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 三臺解放村志

目 錄

序..................................................................

地圖...............................................................

凡例........................................................

目錄.............................................................

概述......................................................

第一章 基本村情 ........................................

第一節 建置沿革...............................................

第二節 區位......................................................

第三節 自然環境................................................

1、地質地貌................................................

2、氣候條件................................................

3、自然資源................................................

4、自然災害................................................

第四節 人 口...............................................

1、村經濟發展情況................................................

2、文化教育發展................................................

3、醫療衛生髮展................................................

第五節 文物勝蹟................................................

第六節 特色文化..................................................

第七節 旅遊名勝...................................................

1、十里荷塘旅遊休閒觀光......................................

2、旅遊線路...............................................

3、旅遊節慶.....................................

4、“光明頂鮮味”農家樂......................................

第八節 村域經濟..................................................

1、道路交通建設........................................

2、農田水利和農電建設....................................

3、郵政、廣電、通訊、網絡建設...........................

4、農副業發展..........................................

第二章 風土民情 ......................................

第一節 土特名產..................... ..................

第二節 歲時節俗..................... .................

第三節 廟宇文化..................... .................

第四節 方言、諺語、歇後語、童謠..................... .

第三章 村民生活..................... ...................

第一節 村民衣食住行及社會保障.............................

第二節 新農村建設.................... ....................

1、建設規劃.........................................

2、土地使用.................... ....................

3、村規民約.........................................

4、教育、醫療、體育.................... ..............

5、文化建設........................................

第三節 扶貧脫貧紀實..................... ..............

第四章 名人與名村........................................

第一節 歷史名人........................................

第二節 名人與名村............... .....................

第三節 成功人士.........................................

第五章 大事紀略..........................................

第六章 參考文獻..........................................

編後記..........................................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見興替。盛世修史、修志,這既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優秀傳統,同時,也是中華千年文明傳承的固有方式。

一國有史,一地有志。史書、志書既是特定歷史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活動的真實記錄,同時,更是該歷史時期的“大百科全書”。其特色:是一精、二準、三實、四全。

貫穿古今,閱盡滄桑。跨越世紀,共創輝煌。《解放村志》終於出版, 這是一本傳閱現代,惠及後人的志書,將會給村民和子孫後代留下一件無 價之寶。

《解放村志》全面記述瞭解放村從過去到今日的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等方面的歷史變遷;並展現瞭解放村建國以來機構變革、經濟建設、自然風貌、風俗習慣、文化教育、人才輩出的顯著變化。體現“博古通今,古為今用”,力求“公正、事實、全面”。村志引經據典、印證過去、廣採博錄、 拾零整合、漫筆縱橫。

《解放村志》的出版,對我們進一步瞭解和研究解放村、激發人民熱愛家鄉、總結建鄉經驗教訓、探索社會發展規律、學習歷史優秀人物、吸納歷史文化精髓等都具有極大的裨益。

當今社會,是急劇發展和變革的時代。大至國家,小至個人,都將在這場急劇變革中經受考驗和挑戰。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使得科技實力,經濟實力作為衡量一個鄉村,一個地區或個人的先進與落後的籌碼。學文化,學 知識,發展經濟,建設小康社會已成為歷史潮流。

當然,作為一縣地域內的“村志”的撰寫編著。既需要人力、物力、財力與智力的投入,同時,資料的收集整理、爬梳、考證更非一人之功、一時之力所能成就。所以, 也就會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有待後人加以完善。

概述

解放村隸屬於三臺縣潼川鎮,距縣城7 公里,北與慶豐村相鄰,東與光明村交界,南與斷石鄉接壤,西與玉林鄉三里村相接。解放村村域為淺丘地帶,平均海拔500米。全村有耕地 1118畝。總戶數418戶,總人口1324人,下設9個村民小組。

解放村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冬寒夏熱,四季分明,一年的雨量多集中在6—7月份,平均氣溫為16.7度。

解放村土特產有紅薯粉絲、小窖酒、豌豆粉條。養殖有牛、羊、雞、魚、豬等。種植有蓮藕、核桃、枇杷等。

解放村道路交通設施和水利設施正在逐步發展完善中,電、氣已全通。1968年開始修建土路,2007年開始在土路原基礎上修建毛坯路,2008年開始修建水泥路主幹道。村裡目前有12公里水泥路,其餘部分正在修建中。解放村目前使用深井水,計劃在近年規劃自來水入村。村內有9口蓄水池;攔溝堰一處;五千米溝渠。解放村1975年全村通電;2014年全村通天然氣。

解放村電信、移動等通信網絡覆蓋良好,農戶100%已擁有手機或家庭電話。電腦及互聯網開始進入農家生活。戶戶都用上了各種現代化電器。運輸工具也由小貨車、三輪車等取代了幾十年前的肩挑背馱,不少農戶家裡還購置了小轎車。

村內有土地廟、財神廟、靈官廟、三元寨(又稱金龍寺)、大佛殿、祖師廟、蠻子洞(民國時期蠻子所依山挖掘的山洞)、和尚坪(北宋時期建造的古墓)等古蹟,還有兩棵百餘年曆史的黃果樹依舊風彩不打折。

解放村全體人民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勇於探索,奮力進取,生活及精神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堅守家鄉的人民,憑藉自己的勤勞雙手,以及對生活的熱愛,陸續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在風雨兼程中,解放村獲得不少榮譽!

2009年,解放村榮獲“省級示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2011年,解放村榮獲“優秀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2013 年,解放村榮獲“綿陽市十大最美鄉村”;

2016年,解放村榮獲“六好基層關工委”和“民生示範工程”。

解放村支兩委也將繼續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時代主題下,以促進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豐富文化生活為目標,認真規劃,紮實推進,帶領全村人民一起,共同建設好和諧美麗的解放村。

大事記

1931年,解放村大旱。

1935年,解放村大旱。

1968年,村內修建土路。

1975年,全村通電。

1998年,遭遇蟲災,農作物被啃吃。

2008年,受汶川大地震影響,房屋垮塌2座,其餘各戶均有瓦片掉落,無人員傷亡。

2008年,全村主幹道水泥路修通。

2014年,全村通天然氣。

2017年,“十里荷塘”環形路全面竣工完成。

第一章 基本村情

第一節 建置沿革

民國時期,解放村(當時叫馮家溝村)由斷石鄉管轄。據當地村民說,早年解放村都是馮家的田產,馮樸齋當家時,不收佃戶地租,叫佃戶種植優質黃豆,再以市價收購,用於“長髮洪”醬園生產豆豉,被村民稱為“馮善人”。

解放後,為慶祝新中國成立,馮家溝村更名為解放村。1950年全國推行土改法,解放村劃為禾加鄉管轄。1955年劃為潼川鎮管轄,沿襲至今。

第二節 區位

解放村位於三臺縣潼川鎮,東經105°3’18”,北緯31°1’19”,距三臺縣縣城 7公里,距三臺縣汽車站6.3公里,距綿陽火車站58公里,距綿陽南郊機場53.8 公里。北與慶豐村相鄰,東與光明村交界,南與斷石鄉接壤,西與玉林鄉三里村相接。解放村村域為淺丘地帶,平均海拔500米。

第三節 自然環境

1. 地質地貌

解放村在地質構造上屬淺丘地帶,總體地勢北高南低,坡度較緩,平均海拔為500米。村域屬三臺縣,地處四川盆地中東北部,大地構造分區為揚子準臺之四川中臺拗、川中臺拱新華夏系第三沉降帶四川盆地川中褶皺帶旋扭構造。境內地質構造簡單,全部由褶皺構造組成。土地承載能力在2.5-2.8kg/cm之間,無地質斷層。

2. 氣候條件

解放村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冬寒夏熱,四季分明,夏季最高氣溫35℃,冬季最低氣溫-2℃。全年平均氣溫為18℃,村域熱量資源較為豐富。全年降雨量一般最多為1523.5毫米,最少為598.8毫米,雨量集中在6—7月份,冬季較少。

3.自然資源

解放村歷史上傳統的主要農作物為水稻、玉米、小麥、花生、油菜等,村裡養殖牛、羊、雞、豬等牲口較多。

糧食類:水稻、紅薯、小麥等。

經濟作物:花生、油菜、玉米等。

瓜果、蔬菜類 :小白菜、菠菜、蘿蔔、青菜、橙子、枇杷、核桃等。

樹木類:核桃、柏、松、桑等。

動物類:牛、羊、雞、豬、兔、狗、貓、鴨等。 野兔、野雞、野生魚黃鱔、泥鰍、青蛙、白鶴等。

4. 自然災害

1931年和1935年,解放村遭遇大旱災害。災情較為嚴重,水源匱乏導致農作物低產甚至絕產,人畜飲水困難,不僅對解放村經濟造成重大破壞,還給村人生活帶來嚴重不利影響,危害甚大。

1998年,解放村遭遇蟲災,害蟲啃吃農作物。豆老虎吃光紅薯葉,導致農作物減產,給解放村作物收成和經濟發展帶來嚴重損失。

2008年,解放村受汶川里氏8.0級大地震影響,房屋垮塌兩座,其餘人家均有瓦片掉落的情況,所幸只是造成部分財產損失,無人員傷亡。

第四節 人口

1.人口總量

全村共有9個村民小組,耕地1106畝,林地1120畝,水域面積15畝;共428戶,1361人,黨員40人,農民人人均年收入9200元。

2.主要 姓氏及民族構成

解放村主要有以下姓氏: 劉、羊、於、趙、林、宋、王、李、左、龍、肖等。 現如今,只剩劉、羊兩家有家譜。全村主要以漢族為主。

第五節 發展概況

一、村經濟發展情況

2010年解放村著手開始修村道,改善交通條件;修築塘堰蓄水,建堤灌站保障灌溉用水。2011年流轉村裡356畝田地,築堰蓄水種蓮藕,到2012年,十里荷塘基本成型,成功舉辦首屆“荷花節”,當時就吸引了2萬多人到解放村觀光,村裡派生了餐飲、交通運輸及旅遊服務業,也帶動其他相關農業產業的發展。2016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 9000元 ,同年,解放村靠吃“旅遊飯”摘掉了貧困村的“窮帽子”。2017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 16000元。

黨員發展情況

為切實抓好解放村黨支部發展工作,不斷優化黨員隊伍結構,解放村嚴格按照《黨章》和《中國共產黨發展黨員工作細則(試行)》的要求,認真貫徹“堅持標準、保證質量、改善結構、慎重發展”的“十六字”方針,全面推行發展黨員預審、公示制度,切實做好發展黨員工作,不斷壯大黨員隊伍,優化黨員隊伍結構,增強了黨員隊伍的先進性和純潔性。2010年全村黨員共計32名。2011年至2017年共新增黨員8名,現全村黨員共40名。

