荷蘭領事館,除此之外,還有德國領事館、比利時領事館、奧地利領事館、丹麥領事館、挪威領事館、葡萄牙領事館及瑞典領事館等。

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曾屯兵於此,日光巖上尚存水操臺、石寨門故址。1842年,鴉片戰爭後,英國、美國、法國、日本、德國、西班牙、葡萄牙等13個國家曾在島上設立領事館,同時,商人、傳教士、人販子紛紛踏上鼓浪嶼,建公館、設教堂、辦洋行、建醫院、辦學校,炒地皮、販勞工,成立“領事團”,設“工部局”和“會審公堂”,把鼓浪嶼變為“公共租界”。一些華僑富商也相繼來興建住宅、別墅,辦電話、自來水事業。1942年12月,日本獨佔鼓浪嶼;抗日戰爭勝利後,鼓浪嶼才結束一百多年殖民統治的歷史。

鼓浪嶼附近是金門,原稱浯洲。二十世紀中後期, 居民們目睹過臺灣反攻大陸的硝煙及解放軍炮擊金門的情形。那時廈門與金門,兩岸地名文字“門對門”,卻互相敵視, 至2005年臺灣國民黨主席連戰的大陸“和平之旅”後,兩岸開始了經濟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因而留下了當代左河水《鼓浪嶼上望金門》的詩句:“曾登巖頂雨瀟瀟,今望浯洲浪漸消。隔岸彼門一咫尺,東風何日助西飄。”表達了兩岸人民盼望和平統一的心願。

摺疊鼓浪嶼的開拓和發展

鼓浪嶼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 更為其贏得“鋼琴之島”的美譽

鼓浪嶼景色

廈 門是我國東南著名的海灣風景城市。其西南一水之隔的鼓浪嶼早在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唐中葉(公元8世紀前後)以後,來自中原的陳、薛等家族先後遷居島上開發與生產,該島遂有“新城”、“嘉禾裡”之地名。宋、元時期,島上人煙漸繁,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1279年)首次在島上設立“嘉禾千戶所”。元代後期,泉州出現亦思法杭兵亂,泉州港口逐漸衰敗,明初海禁,加之倭寇戰亂影響,泉州港逐漸衰落,清代 開放廈門港口和臺灣的對渡 ,廈門港口繁榮。

因為有關文物、文獻資料不足,宋、元以前鼓浪嶼的歷 史已不可考。由於鼓浪嶼四周的輪廓接近圓形,因此民間相傳宋、元時期其地名為“圓沙洲”、“圓洲仔”。今之燕尾山在本世紀的地圖上曾被稱為“洲仔尾山”,可以作為鼓浪嶼古地名的一個考證根據。

摺疊鼓浪嶼的初步繁榮

明末清初至鴉片戰爭前夕鼓浪嶼的初步繁榮: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 功

鼓浪嶼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 更為其贏得“鋼琴之島”的美譽

鼓浪嶼景色據金 門、廈門兩島為根據地抗擊南下的清軍,並於此操練水師,率兵東征,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臺 灣。鼓浪嶼是鄭成功最初的根據地。《南疆繹史》等文獻記載,鄭成 功在南安故里焚青衣起兵後,“與所厚陳輝等90餘人第一旅遁入金門,隨往南澳收集餘眾,得數千”,隨之“移屯鼓浪嶼”,時在隆武二年(1646年)。鄭氏起師伊始,軍費拮据,處境困難。恰好有一艘鄭家的商船從日本開來停泊在鼓浪嶼,鄭成功遂將這艘商船帶來的10萬兩銀子用來募兵和購制軍械。接著在鼓浪嶼日光巖等要地屯營紮寨,設水操臺練兵,並積極從鼓浪嶼引兵配合閩南抗清力量,在泉州、同安、海澄一帶抗擊清軍。直到永曆四年(1650年),鄭成功計奪廈門島,兼併鄭彩、鄭聯的軍隊,始形成包括鼓浪嶼在內的金、廈抗清根據地。鄭成 功率師駐鼓浪嶼前後四年。清代 開放廈門港口和臺灣的對渡 。

摺疊英軍佔據鼓浪嶼

鼓浪嶼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 更為其贏得“鋼琴之島”的美譽

鼓浪嶼景色

18世紀後半葉,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西方殖民者不斷向外爭奪商品市場和原料供應地,封閉的舊中國成為它們的一個侵略目標。廈門是清代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航運貿易中心,早為西方殖民者所垂涎,並被列為用武力侵佔和被迫通商的主要目標之一。道光十二年(1832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派遣胡夏米(H·H·Lindsay)等人乘坐武裝商船前往包括廈門在內的中國東南沿海進行偵察。事後,胡夏米向英國外交大臣建議,如果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一定要封鎖並佔領廈門。英國當局在制定侵華戰爭計劃的過程中,也一再提到廈門,把侵略的矛頭指向廈門。

