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帶數字的文化常識大全,不看就虧了!“兩司馬”“三曹”“四書”

古今中外,有很多的文化、文學常識,人們愛將其中有著某些共同特徵的人和事集中在一起,冠之以數字,易於記憶,易於流傳。因而,也就有了所謂的帶數字的文化、文學常識。下面,我們將其中最為重要的提供給積極備考的同學們。

稱謂中帶“二”帶“三”的

二南

指的是《詩經》中“國風”部分裡的《周南》和《召南》。

二雅

指的是《詩經》中“雅”裡的“大雅”和“小雅”(也叫“大小雅”)。

二陸

指的是西晉文學家陸機與他的弟弟陸雲。

補充內容如下:

陸機曾寫過著名的《文賦》。其中最有名的句子有:“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

兩司馬

前人有詩曰“文章西漢兩司馬”,於是有了“兩司馬”的說法。

指的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和文學家司馬相如。

補充內容如下:

①司馬相如曾寫過著名的《上林賦》和《子虛賦》。

②在《子虛賦》裡司馬相如塑造了兩個形象,即“子虛先生”和“烏有先生”。成語“子虛烏有”就出自他的《子虛賦》。

“三言二拍”

“三言”,指的是明朝馮夢龍編著的三本古代白話短篇小說集。它們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

“二拍”,指的是明朝的淩濛初寫的兩本古代白話短篇小說集。它們是《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補充內容如下:

①教材中的《灌園叟晚逢仙女》就出自“三言”。

②《喻世明言》又叫《古今小說》。

③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都出自“三言”。如《賣油郎獨佔花魁》、《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蔣興哥重會珍珠衫》。

三曹

即,曹氏父子三人,曹操、曹植、曹丕。

三班

即,班氏父子三人,班彪、班固、班昭。

補充內容如下:

班超,也屬於班氏父子中人,但為什麼不算在“三班”之列,因為他沒 有參加《漢書》的寫作。班超在歷史上的貢獻是“投筆從戎,建功西域”。

“三吏”與“三別”

指的是杜甫的六首詩。“三吏”是《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是《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補充內容如下:

①“三吏”、“三別”都屬於古體詩。

③它們又都屬於敘事詩。

④它們也都屬於五言古體詩。

古希臘三大悲劇之父

指的是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幾庇得斯。

三部曲

中外有許多作家寫出過“三步曲”,最著名的有下列作品:

1、“自傳體”三部曲 作者為前蘇聯作家高爾基,三部曲是由三部長篇小說構成的,分別為《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2、《苦難的歷程》三部曲 作者是前蘇聯作家阿·托爾斯泰,三部曲也是由三部長篇小說構成的,分別為《兩姊妹》、《陰暗的早晨》、《一九一八年》。

3、《蝕》三部曲 作者是中國現代作家茅盾,三部曲是由三部中篇小說構成的;它們是《幻滅》、《動搖》、《追求》。

4、“農村”三部曲 作者是中國現代作家茅盾,三部曲是由三部短篇小說構成的,它們是《春蠶》、《秋收》、《殘冬》。

5、“激流”三部曲 作者為中國現代作家巴金,三部曲是由三部長篇小說構成的,它們是《家》、《春》、《秋》。

6、“愛情”三部曲 作者為中國現代作家巴金,三部曲是由三部長篇小說構成的,它們是《霧》、《雨》、《電》。

7、《慾望》三部曲 作者為美國作家德萊塞,三部曲是由三部長篇小說構成的,它們是《巨人》、《金融家》、《斯多噶》。

稱謂中帶“四”的

四史

指的是二十四史的前四史。即,《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還得補充幾句話。

①所謂“二十四史”指的是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

②“二十四史”的第一部是《史記》,而最後一部是很容易被說成是《清史》的,其實不是;最後一部是《明史》。即便說到“二十五史”,那最後一部也不是《清史》,而是《新元史》。只有在“二十六史”的說法中,那最後一部才是《清史》。