歷任黨組織主要負責人

解放前,斷石鄉羊正、左都仁先後擔任鄉長,李萬業、林明芳、劉玉飛、劉耀初、劉澤民先後擔任保長。

解放後,解放村(當時叫馮家溝村)分出斷石鄉,劃為禾加鄉管轄,李在宇、林明齊先後擔任鄉長,王惠才擔任農會主席。

土改時,趙忠喜任村長,農幫富任農會主席,江本財、劉丕成先後擔任農會代表,袁守能任合作社主任,袁守武、羊紹常(後升為鄉長)。

1975年至1986年袁守武任黨支部書記;

1975年至1986年趙清雲任村委會主任;

1975年至1995年謝素華任村婦女主任;

1987年至1993年羊紹本任黨支部書記;

1994年至1996年羊山河任黨支部書記;

1987年至1996年石緒成任村委會主任;

1997年至2001年謝素華任黨支部書記;

1997年至1998年羊紹貴任村委會主任;

1996年至2006年袁正益任村文書;

1996年至今謝方瓊任村婦女主任;

1999年至2001年劉明松任村委會主任;

2002年至2006年劉明松任村黨支部書記;

2002年至2006年於立洋任村委會主任;

2007年至2010年袁正益任黨支部書記;

2008年至2010年劉世偉任村委會主任;

2007年至2010年於立洋任村文書;

2011年至今袁正益任村文書;

2011年至今劉世偉任村黨支部書記。

2011年至今於立洋任村委會員主任。

二、

文化教育發展

教育在社會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其根本價值就在於給國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誠實守法、技藝精湛、博學多才、多專多能的人才,培養和養育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勞動力,培養合格的公民,為國、為家、為社會創造科學知識和物質財富,推動經濟增長,推動民族興旺,促進人的發展,推動世界和平和人類發展。

民國時期,三元寨是解放村第一所教育學習的私塾,老師為李國志。後改遷到祖師廟,李國志仍擔任老師一職。解放後,1952年,靈官廟成為村裡第一所小學,教師有:李可正、稅正忠。1975年,在村委建起村辦小學,任職教師有:羊紹貴、謝武、劉成忠、羊山河。1992年村辦小學遷址到禾加5村,至此,村內已沒有學校。

但從2012年至今,解放村連續五年利用村級公共場所、農村書屋和網絡設備,創辦了留守兒童寒暑假活動中心。對留守兒童進行免費培訓輔導。活動中心由愛心人士出資聘請村內5名在校大學生及志願者為村裡及相鄰村的100多名留守兒童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學習輔導。孩子們到活動中心不需要交納任何費用,每天還有一頓免費的午餐。除學習外,還會開展娛教娛樂的活動,有跳橡皮筋、跳繩、打乒乓球、做遊戲、才藝表演等活動。在活動中心,孩子們不僅可以學習到更多的知識,還能在一起共同玩耍成長,此舉更解決了外出務工家長們的後顧之憂。解放村留守兒童寒暑假活動中心得到了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各大高校大學生志願者的大力支持。由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組成愛心志願者隊伍,與解放村農村留守兒童結成“一幫一”或者“多幫一”的對子,給予留守兒童學習上的幫助、經濟上的幫扶、精神上的關愛、心理上的疏導,讓留守兒童親身感受到“身有人護、心有人疼、難有人幫、學有人教”。解放村留守兒童活動中心成為三臺縣青年志願者服務隊示範點、三臺縣少年兒童服務點。

經過老師們的悉心培養和學生們的不斷努力,解放村有不少考上大學,光耀門楣的學子。

<table><tbody>

姓名

性別

社(組)

畢業院校

備註

蔣昌師


南充大學

解放前

袁明生


四川大學

解放前

趙 鴻


西南師範大學

解放後

王玉環


西安民族大學


李媛媛

1組

上海工業大學

2016年入學

邵 麗

1組

川北醫學院


尹 春

2組

四川理工學院

西南財經大學研究生

在職讀研

石 虎

2組

新疆塔里木大學


袁 超

2組

四川理工學院

2015年入學

袁 婷

1組

四川師範大學


李本兵

3組

南京解放軍理工大學


張 娟

4組

四川民族大學

2016年入學

羊紹斌

6組

成都電子科技大學


羊山軍

6組

武漢工業大學


羅紅波

7組

四川攀枝花工業大學


羅紅兵

7組

四川師範大學


袁海軍

7組

四川師範大學


劉雙華

8組

四川理工大學


劉姍姍

8組

四川文理學院


劉德志

8組

四川師範大學


劉姍姍

8組

成都師範大學


劉 彬

8組

樂山師範大學


趙 靜

8組

西華師範學院


王 軍

8組

郫縣師範大學


謝 潤

8組

西華師範大學


於 偉

9組

重慶師範大學


王紫穎

9組

渡口師範大學


王紫蕊

9組

成都理工大學


於亞軍

9組

南充石油大學


於學剛

9組

川北醫學院


/<tbody>/<table>

綿陽文廣新局、三臺縣政府等部門捐贈給解放村各類健身器材、休閒文化等物資,為村民的健身活動、娛樂休閒提供極大幫助。 解放村的民間體育主要有乒乓、籃球、足球、網球、健身器材等。

2008年,解放村修建了村民活動中心,體育設施有乒乓臺、健身器材、網球架等,為村民鍛鍊健身,參加體育活動提供了有利條件,推進了精神文化建設。

三、醫療衛生髮展

農村醫療發展為解放村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起到重要作用,對保障村民基本醫療需求,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具有深遠意義。

1976年,解放村開辦大隊診療所,劉雲忂為醫生。

1969年,解放村實行了合作醫療制度。

2002年,解放村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簡稱“新農合”),2016年參合人數達到100%。參加合作醫療的農民每次到縣或定點醫療機構就診時,可直接報銷部分醫療費用。隨著國家經濟實力增強,報銷比例在不斷提高。

2008年,解放村衛生站掛牌建立,佔地70平方米。現有病床4張,醫護人員1人。 2017年城鄉居民保險繳費1297人,新農合參合率98%;享受五保3戶 ,共3人;參加養老保險841人;領取養老保險408人;享受殘疾補貼50人。

早期有劉雲忂、劉聽濤、袁伯良、王祖貴、劉成良等人擔任醫生,左天明為早期負責抓藥協助醫生的辦公人員。2008年至今由劉世君擔任衛生站負責人。

第五節 文物勝蹟

1. 廟宇

解放村有6座廟宇,名為土地廟、財神廟、靈官廟、大佛殿、祖師廟、三元寨。

土地廟位於解放村一隊,建於2001年,佔地面積90平方米。整體為紅色牆體,廟前有立體金龍纏柱,灰色屋瓦,屋頂有塑像裝飾,廟門前立有一鼎,供以燒香點蠟。

財神廟位於解放村三隊,建於80年代,佔地面積60平方米。

祖師廟位於解放村五隊,建於60年代,佔地面積35平方米,供有石像。

三元寨位於解放村六隊,建於約四百年前,三元寨又稱金龍寺,兩邊有金龍抱柱,據傳明末時期,農民起義軍首領之一張獻忠曾為了破寨想了很多辦法。因為寨門極其堅固,加上當地人活用戰術,將巨木偽裝成大炮,致使張獻忠遲遲不敢冒進,拖延耗時三個月之久,故後稱金龍寺為三元寨。三元寨立有“慶祝萬年”的石碑,上面的碑文經歷風吹雨打還堪可辨認,廟內供奉神像,還有不少人前來祭拜。

靈官廟位於解放村七隊,建於1952年,佔地面積120平方米。廟內供奉神像十餘座,仍有不少村民前來祭拜,開展相關活動。

大佛殿,位於解放村九隊,建於2007年,佔地面積120平方米。廟前有立體彩龍纏柱,廟頂有塑像裝飾,仍有村民前來祭拜。

2. 其他古蹟

蠻子洞位於解放村九隊,據傳民國時期有少數民族依山建洞而居,生活於此,故稱其為蠻子洞,現周邊已長滿青草,掩映著洞口,依稀可見洞內模樣。

和尚坪位於解放村七組,近年發現了一個規模不小的北宋時期古墓群,古墓群出土了栩栩如生的宋三彩,還有銅鏡、銅錢等文物,墓內石刻十分精美,具有極高的美學和考古價值。墓外有塊石碑,幾年前由國家文物局收藏。但是這個古墓群和一座古廟相鄰,專家指出,古人不會將廟宇建在墳墓附近,同理,古人也不會將墳墓建在廟宇附近,是先有廟,還是先有墓,當地村民把這個問題當做了待解之謎。

村內有兩棵百多年曆史的黃果樹,兩棵黃果樹均樹大枝杆多,主樹幹需要好幾個成年人合抱才能夠圍住。

馮家溝村8隊板栗灣,因歷史上生產板栗而得名;8隊燒房灣也因歷史上烤酒而得名。

第六節 特色文化

“潼川豆豉”作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早已蜚聲海內外,而作為“潼川豆豉”清代傳承人之一的馮樸齋先生,卻鮮為人知。馮樸齋的老家在解放村四組,其祖屋早已不在了,祖墳猶存,但馮樸齋行善鄉梓的故事卻代代相傳。當地村民說,解放村過去被稱為“馮家溝”,當年都是馮家的田產,馮樸齋當家時,不收佃戶地租,叫佃戶種植優質黃豆,再以市價收購,用於“長髮洪”醬園生產豆豉,被村民稱為“馮善人”。

潼川豆豉至今已有300多年生產歷史,據《三臺縣志》記載,潼川豆豉從江西傳入當時的潼川府,曾被列為宮廷御用珍品,先後獲得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全國食品大賽、巴蜀食品節金獎。潼川豆豉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三臺縣地方文化發展史的縮影,現在全國僅有“潼川豆豉”一家保存和使用“毛黴制曲工藝”做豆豉的工藝技術,對我國調味品的製作工藝研究和發展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作為潼川豆豉清代傳承人之一的馮樸齋,對潼川豆豉的發揚光大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據三臺縣文管所副研究館員左啟介紹,潼川豆豉從邱正順的“正順號”醬園規模化生產至今已有200多年曆史。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三臺盧富順、馮樸齋兩家,先後從“正順號”挖出技師在縣城東街開“德裕豐”醬園,老西街開“長髮洪”醬園,與邱家競爭生產,使得潼川豆豉工藝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解放村的燒房灣也因歷史上烤酒而得名,現在烤酒的作坊,在解放村仍是每組皆有,是當地村民重要的農副產業,可見“作坊經濟”給解放村留下的影響之深。

第七節 旅遊名勝

1、十里荷塘旅遊休閒觀光

隨著城鎮居民綠色消費、生態旅遊、迴歸自然觀念的形成,辦農家樂的發展已成為鄉村經濟的一大特色,解放村以3至9社的荷塘景色秀麗的優勢,以“十里荷塘”為代表命名,開辦了農家樂。農家樂前便是攔溝堰,堰裡的水清澈見底,波光粼粼。據說是改革開放前,大集體挖掘的魚塘。每當盛夏到來,農家樂四周的荷田裡,蓮葉碧綠,層層疊疊似要接天,重疊的蓮葉間處處是含苞待放的荷花,美不勝收。除景色優美外,十里荷塘農家樂還有很多休閒設施,如釣魚、划船、餐飲、燒烤等,各種各樣的休閒遊樂方式將供給遊人多樣的選擇,絕不單一乏味。農家樂還在不斷地發展完善之中,以期供給遊人更美、更好、更舒心、更豐富的體驗。