英國侵略者極力用鴉片來打開中國的大門。為保護販賣毒品的可恥勾當,它們加緊攫取在華的種種特權。1840年6月3日,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戰爭伊始,英軍便多次派遣兵船闖入閩粵海面窺探和挑釁。當時領導福建沿海抗英鬥爭的是閩浙總督鄧廷楨。鄧廷楨是一位愛國的抵抗派代表人物。由於鄧廷楨積極備戰,加強了防禦力量,加上廈門軍民同仇敵愾,英勇殺敵,英軍於1840年7月2日和8月21日以及接連幾天的武裝侵略,均遭到廈門軍民的迎頭痛擊,以失敗告終。

英艦退出廈 門後,繼續北上,用武力恫嚇清政府。清朝統治者見勢不妙,遂採取妥協態度,在福建方面調顏伯燾接任閩浙總督,同時下令“撤兵省費”。1841年8月,英國侵略者再次派遣侵華全權代表璞鼎查(H·Pottinger)親率強大的艦隊直攻廈門,狂妄地要求清政府地方當局“放棄城池及廈門之一切堡壘”。在當年8月2日激烈的炮戰中,雖然廈門守軍擊中數艘英軍兵船,無奈寡不敵眾,金門鎮總兵江繼芸和部下官兵堅守陣地,同敵人血戰到底,最後全部壯烈殉國。廈 門和鼓浪嶼同時陷入敵手。

摺疊鼓浪嶼淪為殖民地

鼓浪嶼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 更為其贏得“鋼琴之島”的美譽

鼓浪嶼景色

鴉片戰爭之後的20年間,外國列強勢力對廈門和鼓浪嶼的侵略已全面展開,且迅速地擴展和深化。在此期間,西 班 牙、荷蘭、挪威、法國繼英、美兩國之後,也在廈門設立領事並在鼓浪嶼建造領事館。外國洋行和公司越辦越多,外國商人不滿足於通過轉手投機買賣攫取暴利,開始在廈門創辦工廠企業,直接利用當地的資源。英商廈門船塢公司和設在鼓浪嶼的英商廈門機器工程公司就是其中較大的外國公司。為了進一步操縱中國的市場,外國勢力培植了一批買辦為它們效勞。航運公司、銀行、電報局也同時相繼興辦起來。緊跟在美國歸正教會後面,倫敦差會於1844年在鼓浪嶼成立教會,大英長老會也於1850年在鼓浪嶼扎住腳跟。1848年,美國歸正教會的“中華第一聖堂”建造在廈門新街仔。15年後,英 國教會也在鼓浪嶼建造了專供外國人祈禱的“協和禮拜堂”(在今第一醫院內)。一批培養中國牧師、傳道士的“聖道學教”,宣傳宗教的教會學校在廈門,特別是在鼓浪嶼,如雨後春筍般地冒了出來。為了進一步掌握東南門戶一一廈門的經濟命脈,控制廈門海關和港口管理大權被視為關鍵的措施。1862年3月30日,外國列強根據《天津條約》的附約《通商章程善後條約》,在廈門設立海關稅務司。同年,設立廈門口理船廳。清初以來就已存在的中國海關變“常關”,被降作對內航運貿易的關卡。到了1901年,根據《辛丑條約》,連這一點點權利都被剝奪掉。海關稅務司和廈門口理船廳的設立,使清政府喪失了廈門海關和港務的管理大權,廈門從此進一步落入半殖民地的深淵。奧地利、德國、日本等國看到廈門門戶大開,有利可圖,趕緊蜂擁而入。德國和日本甚至有後來居上之勢。1862年以後,列強勢力越發強大。1870年海關稅務司休士(George Hughes)統計廈門有洋行14家,其中英國7家,印度3家,德國2家,美國和英屬新加坡各1家。1882年,副稅務司勞思(W·B·Russell)統計,洋行已增至23家。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獨佔了鼓浪嶼,直至我國抗戰勝利。1949年10月17日,鼓浪嶼地區解放。

2003年,撤銷行政區,大幅減少政府編制,節約行政開支,促進社會發展,降低施政成本,合併成於廈門思明區。區劃調整後,鼓浪嶼—萬石植物園風景名勝區將管轄10個著名風景區,陸地和海域面積達到245平方公里。[4]