③《資治通鑑》不算在“二十四史”之列的原因是它屬於“編年體史書”。

④《史記》的作者是人所共知的,是西漢的司馬遷,而《漢書》的作者卻很容易被簡單地說成是班固。其實,《漢書》的作者,準確地說,應是“三班一馬”,即班氏父子三人:班彪、班固、班昭,還有一個外姓人叫馬續。 《後漢書》的作者也是極容易出錯的。張嘴就來“范曄”,其實這隻說對了一半。因為在南朝私家可以寫史,所以,有很多人為後漢寫過歷史,包括范曄。後人將眾多書中寫得最優秀的兩本合在了一起,就是我們今天讀到的《後漢書》。那兩位史學家,一個是范曄,另一個是南朝司馬彪。《三國志》的作者是西晉的陳壽。

⑤還必須指出一點,在歷史進程中,後漢早於三國,而《後漢書》與《三國志》這兩本史書的成書時間卻相反。《三國志》的成書時間是西晉,《後漢書》的成書時間卻是晚於它的南朝宋代。

四書

所謂“四書”,指的是下列四本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需要再補充幾句。

①《大學》、《中庸》本不是兩本獨立的書,而是《禮記》中的兩篇。

②第一個提出“四書”這一說法的是宋朝的理學家朱熹。是他首先從《禮

記》中將《大學》、《中庸》抽取出來,然後與《論語》、《孟子》合刻在了一起,於是有了“四書”的說法。

③《論語》與《孟子》兩本書的性質與作者。記住:孔子並沒有參加《論語》的寫作。《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載孔子及弟子們言行的書;屬於“語錄體”著作。《孟子》一書也屬於“語錄體”著作;是孟子與他的弟子萬章之徒合寫的。

初唐“四傑”

指的是初唐的四位有著傑出貢獻的詩人,簡稱為“王、楊、盧、駱”。他們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相傳是因為杜甫寫過一首詩,題目為《戲為六絕句》:“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於是有了“初唐四傑”的說法。

元曲四大家

清代學者王國維曾經講過這樣一句話:“凡一代存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朝之駢文,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明清之小說,皆一代之文學,後世莫能繼焉者也。”在這句話中的“元之曲”,指的就是繁榮於元朝的文學樣式。元曲,包括雜劇和散曲兩類。“元曲四大家”說的是在雜劇創作上有著巨大成就的四位劇作家,他們是,“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

還需要補充幾句話。

①關漢卿一生創作雜劇六十餘種,多已散失,現僅存十五六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列篇目:《竇娥冤》(全名為《感天動地竇娥冤》)、《救風塵》(全名為《趙盼兒風月救風塵》)、《拜月亭》(《閨怨佳人拜月亭》)等。

②馬致遠的代表作是《漢宮秋》(全名為《破幽夢孤雁漢宮秋》),《薦福碑》(全名為《半夜雷轟薦福碑》)等。

③鄭光祖的代表作是《倩女離魂》(全名為《迷青瑣倩女離魂》)。

④白樸的代表作是《梧桐雨》(全名為《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牆頭馬上》(全名為《裴少俊牆頭馬上》)。

⑤更應強調一下的是元代的雜劇家王實甫和他的《西廂記》。也許有人會問:“王實甫的成就不是很高嗎?為什麼不算在“元曲四大家”裡?”原因很簡單,因為王實甫是需要另提別論的。他在雜劇的創作上,論成就遠在“四大家” 之上,尤其在雜劇的結構上(傳統的雜劇結構一般是四折加一個楔子,而《西廂記》,全劇共五本二十一折)的重大突破,對後世戲曲文學的發展影響十分深遠。

戰國四公子

指的是戰國時期的四位公子。他們是: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楚國的春申君(黃歇)。

四大悲劇

指的是英國偉大的戲劇家莎士比亞筆下的四部悲劇作品,它們是《哈姆雷特》、《奧瑟羅》、《李爾王》、《麥克白》(也有人說是《柔密歐與朱麗葉》)。

應該補充幾句。

①莎士比亞一生共創作戲劇作品三十七部。這些作品可以分為三類:喜劇、悲劇和歷史劇。

②莎士比亞的喜劇作品的代表作中,下列篇目最為重要:《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夢》、《馴悍記》、《第十二夜》、《捕風捉影》等。