2.旅遊線路

線路一:三臺縣城老西門可乘坐三臺至禾加麵包車到達;

線路二:三臺縣城老西門可乘坐10路公交車,到“禾加中學”站即可下車便是“十里荷塘”牌坊處。再按路標指示前行1公里即到目的地。

線路三:自駕車從三臺縣老西門出發,途徑旅遊車站、大成建材、凱江橋右拐經三中路一直前行7公里左右到“十里荷塘”牌坊處,再按路標指示前行1公里即到目的地。

3.旅遊節慶

從2012年起,解放村在村委的領導下組織創辦了荷花節,每年荷花節活動開展得非常成功,不僅有十里荷塘的美景,還有各種文藝匯演和商貿交易,成為解放村所特有的節日。自開創荷花節起,解放村開展各種文藝匯演,獲得了地方政府部門授予的各種表彰和獎項。

4.“光明頂鮮味”農家樂

2015年初,十里荷塘旅遊休閒觀光為了打造、休閒、度假、娛樂、餐飲於一體的綜合型旅遊觀光,將傳統農業與旅遊業相結合,面向社會招商,引資引人才。這一利好消息深深的吸引了來自從浙江下海歸鄉的文光明先生。文光明先立志通過自己的特長來不斷的發展鄉村旅遊項目,希望能通過自己的一雙巧手為十里荷塘的遊客送上味美色香的佳餚。來到解放村考察後,決定在這兩峽一溝的窪地開啟自己的夢想。從山頂到荷塘,很有一番“笑傲江湖”的田園風景。故即興取名“光明頂鮮味”,並將菜譜名全部以《笑傲江湖》影視內容取之,以此傳奇吸引遊人和食客,並請民進綿陽市委文藝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政協三臺縣委常委,民進三臺縣支部副主委,三臺縣黨外意見建議專家、綿陽民進開明書畫院院士楊盛先生(外號:濟石)題寫店名。

“光明頂鮮味”以"農"為根。通過攔溝堰魚塘垂釣娛樂吸引眾多垂釣愛好者及旅遊者光顧;文光明先生利用周邊農地種植時令蔬菜等農作物,遊客朋友可以親自挑選喜歡的蔬菜以做佳餚。

“光明頂鮮味”以"家"為形。利用魚塘四周的美景,特設6個雅間,遊客朋友可以在其聊天、品荷葉茶、玩棋牌,吟詩作畫等。

“光明頂鮮味”以"樂"為魂。每年藕成熟的季節,會不定時舉辦免費挖藕活動,遊客朋友親自下荷塘挖藕,品嚐農事的快樂,還可將勞動成果在“光明頂鮮味”進行現場加工品嚐。

“光明頂鮮味”的菜餚應已民間菜和農家菜為主,突出“十里荷塘”之特色,立足“十里荷塘,就地取材,儘量採用農家特有的、城裡難以見到的烹飪原料。除了特有的土雞、土鴨、老臘肉、香腸、手工粉條等各種時令鮮蔬外,還廣泛雲集梓州特產。

第九節 村域經濟

(1)道路交通建設

道路交通建設對農村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不僅改善農村運輸條件,還進一步促進農村生產發展,改變鄉村有資源無運輸的狀況,帶來暢通的商品流通渠道,使農副產品更好地進入流通領域,並且可以利用農村道路交通建設,促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動和農業產品的規模經營,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道路交通網絡越發完善,對於發展特色農業如規模養殖、特色農產品銷售、農家樂等就越發起到推動作用。除此之外,農村道路交通建設,還可以促進農村環境整治工作,塑造“村容整潔、生態良好”的形象,有利於創造更加美好的居住環境。

解放村1968年開始修建土路,2007年開始在土路原基礎上修建毛坯路,2008年開始修建水泥路主幹道。村裡目前有12公里水泥路,其餘部分正在修建中。社道公路和村主幹道公路的修建和完善,使村內交通日益便利。60年代,解放村口建縣道,道路可通往三臺縣,方便了村民往返於村縣之間。2007年,修建成南高速公路,該公路從三臺縣穿過解放村連通南部、德陽,極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與對外溝通,對促進解放村的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昔時解放村交通方式少,村人外出主要為步行,隨著時代和經濟的發展進步,自行車全面普及,時至今日,村中家家戶戶都有電瓶車和摩托車,全村有大約30輛小車,村內有轉達縣城的公交車。道路交通的完善和交通方式的多樣化,切實解決了村民出行難的問題,極大地提高了村民出行便利和解放村對外溝通的程度。

(2) 農田水利和農電建設

農田水利和農電建設直接影響了村民生產活動的進行,是抵禦自然風險、增強防災減害能力的有效手段。興水利、除水害和改造農電不僅事關人類的生存、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還關係到社會的進步,對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完善農村基礎設施,保護農業安全具有深遠的意義,且解放村歷史上經歷過大旱災,農作物減產嚴重,人畜飲水困難,對解放村的發展極為不利,農田水利的完善是亟待解決的問題。1978年,解放村修建了水渠,引水灌溉。目前村內有9口蓄水池、攔溝堰一處、五千米溝渠,並計劃在近年規劃自來水入村。水裡設施的發展完善,解決了村人生活用水問題,提高了農作物對抗自然旱災的能力,農作物產量得到一定保證。

1975 年開始通電,變壓器為50千伏安。到2016 年,解放村共有各種變壓器7個,總容量500千伏安。用電的普及和用電質量的提高,使解放村村民生產效率得到提高,生活更為便利便捷。

(3) 郵政、廣電、通訊、網絡

1962年全村開始通郵,1963年後實現當日投送。1991年全村有了有線廣播。2002 年,解放村安裝了第一部電話。時代發展到今天,村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科技研發的成果已惠及各家各戶,解放村100% 農戶都安裝了電話或購置了移動電話,不少農戶也有了電腦,90%農戶連接了因特網,即使人們足不出戶也可以隨時隨地相互溝通、瀏覽信息,瞭解國內外發生的大小事。

(4) 農副業發展

60年代以前,解放村生產工具落後,耕作方式原始,農業技術落後,糧食產量很低,所產糧食堪堪果腹。80年代後,隨著集體化程度的提高,解放村農業生產工具不斷改進和發展。1975年全村通電,農業用上了電力,1972年,各生產隊開始普遍使用化肥。隨著良種的普及,化肥的推廣使用,水利條件的改善,生產工具的進步,農業電力設施的逐步完善,解放村農作物產量大幅提高,70年代以前畝產達到500斤以上,70年代以後畝產達到1200斤以上,所產糧食除供家庭食用外還能視情況進行售賣,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村民增收。

解放初期,水稻是解放村的一大產業。1960—1970年,解放村開始開辦竹條編織廠、磚廠。到80年代,解放村建成小窖酒廠,一直傳承至今。成為解放村一大特色。小窖酒廠採用家庭式釀酒設備,這種設備輕便,簡單,正所謂是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自己動手,釀造純糧放心酒,年加工糧食4噸左右,產出酒達到2500斤左右,年純收益達到3.6萬元以上。

解放村人融入新農業發展的創業創新思維,通過一戶帶多戶的原則建立家庭農場,種養殖業牽頭引領本土群眾共創致富之路。

家庭農場場主王強平是解放村9社的羊牛大戶,現種牛48頭,年產15頭小牛仔,年產值達到7.5萬元以上。5社的家庭農場主趙長青通過三年的發展,以最初的5頭種羊發展到現在共50頭,羊仔年產20頭,年純收益達到6萬元以上。

第二章 風土民情

第一節 土特名產

解放村的主食為大米、紅薯和玉米。 除主食外,解放村還有不少地方獨特的風味食品:紅薯粉條(手工)、小窖酒等為解放村內的特產風味;潼川豆豉為三臺縣地區廣受歡迎的特有風味。

解放村春季的蔬菜有苦瓜、豇豆、四季豆、白菜、洋海椒等;夏秋季的蔬菜有青菜、黃瓜、西紅柿、菠菜、蘿蔔等。

60年代,解放村出現過王惠才、袁正生兩位石雕藝人,他們的作品呈現出各自特有的審美風格,廣為村人知曉。石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二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期,可以說,迄今人類包羅萬象的藝術形式中,沒有哪一種能比石雕更古老了。石雕的歷史是藝術的歷史,也是文化內涵豐富的歷史,更是形象生動而又實在的人類歷史。

王伯興,擅長各種農用、藝術等竹編造物,所編農用用具如背篼,結實耐用,所編藝術品如扇子,十分精美並特別有趣,直觀反映出勞動人民在生活勞動中長久積累的智慧結晶。

第二節 歲時節俗

荷花節

農曆七月十號,解放村特有的“荷花節”,從2012年起已連續五年成功開辦節日盛會。荷花節時,十里荷塘蓮葉碧綠,處處開滿荷花,村中會舉行各種各樣的文藝匯演和活動,並進行商品交易,熱鬧非凡。

春節

春節是本村最熱鬧、最喜慶的節日。過去因為受生活條件限制,村人一年忙到頭,只有等到過年的時候才捨得吃頓好飯,穿身新衣。而今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吃穿早已無虞,但過年仍是解放村人一年中最快樂、最期盼的日子。一般節前十天左右就要採辦年貨、禮品、一家人的新年穿戴,以及春聯、燈籠、鞭炮等應景物資。許多人家臘月裡還要殺年豬,做香腸、臘肉等。節前,大人小孩一起上陣,將裡外清掃裝飾一新,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     

大年三十這天,村人早早起床,家家戶戶開始殺雞剖魚、煮飯炒菜,一年中最好的菜餚都在這一天上桌。家中外出務工、經商者至遲也在這天趕回來與家人團圓。家家戶戶要貼春聯,內容多為生財有道、人壽年豐、春色滿園、福喜康泰、國盛家興等吉利話語。從早上8點起,村裡村外的鞭炮聲就響個不停,中午全家圍坐在一起,和和美美地吃著團年飯。傍晚到祖先墳地上墳,夜晚在家中點燃香燭敬神,寄託哀思。除夕夜,長輩要給小孩“壓歲錢”。全家人還要一起圍爐守歲,零點家家戶戶放鞭炮、煙花迎接新年。自90年代電視開始普及後,家家戶戶都要於晚飯後坐在一起收看春節聯歡晚會。