摺疊日光巖

鼓浪嶼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 更為其贏得“鋼琴之島”的美譽

日光巖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曾屯兵於此,日光巖上尚存水操臺,石寨門故址。日光巖俗稱“巖仔山”,別名“晃巖”,相傳1641年,鄭成功來到晃巖,看到這裡的景色勝過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開,稱之為“日光巖”。日光巖遊覽區由日光巖和琴園兩個部分組成。日光巖聳峙於鼓浪嶼中部偏南,是由兩塊巨石一豎一橫相倚而立,成為龍頭山的頂峰,海拔92.7米,為鼓浪嶼最高峰。站在日光巖山門處,看到一塊高40多米的巨巖,凌空而立,在那巨巖峭壁上,有1915年許世英題刻的“天風海濤”四字橫書;其下還有兩行大字題刻,右側為“鼓浪洞天”,左側為“鷺江第一”,前者系明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江蘇丹陽人丁一中所書,這是日光巖最早的題刻。後者是清道光年間福建長樂人林釒鹹所寫,兩者靠近,字跡相當,林釒鹹署名特別大,遊人常誤為二者皆是林釒鹹所題,其實後者比前者晚刻二百多年。上述三大崖刻,可說是對日光巖的風光作了形象性的概括,給遊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就是日光巖的第一景。[1]

摺疊菽莊花園

鼓浪嶼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 更為其贏得“鋼琴之島”的美譽

菽莊花園菽莊花園坐落在鼓浪嶼港仔後,建於1913年,主人林爾嘉,又名叔臧,園名即以他的名字諧音而命名。1894年甲午戰爭清廷失敗,翌年割臺灣給日本,林維源及其子叔臧不願當亡國奴,遷到鼓浪嶼居住。其後,叔臧建了這座花園。菽莊依海建園,海藏園中,傍山為洞,壘石補山,與遠處山光水色互為襯托,渾為一體。所造樓臺亭榭不一其形,迦橋低欄,形若游龍。園內觀海,波浪拍岸,依欄遠眺,極盡山海之致,復有巖洞之幽,鮮花滿徑,綠樹成行,為難得之勝景。花園建造分藏海園、補山園兩部分。主要是以園藏海,以園飾海、以海拓園、以石補山、以洞藏天。

摺疊皓月園

鼓浪嶼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 更為其贏得“鋼琴之島”的美譽

皓月園皓月園位於鼓浪嶼東部的覆鼎巖海濱,佔地3萬平方米,沿鷺江之濱鋪開,這是以海濱沙灘、岩石、綠樹、亭閣展布的庭園。始建於1985年,園以《延平二王集》中“思君寢不寐,皓月透素幃”詩句取名“皓月園”。園內有長13.7米、高4.7米、耗銅18噸的一座鄭成功及其部將巨型銅雕像。這座巨型銅雕,除鄭成功及其分立左右的部將陳澤、陳廣、陳永華、楊朝棟比真實體量略大外,其餘各路兵馬都朝兩側延伸,圖幅寬廣,頗引人注目。園內更突出的是矗立在覆鼎巖上的鄭成功巨型花崗岩雕像,這個巨像於1985年8月27日落成,高15.7米,重1617噸,由23層625塊“泉州白”花崗岩精雕而成,十分威武。

摺疊古避暑洞

古避暑洞是個很有特色的山洞,兩旁石壁支起從天而降的

鼓浪嶼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 更為其贏得“鋼琴之島”的美譽

花崗岩巨石,給人泰山壓頂之感,十分險峻。上面“古避暑洞”四個字是清末臺灣文人施士潔題寫的。石洞明亮乾燥、通風清爽。穿過古避暑洞,向左拐,有一座窈窕小亭,撐起細細腰骨,把岩石當作涼臺,名叫“傘亭”可供遊客遮陽避雨。旁邊的岩石頂,有一個仙人洗腳的石盆,長年累月盛著水,一旁還有仙人的腳印。其實,“仙人印”、“洗腳盆”都是海浪衝蝕而成的海蝕地貌,在遙遠的地質年代,這裡還處於海浪的沖蝕下,後來由於地殼上升,於是這些海蝕地貌就出現在山頂上了。

摺疊龍頭山寨

日光巖又稱龍頭山,

鼓浪嶼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 更為其贏得“鋼琴之島”的美譽

與廈門的虎頭山隔海相望,一龍一虎把守廈門港,叫“龍虎守江”。這裡原有一座“旭亭”早已毀坦。臺灣石國球寫一篇《旭亭記》,描寫日光巖“山羅海繞,極目東南第一津,水光接天,洪波浴日,皆為梵剎呈奇”。蹬道巨石夾峙,森嚴壁立,海風穿弄,頓有“九夏生寒”之意,涼意自然來自“鷺江龍窟”。“九夏”即夏季,“龍窟”乃龍住的地方,因鼓浪嶼傳說中曾住五條龍。這個寨門是鄭成功當年屯兵鼓浪嶼的“龍頭山寨”的寨門,岩石上的圓孔是士兵搭架帳篷開鑿的,前國民黨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錯將軍見景生情,命筆寫下了七律:“心存隻手補天工,八閩屯維今古同;當年古壘依然在,日光巖下憶英雄。”對鄭成功讚美異常。蔡元培先生也有一首七律:“叱吒大風鎮海濤,指揮若定陣雲高。蟲沙猿鶴有時盡,正氣斌斌不可淘。”“蟲沙猿鶴”指從軍戰死者。

