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太監會武功?

肖湖樂


中外歷史上,確實有很多出名的太監名將、太監高手。因此,在武俠小說和武俠電影中,往往喜歡設置太監高手作為劇情的大Boss,是有真實歷史依據可循的。

歷史上第一個出名的太監高手,在史料記載被稱為”寺人披“,此人真名勃鞮,是春秋時期晉獻公的親信刺客,同時也是一名宦官,在當時被稱為”寺人“。他不但武藝高強,而且膽識過人,智勇雙全。

晉獻公想除掉自己的兒子重耳,便派遣他去刺殺。勃鞮行動如飛,一天就趕了兩天路程,以勢不可擋之勢,擊敗重耳身邊的眾多隨從,割斷了重耳的衣袖,重耳翻牆逃跑,僥倖脫身。十二年後,晉獻公之子晉惠公,又派遣勃鞮去追殺在北狄的重耳,重耳被迫連夜逃奔、流亡他國。

又過了半年,重耳在秦國幫助下,歸國即位,成為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勃鞮拜見他,用齊桓公和管仲,說服了晉文公繼續對他委以重任。此後,勃鞮查訪反逆,舉薦人才,輔佐晉文公成就霸業。而當年對勃鞮束手無策的那些晉文公親隨,很多都成為重臣名將,也側面說明了勃鞮的武藝高超。

東晉時期,北方前秦政權出現了一個戰場上以一當百的太監猛將:張蠔。此人本是河東軍閥張平的養子,力氣能拉住黃牛,一跳可翻越城牆,因為與張平的妾室私通,事發後便毅然自宮,如此謝罪贏得了其養父諒解。

張平和前秦軍開戰時,張蠔單槍匹馬,連聲大呼,在萬軍陣中來回衝殺五次,秦軍一軍皆驚。

前秦天王苻堅懸賞重金,定要活捉張蠔,鄧羌、呂光兩大猛將聯手將他擒獲,張平聞訊兵士潰散,被迫投降。張蠔從此效力前秦,和鄧羌並稱”萬人敵“,為前秦四處征戰,統一北方,立下大功。

在前秦攻滅前燕的璐川之戰中,張蠔與鄧羌等輪番衝陣,所向無敵,大破三十萬燕軍,斬首俘虜五萬餘人。苻堅喜歡自比劉備,封丞相王猛為“武侯”,比之諸葛孔明,而鄧羌、張蠔就被他比作蜀漢名將關羽、張飛。

唐宋時期,亦曾經有過幾位威風赫赫的宦官名將,統領兵馬大權,麾下萬千虎賁之士。

如唐朝宦官名將楊思勖,被唐玄宗倚為爪牙,率平南方叛亂。安南梅叔鸞起兵反叛,戰據海南,號稱四十萬叛軍。楊思勖領十萬唐軍出馬援故道,大破平之,封屍京觀而還。

五溪蠻覃行章做亂,楊思勖率兵六萬往徵,討平叛軍,斬首三萬,以功封虢國公。

邕州梁大海起兵反派,破賓、橫等州,楊思勖揮軍平之,生擒三千叛軍,討斬支黨皆盡。

又有瀧州陳行範反,破州縣四十,自立為帝,楊思勖率領淮南弩士十萬,將其一舉討平,坑殺叛軍六萬人。

楊思勖生性鷙忍,每戰生得俘虜,必剝其面而吸其腦髓,將士將士憚服,如此殺伐暴戾,亦能活到八十餘歲,壽終正寢。

北宋著名宦官統帥童貫,是另一宦官統帥、開建蘭州城的李憲門下,身形魁梧,頤下生須,是史上極罕見的“長鬍子的宦官”。他監軍西北近二十年,在對西夏戰爭中頗有戰功,如攻取吐蕃青唐部,收復六州,繼而乘勝進攻西夏,連克積石軍和洮州,北宋在西北版圖達到歷史最大。童貫以此功勞遂領樞密院事,權傾內外,時稱“媼相”。