大年初一,小輩早早起來給長輩拜年,全家穿戴一新迎接新年第一天的到來。吃過早飯,村人成群結隊到左鄰右舍和村中老者家中拜年。路遇親友鄉鄰互道“新年好”、“恭喜發財”。路遇長者一般還要拱手作揖。男人見面互相敬菸。走進任何一戶拜年,均是笑臉相迎,菸酒茶食款待。全村上下,大人小孩均沉浸在一片祥和、歡樂的氛圍中。孩童在這一天犯了錯誤也能輕易得到父母的原諒。大年初二,親戚之間開始“走人戶”拜年,互吃“轉轉飯”。拜年一直要持續到正月十四日。現手機已經普及,來不及登門拜年的可打電話或發短信問侯。

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又名“上元節”。是日晚,家家吃元宵(湯圓)。過去還要舉行龍燈、舞獅等活動。現元宵節多要燃放煙花,吃元宵的習俗至今未變。過完元宵節,春節正式結束,人們開始迴歸到正常的生產生活中。

清明節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始於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最早是一個與農事相對應的節氣。歷來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之說。“清明”由節氣演變為節日與“寒食節”有關。

相傳春秋時期,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設計離間獻公與太子申生的關係,致使申生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而流亡。有一次,重耳因途中缺食餓暈了過去,一位叫介子推的臣子悄悄割下自己腿上的一塊肉,煮了給重耳吃。後來,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回國做了君主,即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執政後,對追隨他的大臣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於是,便有人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介子推不願領賞,揹著母親悄悄躲進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派御林軍上山搜索卻找不到。有人認為介子推是孝子,若放火燒山留出出路,介子推便會救母出來。然而,大火燒了三天三夜都不見人影,上山一看,介子推抱著母親在一棵柳樹下燒死了,晉文公悲痛萬分。安葬介子推時發現,樹洞裡有一封血書,上寫“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的詩句。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每年這天禁菸火,吃寒食。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名“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唐代以後,寒食節併入清明節。

清明節流傳至今,已演變為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和眾多地方一樣,解放村人要在清明時節到祖先墳地掛“清明紙”,並帶上香燭、鞭炮、祭品等祭拜。舊時,大的家族還要在祠堂開祭祖會,會後辦“清明會”合族聚餐。現學校還要組織師生到烈士陵園掃墓、獻花、植樹,以表達對先烈的緬懷之情。

端午節

端午節又叫“端陽節”、“蒲陽節”,有小端陽(農曆五月初五)和大端陽(農曆五月十五)之分。民間普遍認為五月初五是紀念屈原的節日。是日,各家各戶要掛菖蒲、艾蒿於門,用菖蒲、艾葉、八角楓葉等煮水洗澡,預防皮膚病。還要吃粽子、蒸饃饃和包子等紀念屈原。舊時還興喝雄黃酒,並將杯底雄黃塗抹於身上以避蟲、毒。有的還要在床底、屋角及房屋四周灑雄黃酒。解放後,端午節仍為民間重要傳統節日,除喝雄黃酒者稀少外,其它習俗基本沿襲。

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日為道教的“中元節”和佛教的“盂蘭盆節”。民間則稱“七月半”、“半節”或“鬼節”,為傳統的祭祖節日。有句俗語“七月半,鬼亂竄”,說的是七月十五是亡靈的節日,已故親人的魂要回到家中與親人相聚。是日,家家都要備一桌好酒菜敬獻亡靈。此外還要用白紙封錢(火紙),封面上書亡人和奉祀者的稱謂、名字,製成袱紙焚燒給已故親人。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為一年中第二大節日。出門在外的人,儘量在這天趕回來與家人團聚。實在趕不回來的,通常也會提前給家裡寄禮品或過節錢。農曆八月十五日吃月餅、賞月已然成為各地普遍習俗,但在過去月餅還沒有這麼豐富的時侯,解放村人中秋多吃餈粑——餈粑圓,家團圓;餈粑黏,家人和;餈粑甜,生活甜。八月中秋,正是收穫的季節,農家取秋收的糯米制成“餈粑”,一家人聚在一起邊吃邊話家常。

中秋節最早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而在民間,中秋節則和農業生產有關。八月中秋,農作物和果子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之情,就以“中秋”作為節日。現中秋節普遍吃月餅。

臘八節

農曆臘月初八為臘八節,是古人祭祀祖先和鬼神的節日。據說上古時期顓頊的三個兒子死後變成惡鬼,專門出來嚇孩子。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豆,故有民間有熬赤豆打鬼以祛疫迎祥的習俗。後佛教傳入,說農曆臘月初八為釋迦牟尼得道成佛之日,各佛寺用雜糧煮“五味粥”供佛。此後,民間將“赤豆粥”和佛教的“五味粥”融合,形成了臘月初八煮“臘八粥”的習俗。

村人亦喜在臘八節這天煮臘八粥。過去一般用大米、糯米、花生、豆類、臘肉等湊夠八樣材料熬成。隨著時代的變遷,材料也不斷豐富,現又有紅棗、桂圓、栗子、白果、蓮子、百合等材料,同時加入一些臘肉顆粒,使之回味悠長。臘八粥熬好後,首先要敬天地、神農氏、祭祀祖先。然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喝粥。通常還要配一些滷肉、涼菜等佐餐。在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暖胃又營養。有的還要將臘八粥抹到果樹上,以祈求來年所掛的果子又大又甜。

第三節 廟會文化

土地廟會:土地廟位於解放村一組。每月農曆十九為土地廟會傳統廟會節。相傳農曆十九是觀音出生、出家、得道的日期。祈願世界和平,國泰民安,一切有情眾生消災免難,增福增慧,六時吉祥,究竟圓滿!頂禮南無觀世音菩薩!逢此殊勝日,信仰者行持一切善法,唸佛、誦經、頂禮、吃素、放生、佈施、供養等。廟會期間,將會有來自周邊的佛教信徒、信男善女到土地廟會朝拜。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宗教政策的落實和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宗教文化遊已成為我國旅遊業的一大主題。土地廟會娛樂形式多樣,內容更加豐富。特色更加突出。在解放村頗具影響。

財神廟會:財神廟位於解放村三組。每月農曆十六為財神廟會傳統廟會節。相傳農曆三月十六,準提菩薩聖誕。準提菩薩即為觀音濟度眾生之應化身。準提菩薩位於現圖胎藏界曼荼羅之遍知院,身著輕羅綽袖之衣,腰繫綬帶,手腕佩以白螺,呈十八臂三目之相。除十八臂之外,尚有多種形像。逛廟會的人來自各行各業都有。無論男女老少到廟會一走都 各有所獲。祈福、許願、還願等都是善男信女的常舉。

三元寨廟會:三元寨位於解放村六組。每月農曆十三是三元寨傳統廟會節。三元寨有著悠久的歷史。據民間相傳農曆七月十三是佛教大勢至菩薩誕辰。故特定於每月農曆十三為廟會節。

  大勢至菩薩,音譯摩訶娑太摩缽跢,意譯“大勢至”、“得大勢”或“大精進”,略稱勢志菩薩、勢至菩薩。菩薩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眾生離三途,得無上力;又菩薩行動時,十方世界一切大地為之震動,故稱為大勢至。

  大勢至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同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脅侍,三者並稱西方三聖。三元寨多年的文化廟會節吸引了眾多善男信女前來膜拜。三元寨是解放村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民俗活動。與解放村民緊密聯繫在一起的,融入了觀光旅遊、攝影寫生、民俗採風、尋根問祖、訪古探幽等多種現代生活元素。每屆廟會都有上百人之多。

靈官廟會:靈官廟解放村七隊。每月農曆二十三是靈官廟傳統廟會節。農曆二十三是佛教中的十齋日之一。據《地藏經》記載,十齋日為四大天王巡視人間的日子,一般還做不到吃全素的佛弟子要在十齋日吃素。每逢廟會節,農民們都會來祈神賜福,求菩薩保佑風調雨順,祈求來年豐收。商人有機會可以來休閒一下,祈福財源滾滾、生意興隆。

第四節 方言、諺語、歇後語、童謠、民間遊戲

(一)

方言

波絲:蜘蛛

盤海:螃蟹

灶雞子:蟋蟀

洋麻丁:蜻蜓

克馬兒:青蛙

簷老鼠:蝙蝠

飛飛兒:小紙條

風兜兒:風箏

倒柺子:手肘

邦重:很重

撈輕:很輕

西耙:很軟

千煩:調皮

落教:懂事

彎酸:挑剔

陣丈:場面

惱火:麻煩

挖連:小氣

西撇:差勁

靠實:實在

臊皮:丟臉

環是:經常

盤盤:每次

周正:端莊

冰欠:冰冷

莫搞:沒希望

洗白:完了

一哈:全部

立邊:專門

歪:厲害

撇脫:輕鬆

經事:耐用

拽實:結實

客西頭:膝蓋

火閃:閃電

踏踏:地方

晚歇:晚上

砣子:拳頭

老妞兒:老婆

川川兒:中間商

贊花兒:愛出風頭的人

殺板兒孩:拖鞋

仙人闆闆:祖宗

溫嘟嘟:溫熱

裡扯火:不踏實

驚爪爪:不鎮定

不存在:沒什麼

莫來頭:沒關係

過場多:刁鑽

搞刨了:起勁

毛焦火辣:煩燥

不醒豁:不明白

稀兒殼兒:吊兒郎當

曲麻烏黑:漆黑

花而舞韶:花哨

苕迷日眼:傻氣

么不到臺:了不得

板命:拼命、掙扎

鼓倒:強迫

矜佑:照料

默到:以為

擱孽:打架

抵攏:直走

毛起:發火

結束:殺擱

勞慰:感謝

攢勁:努力

枯倒:蹲著

理麻:教訓

扯經:吵架

開腔:說話

耳了:扔了

牙尖:說三道四

殺館子:下館子

告哈兒:嘗試

悶下兒:小憩

扯把子:撒謊

抓夢腳:走神

擺玄龍門陣:吹牛

馬臉懂嘴:使臉色

冒皮皮:吹牛

搞緊:趕快

扯環經:不講理

剎一腳:停車

緊到說:嘮叨

抵背脊骨:揭短

(二)諺語

解放村流傳著許多諺語,如“養女要嫁馮家溝,永遠不背柴背篼”,大部分是四川地區通用的。這些都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通過觀察思考,對農事、氣象、生活等方面所做的經驗總結。它生動形象,朗朗上口,充滿了智慧。

生活諺語:

掙錢猶如針挑土,用錢好似水衝沙。

爹有娘有不如己有,哥有嫂有不好手。

荒山荒嶺出黃金,只怕懶人不用心。

成家之子惜糞似金,敗家之子用金似糞。

坐臥不迎風,走路要挺胸。

起得早,精神好;勤勞動,肌肉飽。

從小愛勞動,疾病不敢碰。

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

出門看天色,進門觀臉色。

沒有媳婦想媳婦,有了媳婦講媳婦。

本分本分終究有分,奸光奸光越奸越光。

刀鈍石頭磨,人懶沒奈何。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跟上端公扛假神,跟上好人學好人。