摺疊鄭成功紀念館

鼓浪嶼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 更為其贏得“鋼琴之島”的美譽

鄭成功紀念館鄭成功紀念館1962年1月28日為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300週年而創設。鄭成功,原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石井人,1624年出生於日本平戶海濱。南明隆武在福州即位,見他忠心朝廷,賜他姓“朱”,改名“成功”,所以民間叫他“鄭國姓”,永曆皇帝封他為延平王。其父鄭芝龍暗中降清,鄭成功出走金門,誓死抗清。他以金門、廈門為根據地,與清軍厚戰多年,曾一度打到南京城下,因驕兵致敗。1661年4月煌日,鄭成功經過充分準備,率戰船數百艘,官兵25000人,從金門科羅灣出發,收復被荷蘭侵佔38年的臺灣,並歷奮開發臺灣。鄭成功於1662年7月病逝於臺灣,年僅39歲。300多年來,閩臺人民十分敬仰鄭成功,尊他為民族英雄,臺灣人民尊他為“開臺聖王”。鄭成功紀念館共分七個部分,展出各種文物、資料、照片、模型等300餘件。其中,關防、漳州軍鋼等系當年原物,頗為珍貴。進館參觀,可比較系統地瞭解鄭成功不平凡的一生。

摺疊百鳥園

鼓浪嶼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 更為其贏得“鋼琴之島”的美譽

百鳥園百鳥園位於鼓浪嶼日光巖景區西南面的琴園內,由日光巖遊覽區管理處投資於1998年興建。

百鳥園佔地面積7000平方米,由一張巨型網覆蓋,中心高度三四十多米,是一座集馴養、娛樂、科普於一體的大型鳥類觀賞園。園內現有鳥類一百二十多種,兩千餘隻,其中包括國家級保護鳥類幾十種。

園內的鳥類主要採用散養形式,除了部分具有攻擊性或不適於散養的鳥類則以籠養的形式供遊客觀賞,現共分為水禽類、涉禽類、攀禽類、鳴禽類、觀賞類和廣場鴿(在園外)六大類別。

摺疊鋼琴博物館

鼓浪嶼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 更為其贏得“鋼琴之島”的美譽

鋼琴博物館伴著鼓浪嶼的海浪聲,30臺古鋼琴靜靜地站在充滿典雅氣氛的陳列室中,讓帶著驚奇眼光的參觀者,發出陣陣讚歎。那裡就是鼓浪嶼鋼琴博物館。2000年1月落成的鼓浪嶼鋼琴博物館位於菽莊花園的“聽濤軒”,佔地450平方米,分AB兩所,上下兩層,博物館裡陳列了愛國華僑胡友義收藏的40多架古鋼琴,其中有稀世名貴的鎦金鋼琴,有世界最早的四角鋼琴和最早最大的立式鋼琴,有古老的手搖鋼琴、有產自一百年前的腳踏自動演奏鋼琴和八個腳踏的古鋼琴等。無論是普通的遊客,還是音樂家、藝術家,鼓浪嶼鋼琴博物館帶給他們的藝術薰陶和音樂的啟迪都是無盡的。拿千姿百態來形容館內的鋼琴,或有誇張之嫌,但是讓參觀者隨著陳列品走一遍鋼琴近200年的演變歷程,那就一點也不誇張。澳大利亞著名鋼琴演奏家傑佛利·託薩是胡友義先生的莫逆之交,他說,"我以我的朋友為榮,他把一份最特殊的禮物獻給了中國。"為慶祝開館,傑佛利·託薩還在鼓浪嶼音樂廳舉辦了專場演奏會。法國鋼琴大師米歇爾·布爾敦克勒參觀了博物館後說:我希望有一天能夠在此舉辦一個國際性的鋼琴藝術節。"我國著名指揮家韓中傑、鄭小瑛,旅美鋼琴家殷承宗等也深深被鋼琴博物館音樂魅力所折服。伴著鼓浪嶼的海浪聲,30臺古鋼琴靜靜地站在充滿典雅氣氛的陳列室中,讓帶著驚奇眼光的參觀者,發出陣陣讚歎。那裡就是鼓浪嶼鋼琴博物館。

摺疊日光巖寺

日光巖寺,俗稱“一片瓦”,實際是一個天然石洞,以一巨石為頂,後依山形地勢建起寺廟的,具體時間是明朝正德年間萬曆十四年。有關日光巖名稱的來歷有兩種傳說:一是自然地理傳說,因每天凌晨,朝陽從廈門五老峰後升起,日光巖最先淋浴在陽光中,故得名為日光巖,寺廟稱日光巖寺;一是歷史傳說,當年鄭成功來到晃巖(日光巖別名),見這裡的景色遠勝於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開,就成了日光巖。日光巖寺屢毀屢建,清同治年間,建圓明殿,祀彌勒,並在廟前建一八角亭,上掛“日光寺”匾。解放後,圓明殿改為念佛堂,大雄寶殿是1917年建的。改革開放後,落實宗教政策,日光巖寺得到政府的扶持,接受海內外十方信善的捐贈,大興土木,翻建了大雄寶殿,新建了山門、鐘鼓樓。旅遊平臺、法堂、僧舍、小賣部和膳堂,寺廟煥然一新。日光巖寺是一座精巧玲瓏的寺廟,大雄寶殿、彌勒殿對合而設,是全國唯一。日光巖寺環境優美,歷代高僧不斷,著名的弘一法師於1936年6月曾在此閉關8個月。[2]