③莎士比亞的歷史劇代表作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亨利四世》、《理查三世》。

四大短篇王

指的是俄國作家契訶夫、法國作家莫泊桑、美國作家歐·亨利和我國清代作家蒲松齡。

再補充幾點建議。

①契訶夫一生寫作短篇小說300餘篇,我們在中學學過的有《變色龍》、《裝在套子裡的人》。

②契訶夫還創作過多部戲劇作品,最有代表性的是《海鷗》、《萬尼亞舅舅》、《三姊妹》。

③《變色龍》中的主人公叫奧楚蔑洛夫;《裝在套子裡的人》中的主人公叫別理科夫。

④莫泊桑一生寫作短篇小說也在300篇以上,我們在中學學過的有《我的叔叔于勒》、《項鍊》。

⑤莫泊桑還創作過六部長篇小說,它們是《溫泉》、《一生》、《漂亮朋友》(也譯為《俊友》)、《我們的心》、《如死一般強》、《比埃爾和讓》。

⑥歐·亨利在一生中創作了近300篇短篇小說,著名的有《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讚美詩》、《四百萬》、《兩快麵包》等。

⑦蒲松齡在一生中創作了800餘篇文言短篇小說,全部收集在《聊齋志異》中。據說,一場戰火平息後,他在當時埋書稿的地方只挖出了其中的一箱,所以,現在我們讀到的《聊齋志異》中只剩下了405篇。

⑧《聊齋志異》中最優秀的作品有《促織》、《畫皮》、《陸判》、《席方平》、《青鳳》、《狼》、《勞山道士》、《聶小倩》、《嬰寧》等。

四大吝嗇鬼

指的是法國作家巴爾扎克在他的長篇小說《歐也妮·葛朗臺》中塑造的葛朗臺、英國戲劇大師莎士比亞在他的著名喜劇《威尼斯商人》中塑造的夏洛克、法國十八世紀古典主義喜劇大師莫里哀在他的諷刺喜劇《慳吝人》中塑造的阿·巴公、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果戈理在他的名著《死魂靈》中塑造的潑留希金。

再補充幾點意見。

①《歐也妮·葛朗臺》中的主人公是“歐也妮”,但小說中寫的最成功,的形象卻是老葛朗臺的形象。老葛朗臺是一個資產階級上升時期暴發戶的典型。

②《威尼斯商人》這部喜劇作品中所寫的“威尼斯商人”並不是夏洛克,而是安東尼奧——代表著新興的資產階級意識的人文主義者。

③莫里哀的喜劇代表作除了《慳吝人》之外,還有《偽君子》、《太太學堂》、《丈夫學堂》等。

④《偽君子》是莫里哀的著名諷刺喜劇,在這部作品中他塑造了一個偽 善的典型形象——答爾丟夫。“答爾丟夫”已經成為偽君子的代名詞。

⑤《死魂靈》這部小說寫的是一個叫乞乞科夫的投機商人,到五個農奴主那裡去買死去卻沒有到沙皇政府註銷戶口的農奴的“魂靈”,然後到沙皇政府去領取救濟金的故事。潑留希金是其中的一個莊園主。他是一個農奴制走向沒落時期的吝嗇鬼典型。

四大譴責小說

在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一書中,曾把下列四部誕生於晚清的小說列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於是有了這一說法。它們是:

劉鶚的《老殘遊記》、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和曾樸的《孽海花》。

補充意見如下:

①劉鶚又叫“洪都百練生”。教材中節選了《老殘遊記》中的一回,命名為《明湖居聽書》。

②李寶嘉又名“李伯元”。教材中也節選了其中一回,命名為《制臺見洋人》。

③吳趼人又叫“吳沃堯”。

臨川四夢

指的是我國明朝偉大的戲劇家湯顯祖的四部傳奇劇。它們是:

《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紫釵記》。

補充下列內容:

①《牡丹亭》全名為《牡丹亭還魂記》。句中的男女主人公分別為柳夢梅和杜麗娘。

②“臨川四夢”又稱為“玉茗堂四夢”。

③“玉茗堂”是湯顯祖的書房。除了上述四部戲劇作品外,湯顯祖還有一部著名的劇作《紫簫記》,與上述作品合在一起,被收入在《玉茗堂集》中。

蘇門四學士

指的是蘇軾門下的四位詩人。他們是: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之。

四庫

指的是我國古代為書分類的四個標準。即“經”、“史”、“子”、“集”。

補充幾個內容。

①“經”指的是儒家推重的經典著作。包括後文要講的“十三經”。最需要強調的是《左傳》,照理說應屬於“史部”,但由於《左傳》已經成為儒家的經典,所以屬於“經部”。

②《孟子》一書,按照常理應同《老子》、《莊子》、《荀子》、《孫子》、《韓非子》等書一樣只能歸入“子部”,但《孟子》卻例外,應放入“經部”。

③除《左傳》外,另外兩部為《春秋》作注的書,《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也屬於經部。

四體

就是“四肢”。教材中有一篇文章叫《荷 丈人》,其中有一句話中涉及到了“四體”。那句話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何為夫子?”