秤砣小,壓千斤;海椒小,辣人心。

人怕老來窮,谷怕午時風。

成龍上天,成蛇鑽草。

損人開始,害己告終。

結君子千年有義,交小人轉眼無情。

碾谷要碾得出米來,說話要說得出來。

交人交心,追肥追根。

春爭日,夏爭時,凡事宜早不宜遲。

前三十年睡不醒,後三十年睡不著。

農諺:

大春宜早不宜遲,小春宜幹不宜溼。

驚蟄早,穀雨遲,清明播種正合時。

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

立夏下雨麥生芽。

立夏小滿正栽秧。

芒種忙忙栽,夏至谷懷胎。

夏至栽苕,一窩一瓢。

六月六,地瓜熟。

七月半,種大蒜。

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

三伏不熱,五穀不結。

棗發芽,種棉花。

耕得深耙得爛,一碗泥巴一碗飯。

要想來年害蟲少,冬天鏟去田邊草。

誤了一年春,十年理不抻。

要吃來年飯,打了穀子就扎堰。

積水如積金,囤水如囤糧。

栽秧要搶先,割谷要搶天。

有收無收在於種,收多收少在於肥。

修堰築塘,吃飯穩當;栽樹種桐,子孫不窮。

氣象諺語:

春雨發得早,全年雨水好。

春寒有雨夏寒晴。

驚蟄不動風,冷到五月中。

春分秋分,晝夜平分。

清明要明,穀雨要淋。

小滿不滿,乾斷田坎。

過了立秋節,夜寒白天熱。

寒露霜降,胡豆豌豆在坡上。

秋包伏,熱得哭;伏包秋,冷颼颼。

小寒節日霧,來年五穀富。

火燒烏雲蓋,大雨來得快。

日暈對夜暈,田坎都乾斷;日暈長流水,夜暈草頭幹。

風是雨的腳,風來雨就落。

星星稀,曬死雞;星星稠,曬死牛。

天亮無雲,日出漸明;天黑無雲,明日漸晴。

貓洗臉,雨不遠。

雞兒上架早,明天天氣好;雞兒上架遲,明天地皮溼。

早風雨,晚風晴。

早虹雨,晚虹晴(虹讀gàng)。

過了七月半,一天短一線。

過了九十冬,一天一長弓。

天上魚鱗斑,明天曬穀不用翻。

天上絲絲雲,地上雨淋淋。

蜻蜓飛滿天,老農不上山。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雨後陽光白如銀,三天之內雨淋淋。

(三)歇後語

歇後語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也可稱為文字遊戲。特點是說話只說半截,留下後半截讓人去猜,多取其諧意。歇後語多以人們熟知的人、事、物進行比喻,乍一聽很俗,很刻薄,細細品味又感到形象、風趣、貼切,具有十分濃厚的生活氣息。解放村流行的歇後語多為四川各地通用。

臘月三十催年豬——來不及了

狗攆摩托——不懂科學

張飛賣豆腐——人強貨不硬

抱雞母抓粗糠——搞空事

一罈子蘿蔔——抓不到姜(韁)

大路邊打草鞋——有的說長、有的說短

耗子鑽書箱——咬文嚼字

脫了褲子打老虎——既不要臉,又不要命

狗屎做鞭——聞(文)也聞不得,舞(武)也舞不得

二月間的紅苕——病(殯)了

三十夜翻皇曆——無日子了

麻布口袋裝釘子——個個想出頭

光腦殼打陽塵——莫望

矮子過河——安(淹)了心的

閻王出告示——鬼話連篇

吃苞谷面打呵嗨——開黃腔

閻王爺打發女——坐轎的是鬼,抬轎的也是鬼

一挑沙鍋滾下巖——沒有一個好的

十月間的桑葉——沒有人採(睬)

自行車下坡——不踩(睬)

刷子脫毛——有板有眼

狗舔磨盤——莫得道數

自行車的鈴子——見人就響(想)

狗坐箢篼——不識抬舉

砌牆的磚頭——後來居上

狗吃牛屎——圖多

兩個雞公打架——爭顆米

半夜吃桃子——撿耙的捏

篾條穿豆腐——提不得

孔夫子的弟子——賢(閒)人

禿子當和尚——將就那塊料

缺牙巴咬蝨子——過碰

瞎子戴眼鏡——多餘的圈圈

討口子賣米——只有這一升(身)

討口子抓蝨子——扯爛筋

石板上釘釘子——硬抵硬

磨子上睡覺——想轉了

板凳上打麻將——哈不開

擀麵杖吹火——一竅不通

童謠:

村內早年童謠:天干十年九不收,哪年收早了,狗都不吃麵泥鰍 。

忌諱:

大年三十不能去別人家裡。

初一當天不能進行掃除。

傳統民間遊戲:

20世紀90年代以前,解放村流行著許多傳統民間遊戲。男孩多以抽陀螺、打彈弓、滾鐵環、鬥雞、彈玻璃球、畫丁老頭、拍畫片等為主;女孩多玩抓石子、跳皮筋、跳房子、踢毽子、跳神、翻花繩、過家家等。還有男孩女孩都玩的老鷹捉小雞、丟手絹、摸瞎子、跳山羊等。這些遊戲簡單有趣,經久不衰,曾是幾代人的回憶。

鏟牛牛兒(抽陀螺) 抽陀螺是所有男孩都喜歡的運動。將圓錐形的木陀螺尖頭著地,以繩繞螺身,然後旋轉放開鞭繩,待陀螺旋轉,以繩抽之,看誰的陀螺轉得最久。現抽陀螺已成為城市老年人喜愛的健身方式。

打彈弓 90年代前後,村中小男孩幾乎人手一把彈弓,且很多小孩都會做。做彈弓只需一根橡筋、一塊皮子(自行車內胎皮等)、一個樹叉(或用鐵絲圍成弓架)就可以做成一把彈弓。隨手撿一顆小石子就可作為子彈。男孩通常要一起比試,看誰彈得準。有時也會用彈弓打鳥。

滾鐵環 滾鐵環是一項技術活,很考身體的協調性。道具是一個直徑幾十釐米的鐵環、一個前端帶鉤的鐵絲柄。玩法是右手持長柄,將其搭上鐵環,通過手的控制和身體的跑動使鐵環在路面上快速向前滾動。幾乎所有男孩都熱愛這項運動,有的為了製作一隻鐵環甚至拆掉家中木桶上的鐵箍。

鬥雞 對抗性運動。即參與遊戲的雙方用手抓住一條腿的腳腕,將腿扳成三角狀盤在膝蓋上,另一隻腳著地,用盤起的腿一蹦一跳地與對方互撞,若將對方盤起的腿撞落於地則贏得戰鬥。這是一種簡單卻又容易激發男孩好勝心的運動。

彈玻璃球 玻璃球的道具通常是跳棋,玩法是先在地上畫一個大的長方形,然後在四方和中間挖出5個小洞,將彈珠彈進去。誰先打完5個洞,就變成老虎,然後隨便瞄準哪個球,擊中了就是自已的戰利品。

畫丁老頭 一般是用樹枝在地上畫。最常用的畫法口訣是:一個丁老頭(“丁”字為鼻子),欠我兩彈珠(“彈珠”為眼睛),我說三天還(“三”字為額頭),他說四天還(“四”字為嘴巴),去你的大鴨蛋(畫頭)。還有一種是:三根韭菜三毛三(畫頭),一塊豆腐六毛六(畫身體和手),一串冰糖葫蘆七毛七(畫釦子和腳),老子就是丁老頭。

拍畫片 拍畫片一般在桌上進行,一人出一張畫片重在一起輪流拍。有正拍、反拍、雙翻等多種玩法。正拍是將畫片的正面朝上,用手拍打,使正面翻轉向下為勝。反拍是將畫片的正面朝下,用手拍打,使正面翻轉向上為勝。雙翻是一次拍打使兩張畫片同時翻轉為勝。參與者都想方設法贏得對方儘可能多的畫片。

抓石子

道具一般是7顆光滑的圓石子。玩法是拿起其中的一顆拋向空中;趁其未掉落前,抓起地上的一顆石子,同時趕緊用手心接住剛才向上拋的石子。接著再拋起一顆石子,趁其未掉落前,再抓起餘下石子中的一顆,再接住剛才拋棄的石子。再按同樣的方法抓第三顆、第四顆......直至全部抓完。最後,將手中所有石子同時拋起,用手背接住;手背往上稍用力,將所有石子再次拋起,同時抓住空中的石子。抓石子是女孩最喜歡的經典遊戲之一。

跳皮筋 跳皮筋是女孩課餘玩得最多的遊戲。玩法是先將一根長皮筋的兩頭綁在一起打結,再由兩人面對面站立,用身體將皮筋繃住,由其他人按一定規則輪流跳。跳皮筋的基本動作有挑、勾、踩、跨、繞、壓等。根據皮筋高度的不同分多個等級,先從腳踝開始,然後依次為小腿中央、膝蓋、大腿、腰間、腋下、肩部、耳部,最高的是舉過頭頂。跳皮筋有單人跳和集體跳兩種,跳的時侯配合歌謠,如“小皮球,圓又圓,馬蘭開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跳皮筋對鍛鍊身體的靈活性、柔韌性、協調性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跳房子 參與遊戲的人輪流出場玩。先在地上畫幾個大方格,將算盤珠子(電池帽也可)串成的“子兒”拋於第一格,單腳將“子兒”踢入前面的格子,一格一格地前進。跳完一輪再將“子兒”拋於第二格,由第二格開始蹴。每個格子都跳完一輪後,背過身將“子兒”由頭頂向後拋出,“子兒”落在哪一格,哪一格即為勝者的“房子”。這種遊戲可鍛鍊身體的靈活性和協調性,且簡單易行。

跳繩 玩法是先由兩人各執一根長繩的一端,面對面往同一個方向甩繩,待兩人甩繩的節奏一致後,其餘的人看準時機,跟隨繩擺的節奏、幅度不停地跳,一旦被絆住或被繩子甩到身上甩不起來時便換下一個人跳。也可雙人或多人同時跳。繩子並不總是勻速甩動,忽快忽慢,可以鍛鍊反應能力。除此之外,還可培養團隊協作能力,是一項十分不錯的傳統體育運動。

翻花繩 翻花繩是一項傳統益智遊戲。玩法是先取一根長度適中的繩線,將線兩頭系在一起打結,再用雙手繃住後,利用手指翻出不同的圖形,如筷子、降落傘、五角星、網等。可一個人自繃自翻,也可一人繃另一人翻。基本動作有撐、壓、挑、翻、勾、放等。這個遊戲最大的樂趣在於可以翻出非常多的花樣。可以鍛鍊手指的靈活性,開發大腦潛能。