摺疊風琴博物館

2005年1月28日晚,受矚目的國內惟一、世界最大的風琴博物館——鼓浪嶼風琴博物館開始向市民開放,並舉行一場管風琴音樂會。風琴博物館的第一臺大型管風琴“諾蔓比爾”“初試啼聲”正式向遊客和市民“亮相”。150多名市民獲得第一批觀賞百年古風琴的美妙琴聲的機會,來自澳大利亞的管風琴演奏家瑞思。博克(男)和瑞爾克.莫里夫婦給鷺島市民帶來了全新的音樂享受。目前,館內存放著5000餘颱風琴。

摺疊鼓浪嶼音樂廳

鼓浪嶼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 更為其贏得“鋼琴之島”的美譽

鼓浪嶼音樂廳鼓浪嶼音樂廳於1987年2月建成並投入使用。2001年改造。備有較先進的聲光調控、現場錄音等設備。

曾先後接待過日本、美國、羅馬尼亞、菲律賓、新加坡、俄羅斯、克羅地亞等國家的藝術團體及香港聖樂團、香港青少年國樂團、草田合唱團、上海交響樂團、長影樂團、中國青年交響樂團等的演出。

摺疊三一堂

鼓浪嶼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 更為其贏得“鋼琴之島”的美譽

三一堂七十多年前,由於廈門中華基督教新街堂、竹樹堂、廈港堂一百左右位信徒陸續遷居鼓浪嶼,遇到颱風、陰雨等天氣欲渡海回廈門本島禮拜深感不便,於是三個堂會的信徒聯合在鼓浪嶼建立教會,故取名為“三一堂”,更蘊含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教義。起初主日崇拜借用當時毓德女中禮拜堂(現廈門音樂學校),隨後於1934年籌建教堂(可容納一千多人),1992年續建牧師樓(現改為辦公樓),2000年擴建教堂正門以及附屬建築並圍牆欄杆等未了工程,整體工程先後共歷時六十六年之久方得全部竣工。現總佔地面積為2138.62㎡,總建築面積為1368㎡。三一堂的建築獨具一格,呈十字立體式的罕見造型,四方八面排水的黃瓦屋頂上,居中矗立著八角鐘樓,頂尖的十字架高聳雲天。紅牆裝飾著流暢的三角形線條,四面敞開十二道大門、十六扇窗戶極為寬大,具有通風、採光、疏散的實用特點。堂內長寬同等的十三米跨度牆體上,巧用無柱鋼樑拱券的屋架,加上天花木板吊頂,顯得高大堂皇又帶來極其科學理想的音響效果,成為本堂建築最具特色的一絕。無論從任何一個角度觀賞,其雄偉非凡氣勢,都無不令人歎為觀止。2006年被確定為第六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摺疊毓園

鼓浪嶼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 更為其贏得“鋼琴之島”的美譽

毓園

即林巧稚大夫紀念園。毓園佔地5700平方米,為紀念鼓浪嶼的優秀女兒、人民醫學家林巧稚大夫,廈門市政府於1984年5月修建此園。林巧稚大夫於1901年12月23日誕生在日光巖下一個教師之家。

摺疊海天堂構

鼓浪嶼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 更為其贏得“鋼琴之島”的美譽

海天堂構

海天堂構位於鼓浪嶼福建路38號,始建於1921年,2002年4月被廈門市政府列為重點歷史風貌建築。目前修復後開放的“海天堂構”老別墅是中西方文化結合的典範之作。門樓是典型中國傳統式樣,重簷斗拱、飛簷翹角。前後兩側的樓宇,普遍採用古希臘柱式,窗飾大都為西洋風格,但牆面與轉角又是中國雕飾。中樓原有一家外國人的俱樂部,黃秀烺購得後,將其建成一幢仿古大屋頂宮殿式建築,由莆田工匠建造。它採用重簷歇山頂,四角纏枝高高翹起。樓頂前部別具匠心,設計了一個外表看似重簷鑽尖的“亭子”,亭尖還安了一個寶葫蘆;從內部看卻是個條木拼成的八邊形藻井,從二樓直達井頂,井壁上畫有中國花鳥畫。這“亭子”純屬裝飾。門、窗、廊、廳的楣上均飾掛水泥透雕飛罩,所有簷角均裝飾纏枝花卉或吸水蚊龍,挑粱雀替均塑龍鳳掛落,把別墅點綴得十分民族化。其廊柱為方形,紅磚砌成,色調自然和諧;而正廳則由四個垂柱花籃與欄杆上的花盆上下對應,特別是以斗拱裝飾走廊外沿,顯得格外穩重。海天堂構的建築風格在洋派建築比比皆是的鼓浪嶼,是不多見的。