稱謂中帶“五”的

五經

指的是儒家推重的五部經書,它們是:《詩》、《書》、《禮》、《易》、《春秋》。還需要強調幾點:

①《詩》就是《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②《書》指的是《書經》,也叫《上書》,是古代最早的文獻彙編。

③《禮》指的是《禮記》。

④《易》指的是《易經》。

⑤《春秋》又叫《春秋經》。相傳是孔子編撰的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

⑥相傳《春秋經》的寫作相當簡略,一件史實有時只用一句話來敘述,因此,後人很難讀懂,於是有很多的人為這本書作註釋,於是有了“春秋三傳”的說法。所謂的“春秋三傳”指的是《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春秋公羊傳》(簡稱《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簡稱《穀梁傳》)

⑦又相傳這五部書是在漢武帝劉徹時被定為經書的。

“左聯”五烈士

指的是在1931年2月7日夜(或8日晨)被國民黨反動派秘密殺害的“左聯”的五位青年作家。他們是:白莽(又名“殷夫”,原名徐白)、柔石(原名趙平復)、胡也頻、李偉森(又名李求實)、馮鏗(又名“嶺梅”)。

補充內容如下:

①“左聯”,全稱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

②白莽遇難時年僅22歲,主要著作有詩集《孩兒塔》,是在他遇難後由魯迅先生幫助出版的。魯迅先生為這本詩集寫了一篇熱情洋溢的序文。在序文中,魯迅先生高度讚美了這本詩集的出版意義及價值。魯迅先生這樣寫道:“這是東方的微光,是林中的響箭,是冬末的萌芽,是進軍的第一步,是對前驅者愛的大纛,也是對摧殘者憎的豐碑……”

④柔石遇難時年僅29歲,他的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二月》,短篇小說《為奴隸的母親》等。

⑤胡也頻遇難時年僅28歲。

⑥李偉森遇難時年僅29歲。

⑦馮鏗遇難時年僅24歲。她的主要作品有小說《紅的日記》。

⑧1933年2月7日夜到8日晨, 魯迅先生徹夜未眠,寫下了《為了忘卻的記念》一文,以此紀念“左聯”五烈士。

⑨魯迅先生在五位青年作家遇難後不久,曾懷著無比悲憤的心寫下了一首《七律》:慣於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夢裡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春秋五霸

指的是春秋時期的五位霸主。他們是:秦穆公、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楚莊王。

五音

指的是我國古代的五個音節,即:宮、商、角、徵、羽。

補充內容如下:

宮、商、角、徵、羽,相當於今天簡譜裡的1、2、3、4、5,而變徵為#4,變宮為7。

五官

指的是:耳、目、口、鼻、身;今天我們說的五官,通常指臉上的器官。

五體

五體指的是在四肢之外再加上“頭”;“五體投地”相當於磕頭,說的是佩服的程度。

五律

五言律詩的簡稱。

補充內容如下:

①五律與七律同屬於“律詩”。

②律詩又屬於近體詩。

③近體詩是與古體詩相對的一種古代詩歌體裁。

④近體詩又叫“今體詩”。它與“古體詩”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有無嚴格的“格律”上。近體詩在格律上有著嚴格的要求,古體詩在寫作時因沒有嚴格的格律要求所以比較自由。古體詩又叫“古風”。

⑤格律包括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在字數、句數、押韻、平仄、對偶等諸多方面都有十分嚴格的規定。

⑥就拿一首五律來說吧,每首詩必須是8句,每句詩又必須是5個字;即使符合了這兩個要求也還不一定是五律。因為還有押韻的要求與規定。律詩雙句押運,而且必須押平聲韻。古人將漢語的聲調規定為“平、上、去、入”四聲。所謂“平聲”,指的是“陰平”和“陽平”;陰平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第一聲,陽平就是今天的第二聲。所謂“仄聲”,指的是“上、去、入”三聲,“上”聲就是今天的第三聲,“去”聲是今天的第四聲,“入”聲字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復存在,只保留在南方的一些方言中,以及日語的拗音和拗長音中。如杜甫的《望嶽》一詩,就很容易被認作是一首五律,其實不是。“岱宗夫若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韻腳的幾個字分別是“了”、“曉”、“鳥”、“小”,它們都屬於仄聲;因此,《望嶽》不是近體詩。