江南方臘起兵,童貫率軍南下,斬殺方臘軍七萬,平定亂事。同時他又收納遼國降人馬植,力主與金國締結“海上之盟”,聯合攻遼。

雖然童貫主持的兩次伐遼戰爭都敗於燕京城下,只能靠收買金國軍隊攻下並劫掠一空的城池,勉強算是"收復"了幽燕地區,宋徽宗還是以此給童貫進封廣陽郡王,讓他達到了個人職業生涯的巔峰。

然而,好景不長,當金軍兩路大軍南下時,童貫身為大宋全國軍隊最高統帥,卻在主持北方重鎮太原的防禦戰時,畏懼金軍兵鋒,不戰而逃。童貫此前的名將神話徹底破滅,從此遭到舉國唾罵,被認為是“靖康之恥”的罪魁禍首之一。

明朝初年著名的“三寶太監”鄭和,不止是中國史上最偉大的航海家,同時也是中國史上最傑出的海軍名將。

鄭和率領的龐大艦隊,縱橫西海,威名遠播,開拓萬里海疆。所經之處,望風景從,土邦番王,無不臣服。

鄭和艦隊多次出海,將今天的整個東南亞地區,都變成了大明海軍任意遊蕩的後花園,將今天的整個印度洋地區,都變成了大明海軍縱橫馳騁的競技場。

在靠近赤道的蘇門答臘島,鄭和艦隊擊滅海盜陳祖義勢力,招募當地武裝華僑,建立了大明直轄領土“舊港宣慰司”,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南端的領土。

偶爾有不服者,如蘇門答臘和斯里蘭卡的國王,都被鄭和艦隊的“海軍陸戰隊”輕鬆登陸活捉,滅其國而執其君長。

大明王朝南海直轄版圖:

這段大明海軍掃蕩東南亞,稱霸印度洋的歷史,也是中國海軍史上的無上榮光。

於此同時,明成祖永樂大帝朱棣,又在東北方向啟用了另一位宦官名臣亦失哈,招撫海西女真和更北方的“野人女真”部族,建立了管理當地各部族的政府機構“奴爾幹都司”,囊括今天東北、以及外興安嶺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俄羅斯遠東地區在內的大片地區。

明憲宗時期,有少年宦官汪直得宮中萬貴妃寵信,被明憲宗重用,先開西廠,後又領御馬監,多次出任大軍監軍。

無論是對建州女真部犁庭掃穴,擊殺努爾哈赤五世祖董山的“成化犁庭”之戰,還是夜襲蒙古大汗營帳,斬殺蒙古攝政皇后滿海都,令蒙古達延汗落荒而逃的威寧海之戰,年齡未滿二十歲的汪直作為大軍統帥之一,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龍門飛甲》電影中的西廠廠督“雨化田”,歷史人物原型就是汪直。

雨化田和萬貴妃

既然真實歷史如此,武俠電影和小說中那許多的太監高手,廠公boss,又有什麼可奇怪的呢?


狐狸晨曦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說幾點:

第一,武功沒有什麼神奇。

薩沙看過很多滿清的書籍,包括滿清侍衛的回憶。

其實,滿清侍衛的武功沒什麼了不起,就是摔跤和揮刀劈砍而已。揮刀的劈砍,都是非常簡單的招數,只是強調速度快、力量大,毫無神秘可言。

而且滿清末期,侍衛也配有火銃了,不再是徒手。

曾經有個瘋子,乘著皇帝出宮的時候,拿著短刀去行刺。

皇上身邊十幾名旗人侍衛,竟然都傻了,沒有一個敢去攔截。

只有一個剛從蒙古草原上來的前牧民侍衛,揮刀同刺客搏鬥,相互對刺數下,都負重傷。

這說明,侍衛沒什麼了不起,所謂武功並不比普通軍人士兵要高,膽量和實戰還不如普通小卒子。

第二,太監就更沒有幾個會武功。

除了安德海等極少數太監以外,沒聽過太監會武功的。

安德海之流的武功,也是入宮之前練習的。

這是因為皇宮內部規矩嚴格,等級分明。

侍衛是站崗保衛的,太監只是伺候主子的,大家分工很明確,根本沒有必要錯位。

太監有武功,只會對主子有危險。

因為侍衛其實和皇上等人交集不多,站崗而已。

相反,太監經常被這些主子責打,一旦有武功反叛起來,誰制服的了?