摺疊廈門海底世界

鼓浪嶼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 更為其贏得“鋼琴之島”的美譽

廈門海底世界

輪渡上岸後右轉不遠,可以看見一個巨型章魚的銅雕,那就是廈門海底世界的入口。這裡有一具從廈門海域捕獲的世界最大的抹香鯨的標本,可以讓對海洋感興趣的朋友過過癮!廈門海底世界原為鼓浪嶼公園,坐落在鼓浪嶼東岸黃家渡,擁有來自世界各大洲,各大洋的海水淡水魚類350多種一萬多尾。海底隧道長80米,寬1.5米,進入海底隧道,站在電動代步道上,可以看到兩側的凹形大魚池,不需潛水也能"進入海底世界"與魚共遊,看到四面八方和上下前後魚的世界,川流不息的魚群近在咫尺,與你擦肩而過。 [3]

摺疊最佳時節

鼓浪嶼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溼潤,光熱條件優越,雨量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這裡陽光充足,一年四季花木繁盛。以春秋兩季最適合旅行,冬季也比較溫暖。但是8月份颱風季節,海邊的船隻全部停開,不能欣賞到優美的海景。

摺疊注意事項

廈門是國家衛生城市,每個市民包括遊客都有責任保持市容整潔。市政府為此專門頒佈了有關規定,亂丟垃圾、破壞市容整潔的,將依據情節輕重受到處罰。市政府頒佈規定,在公共場所禁止吸菸,違者將可能受到處罰。凡是規定禁菸的場所,均有張貼“禁止吸菸”的標誌。對於自助遊可自行購買短期出遊意外保險,找保險公司或者網上購買,廈門的優保網一份20元左右。

摺疊旅遊貼士

1.輪渡,距離火車站不到5公里,乘公交3、19、25、28、950、951路可到。打車約10元。距離機場約16公里,乘公交27路到,打車約25分鐘,約50元。距離廈門長途汽車站不到3公里,乘公交10、23、30路可到達,打車8元。

2.鼓浪嶼是一個沒有機動車的小島,全部要靠步行。坐車到輪渡碼頭後,可以乘坐電瓶車環島。

3.輪渡票價:從2011年9月20日起,鼓浪嶼輪渡實行“去程購票制度”,即從廈門島前往鼓浪嶼景區需先購買輪渡過渡船票(8元/人)才能過渡。而從鼓浪嶼返程時,需交驗船票方可免費乘船回到廈門島,不需再次收費。 另外,無論去程還是返程,坐船時乘坐二樓船艙的乘客要多加1元船費,但是不會那麼擁擠,也有位置坐,還可以拍到更多好照片。

4、鼓浪嶼上唯一可以乘坐代步的電瓶車,票價50元,只在幾個重要景區門口停。建議還是步行。

5.從廈門島到鼓浪嶼的輪渡,24小時都有航班,白天每10分鐘有一航班,十分便捷。4.5分鐘就到鼓浪嶼碼頭了。也有可坐15元的船,可繞鼓浪嶼一圈,看風景。

摺疊音樂家搖籃

鼓浪嶼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 更為其贏得“鋼琴之島”的美譽

鼓浪嶼景色

鼓浪嶼是“音樂家搖籃”,只要你漫步在各個角落小道上,就會不時聽到悅耳的鋼琴聲,悠揚的小提琴聲,輕快的吉他聲,動人優美的歌聲,加以海浪的節拍,環境特別迷人。音樂,已成為鼓浪嶼的特別絢麗的風景線。

鼓浪嶼有許多鋼琴家,那裡有音樂學校、音樂廳、交響樂團、鋼琴博物館。每逢節假日,常舉行家庭音樂會,有的一家祖孫三代一起演出,使家庭、團體、社會充滿音樂氣氛。

鼓浪嶼音樂人才輩出,蜚聲樂壇的有鋼琴家殷承宗、許斐星、許斐平、許興艾等。中國第一位女聲樂家、指揮家周淑安,聲樂家、歌唱家林俊卿,男低音歌唱家吳天球,著名指揮陳佐湟,還有李嘉祿、卓一龍等,可謂群星璀璨。

鼓浪嶼是“建築博覽館”,許多建築有濃烈的歐陸風格,古希臘的三大柱式陶立克、愛奧尼克、科林斯各展其姿,羅馬式的圓柱,哥特式的尖頂,伊斯蘭圓頂,巴洛克式的浮雕,門樓壁爐、陽臺、鉤欄、突拱窗。爭相鬥妍,異彩紛呈,洋溢著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色彩。