踢毽子 踢毽子是一種古老的體育活動,由中國古代蹴鞠發展而來。毽子製作簡便,只需在一枚銅錢孔上密密地綁滿長度合適的纖維帶即成。也有用鵝毛等材料做成毽子。毽子踢法多樣,既可以比踢的個數,也可以比踢的花樣等。基本動作有“盤、拐、繃、蹬”四種,用腳內側踢為“盤”;用腳外側踢為“拐”;用腳面踢為“繃”;用腳掌踢為“蹬”;用腳趾踢為“挑”;用腳後跟踢為“磕”等。踢毽子運動非常有節奏感,可鍛鍊身體的靈活性及協調性。

過家家 過家家也是十分受歡迎的遊戲。一般幾個人一起玩,各人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擬做飯、生產勞動等情景。如做飯,就找幾個可以當碗的材料,再摘些花花草草當菜,以水代油、以灰塵代鹽炒菜。飯菜做好後,還要煞有介事地圍在一起“吃飯”。這是一種有趣的、小孩自覺體驗生活的一種遊戲。

老鷹捉小雞 一種熱鬧的集體遊戲,可男孩女孩一起玩。玩法是一人當母雞,一人當老鷹,其餘的當小雞。小雞躲在母雞後面,一個接一個地牽著前面人的衣襟。老鷹站在母雞前面做捉出小雞的動作。母雞極力保護身後的小雞。老鷹則一邊叫一邊轉著圈去捉小雞,眾小雞在母雞身後左躲右閃。這個遊戲緊張有趣,可培養孩子們的合作意識和反應能力。

丟手絹 上世紀90年代,村中男孩女孩口袋中大多有一塊小手帕,玩丟手絹遊戲也就十分方便。先用“石頭剪刀布”(或其他方法)選出一個丟手絹的人,其餘的人圍成一圈蹲下。大家齊唱《丟手絹》歌,丟手絹的人繞著圈轉,並悄悄地將手絹丟在其中一人的身後。被丟了手絹的人若察覺到了,要迅速起身追上丟手絹的人;丟手絹的人則趕緊跑到被丟手絹的人的位置蹲下。如丟手絹的人被抓住,則要表演一個節目。如被丟手絹的人在這歌唱完後仍未察覺,就要做下一輪丟手絹的人。這個遊戲可使兒童形成活潑開朗的性格,也利於融洽孩子之間的感情。

摸瞎子 遊戲場所是在一個限定的、稍微空一點地方,用紅領巾把一個人的雙眼蒙上去捉人。當“瞎子”喊綠燈時,其餘的人可以走動;當喊紅燈時,必須馬上停止不動。當“瞎子”捉住一個人必須猜出名字,如猜不出則算失敗。如他捉住了一個人也猜對了名字,則由這個人接替他當“瞎子”。這項遊戲考驗的是辨別能力及摸黑行動的能力。

跳山羊

跳山羊類似於“跳馬”運動。既能鍛鍊身體,又能培養孩子果敢的品質。玩法是一個人彎腰當“山羊”,其餘跳山羊的人助跑後,撐住“山羊”的背部,雙腿分開從“山羊”背部跳過去。可以一人跳多個山羊;也可多人跳一個山羊。如多人跳一個“山羊”,每跳一輪,山羊高度要上升一次。跳不過者與“山羊”交換角色。

第三章 村民生活

第一節 村民衣食住行及社會保障

解放前,村人普遍生活困難,農家平時大都一天只吃兩頓稀飯,泡菜下飯。農忙時節一日三餐,中午吃頓乾飯,飯中摻以紅薯、蔬菜等。多數人食不果腹。災荒年月兼野菜和糠麩度日。

解放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80年代吃飯問題基本解決,村人日食三餐,主食米飯。90年代後,餐桌逐漸豐盛,飲食多樣化,除日常的雞、鴨、魚、肉及各種果蔬,還有各類點心、小吃麻辣燙等也開始流行。進入21世紀後,家中過事普遍辦酒席,紅白喜事席面多用“九大碗”待客。基本上家家戶戶要喂年豬,臘月裡要醃製臘肉、香腸等。此外,還要製作泡菜、菜乾、豆瓣醬等。隨著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現村人飲食水平基本與城鎮接近,很多家庭婚嫁壽誕等還要到街上的飯店擺酒。

解放村轄制9個村民小組,總戶數439戶,總人口1349人,(其中男性793人,女性556人,年齡在60歲以上的有317人,0-16歲的青少年兒童165人),黨員40人(其中男性黨員36人、女性黨員4人)。建檔立卡貧困戶63戶,貧困人口202人,2014年已經脫貧的有8戶32人,2015年已經脫貧的有4戶18人,2016年已經脫貧的有45戶138人,2017年預計脫貧的6戶, 14人。貧困發生率低於3%,貧困戶人均年收達到3200元,村集體收入人均6元。

解放村的建築一般為土房、平房、樓房。

解放前,解放村住房條件較為落後,村居多為茅草屋、窩棚等,低矮破舊,難擋風寒。條件稍好的人家住板築土牆草房。解放後,居住條件改善,部分人家開始修建石砌的“乾打壘”簡易建築。

現村委正在實行土房改制,即除樓房、平房外,針對村裡所有的土房等老房子,進行拆除重建,讓住老房子的村民在以後可以住上新房,不僅提高了村民們的居住安全性,排除了潛在的可能隱患,還利於村中環境的整體建設和美化。

從2002年,解放村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簡稱“新農合”),2017年參合人數達到100%。參加合作醫療的農民每次到縣或定點醫療機構就診時,可直接報銷部分醫療費用。隨著國家經濟實力增強,報銷比例在不斷提高。

解放村人口主要為漢族,人口平均壽命達到75歲。

以下是本村健在高齡老人名單:

<table><tbody>

姓名

性別

社(組)

年齡

林明齊

2組

90歲

龍成端

3組

90歲

於志全

1組

86歲

陳秀英

1組

83歲

李桂清

1組

87歲

鄧秀珍

3組

83歲

肖代書

4組

86歲

肖代應

4組

83歲

趙青雲

5組

81歲

江雲芳

5組

81歲

趙加順

6組

80歲

周瓊芳

7組

87歲

曾術蓉

7組

81歲

劉加禮

8組

81歲

劉蓉珍

8組

80歲

李洪珍

8組

80歲

尹發其

7組

83歲

未清珍

8組

83歲

徐祖芳

8組

82歲

肖玉蘭

8組

82歲

李樹清

9組

82歲

於志遠

9組

82歲

/<tbody>/<table>

解放村模範家庭名單 :

<table><tbody>

社(組)

家庭戶主

榮譽稱號

1組

李從文

養殖能手

1組

李從仁

致富能手

2組

石緒松

致富能手

2組

未 兵

致富能手

3組

蔣同正

致富能手

4組

劉成蘭

致富能手

5組

王伯興

養殖能手

5組

羊紹全

養殖能手

5組

王世雲

養殖能手

6組

謝文漢

養殖能手

7組

鄧廷學

養殖能手

7組

鄧建中

養殖能手

7組

趙修全

致富能手

8組

趙修進

養殖能手

9組

候秀容

孝老敬親

9組

王強民

致富能手

9組

王強西

致富能手

9組

王強平

養殖能手

/<tbody>/<table>

第二節 新農村建設

一、建設規劃

“十里荷塘”鄉村觀光休閒農業發展。“十里荷塘”空氣潔淨,涼風爽爽,環境無汙染,是人們休閒、避暑、賞花的理想遊玩地。“十里荷塘”山勢綿延起伏,無溝壑峽谷,地勢平緩,品荷葉茶、觀十里荷塘、野外山地自行車鍛練、文化廣場健身活動、吃農家養心飯、體驗野外燒烤露營的山地經濟是本區域最典型特色。解放村人通過遠程教育等平臺挖掘和培養農村文藝人才,各個文體隊伍活動蓬勃開展。連續五年承辦了三臺縣“十里荷塘荷花節”活動,接待遊客100萬人次,深受群眾好評。2013年被網友評為“綿陽市十大最美鄉村”;2016年被人民日報社和國務院民生辦評為“2016民生示範工程”。

下一步,我們將依託“十里荷塘”把發展農家樂與挖掘鄉土挖掘村寨廟宇文化,藉助解放村的三元寨和財神廟及觀音廟一年各種廟宇祭祀活動發展鄉村旅遊,解放村依據自然優勢、根據專家規劃設計,依託種植觀賞荷花產業,發展“十里荷塘”近郊觀光旅遊農業,規劃建設內容包括:一期旅遊基礎設施建設、荷塘遊覽道建設;二期打造果樹花鄉村基地建設、養老度假酒店、生態養殖、園林花卉培育;三期打造休閒莊園、巴蜀農業文化主題公園。計劃通過建設十里荷塘農業示範區,將解放村及周邊村集中打造成集休閒度假、觀光旅遊、餐飲娛樂、商務會議於一體的城市近郊生態休閒度假勝地的“巴蜀休閒農業文化主題公園”,將十里荷塘建設成為以荷花為主題的近郊農業旅遊景區;四季多元、宜遊宜居的鄉村旅遊示範基地。

旅遊業帶動村民快速脫貧致富。產業發展帶動,是建設解放村“十里荷塘”,助民增收奔小康的需要農業產業發展,觀光旅遊是解放村的產業,解放村需要通過旅遊產業的發展帶動鄉村建設,增加村民收入,全面建設小康家庭、小康社會。通過“十里荷塘”的發展,形成典型的示範效應,帶動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

2011年至今,歷經六年時間的打造現已初步具備旅遊觀光的條件。解放村人融入新農業發展的創業創新思維,通過一戶帶多戶的原則建立家庭農場,種養殖業牽頭引領本土群眾共創致富之路。家庭農場場主王強平是解放村的羊牛大戶,現種牛48頭,年產15頭小牛仔,年產值達到7.5萬元。

家庭農場主趙長青通過三年的發展,以最初的5頭種羊發展到現在共50頭,羊仔有年產20頭,年純收益達到6萬元。

解放村不僅有家庭農場,還有大家耳熟能詳、遠近聞名的手工紅薯粉條。每年收紅薯的季節也是解放村人忙於加工紅薯粉條的時節,各家各戶忙著收紅薯,加工打粉,再通過傳統手工製作工藝流程生產加工成純紅薯粉條。村民王強明介紹,每年加工接近3萬斤紅薯,做成紅薯粉條後收益達到4萬元左右。同時還經營小灶烤酒,採用家庭式釀酒設備,這種設備輕便,簡單,正所謂是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自己動手,釀造純糧放心酒,年加工糧食4噸左右,產出酒達到2500斤左右,年純收益達到3.6萬元左右。

“十里荷塘”農業觀光旅遊的打造不僅促使本土特色農產品的發展,同時也提高了水上資源的合利利用和創收。“十里荷塘“致力打造”水裡有藕、水下有魚、水面有鴨“的生態旅遊園。每年近200餘畝的荷塘年產蓮藕7萬斤,總產值17.5萬元;每年產魚2萬斤,年產值14萬;黃膳2000斤,年總產值6.4萬元。