內宮裡面只有太監和宮女,太監就算再弱,打10個宮女沒問題。

第三,真實的太監報復人是怎麼樣的?

看看溥儀的記載:

這時剛剛發生了一起行兇案。有個太監因為被人告發了什麼過失,捱了總管的責打,於是懷恨在心,一天早晨趁告發人還沒起身,拿了一把石灰和一把刀,進了屋子,先撒石灰在那人臉上,迷了他的眼,然後用刀戳那人的臉。這個行兇的人後來未被捉住,受傷的人送進了醫院。我這時想起許多太監都受過我的責打,他們會不會對我行兇呢?想到這裡,我簡直連覺都不敢睡了。

從我的臥室外間一直到抱廈,都有值更太監打地鋪睡著,這裡面如果有誰對我不懷好心,要和我過不去,那不是太容易下手了嗎?我想挑一個可靠的人給我守夜,挑來挑去,只挑出一個皇后來。我從這天起讓婉容整夜為我守衛,如果聽見了什麼動靜,就叫醒我。同時我還預備了一根棍子,放在床邊,以便應變。一連幾天,婉容整夜不能睡覺,我看這究竟不是個辦法。

為了一勞永逸,最後我決定,把太監全都趕走不要!


薩沙


您好,鴻鵠來為您解答疑惑。

從生理學上來說,太監是很難練就高超武藝的。

因為生殖器的去除導致太監的體內已經沒有雄性激素的產生,身體一般較為孱弱,而且一般淨身後都會留下一些後遺症,比如小便失禁,畏寒等等。所以一般太監是很難練就絕世武功的,而古代皇宮裡負責安全的一般是侍衛,然而侍衛是不需要淨身的,至於您所說的有的太監功夫好,也許是因為長久的努力,也許是因為天賦異稟,但是相同資質下,相比正常男子太監能夠練就一身功夫的難度要大很多。





侯佳捷


可能很多人不清楚,歷史上真的有一大批太監“武林高手”,很多人還是軍中將領。

這批太監高手主要出自北宋。最有名的當屬秦翰將軍,抵禦契丹,掃平叛亂,屢立戰功,是一位民族英雄。

其餘,像李神福、劉承規、張崇貴、衛紹欽、鄧守恩、孫長卿、李公輔、韓德華等等,他們全部是太監,但也都是出色的武將,英雄豪傑。

從傳統武術的歷史上來講,北宋是一個武術大規模發展的時期,尤其是徒手武術,對後世產生了無比深遠的影響。比如“太極拳”,在北宋武術中就有它的原型——柔拳。

北宋初期,皇帝崇尚武術,如著名的“太祖長拳”,據說就是由宋太祖趙匡胤所編創,還有梢頭棍,在北宋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這樣的風氣下,習武成為一種潮流,太監們自然也受到影響。

而在傳統武術中,有一門特殊的功夫叫“童子功”。事實證明,能夠練就童子功的人,再練其他武功就可以事半功倍。

很多人只知道有少林童子功,但事實上還有崑崙童子功、混元童子功等。練習童子功除了需要持之以恆外,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元陽不洩。太監們在這方面,可算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在所有因素影響下,北宋才會有這麼一大批太監高手。

而之後的朝代,則多是統治者刻意栽培,或是將一些已然有了好功夫的人去勢,將其納入宮中收為太監。比如遊身八卦門的董海川。統治者既需要武功高強的人來保護自己,又恐他們抵擋不住後宮鶯鶯燕燕的誘惑而犯下大錯,最好的辦法也就是將他們宮了。