鼓浪嶼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 更為其贏得“鋼琴之島”的美譽

鼓浪嶼景色

自鼓浪嶼被評為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後,鼓浪嶼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已經 被提上議程。相關部門將著手啟動鼓浪嶼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

鼓浪嶼該定下什麼主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這一直是困擾鼓浪嶼“申遺”進程的難題。從鼓浪嶼管委會獲悉,這一主題已經確定為:社會變革中的歷史見證。

鼓浪嶼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鴉片戰爭後的100年內,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結構受到巨大沖擊,發生了重大變革,西方文化不斷融入中國,而這個融合的過程恰好在鼓浪嶼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放眼國內其他城市和世界各國,沒有一個地方能夠將這些見證歷史變革的事物完整地保留下來。”

與申遺無關項目暫停審批

2011年5月13日上午,鼓浪嶼——萬石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負責人接受了廈門市人民政府網專訪,介紹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相關情況,並與網民在線交流。鼓浪嶼——萬石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副主任葉細緻表示,鼓浪嶼申遺,保護永遠是第一位的。

葉細緻介紹說,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需要經過兩大步驟:第一,先申報國家預備名錄,只有進入《預備名單》的遺產地才有資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經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評審驗收,由國務院公佈進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並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備案;第二步就是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福建省政府向國家文物局遞交了《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鼓浪嶼申報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的函》,同年4月,國家文物局給省政府回函,對鼓浪嶼所具有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並表示“將在《預備名單》更新工作中給予積極的考慮”。從國家文物局瞭解的情況是,將於今年下半年重新確定預備名單,鼓浪嶼將努力在進入預備名單。

記者瞭解到,鼓浪嶼正圍繞申遺全面進行文物史料的蒐集工作,也籌劃以社區博物館的形式來展現鼓浪嶼更為豐富的文化內涵。鼓浪嶼還將完成一系列立法與保護公約的制定及相關申遺規劃的編制,不僅可以更好地保護老建築,也將通過控制調整島上的商業網點佈局,把過濃的商業氛圍降溫下來。葉細緻表示:“從目前來看,全國有14個項目在爭取能夠於2013年進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備選名錄,應該說我們的工作還是準備得比較充分的,條件也比較成熟,鼓浪嶼的多元文化在全球當中的普遍價值的提煉還是比較到位的,有條件向國家文物局提出申報。”

葉細緻表示,鼓浪嶼申遺能否成功最主要的還是取決於城市推進的力度和整治的效果,鼓浪嶼已確定56個整治核心遺產要素點。為避免重複建設和浪費,減少申遺整治工作量,鼓浪嶼——萬石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等五部門聯合發佈了《關於加強鼓浪嶼申遺期間建設管理工作的通告》,暫停與申遺無關項目的規劃審批和施工許可,並組織對在建項目進行清理整頓,確保整治工作於取得明顯效果。

摺疊文化傳播

從19世紀中葉起,伴隨著基督教的傳播,西方音樂開始湧進鼓浪嶼,與鼓浪嶼優雅的人居環境相融合,造就了鼓浪嶼今日的音樂傳統,培養出周淑安、林俊卿、殷承宗、陳佐煌、許斐平等一大批傑出的音樂家。如今,鼓浪嶼的人均鋼琴擁有率為全國第一,島上有100多個音樂世家,2002年鼓浪嶼被中國音樂家協會命名為 “音樂之島”。 有國內僅有、國際一流的鋼琴博物館,常年舉辦鼓浪嶼鋼琴節暨全國青少年鋼琴比賽、美國音樂周等重大音樂活動。

摺疊文化交流

2013年12月28日,在鼓浪嶼音樂廳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我愛我的鼓浪嶼——歲月迴響》——2014年新年音樂會。音樂會由鼓浪嶼街道辦事處主辦,廈門二中校友會和鼓浪嶼音樂廳協辦,鼓浪語音樂沙龍承辦。

“鼓浪語音樂沙龍”是由幾位熱愛鼓浪嶼、熱愛音樂的鼓浪嶼原住民組織發起,再現原汁原味的鼓浪嶼最傳統的家庭音樂聚會形式。本著“挖掘鼓浪嶼民間音樂文化的歷史積澱,開展鼓浪嶼民間音樂文化的體驗交流,弘揚鼓浪嶼民間音樂文化的繼承傳播”的宗旨,音樂沙龍每個月定期舉辦,參與表演者既有鼓浪嶼原住民,亦不乏非鼓浪嶼籍的音樂大家、海外音樂工作者,其純樸自然的風格受到社會各界的喜愛,為鼓浪嶼又增添了一道靚麗的文化景觀,搭建了一個迷人的文化交流平臺。