“十里荷塘”沿途有5家便民服務店,能方便遊客朋友們的購物需求,同時也增加了村民的收益。

2014年至2017年,貧困人口參與旅遊業人數總計22人,佔總貧困人口人數的10%。貧困人口因解放村旅遊業的發展收益佔個人總收益的16%。

基礎設施建設

為了繼續加快解放村農業觀光旅遊業的發展,各基礎設施已在不斷的完善和加快進度實施。2016年,不僅完成本村的建檔立卡21戶貧困戶的住房保障,讓他們有安全住房、衛生廚房和衛生廁所,同時為擴大旅遊資源現旅遊道路基礎設施全面完工驗收合格。以解放村1組、3組、5組的環形道路已正式開通,與老路形成“十里荷塘”旅遊環形道路。

為了更好的打造解放村旅遊觀光業的發展,解放村“十里荷塘”牌坊建設已於2017年7月全面竣工。

現“十里荷塘”設垃圾池5個,臨時垃圾桶5個;公廁1個,計劃待建3個;停車場4個,待硬化2個。

為了方便村民和遊客健康意外預防,解放村為村民提供基礎預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功能服務的衛生與計生服務站。堅持以居民健康為中心,為村民提供安全、便捷、有效、經濟的服務,為提高人民生命質量發揮自身應有的作用。

發展特色農業農特產品

大力發展遠近聞名的手工紅薯粉條加工和特色小灶酒。致力解決村民紅薯、糧食滯銷和價格低廉問題。通過傳統手工製作工藝流程生產加工製作特色農特產品,助民增收奔小康。

農業產業發展,觀光旅遊是解放村兩大特色產業,解放村需要通過旅遊產業的發展特色農產品帶動鄉村旅遊,增加村民收入,形成典型的示範效應,帶動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

培育鄉村旅遊電商品牌

構建農村電子商務“互聯網+特色農產品”營銷模式,全面融入旅遊扶貧開發建設,支持互聯網企業深度參與旅遊扶貧宣傳營銷。打造旅遊商品品牌,力推“十里荷塘“蓮藕、荷葉茶、手工紅薯粉和小灶糧食酒等,打造特色農業產品品牌。

加強鄉村旅遊人才培養

創新鄉村旅遊人才培養方式,重點加強鄉村旅遊從業人員隊伍建設,不斷提升管理經營、實用技能等能力。努力搭建“鄉村旅遊”智力平臺,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讓本土從業人員“學有所成、學以致用”,為我村“鄉村旅遊發展”的提質升級,打下堅實基礎。讓“十里荷塘“觀光旅遊發展的新生力量、主體力量,帶動一方,帶富一方,使鄉村旅遊走上良性循環發展道路。

旅遊業發展環境保護對策措施

解放村“十里荷塘”旅遊環境保護應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走出一條以防為主,以治為輔的新路。

1、大力宣傳,提高居民和遊客的環保意識和素質;

2、用科學的手段和技術進行防治;

3、用法制(包括鄉規民約)的約束來達到長久的治理;

二、土地使用:

解放村全村耕地 1106 畝,其中田285 畝,土821 畝。2011年流轉村裡田地共356畝,築堰蓄水種蓮藕,到2012年,十里荷塘基本成型,成功舉辦首屆“荷花節”,當時就吸引了2萬多人到解放村觀光,村裡派生了餐飲、交通運輸及旅遊服務業,也帶動其他相關農業產業的發展。2016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 9000元 ,同年,解放村靠吃“旅遊飯”摘掉了貧困村的“窮帽子”。 2017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6000元。

三、村規民約

為提高全村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能力,培養良好的村風、民風,加快構建和諧社會,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規定,結合本村實際,經村民會議討論通過,制定本村村規民約。

第一條:進一步做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全村社會和諧穩定,群防、群治的意識,自覺做好守樓護院,積極同偷盜、搶劫、邪教、縱火等犯罪行為作鬥爭,做到不製毒、不吸毒、不販毒,自覺維護社會秩序和公共安全,不阻礙公務,違者追究責任。

第二條:自覺做好用水、用電、用火等安全。自覺遵守並教育好子女。不要在塘堰洗澡和在高壓線附近釣魚,加強安全隱患排查,杜絕安全事故的發生,發現問題要及時處置並報告村兩委。村民必須自覺遵守安全公約,不得違反,違反者造成損失的,後果自負。

第三條:遵守交通法規,自覺做到不超載、不超速、不無證駕駛和酒後駕車,嚴禁非法運營電動車拉人。駕駛和乘坐摩托車要戴好安全頭盔,下坡、彎道、視線不明等路段要低速行駛,確保自己和他人人身安全,如有違反者造成後果自負。

第四條:按照“誰受益、誰負擔、誰管理、誰維修、誰損壞、誰賠償”的原則,自覺維護道路、塘、庫、堰、提灌站、豐產溝、支溝毛渠、供電、通訊等公共基礎設施。不允許任何人在公路上曬糧食,更不允許任何人挖路邊,不得損壞他人財物。

第五條:自覺保持村內、房前屋後環境衛生,自覺遵守,不亂倒垃圾,柴草堆放有序,堅持人畜分離,對病死禽畜要到指定的地點深埋。對秸稈進行妥善處理,實現綜合利用,不準露天焚燒秸稈,自覺遵守環境衛生,不得違反。

第六條:提高安全意識,注意防火防盜,注意安全生產,特別注意用電安全和交通安全,禁止私藏爆炸物。

第七條:講究文明禮貌,助人為樂,知恩圖報,敬老愛幼,親朋鄰里團結互助,有矛盾時,通過協調或合法途徑解決,反對以強欺弱,以眾欺寡。

第八條:愛惜資源,簡樸治家,反對鋪張浪費,婚喪喜慶尤其要注意節約。

第九條:做好家庭和睦,夫妻恩愛,孝順父母公婆,愛護子女兒媳,特別要讓老年父母公婆老有養、老有樂、病有醫,反對家庭暴力,反對擯棄家庭成員。違法的,村委會、老人協會有權干涉。

第十條:養成良好的公共衛生習慣,柴草不亂垛,禽畜不亂放,臭水不亂流,糞便不亂堆,垃圾不亂扔。

第十一條:開展健康的文化娛樂活動,反對敗壞社會風氣的低級下流娛樂,禁止傳播淫穢錄像和書刊。

第十二條:任何個人不得侵佔、買賣、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和變更村集體或他人的土地使用權。

第十三條:村民建房,自覺服從新農村整體規劃,要經村委會和村鎮規劃所和有關部門批准。不得違規亂建亂搭,未經批准亂修亂搭的,責令拆除,造成經濟損失的後果自負。

第十四條:父母應盡撫養、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子女應盡贍養老人的義務,與老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要經常回家看望老人,問候老人,不得虐待老人和子女,違者經教育不改的造成後果的,要承擔法律責任。

第十五條:自覺遵守動物管理動物防疫管理法,配合村上防疫工作,做到犬隻必須栓養、禽畜必須圈養、防疫。對未栓養但己防疫的犬隻咬傷人的,責成養犬戶承擔5O%的醫藥費。對己栓養未防疫的犬隻咬傷人的,責成養犬戶承擔80%的醫藥費,對放養的又未防疫的養犬戶,責成養犬戶承擔全部責任。對放養禽畜造成損失的,照價賠償。

第十六條:自覺遵守信訪條例,要做到合理訴求,需要諮詢政策、要反映問題、需要困難幫助的,請先告知村幹部,村上能解決的村上解決,村上不能解決的村上報上級黨委政府。對村委會不知上訪戶理由的,村委會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對上訪戶的理由進行評議,對不理性的進行批評教育。

第十七條:自覺遵守國家的殯改條例,推動殯葬管理,實行火葬,禁止亂埋亂葬。不允許任何人在山上亂砍亂伐樹木,提倡文明祭祖(用鮮花代替香、蠟、紙),防止森林火災。革除喪葬陋習,講科學,破迷信,除陋習,樹新風,自覺遵守殯葬管理條例,不得違反,凡違反者按相關條例處罰。

第十八條:不提倡大規模養殖,搞好綠色產業化發展,保護好生態環境。

第十九條:自覺維護村級廣場的體育健身器材、宣傳欄、指路牌等旅遊基礎設施。農房門前路邊不亂堆亂放雜物,門前綠化帶由村裡統一規劃建設,綠化帶由黨員幹部分片管理、統一規範牆面粉刷內容和色調。

第二十條:為促進本村旅遊事業的發展,每個村民都有義務為本村旅遊事業出力。嚴禁破壞我村生態旅遊環境的行為,禁止隨意採摘、捕撈,村民要主動維護良好的旅遊環境和我村對外形象。

第二十一條:加強對我村的歷史、文化與環境的保護,村民要樹立為村集體服務的思想意識,共同出力把我村旅遊工作做好。提高對遊客的服務質量和加強食品衛生安全,接待遊客要熱情大方,嚴禁怠慢遊客或宰客的行為。人人爭做文明新村民,共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四、教育、醫療、體育

教育:

教育在社會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其根本價值就在於給國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誠實守法、技藝精湛、博學多才、多專多能的人才,培養和養育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勞動力,培養合格的公民,為國、為家、為社會創造科學知識和物質財富,推動經濟增長,推動民族興旺,促進人的發展,推動世界和平和人類發展。

民國時期,三元寨是解放村第一所教育學習的私塾,老師為李國志。後改遷到祖師廟,李國志仍擔任老師一職。解放後,1952年,靈官廟成為村裡第一所小學,教師有:李可正、稅正忠。1975年,在村委建起村辦小學,任職教師有:羊紹貴、謝武、劉成忠、羊山河。1992年村辦小學遷址到禾加5村,至此,村內已經沒有學校。

但從2012年至今,解放村連續六年利用村級公共場所、農村書屋和網絡設備,創辦了留守兒童寒暑假活動中心。對留守兒童進行免費培訓輔導。活動中心由愛心人士出資聘請村內5名在校大學生及志願者為村裡及相鄰村的100多名留守兒童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學習輔導。孩子們到活動中心不需要交納任何費用,每天還有一頓免費的午餐。除學習外,還會開展娛教娛樂的活動,有跳橡皮筋、跳繩、打乒乓球、做遊戲、才藝表演等活動。在活動中心,孩子們不僅可以學習到更多的知識,還能在一起共同玩耍成長,此舉更解決了外出務工家長們的後顧之憂。解放村留守兒童寒暑假活動中心得到了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各大高校大學生志願者的大力支持。由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組成愛心志願者隊伍,與解放村農村留守兒童結成“一幫一”或者“多幫一”的對子,給予留守兒童學習上的幫助、經濟上的幫扶、精神上的關愛、心理上的疏導,讓留守兒童親身感受到“身有人護、心有人疼、難有人幫、學有人教”。解放村留守兒童活動中心成為三臺縣青年志願者服務隊示範點、三臺縣少年兒童服務點。

醫療

農村醫療發展為解放村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起到重要作用,對保障村民基本醫療需求,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具有深遠意義。