純鈞LHGR


因為專注,所以成功。並不知道,你看的是武俠小說還是歷史。

大俠的武功沒有和尚高,和尚的武功沒有太監高。因為專注,所以成功。在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中,大體上是這個階級。就像蕭峰沒有掃地僧的武功高,蕭峰是有心中牽絆的女子的,即使那個時候她已經死了,但他仍然是蕭峰心中的柔軟之地,而掃地僧什麼都沒有。在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中。《葵花寶典》是深厚的武功,而只有自宮做了太監的人才能練得登峰造極。因為他們早就已經無牽無掛了。

當然上面跟歷史沒有任何關係,都是武俠小說中所寫。下面說點兒跟歷史有關係的。從古至今的確是有武功高強的太監,說不上武功高強,能統兵打仗還是很了不起的。就比如唐朝的太監,正因為唐朝的太監有兵權,所以他們的權利甚至大到能夠廢立君王。就比如唐玄宗身邊的高力士,他不僅只是個太監,人家還是一個能帶兵打仗的大將軍。還有北宋時期的童貫,就是《水滸傳》裡那個大惡人。歷史上絕無僅有的,能長鬍子的太監。人家不僅受封郡王,還真的能統兵打仗。不知道武功怎麼樣,最起碼還是有一定的武力的。

因為專注,所以成功。大概是太監能夠出眾的原因吧。畢竟有的東西他們已經不能想了。


半畝仙客


我們看武俠小說或者電影,經常會看到一些太監具有高深莫測的武功。典型的就是金庸小說中描繪的太監,第一個是寫出《葵花寶典》的“前朝宦官”,雖然神龍見首不見尾,但《葵花寶典》的武功卻驚世駭俗,東方不敗只修習了殘本就能稱雄於武林。再有就是《鴛鴦刀》中的蕭半和,在書中是和瞎子並列的第一高手。

太監真能修煉出這麼高的武功嗎?

實際上,我們平常對太監的印象還是對的,被閹割了的太監,由於缺乏雄性激素,說話會娘裡娘氣,氣力也不如正常男性,走路只能“拖”著走。大多數太監都是“戰五渣”。

比較厲害的太監還是有的,譬如宋朝的童貫。他是個能上得了戰場殺敵的人,平定叛亂,戰功赫赫,史書記載他身材魁梧,身體壯實。再有就是明朝的鄭和,是一個真正從戰場上摸爬滾打出來的人,論行軍打仗,膽識謀略,絲毫不輸一般的武將,更有三下西洋的英雄氣概。

真實歷史上的太監中的武術高手,恐怕只有一位,那就是晚請的董海川。他是八卦掌的創始人,武功和太極拳高手楊露禪不相上下。他早年是一個行走江湖的大俠,後來卻因故進宮當了太監。

至於一個武術大師為什麼當太監,說法也不一,有人說他年輕的時候是個江洋大盜,因犯事太多,官府抓的急,只能隱姓埋名進宮當太監。也有人說,在練八卦掌的時候容易因腎火走火入魔,董海川為了練功而痛下決心才自宮。

總之,我們對太監武功高深的印象,都是被武俠小說和電影誤導了。絕大多數太監們大多都是心理不健全、陰暗變態、狠毒的人。他們致力於玩弄陰謀和權術,對武功根本是一竅不通。

像董海川這種武林高手,實在是少之又少。再有恐怕就是看了《葵花寶典》上那句:“欲練神功,揮劍自宮。”走火入魔了的,神功沒練成,自己還殘廢了。

我是江暮雲,天各一方,讓我們遙望遠去的歷史薄雲互寄共識!歡迎大家關注、評論交流!


江暮雲


在武俠小說及武俠電影這樣的武俠世界中,太監都是會武功的。越是在宮中職位高的太監,其武功越高。那麼古代太監真實情況是怎樣的呢?他們的武功真的很高嗎?

(影視中的太監)

我認為,古代的太監,其身體也許比較硬朗,但絕對不會是武功高強之人。為什麼這麼說呢?