⑦一首律詩分為四聯。1、2兩句叫“首聯”,3、4兩句叫“頷聯”,5、6兩句叫“頸聯”,7、8兩句叫“尾聯”。其中每一聯的第一句又叫“出句”,第二句叫“對句”;一首律詩的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也叫“對偶”)。隨便拿一首稱得上律詩的詩,它的頷聯和頸聯都是對仗的。如魯迅先生“無心做詩人,偶有所作,每臻絕唱”,不想做詩人的他,作起律詩來也是從不“犯規”的。就拿他的《自嘲》來說吧,首聯就不對仗:“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而頷聯和頸聯不僅對仗,而且對得又是多麼工整,頷聯:“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頸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尾聯因不要求對仗,所以,魯迅先生也沒有對仗:“躲進小樓成一統,管它冬夏一春秋。”

⑧一首律詩的出句與對句還必須平仄相調。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本文不想展開來談了。只想強調一點。一幅對聯,如果出題者給了上聯,要求我們選擇下聯,我們首先應考慮的是韻腳上的那個字,必須是平聲;因為律詩格律的基本要求裡有一條規定是“雙句押韻,押平聲韻”。

稱謂中帶“六”的

六藝

“六藝”有兩種說法。一是在教材裡《後漢書·張衡傳》中提到的“衡少善屬文……通五經,貫六藝”,這個“六藝”,指的是六種生活技能,即“禮、樂、射、御、書、數”。一是教材裡《師說》一文中提到的“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這裡的“六藝”,指的是儒家推重的六本經典著作,即:《詩》、《書》、《禮》、《易》、《樂》、《春秋》。

《詩經》“六義”

指的是《詩經》的音樂內容和表現手法。即“風”、“雅”、“頌”和“賦”、“比”、“興”。

補充內容如下:

①“風”,即“國風”,也就是民歌。這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詩經》中共收入十五國風,再加上“二南”(《周南》、《召南》),總共收詩160篇。

②“雅”,是當時統治階級的正統音樂。“雅”包括“大雅”、“小雅”(也叫“二雅”,又叫“大小雅”)兩部分。總共收詩105篇。

③“頌”,是當時的統治階級用於宗廟祭祀的樂歌,總共選詩40首。

④以上三項屬於《詩經》的音樂內容。

⑤《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源頭,而《楚辭》則是我國浪漫主義詩歌創作的源頭。因此,人們常常把“風騷”並舉,“風”指的是《詩經》裡的“國風”,“騷” 指的是《楚辭》裡的《離騷》,“風騷”並舉,指的是我國詩歌創作的兩大源頭;後來泛指文學才能。

⑥“賦”,即鋪陳,用宋朝理學家朱熹的話講就是“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者也”。如《詩經·魏風·伐檀》中“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就屬於這種表現手法的具體運用。《孔雀東南飛》中“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也屬於這種手法的繼承。

⑦“比”,就是打比方,用朱熹的話講就是“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詩經·魏風·碩鼠》中“碩鼠碩鼠,無食我黍……”,全詩運用的都是這種“比”的手法。

⑧“興”,即“起興”,朱熹說“興者,先言他事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如《詩經·魏風·伐檀》中“河水清且漣猗”等句就屬於這種手法的具體運用。這種手法對後世詩歌的創作有著很大的影響。如《孔雀東南飛》開頭的兩句詩“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就屬於託物起興的範例。再如《王貴與李香香》裡的許多詩句“天上無雨地下旱,過不了日子另打算”,也屬於這種手法,後人稱之為“比興”。

⑨還需要再補充一點。《詩經》除了上述三種表現手法外,在結構安排上多半採用“重章疊唱”的表現手法,即一首詩三段,只在韻腳處換幾個字,其他部分基本相同;這種表現手法不僅豐富了詩歌的內容,而且增強了詩歌的音樂性。

漢字“六書”