1976年,解放村開辦大隊診療所,劉雲忂為醫生。

1969年,解放村實行了合作醫療制度。

2002年,解放村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簡稱“新農合”),2016年參合人數達到98%。參加合作醫療的農民每次到縣或定點醫療機構就診時,可直接報銷部分醫療費用。隨著國家經濟實力增強,報銷比例在不斷提高。

2008年,解放村衛生站掛牌建立,佔地70平方米。

早期有劉雲忂、劉聽濤、袁伯良、王祖貴、劉成良等人擔任醫生,左天明為早期負責抓藥協助醫生的辦公人員。2008年至今由劉世君擔任衛生站負責人。

體育

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是增強體質,強健體魄的重要途徑,對促進身心健康發展有重要作用。

解放村的民間體育主要有乒乓、籃球、足球、網球、健身器材等。

2008年,解放村修建了村民活動中心,體育設施有乒乓臺、健身器材、網球架等,為村民鍛鍊健身,參加體育活動提供了有利條件,推進了精神文化建設。

五、文化建設

2008年,解放村建立文化站,站址在村委。

現村文書袁正益擔任文化站負責人。村內時常舉辦各種文化活動。每當重陽節這一天到來,村內凡是60歲以上的老人,都能夠享受村委以集會形式提供的慶祝、慰問、理髮等各項福利。每年三八婦女節來臨時,村裡會舉行先進婦女表彰活動等。

文藝組織及其活動

從2012年起,解放村在村委的領導下組織創辦了荷花節,每年荷花節活動開展得非常成功,不僅有十里荷塘的美景,還有各種文藝匯演和商貿交易,成為解放村所特有的節日。自開創荷花節起,解放村開展各種文藝匯演,獲得了地方政府部門授予的各種表彰和獎項。

每月,潼川鎮都會組織電影文化下鄉活動,為村民們放映電影,此舉給解放村帶來不少歡樂。

綿陽市文廣新局還曾多次到解放村舉辦歌舞表演,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設施

為了豐富村民的文化活動,解放村投資興建了多處文化設施。

2013年,綿陽市辦單位捐贈給解放村乒乓臺、嗩吶、大鼓、小鼓、鈸、鑼等物,為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物質幫助。

關愛農村空巢老人

為進一步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弘揚孝老敬親的傳統美德,村委會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民基本道德貫穿到各種活動中去,同時聯繫社會各界愛心企業,對村內弱勢群體和貧困老人進行愛心幫扶。村裡成立“老年活動中心”,村兩委及社會愛心志願者不定期地看望老人們,農忙季節幫忙搶收搶種,並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困難。每年組織開展3.8節關愛活動、九九重陽節送溫暖活動、村民歡度除夕夜文藝活動等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為老人們免費理髮、照相、聚餐,並送去文藝表演。村黨支部著力在便民惠民、扶貧幫困、文明建設上下功夫,努力提高群眾幸福指數。

第三節扶貧脫貧紀實

一、解放村基本情況

解放村地處三臺縣城郊5公里處,幅員面積3.3平方公里。轄制9個村民小組,總戶數439戶,總人口1349人,(其中男性793人,女性556人,年齡在60歲以上的有317人,0-16歲的青少年兒童165人),黨員40人(其中男性黨員36人、女性黨員4人)。耕地 1106 畝,其中田285 畝,土821 畝。建檔立卡貧困戶63戶,貧困人口202人,2014年已經脫貧的有8戶32人,2015年已經脫貧的有4戶18人,2016年已經脫貧的有45戶138人,2017年預計脫貧的6戶, 14人;其中市文廣新局幫扶3戶,9人;市群工局幫扶3戶,5人。現有村道、社道水泥硬化道路約11千米,村衛生室約63平方米,文化活動室約90平方米;文化活動廣場一處約1200平方米。

二、扶貧脫貧紀實

(一)以黨建為引領,鞏固扶貧攻堅成果

加強黨組織建設,落實三會一課制度,認真組織黨員學習四川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繼續開展“兩學一做”活動,進一步統一全村在家黨員的思想,增強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為鞏固扶貧攻堅成果發揮作用。

積極開展紀律教育學習月活動,對照《黨章》和“兩準則四條例”,加強學習,查找村支兩委人員在思想意識和工作作風方面存在的問題,找準原因,及時糾正,不斷提高黨支部成員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全面提高全村黨員的思想素質和道德修養,克服消極落後思想,做到不斷加強學習,堅定理想信念,適應新形勢的要求。

(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一直以來,市文廣新局、三臺縣政府、潼川鎮政府加大了對解放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修建了村級文化廣場,打造村標誌性建築——旅遊牌,修建1-5社、7社、9社的社道路;推進土坯房改造(落實建檔立卡貧困戶易地搬遷6戶、加固維修3戶、統規統建8戶,其他加固維修農戶17戶。)

(三)因戶施策,精準幫扶貧困戶全面脫貧。

按照精準幫扶工作要求,採取結對幫扶、定向脫貧的方式,在2016年將51戶貧困戶分解到各單位每一名幹部的基礎上,重點針對2017年計劃脫貧的6戶,要求每個幫扶責任人定期到村、到戶,認真開展幫扶工作,建立工作臺賬。

1、抓產業建設。各幫扶單位深入調研,根據貧困戶不同特點。並採取定點收購、助力推銷等方式,拓寬群眾的致富渠道。市文廣新局為貧困戶購買價值0.6萬元的化肥。市群工局為貧困戶共提供現金幫扶6400元,讓貧困戶自己購置生產資料,拓寬群眾的致富渠道。

2、就業幫扶。各幫扶單位利用自身優勢,整合各類資源,為有勞動力的貧困戶提供就業幫扶、技能培訓,現已有4戶在幫扶單位的幫扶下獲得就業崗位,增加了家庭收入。

3、技術指導幫扶。市、縣、鎮上多次派技術人員指導蔬菜產業,家禽養殖業,水果種植。

4、以政策兜底為底線,實現全面脫貧。2017年解放村計劃脫貧的6戶14人全部納入低保,保證其收入。

5、針對統規統建房的實際問題,為了讓貧困戶少花錢甚至不花錢搬入居住, 10月17日,解放村駐村工作組組織協調幫扶單位市文廣新局、市群工局、潼川鎮政府召開了專題協調會,由市文廣新局、市群工局、潼川鎮政府共同解決,經商議,廚房內設施的完善包括使用天然氣的安裝幫扶單位對幫扶的7戶每戶支持2500元,不足部份由潼川鎮政府負責解決,施工由潼川鎮政府指導解放村完成;寢室內的床、衣櫃、床上用品、客廳內的電視機等物品由幫扶單位市文廣新局、市群工局共同負責解決;潼川鎮政府完善附屬設施場坪硬化、下水道鋪設、供電、供水、廚房內設施、天然氣的安裝等,讓貧困戶順利搬入統建房預計投入將達到25萬元。計劃在11月20日以前完成,讓貧困戶搬入居住。

(四)積極開展幫扶工作,增強群眾脫貧信心。

一、利用春節、三八婦女節、七一建黨節等節慶時機,兩家幫扶單位分別到村開展慰問走訪活動和文娛聯歡活動,用熱心幫助貧困群眾增強脫貧信心,用愛心傳達黨委政府對貧困群眾的關心。

二、利用支部聯建,幫扶單位黨組織負責人到解放村上專題黨課,宣講黨的十九大、省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傳達黨中央、省委、市委最新精神指示。

三、開展脫貧攻堅“回頭看”“ 回頭幫” 工作。針對2016年已經脫貧的幫扶對象,組織幫扶責任單位、科室和責任人經常性地針對幫扶對象進行走訪調查,瞭解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

四、以文化扶貧為牽引積極開展群眾文藝骨幹培訓,市文化館、潼川鎮文化站在解放村組織舉辦了農村群眾文藝骨幹培訓活動。

五、市非遺中心組織解放村群眾開展了金鼓粉條製作工藝培訓一期。

第四章 名人與名村

第一節 歷史名人

劉應泉,地下黨組織成員,被國民黨部隊抓住,要放進麻袋沉河,後被劉雨卿救出。

第二節 名人與名村

羊紹常,服過兵役,退伍後當隊長,後任書記,之後任禾加鄉鄉長。

王青山,參加過抗美援朝,任副營長,退伍後任綿陽市行政科科長。

劉家長,參加過抗美援朝戰役。

趙家珍,參加過抗美援朝戰役。

左都仁,任達縣專區商業局書記,達縣後來改為達州市。

第三節 成功人士

劉成新,在浙江開辦有機械廠。

羊紹斌,任九州集團工程師。

趙紅,江蘇工程集團任總經理。

王強民,小窖酒廠老闆。

劉家通,小窖酒廠老闆。

王強平,村內養牛大戶。

趙維亮,村內養羊大戶。

劉家超,小窖酒廠老闆。

袁正宗,建材公司財務總監。

胡益勝,三臺縣醫藥公司董事長。

王偉,服裝鞋業門市批發商。

江再華,農機經商。

江再福,房地產開發商。

第五章 大事紀略

第六章 參考文獻

編後記

解放村位於綿陽市三臺縣潼川鎮,千百年來,解放村全體人民勇於探索,奮力進取,留下了豐富的農耕文化、歷史文化,並開創出自己所特有的荷塘旅遊文化。

如果說文化是民族的血脈,那麼鄉村文化就是中華文化的根。在省市縣各級領導和部門的關懷下,解放村全體人民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開拓創新,不斷前進,憑藉自己勤勞的雙手,以及對生活的熱愛,陸續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為弘揚鄉村傳統文化和解放村特有的荷塘旅遊文化,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四川省委宣傳部的領導下,在中國郵政集團四川省分公司的牽頭組織下,三臺縣郵政局於2016年正式組織志書編纂工作。解放村黨支部書記劉世偉、村主任於立洋聞之當即安排人員採集資料。通過全體編委人員的共同努力,《解放村志》終於在數月內順利編纂成書。

本志書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記述瞭解放村的人文歷史、物產風俗、地理概況等綜合情況,力求真實地反映出解放村的歷史發展軌跡和風貌,以期承前啟後,展望未來。

在本志書編纂過程中,受益於各級黨、政領導及中國郵政集團四川省分公司等部門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幫助,本書才得以順利出版。在此,謹對各界的關心、幫助致以誠摯的謝意!

由於編輯時間倉促,水平有限,再加上知情人士或在外未歸或已辭世,部分細節難以考證。所以,儘管編輯人員廣搜遍羅,力求全面、厚重,但仍不免淺顯、粗疏,甚為遺憾!還望各位對書中紕漏不足之處,予以包涵斧正!在本志書編輯過程中,引用了部分書籍、史料,恕未一一註明,深表歉意,在此一併致謝。值此《解放村志》出版之際,再次向所有給予關心支持《解放村志》修編的各級領導、父老鄉親、各位專家表示衷心的感謝!

《解放村志》編委會

二零一七年十二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