其一,古代的太監沒有機會習武。

中國古代是一個祖宗崇拜的國度,傳宗接代的觀念十分強烈。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講的就是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的重要性。而太監顯然是不可能有後人的。所以古代的家庭,不到萬不得已,絕對不會把自己的兒子變成太監,把他送入宮中。

由此可見,古代的太監,應該都是出生於貧困家庭。這種家庭的孩子,是沒有機會習武的。填飽肚子都忙不贏,哪有時間把精力花在習武上。再說了,就是想習武,也沒錢請師傅教啊。

其二,古代太監不準習武。

在中國古代的皇宮中,皇帝的安全問題,是頭等大事。所以古代皇宮中有很多規定。比如,大臣不準帶著武器見皇帝,也不準穿著甲冑見皇帝等等。因為這樣做,會威脅的皇帝的安全。皇宮中當然也有待衛,但是,他們見皇帝都是有嚴格規定的,總之,不能輕易地和皇帝接觸。

回過頭來說太監。除了嬪妃以外,太監是與皇帝靠得最近的人,如果太監們個個身手不凡,武功高強。這樣的人站在身邊,皇帝還能睡個安穩覺嗎?難道他們不擔心,這些太監會趁他們睡著的時候,欲行不軌嗎?

同時入宮的太監也不敢習武。如果太監在皇宮中舞刀弄槍,那立馬就會被抓起來。就算他不舞刀弄槍,只是走拳趟掌,那也會被懷疑他有什麼企圖。所以誰也不敢冒這個險。

(皇帝身邊的太監)

其三,太監不需要武功高強。

太監在宮中要奔個好前程,求得提拔,加官進爵,最重要的就是要把皇帝服侍好,把嬪妃們服侍好。只要勤於做事,做的事情讓皇帝嬪妃們滿意,同時,又能夠討得皇帝和嬪妃們歡心。這樣就容易獲得提拔,加官進爵。

反而太監們要是習武,他不但會被皇帝懷疑,而且也沒什麼用。保護皇宮安全的事情,是侍衛們在幹,你習武幹什麼呢?

所以說,皇宮中的太監。不會幹習武這樣的蠢事。

那麼,既然習武沒有什麼用,為什麼武俠小說和武俠電影中,總是把太監描寫成個個武功高強的人呢?

到弄清楚這個道理,就要明白,武俠中的武功,究竟是一種什麼東西?

我們現在都說人生的事業。古代的王公貴族以及諸侯大臣們,講的則是江山,是權力。皇帝要獲得的,是擁有全天下的權力。諸侯們要獲得的,是拜將封侯,封妻廕子。這也是一種權力。

(宦官干政)

對於武俠小說和武俠電影來說,武功就是一種關於“權力”的隱喻。獲得絕世武功,變成武林盟主,你就能擁有了權力,擁有了江山。而武俠小說和武俠電影中對絕世武功的追逐,也就是一種對權力的追逐。

太監為什麼是武俠小說和武俠電影中的常客呢?因為現實生活中的太監,經常能夠擁有巨大的權力。由於他們和皇帝捱得比較近,又由於他們反覆不斷地對皇帝進行討好,把皇帝服侍得很周到,因此,近水樓臺先得月,太監們就很容易獲得很高的權力。

從古至今,宦官干政的事情非常多。秦朝、漢朝、唐朝、明朝,太監們在中國古代的朝代中,有巨大的存在感,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痕。

文藝作品都是現實生活的反應。武俠世界之所以把太監都描寫成武功高強的人,正是因為現實生活中的他們,同樣擁有著巨大的權力。

所以,我們在看武俠小說和武俠電影的時候,既不能簡單的認為這種描寫是無稽之談,也不能天真的以為,古代的太監們真的是個個武功高強。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的武俠世界》)


張生全精彩歷史


在武俠小說或武俠電影裡面,各種的恩怨情仇構成了其故事線索,其中最重要一支就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俠客與代表了“朝廷的敗類”的閹黨之間的鬥爭。