有人說“漢字‘六書’”是漢字的六種造字方法,也有人說是分析漢字結構的六種方法。它們是:象形、形聲、會意、指事、轉註、假借。

補充幾點內容。

①象形,是漢字的造字基礎,例子太多,如“人”、“火”、“水”、“手”、“牛”、“鳥”、“日”、“月”等。

②形聲字,佔漢字總量的90%以上。需要指出的是形聲字都是由兩部分組成,表示一個字意思的叫“形旁”(也叫“意符”),表示一個字讀音的叫“聲旁”(又叫“聲符”)。因形旁與聲旁的位置不同,形聲字又可分成下列8種情況。1、左形右聲,如“江”、“河”等,2、左聲右形,如“戰”、“魂”、“切”、“顏”等。3、上形下聲,如“霖”、“露”、“岸”、“藤”、“花”等。4、上聲下形,如“願”、“鴛”、“梨”、“壁”等。5、內形外聲,如“悶”、“問”、。6、內聲外形,如“闌”、“固”等。形佔一角,如“疆”、“穎”、“載”、“騰”、“賴”(“疆”字中的“土”、“穎”字中的“禾”、“載”字中的“車”、“騰”字中的“馬”、“賴”字中的“貝”都是形旁)等。7、聲佔一角,如“旗”、“葩”、“病”、“座”(“旗”字中的“其”、“葩”字中的“巴”、“病”字中的“丙”、“座”字中的“坐”都是聲旁)等。

③會意字,在漢字中所佔比重也不小。所謂會意字,指的是整體的意義是由部分合成的字。如“休”(“人”靠在樹旁,表示休息),“採”(一隻手在樹上取東西),“友”(兩隻手拉在一起),“牧”(一隻手中拿著鞭子趕牛),“莫”(太陽落在草叢中,表示天晚了)等。

④指事字,在漢字中所佔比重很小。量雖小,但還分為兩類。一是純指事符號的,如“上”、“下”、“一”、“二”、“十”等。一是在獨體字的基礎上加上指事符號的,如“本”、“末”、“刃”、“甘”、“寸”、“旦”、“血”、“叉”等。

⑤轉註,指的是可以互相作注的字,與造字無關。如“考”(是“長壽”義),“老”(也是“長壽”義),它倆之間就屬於可以互相作注的轉註字。

⑥假借字,指的是借用已有的字來表示語言中同音而不同義的詞。如“莫”(讀“ ”),原本是晚上的意思,後來有了“沒有”、“沒有人”這樣的意思,卻沒有字來表示,於是就將“莫”借走了(它就有了“ ”這個讀音了),為了表示晚上的意思,於是又造了一個字“暮”。“暮”與“莫”,它倆之間就是假借關係。像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如“求”(原本是“毛皮”的意思,後來才有了“請求”的“求”義)與“裘”,“責”(原本是“債務”義,後來才有了“責備”義)。

六部

隋唐開始,中央行政機構中設立的官署名稱,一直延續到清末。

它們是:吏、戶、禮、兵、刑、工。

補充內容如下。

①吏部,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務。

②戶部,主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務。

③禮部,負責“典禮、科舉、學校”等事務。

④兵部,負責“軍事”方面的事務。

⑤刑部,掌管“司法監獄”方面的事務。

⑥工部,負責“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方面的事務。

⑦各部的長官為“尚書”,如“吏部尚書”;副職為“侍郎”,如“兵部侍郎”。下設的官職叫“郎中”,副職叫“員外郎”。

稱謂中帶“七”的

建安七子

指的是漢末建安時期的七位作家。他們是:孔融、陳琳、王粲、阮禹、徐幹、應 、劉禎。

竹林七賢

椐《魏氏春秋》記載:“……相與為善,遊於竹林,號為七賢。”

他們是:嵇康、向秀、劉伶、山濤、阮咸、王戎、阮籍。

稱謂中帶“八”以上數字的

唐宋“八大家”

指的是唐宋兩代八位古文家。他們是: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

十三經

指的是儒家推重的十三部經典著作。它們是:《詩經》、《書經》、《禮記》、《易經》、《周禮》、《儀禮》、《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孟子》、《爾雅》。

補充內容如下。

《爾雅》是我國第一部解釋詞的工具書,即詞典;而東漢的許慎編著的《說文解字》則是我國第一部解釋字的工具書,即字典。

二十四史

即二十四部紀傳體正史。

它們是:《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