鼓浪嶼音樂廳內,整場音樂會自始至終座無虛席,許多前幾年搬到廈門島內的鼓浪嶼原住民全家傾巢出動,回到鼓浪嶼聆聽這場盛況空前的音樂會;出身音樂世家的殷承典老師和謝嘉陵老師擔任多個節目的伴奏和指揮,謝嘉陵老師還演唱了她的父親、著名的鼓浪嶼本土音樂家謝旭為讚美鼓浪嶼而譜寫的歌曲《我的月亮》。

摺疊島上建築

在鼓浪嶼島上,密密麻麻遍佈著各類建築。這中間有70%左右是本世紀初至二三十年代建造的。除外國人及華僑建築外,本地軍民也紛紛造屋蓋房。有些本地的名人、富戶,往往請外國的設計師設計圖紙,或者套用現成的圖紙,或者模仿周圍的房屋形式,建造的住宅往往規模宏大,裝修豔麗,做工亦很講究。除居住建築外,一些華僑也投資興建了很多公用事業類建築,創辦了建築公司,組建了一些施工隊伍,開發建設了很多道路街區和店面。比較著名的華僑實業家黃奕住、李清泉、黃仲訓等人,在鼓浪嶼投以鉅款,發展房地產業,建設開發出售住宅,創辦電話、電報公司及自來水廠、碼頭等公共事業。抗戰前,鼓浪嶼樓房錯落有致、造型迥異。抗戰時期與解放戰爭時期,一些建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毀壞。

解放後,市人民政府和鼓浪嶼區政府接管了部分大型建築,經過改造、裝修,部分公共性場所已煥然一新。例如,原來巨大無比的“白宮式”建築——林鶴壽的“八卦樓”改為鼓浪嶼風琴博物館。很多較大型公館、別墅的不經意創造出來的造型經過幾次經意的裝修、改造,已經改作合其造型、功能的建築物並且成為鼓浪嶼上有意義、有標誌性的建築。

1843-1902年西方建築的湧現。明末清初直至鴉片戰爭,鼓浪嶼的建築開始發生變化。在廈門成為通商口岸之後,外國殖民主義者紛紛來鼓浪嶼定居或暫居。鼓浪嶼成了他們擇地發展的首選地點。鼓浪嶼有優越的地理、氣候和風景條件,非常適宜居住,因而,直至目前為止,鼓浪嶼建築的90%都是居住建築。外國人染指鼓浪嶼,先是租用民房,行使管理教堂、學校、醫院等權力,至實力發展、能站穩腳跟以後,才陸續建造教會學校、教會醫院、教堂、聖教書局、領事館。當然,最大量建造的還是公館、別墅等居住建築。大量早期出國謀生的華僑在事業有成之後也紛紛回到閩南祖籍,選中了鼓浪嶼為最佳的落腳點,紛紛投資鼓浪嶼,興建了很多離宮別館。有很多建築的規模是十分巨大的,超出了外國人,耗資也是十分昂貴的,往往選擇最為上等的建築材料和建築技術。在鼓浪嶼島上,這些規模宏大的離宮別館許多已由政 府改作公共性建築使用。

鴉片戰爭以前: 在歷史上,鼓浪嶼曾長期是一座人煙稀少的荒島。

摺疊申遺成功

2017年7月8日下午,第41屆世界遺產大會在波蘭歷史文化名城克拉科夫舉辦,經過審議與發言,中國又一申遺項目——“鼓浪嶼國際歷史社區”正式通過了世界遺產大會的終審,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2項世界遺產項目。至此,中國的世界遺產總數已名列世界第一[5]。

胡友義,1936年出生,自青年時代去比利時布魯塞爾某學院學習音樂,並多年在國外從事音樂研究。現定居澳大利亞,所居別墅起名為“胡氏山莊”。現經常往返於廈門、澳大利 亞。

許興艾,出生於1976年11月22日,3歲隨父親許斐星和母親劉錦媛學琴。4歲在鼓浪嶼三一堂做首次演出,並取得意外的成功。後師從其叔許斐平。8歲時隨父母移民美國,12歲即在紐約林肯中心演出。在耶魯大學師從克勞德·弗蘭克(Clande Frank)。1995年,榮獲美國總統青年藝術學者金獎,進入茱麗亞音樂學院學習。1996年榮獲威廉卡培爾國際鋼琴大賽第二名;1997年榮獲世界鋼琴大賽吉爾莫青年鋼琴家獎;1998年首次在北京舉行“聯想之夜——許興艾獨奏音樂會”。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主要媒體均予以報道。1999年榮獲茱麗亞音樂學院鋼琴最高榮譽獎——帕茨切克獎。美國耶魯大學音樂研究生。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04月22日),醫學家、中國婦產科學的主要開拓者之一。 林巧稚終身未嫁。 她是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位中國籍婦產科主任及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女學部委員(院士)。林巧稚一生親自接生了5萬多嬰兒,在胎兒宮內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婦科腫瘤、新生兒溶血癥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貢獻,是中國現代婦產科學的奠基人之一。出生於廈門市鼓浪嶼 (今廈 門 市思明區)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