世間總有不平事,世人皆有煩心事,遇害而不能自救,當然只能寄希望於‘赴士之厄困’的俠客了。尤其是對於封建君主專制日益嚴重的明清兩朝,社會的黑暗,特務的橫行以及閹人的掌權,使許多心繫天下的文人敢怒不敢言,但是當時的文人由於受儒家“君天下”的思想的禁錮,也無法跳出自己的時代去真正意識到社會腐敗真正問題所在——君主專制,所以,把那些“惡”的形象藝術改編後加以集中,太監們的醜惡嘴臉就躍然紙上了。

在武俠世界的武林邏輯中,多次提到童子功的重要性,胡金銓版的《龍門客棧》中在最後與太監的決戰中,男主角蕭少滋用調侃的語氣對東廠廠公太監曹少欽說:“聽說你練過童子功,這可不容易呀,這玩意兒非得六根清淨不可。”太監先天的身體去勢特質,又為其練就高超武藝提供了一種邏輯道理。

文章摘自:蔡若坤《香港武俠電影中的太監形象》,有刪改

葉舒憲曾在《閹割與狂狷》中提出“中國文化是閹割文化的命題”。中國封建君權的廟堂文化,其含有的閹割成分是毋庸置疑的,從太監與皇權的關係就可以看得出來,尤其是在封建君主專權發展到明代和清代,閹割與反閹割的矛盾已經成為了廟堂與江湖,入世與出世的基本矛盾。而這一矛盾,又正是成為了武俠小說以及武俠電影中“以武犯禁”的文化來源。

於史他說,或摘選或原創,為您提供優質內容信息~歡迎關注~用腳步丈量知識~


一盤拉條子


太監會武功,這二者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卻不由自主的聯繫在一起,你一定感覺這有些不可思議!但是,假如你讀過中國歷史,又對俠文化多少有些瞭解的話,你就會明白,太監會武功是一種心態,既然不能如常人一樣去走正常路,當一個俠也不錯!而就大內太監所處的複雜的政治環境來看,處處是殺機,又要自保,又要有拼命精神,那麼會點武功對於他們來講是有很大好處的,更或者他們在有時間的時候練習武術,就其自身的存在價值來看,是很有裨益的!當然,身處大內,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綢緞,用的是御醫羽林,所以他要是有點追求或者再拔高一點,就會去尋找武術來練習,而他所接觸的武術則會是動則就是神功絕學,不練就有浪費可惜的嫌疑!而就太監的來源來看,多是京城的家境不好的困難戶,所以他們在戒備森嚴皇權高高在上的大內,要想出人頭地又要安身立命,所以學習武術就成了他們的首選!當然,這裡也有負責皇室比如皇上、太后安全的來自少林、武當或者軍中挑選的武林高手,這也會讓他們有心向往而身為之效仿追逐,益多敝少的事對於勢力的太監來說是不會放棄的,當然習武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難以控制,但是這是對習武的人的誤解,只有無所事事的人才讓人接受不了,相反習練武術是可以讓一個懶惰的人的生活態度發生改觀的,所以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也是沒有依據的,所以太監會武功就成了能在宮中大內行走的必然也是其唯一能夠彰顯自我去面對紛繁複雜的局面和人員的信心來源!


蕭晗之十二子門


這個太監有些武藝倒也正常,關鍵時候能替皇帝擋擋刀,但是有多高強,卻不好說,他去掉了一些先天因素,體質想必沒有正常男人好,或者是練一些偏柔弱的女性功夫倒也可以,而我們所見的武功高強的太監,大約出自金老先生的那些大作,或者現在電視劇改編。

一般情況,有功夫的太監會做一些宮廷警衛工作,即便是明朝東廠西廠那些權傾朝野的太監,所依仗的不過是皇帝給予的權力,他們控制人的手段,不過是高官厚祿,金銀財帛,不可能出現以武力壓制手下的情況。

所以,武功高強的太監只能存在在我們的臆想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